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風濕相搏,骨節煩痛,濕盛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也,以甘草附子湯,散其濕而實其衛。若溫病,惡風等於惡寒,陽伏於內,陰格於外,不過初病一二日,後則惡熱不惡風寒矣。要之邪熱內郁,輕則發越於外而手足溫,重則內外格拒而通身涼,死生關頭,惟在識與不識耳。神解、芳香、升降、涼膈等方,斟酌得宜,萬無一失。

頭痛

太陰少陰,有身熱而無頭痛,蓋二經皆不上頭故也。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蓋厥陰與太陽會於巔也。若身熱又頭痛,皆屬三陽經也。傷寒太陽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頭痛發熱,惡寒有汗,桂枝湯。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不大便,調胃承氣湯;頭痛甚者必衄,葛根湯去大棗加蔥白。少陽頭痛,頭角痛,或耳中痛,或口苦發熱,或往來寒熱,脈弦數,並宜小柴胡湯。

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又厥陰頭痛,脈微浮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湯。若溫病頭痛,或頭脹痛,乃邪熱鬱結於內,上攻頭面三陽,斷不可發表,(溫病頭痛,禁用風藥,恐邪氣上升也,清瀉裡熱,表證自退。——眉批)輕則神解散、清化湯治之,重則增損雙解散、升降散合內外而治之。

(裡氣一通,頭痛自止,不可拘傷寒頭痛當解表,不可攻裡之例也。)

身痛

凡傷寒太陽病,身體痛,骨節痛,若惡寒無汗,脈浮緊者,麻黃湯汗之;若脈浮緩,惡風自汗者,桂枝湯和之;若風寒並中,脈浮緊而緩者,大青龍湯發之。少陰病,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厥,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然此陰陽二證,一般身痛,用藥則相去云壤,浮沉之脈,要在指下辨識。

若誤發少陰經汗,必動其血,或從口鼻出,或從目出,(少陰脈入肺絡心,太陽脈起目內眥。)則為下厥上竭而死,或可以當歸四逆湯救之。凡一身盡痛,發熱發黃,頭上汗出,背強,小便不利者,濕也,茵陳蒿湯。凡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新加湯。凡身痛下利清穀者,表裡俱寒也,原文先救里四逆湯,次救表桂枝湯。

若溫病,雜氣熱鬱三焦,表裡阻隔,陰陽不通,身體痛,骨節痛,以及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惡風,目痛鼻乾不眠,脅痛耳聾,寒熱而嘔,一切表證狀類傷寒,實非風寒外感之邪,通宜清熱解鬱以疏利之,如神解散、芳香散、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增損雙解散之類,隨其輕重酌量用之。裡氣一清,表氣自透而外證悉平矣。

故溫病凡見表證,皆里證鬱滯浮越於外也。不知者,一見身痛頭痛,發熱惡寒等證,便以為傷寒,而用麻黃、青龍以發其汗,則壞病蜂起矣。此即前一節治法大有天淵之別也,王、劉兩公其先覺乎?(表證皆里證浮越於外,是不可正發汗。之所以然處,前輩名公知此者,除王、劉、吳、喻無多人焉,習俗之舊染,難以驟更耳,言之可勝嗚咽。———眉批)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風濕互相侵襲,導致骨節疼痛,濕邪盛行,自汗不止,肌膚疏鬆,因此怕風。可用甘草附子湯,散除濕邪,固護衛氣。若是溫病,怕風如同怕冷,陽氣鬱滯於內,陰邪阻遏於外,初期一二日如此,之後則怕熱不怕風寒了。總之,邪熱鬱結於內,輕則發散於外,手足溫暖;重則內外阻隔,全身冰冷,性命攸關,全在於是否能辨識病情。神解、芳香、升降、涼膈等方劑,酌情使用,便萬無一失。

頭痛

太陰、少陰經有發熱卻無頭痛,因為這兩經脈不上達頭部。厥陰經則頭痛卻無發熱,因為厥陰經與太陽經在頭頂交會。若既有發熱又有頭痛,則屬於三陽經病變。傷寒太陽經頭痛,發熱怕冷無汗,用麻黃湯;頭痛發熱,怕冷有汗,用桂枝湯。陽明經頭痛,不怕冷反而怕熱,用白虎湯;若大便不通,則用調胃承氣湯;頭痛劇烈者必鼻出血,用葛根湯去大棗加蔥白。少陽經頭痛,頭角疼痛,或耳中疼痛,或口苦發熱,或寒熱往來,脈象弦數,皆宜用小柴胡湯。

厥陰經頭痛,嘔吐涎沫,用吳茱萸湯;若厥陰經頭痛,脈象微浮,則為將愈之象,若未痊癒,則用小建中湯。若是溫病頭痛,或頭脹痛,是邪熱鬱結於內,上衝頭面三陽經,絕對不可發汗(溫病頭痛,禁用風藥,恐邪氣上升——眉批),輕則用神解散、清化湯治療,重則增減雙解散、升降散,內外兼治。

(裡氣一通,頭痛自止,不可拘泥於傷寒頭痛當解表,不可攻裡的舊例。)

身痛

凡是傷寒太陽經病證,身體疼痛,骨節疼痛,若怕冷無汗,脈象浮緊,用麻黃湯發汗;若脈象浮緩,怕風自汗,用桂枝湯調和;若風寒夾雜,脈象浮緊兼緩,用大青龍湯發散。少陰經病證,身體疼痛,骨節疼痛,手足厥冷,脈象沉弱,用附子湯治療。然而這陰陽兩種病證,雖然都是身痛,用藥卻大相徑庭,浮沉之脈,必須在指下細細辨別。

若誤用發汗之法治療少陰經病證,必然耗損血液,或從口鼻出血,或從眼睛出血(少陰經脈入肺絡心,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則會導致下焦虛寒,上焦衰竭而死,或可用當歸四逆湯搶救。凡是全身疼痛,發熱發黃,頭上出汗,背強直,小便不利,這是濕邪,用茵陳蒿湯。凡是發汗後,身痛,脈象沉遲,用桂枝新加湯。凡是身痛下痢清穀,這是表裡俱寒,先用四逆湯救治裡證,再用桂枝湯救治表證。

若是溫病,雜氣熱邪鬱結三焦,表裡阻隔,陰陽不通,身體疼痛,骨節疼痛,以及頭痛項強,發熱怕冷怕風,目痛鼻乾失眠,脅痛耳聾,寒熱嘔吐,一切表證類似傷寒,但實際上並非風寒外感之邪,都應該清熱解鬱,疏通經絡,例如神解散、芳香散、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增損雙解散等,根據病情輕重酌情使用。裡氣一清,表氣自然透達,外證也就全部消退了。

所以溫病凡是出現表證,都是裡證鬱滯而浮越於外。不懂的人,一見到身痛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就認為是傷寒,而用麻黃、青龍湯發汗,就會使病情加重。這與前一節的治療方法大相徑庭,王、劉二位前輩大概是最早覺察到這一點的人吧?(表證皆里證浮越於外,是不可正發汗。之所以然處,前輩名公知此者,除王、劉、吳、喻無多人焉,習俗之舊染,難以驟更耳,言之可勝嗚咽。——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