《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9)
卷二 (9)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此皆證之罕見者也,可見凡下不以數計,有是證即投是藥。但恐見理不明,認證不透,反致耽擱。而輕重緩急之際,有應連日,有應間日下者,如何應多,如何應少,其間不能如法,亦足誤事,此非可以言傳,臨時酌斷可也。(此等證治亦少,姑存以備參考。)
發熱
凡治傷寒溫病,當發熱之初最為緊要關隘,即宜詳辨脈證治療,此時用藥稍不確當,必變證百出而成壞病矣。如溫病發熱,雜氣怫鬱三焦,由血分發出氣分,斷無正發汗之理。而發熱頭痛,身痛而渴,為熱之輕者,神解散、小清涼散之類;如發熱氣噴如火,目赤舌黃,譫語喘息,為熱之重者,加味涼膈散、增損三黃石膏湯之類;如發熱厥逆,舌見黑苔,則熱之極矣,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大清大下之。若正傷寒,自當詳發熱之表裡虛實以施治。
如翕翕而熱者表熱也,謂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葛根湯選用;蒸蒸而熱者,裡熱也,謂若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瀉心湯選用。太陽經以表為標,膀胱為本。凡發熱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緊無汗,此寒在標也,麻黃湯汗之;發熱脈浮緩自汗,此風在標也,桂枝湯和之;發熱脈緊而兼緩,此風寒並在標也,大青龍湯發之。若脈浮發熱,煩渴小便不利,此熱在本也,五苓散兩解之。
陽明經以肌肉為標,胃為本。凡發熱目痛,鼻乾不眠,無汗,葛根湯,熱甚加黃芩、知母主之者,乃熱在標也;若表裡俱熱,渴飲水漿,汗出脈洪數,白虎湯主之者,乃熱在標本也;若不惡寒反惡熱,或蒸蒸而熱,內實不大便,脈洪數有力,調胃承氣湯下之者,乃熱在本也。
少陽經主半表半裡,從乎中治,脈弦,發熱頭痛,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往來寒熱,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者,小柴胡湯主之。若標病止宜小柴胡加減,若本病因邪深入,不能傳散,多以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大抵熱在太陽忌下,熱在陽明忌利小便,熱在少陽忌汗、忌下、忌利小便。
至傳入三陰,則不發熱,唯少陰經能發熱。然少陰發熱有二證,初病即見少陰證,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此陰盛格陽,內寒而外熱也,理中湯加附子,或通脈四逆湯。蓋陽邪傳陰經而下利者,乃是熱利,陽陷入陰,外所以無熱,自是白頭翁湯、黃連阿膠湯一派。
如陰邪入陰經而下利者,乃是裡寒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外所以反熱,非理中、四逆何以御之。(內陽而外無熱,內陰而外反熱,辨之不明,用藥死生立判。——眉批)要知雖皆發熱,畢竟不同,發於陽而發熱者,頭必痛,發於陰而發熱者,頭不痛,此為辨也。又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邪氣傳裡也。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這些都是罕見的症狀,說明治療方法很多,只要出現這種症狀就用相應的藥物。但擔心理解不透徹,辨證不準確,反而耽誤治療。而疾病的輕重緩急,有的需要連續用藥,有的需要間隔一天用藥,用藥多少,其間拿捏不好,也會影響治療效果,這很難用言語表達,需要臨場判斷。 (這些證治方法也很少見,姑且記錄下來以備參考。)
發熱
治療傷寒溫病,發熱初期至關重要,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再治療,此時用藥稍有不當,就會導致病情變化,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溫病發熱,氣機鬱結三焦,由血分影響到氣分,絕對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而發熱頭痛,身體疼痛且口渴,屬於輕度發熱,可用神散、小清涼散等藥物;如果發熱像噴火一樣,眼睛紅腫,舌頭發黃,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屬於重度發熱,可用加味涼膈散、增損三黃石膏湯等藥物;如果發熱伴有厥逆,舌苔發黑,則是熱極之象,可用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等藥物大清大瀉。如果是正傷寒,則應仔細辨別發熱的表裡虛實情況進行治療。
如果熱像羽毛覆蓋一樣,這是表熱,說明熱在體表,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葛根湯等;如果熱像蒸汽熏蒸一樣,這是裡熱,說明熱在體內,可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瀉心湯等。太陽經以表證為標,膀胱為本。凡是發熱、頭痛、項強、腰脊僵硬、脈浮緊無汗的,這是寒邪在表,用麻黃湯發汗;發熱、脈浮緩、自汗的,這是風邪在表,用桂枝湯調和;發熱、脈緊而兼緩的,這是風寒並在表,用大青龍湯發散。如果脈浮發熱、煩渴、小便不利,這是熱在裡,用五苓散利水消腫。
陽明經以肌肉為標,胃為本。凡是發熱、目痛、鼻乾、失眠、無汗的,用葛根湯,熱重者加黃芩、知母,這是熱在表;如果表裡俱熱,口渴飲水,汗出、脈洪數,用白虎湯,這是熱在表裡;如果不惡寒反而惡熱,或者熱像蒸汽熏蒸一樣,大便不通暢,脈洪數有力,用調胃承氣湯瀉下,這是熱在裡。
少陽經主半表半裡,從中間治療,脈弦,發熱頭痛,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往來寒熱,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的,用小柴胡湯。如果表證可用小柴胡湯加減,如果裡證由於邪氣深入,不能傳散,多用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總之,太陽經的熱忌諱瀉下,陽明經的熱忌諱利尿,少陽經的熱忌諱發汗、瀉下、利尿。
等到傳入三陰經,就不發熱了,只有少陰經能發熱。但是少陰經發熱有兩種情況,初病就出現少陰證,脈沉而發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體反而不惡寒,這是陰盛格陽,內寒外熱,用理中湯加附子,或通脈四逆湯。一般來說陽邪傳入陰經而下利的,是熱利,陽氣陷入陰經,所以外邊沒有熱,用白頭翁湯、黃連阿膠湯等。
如果是陰邪入陰經而下利的,這是裡寒自利,寒邪在裡是主要的,陽氣就會客於外,外邊反而發熱,不用理中湯、通脈四逆湯怎麼抵禦呢?(內有陽氣而外邊沒有熱,內有陰寒而外邊反而發熱,辨別不清,用藥就會決定生死。——眉批)要知道雖然都是發熱,但畢竟不同,發於陽而發熱,頭一定痛,發於陰而發熱,頭不痛,這就是辨別的方法。還有太陽經以惡寒發熱為病情加重,擔心邪氣傳入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