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六 (8)
卷六 (8)
1. 汗劑類
麻黃,味辛,氣溫,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也。入心與大腸、膀胱,實肺家專藥。發汗解表,治冬月正傷寒果勝,瀉衛實去榮寒,利血脈通九竅,開毛孔除身熱頭疼,療咳逆氣喘。春夏溫病最忌,秋燥瘧疾切減。或醋泡,或蜜炙,陳久者良。根止汗固虛。按:麻黃專主冬月傷寒,發汗解表,春、夏、秋不可妄用。即傷寒六脈不浮緊者,亦不可輕投。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汗,與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矣。或至亡陽,或至口、鼻、目出血,而成大患。丹溪以麻黃、人參同用,亦攻補兼施法也,當局者宜悟。(仲景有麻黃,又麻黃升麻湯。)
白話文:
麻黃,味辛,氣溫,氣味輕清而浮動,屬升舉之性,是陽性草藥。進入心、大腸和膀胱經,是專門針對肺部的藥物。它能發汗解表,對於冬季正傷寒(即純粹的傷寒症狀)非常有效。它能清除衛分的實邪,去除榮分的寒邪,促進血液流通,暢通九竅,打開毛孔,消除身體熱度和頭痛。它還能治療咳嗽和喘息。
但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溫病時應避免使用,對秋燥、瘧疾的影響也較小。麻黃可以用醋浸泡,或用蜜炙製備,陳年者效果更佳。根部可以止汗,強化虛弱的身體。
總結來說,麻黃主要適用於冬季的傷寒症狀,發汗解表。在春季、夏季、秋季不應隨便使用。即使在傷寒症狀中,如果脈象不浮緊,也不應輕易使用。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如果不該出汗而出汗,或者該出汗而出汗過量,都可能導致心血動盪。可能會導致失陽、口、鼻、眼出血等嚴重問題。丹溪認為麻黃和人參一起使用,是一種攻補兼施的方法,使用者應該有所理解。在《金匱要略》中有麻黃的使用方法,以及麻黃升麻湯的配方。
紫蘇葉,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以其辛香氣烈,故發汗解肌,祛風寒甚捷;開胃益脾,療脹滿亦佳。和血下氣,寬中消痰,止疼安胎,去風定喘,利腸宜加,口臭能闢。(嚴氏紫蘇飲子,治子懸。紫蘇葉錢半,大腹皮三錢,當歸、川芎、白芍、陳皮、人參、甘草一錢,青蔥五葉,水煎服。)子降滯氣,消痰喘潤大便。梗性緩而和,順氣安胎,虛人最宜。(《局方》有蘇子降氣湯,氣降則痰行。蘇子、前胡、橘紅、半夏、厚朴二錢,當歸、甘草一錢,沉香五分。虛極加五味。)
白話文:
紫蘇葉,味道辛辣,歸入肺經,顏色紫色,歸入血分。由於它辛香氣味強烈,因此能發汗解表,祛除風寒非常迅速;開胃益脾,治療腹脹滿悶也很好。調和氣血,寬胸化痰,止痛安胎,祛風止喘,通利腸道宜加,口臭也能消除。(嚴氏「紫蘇飲子」,治療小兒吐奶。紫蘇葉半錢,大腹皮三錢,當歸、川芎、白芍、陳皮、人參、甘草各一錢,青蔥五片,水煎服。)紫蘇子能消食化氣,化痰止喘潤大便。紫蘇梗性情緩和而調和,順氣安胎,氣虛體弱者最宜。(《局方》有「蘇子降氣湯」,氣降則痰行。蘇子、前胡、橘紅、半夏、厚朴各二錢,當歸、甘草各一錢,沉香五分。氣血極度虛弱者加五味。
蒼耳子(去刺,酒蒸。),味甘苦,氣溫,善發汗散風濕,通腦頂行足膝,達皮毛。治頭疼目暗,鼻淵肢攣,乳癰瘰癧瘙癢之證。(蒼耳散,治鼻淵。蒼耳子二錢,薄荷四錢,辛夷四錢,白芷八錢,為末,任調下。《內經》云,中氣不足,九竅為之不利。治以補中為主,專用行散藥,恐不可救。《斗門方》云:一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倒地,不省人事,用喝起草為末,溫酒調服錢許,其功甚捷。此物善通頂門連腦,蓋即蒼耳也。)
白話文:
蒼耳子
蒼耳子,去掉刺後用酒蒸熟。其味甘苦,性溫,擅長發汗散風濕,可以通暢頭頂,行至足膝,並達於皮毛。可用於治療頭疼目暗、鼻淵、肢體攣縮、乳癰、瘰癧、瘙癢等症狀。
蒼耳散,可以用於治療鼻淵。取蒼耳子二錢,薄荷四錢,辛夷四錢,白芷八錢,研磨成粉末,可隨意調製服用。《內經》中記載,中氣不足,九竅就會受阻。若以補中為主,專用行散藥,恐難以奏效。《斗門方》中記載:一位婦女血風攻腦,頭昏眼花,昏倒在地,失去意識。用喝起草研磨成粉末,溫酒調服少許,效果十分迅速。此物善於通暢頭頂,連通腦部,即指蒼耳子。
水萍(紫背者佳,青色者不堪用。),辛散輕浮,入肺達皮毛,通脈利竅。其發汗甚於麻黃,止消渴,(搗汁服。)浴瘙癢,(煮汁。)又能下水氣利小便,治一切風濕癱瘓。(為末,煉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種風。)高供俸採萍歌云:不在山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下三五丸,鐵撲頭兒也出汗。
白話文:
水萍,紫背的較好,青色的不能用。它性味辛散輕浮,能入肺經,到達皮毛,通暢脈絡,利竅開竅。它的發汗作用比麻黃還要強,還能止消渴,可搗汁服用。用來沐浴可以止癢,可將水萍煮汁。此外,它還能利水消腫,利小便,治療各種風濕癱瘓。將水萍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劑,用酒送服,可以治療三十六種風疾。古人採集水萍時有歌謠云:「不在山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下三五丸,鐵撲頭兒也出汗。」
2. 下劑類
大黃(川產者良。),味辛,氣大寒,氣味俱厚,陰中之陰,降也。推陳致新,走而不守,酒浸上下通行,清臟腑蓄熱,奪土鬱壅滯,逐堅癖滌痰食,導瘀血療吐衄,(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通月閉消癰腫。因其峻烈威風,號為將軍,故積聚能蕩之頃刻。水漬便飲,生瀉心下痞氣;(仲景瀉心湯類。)入湯煎服,熟除腸胃熱瘀。(仲景承氣湯類。)氣虛同人參名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減大黃之半。)蓄血同四物名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佐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枳、樸、芒硝益助其銳,多寡量人虛實,誤用與鴆為類。(按:陽藥用氣,陰藥用味。大黃味厚,屬陰中之陰,水漬生用,為心下痞,恐味厚傷中氣也。煎熟無力之說,《纘論》錯悟,一唱百和之失,誰其辨之。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以大黃瀉其亢甚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李士材所謂,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是也。古人精義入神,豈後人所能及乎?《本草匯》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降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為先,氣壯自能攝血,此虛實所由分,而治法之不同也,臨證者宜詳之。《千金方》治婦人嫁痛,即陰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三盅,煎二三沸,頓服。)
白話文:
大黃(四川產的較佳)味道辛辣,氣性質大、寒冷,氣味都很濃厚,屬於陰中的陰,具有下降的作用。它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快運行而不停留,用酒浸泡後上行下行都能暢通,清除臟腑積熱,去除脾胃鬱結壅滯,治療頑固性便祕和積痰積食,導出瘀血,治療嘔吐、衄血(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還能通月經、消腫。因為它的藥性猛烈而迅速,被稱為「將軍」,所以它能瞬間消除積聚。用冷水泡服,可以清瀉心下的痞氣(仲景「瀉心湯」類)。煎服,可以消除腸胃積熱和瘀血(仲景「承氣湯」類)。氣虛時,與人參同用,稱為「黃龍湯」(承氣湯加上人參,大黃減半)。積血時,與四物合用,稱為「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輔以甘草、桔梗,可以緩和它的作用,輔以枳實、樸硝、芒硝,可以增強它的效果。用量多少應根據個人的虛實情況而定,誤用會像鴆毒一樣。
(註:陽性藥物用其氣,陰性藥物用其味。大黃味道濃厚,屬陰中之陰,用冷水泡服,會傷心下痞,恐濃厚的味道會損傷中氣。煎熟後無力的說法,是《纘論》的錯誤領悟,一唱百和的失誤,誰能分辨出來。有人問心氣不足而嘔吐衄血,為什麼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說:少陰不足,亢陽無輔,導致陰血妄行,所以用大黃瀉去亢盛之火。而且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發病,所以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是陰氣之主,肝是心的母親,血的住所,肺、肝之火退去,則血歸經而自安。李材所謂,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古人的精妙見解,豈是後人所能及?《本草匯》說:治療實火出血,以順氣為先,氣降血自歸經;治療虛火出血,以養正為先,氣壯才能攝血,這是虛實分開,治法不同的原因,臨證者應該詳細分辨。
《千金方》治療婦女的嫁痛,也就是陰戶腫痛。大黃一兩,酒三盅,煎兩三沸,頓服。
芒硝,味辛苦鹹,氣大寒,降也,陰中之陰也。有毒。性峻速,柔金化石。咸能軟堅,推逐陳積,去臟腑壅滯,破瘀血癥瘕。治傷寒溫病,瘧疾脹閉,熱積譫妄。凡屬各經實邪,悉可瀉除。《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是也。)佐之以苦,(大黃是也。二味合枳實、厚朴,即大承氣湯。合甘草即調胃承氣湯。)孕婦忌之。然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巴豆(不去心作嘔,不去膜傷胃,燒存性,去油為霜。中其毒者,以大黃、黃連,或黑豆、甘草,或涼水解之,皆其所畏者也。),味辛熱,有大毒,可升可降,能行能止。生猛熟緩,峻用大可卻病,緩用亦可和中,通經墜胎,主開竅宣滯,去臟腑陳寒,為斬關奪門之將,破痰食癥癖,血瘕聚積,生冷硬物,治癲癇瀉痢,口喎眼斜,耳聾喉痹。但屬峻劑,不可輕投。
白話文:
芒硝
味道:辛、苦、鹹;氣性:極寒,有下降的作用;性質:陰中的陰,有毒。
藥性強烈猛烈,能柔軟金屬、融化石頭。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幫助排出陳積宿便,清除臟腑中的堵塞,化解瘀血、消除腫瘤。
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溫病、瘧疾、脹滿閉塞、熱積導致的神志不清等症狀。凡是各經絡中實症的邪氣,都可以使用芒硝來瀉除。《內經》中說:內部有熱邪,可以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如芒硝),再輔以苦味的藥物(如大黃)。
芒硝、大黃、枳實、厚朴這四味藥合用,就是大承氣湯。加入甘草,就是調胃承氣湯。孕婦應禁用芒硝。不過,如果病情嚴重,不得已使用也不會致死。
巴豆
(去掉種仁會引起嘔吐,不去掉外膜會傷胃,燒成灰保留藥性,去掉油脂會變成霜狀)
味道:辛、熱,有大毒性,既能升散又能下降,既能促使經絡通暢又能止瀉。
生巴豆作用猛烈,熟巴豆作用緩和。猛烈服用可以快速治病,緩和服用也可以調和中氣,通經墜胎。主治開竅通滯,清除臟腑中的寒邪,是破除癥結的良藥。能化解痰食、腫瘤、血塊、硬物。用於治療癲癇、瀉痢、口眼歪斜、耳聾、喉痹等疾病。
但是巴豆屬於峻劑,不可輕易使用。
按: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裡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用巴豆,各有所宜也。
甘遂(反甘草,麵裹煨。),味苦,氣寒,有小毒。瀉腎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主十二經水,凡大腹水腫,邪熱結胸,留飲宿食,痰迷癲癇之證。(仲景大陷胸湯治之。)孕婦切忌。丹溪曰:治水腫健脾為主,脾實氣運則水自行,以四君子湯視所挾證加減之,不可徒恃利水藥。(仲景方治婦女血結,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不渴,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甘遂一兩,阿膠一兩,大黃二兩,水碗半,煮半碗,頓服,其血當下。)
白話文:
註解:大黃、巴豆都是強烈瀉下的藥物,但大黃屬寒,適合於腑有熱病者;巴豆屬熱,適合於臟有寒病者。因此,仲景治療傷寒轉入裡證時用大黃,東垣治療五積屬於臟疾時用巴豆,各有適用的範圍。
甘遂(與甘草相剋,須包覆麵粉煨過。),味道苦、性質寒,有小毒。能瀉腎和腸胃中的水濕,直接到達水氣積結之處,以攻破積水為用途,是利水降氣的聖藥。主治十二經絡的水腫,凡大腹水腫、邪熱結胸、宿食不消、痰迷癲癇等症狀。(仲景「大陷胸湯」可治療。)孕婦禁止服用。丹溪說:治療水腫應以健脾為主,脾氣運轉健旺,水氣自然會消散,可用「四君子湯」依據伴隨症狀加減用藥,不可單靠利水藥。仲景的方劑用於治療婦女血結,小腹脹滿如酒甕,小便微難、不口渴,這是水與血同時積結在血室中所致。用甘遂一兩、阿膠一兩、大黃二兩,加水半碗,煎至半碗,頓服,可將血排出體外。
紫大戟(反甘草,杭產,麵裹煨。),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十二經。主水腫蠱毒,癥結腹滿腹疼,利小便,通月經。苗名澤漆。退皮膚邪熱,卻面目浮腫,大腹水氣立遣。孕婦並忌。
芫花(反甘草,醋煮。),味苦辛,氣溫,有小毒。去水飲痰癖,散皮膚五臟水腫,消胸膈痰沫善唾,咳逆上氣能除,咽腫短氣可驅。(仲景十棗湯:芫花、大戟、甘遂等份為末,十棗湯調服一錢。經云:潔淨府,去陳莝是也。)
白話文:
紫大戟性寒味苦,有小毒,不能與甘草同用。它來自杭州,需要用麵粉包裹後煨熟才能使用。紫大戟可入十二經,主治水腫、蠱毒、癥結腹滿腹痛,並能利尿通經。它的苗叫做澤漆,可退皮膚邪熱,消除面部浮腫和腹水,但孕婦忌用。
芫花味苦辛,性溫,也有小毒,不能與甘草同用,需要用醋煮。它可去水飲痰癖,散皮膚五臟水腫,消胸膈痰沫,緩解咳嗽上氣,驅除咽腫短氣。仲景的十棗湯中就用芫花、大戟、甘遂等量研末,用十棗湯調服一錢,可潔淨府內,去除陳舊的積存。
葶藶子(糯米泔炒,再酒浸。),味辛,氣大寒。屬火性急,大能下氣,行膀胱水,腫中有水氣奔急者,非此不除。所謂大黃瀉血分,葶藶瀉氣分是也。(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臥。葶藶為末,用大棗十枚煎湯調服一錢,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與十棗湯義同。)
牽牛子(白屬金,黑屬水,炒取頭末。),味辛,性寒,有小毒。達右腎走精隧,入肺與大小腸。主下氣通二便,祛壅滯氣急,退水腫消風毒,療膀胱疼痛,有孕婦忌,殺寸白蟲。(肉湯調末二錢。)按:牽牛自宋以後,劉河間、張子和始倡為通利下藥,漢以前未入本草,此仲景所以無用法也。如順氣丸治一切積氣宿食不消,黑牽牛(頭末四兩,)蘿蔔剜空,安末於內,蓋定蒸熟,入白蔻末二錢,搗丸,白湯送下錢許。(古方牛郎散:牽牛末一兩,檳榔末五錢,紫蘇葉湯調服二錢,治氣築奔沖,疼不可忍,並能追蟲取積。煉蜜丸,陳皮、生薑湯送下,治五枳神效,再輔以補脾之劑。時珍曰:予甥素多酒色,二便不通,脹疼呻吟七晝夜,通利之不效。予恩此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前阻小便,後阻大便,不在膀胱、大腸經也。用川楝子、大茴香、穿山甲一線,牽牛子二錢,水煎,一服減,三服平。亦可丸服。)
白話文:
葶藶子(用米湯炒,再浸入酒中)味道辛辣,性大寒。屬性為火性急,能強力瀉氣,行膀胱之水,若腫脹中有水氣快速流動,非此藥不能去除。俗話說「大黃瀉血分,葶藶瀉氣分」。(仲景的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來治療肺氣喘急,喘到無法平躺。將葶藶研磨成粉末,用十顆大棗煎湯調和,一次服用一錢,輔以大棗補土,以此來制水之氣,與十棗湯的原理相同。)
牽牛子(白色的屬金,黑色的屬水,炒後取頭部研磨成粉末)味道辛辣,性寒,有小毒。直達右腎,走精道,進入肺和大、小腸。主治瀉氣通大小便,消除壅滯氣急,退水腫治風毒,治療膀胱疼痛,但孕婦禁用,可殺寸白蟲。(用肉湯調和藥粉,一次二錢。)備註:自宋朝以後,劉河間、張子和才開始倡導將牽牛子作為通利下藥使用,漢朝以前未收錄在藥典中,因此仲景並無使用方法。例如順氣丸用來治療一切積氣宿食不消,其中含有黑牽牛(頭部研磨成粉末,用量四兩),將蘿蔔挖空,放入藥粉,蓋好蒸熟,加入白蔻末二錢,搗製成丸,用白湯送服錢許。(古方牛郎散:牽牛末一兩,檳榔末五錢,紫蘇葉湯調和服二錢,治療氣築奔沖,疼痛難忍,還能驅蟲消積。煉蜜為丸,用陳皮、生薑湯送服,治療五枳神效,再輔以補脾之劑。李時珍說:我的外甥素來嗜酒好色,大小便不通,腫脹疼痛呻吟,已達七晝夜,通利藥物都無效。我認為這是濕熱之邪在精道,壅塞精道,病在二陰之間,阻礙小便在前,阻礙大便在後,不在膀胱、大腸經。使用川楝子、大茴香、穿山甲一線,牽牛子二錢,水煎煮,一劑即見效,三劑則痊癒。也可以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