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聖湯

DI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6%
肺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1%
大腸經 8%
膽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1%
膀胱經 1%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湯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抵聖湯主治胸腹脹痛、食積不消、脘腹冷痛等症,而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可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並促進消化,改善腹痛。
  2. 疏肝解鬱: 木香還具有疏肝解鬱之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達到舒肝理氣的效果。抵聖湯中常搭配其他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香附等,共同發揮疏肝解鬱作用,改善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脇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

抵聖湯中包含澤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澤蘭性寒,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氣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而澤蘭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澤蘭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等有很好的療效。抵聖湯中可能包含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澤蘭的加入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抵聖湯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止痛:延胡索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抵聖湯用於治療胸痺、心痛等症,延胡索可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解鬱安神:延胡索除了活血止痛,還有解鬱安神的作用。抵聖湯中也常加入其他具有安神作用的藥材,如酸棗仁、茯苓等,與延胡索相輔相成,達到舒緩精神壓力、改善睡眠的功效。

抵聖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而半夏能有效地將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的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功效,能止呃逆,改善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抵聖湯在治療咳嗽的同時,也兼顧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因此,抵聖湯中加入半夏,可以發揮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抵聖湯中加入蘇木,主要是針對其以下兩方面藥性:

1. 活血化瘀: 蘇木味苦甘,性微寒,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之效,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尤其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病症。

2. 解毒消腫: 蘇木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能緩解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腫痛、紅腫等症狀。

因此,抵聖湯中加入蘇木,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抵聖湯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在於其驅蟲、消積化滯的功效。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驅除寄生蟲消食積化痰利水等功效。

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蛔蟲病食積腹痛等病症,而檳榔的驅蟲、消積作用,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症發揮功效,並促進消化,改善腸道功能。

抵聖湯中包含蒲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止痛: 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蒲黃可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 利尿通淋: 蒲黃亦具利尿通淋之效,可促進尿液排出,清除體內濕熱,有助於改善跌打損傷所引起的腫脹和疼痛。抵聖湯中配合其他利水通淋藥物,可增強利尿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抵聖湯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頭風痛、頭痛、眩暈等症,川芎可通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解除頭部瘀血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升清降濁: 川芎還具有升清降濁的功效,可以將頭部濁氣下行,將清氣上升,有助於改善頭部供血,緩解頭痛。抵聖湯中加入川芎,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抵聖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抵聖湯主治熱毒壅盛,血分有熱,症見發熱、口渴、神昏、斑疹等,而生地黃能清熱涼血,解毒消斑,以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2. 滋陰降火: 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抵聖湯中可能伴隨有其他燥熱藥物,生地黃能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養陰液,促進機體恢復,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抵聖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抵聖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性熱或毒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減緩其烈性,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效,例如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消腫等。加入抵聖湯中,可以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因此,甘草在抵聖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抵聖湯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血瘀: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養血止痛的功效。抵聖湯常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而當歸尾的活血功效可有效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血,增強藥效:當歸尾性較溫和,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血分,增強藥效。抵聖湯中往往包含一些性寒或性涼的藥物,加入當歸尾可緩解其寒性,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

抵聖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抵聖湯主治熱毒熾盛、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疾病,赤芍可有效清熱解毒,並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 緩解熱毒引起的疼痛: 赤芍能涼血止痛,對於熱毒引起的疼痛,如發熱、頭痛、腹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抵聖湯中加入赤芍,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緩解病症所帶來的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抵聖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功效。抵聖湯所治證多為胸悶脘脹、食積不消、痰多嘔逆,而枳殼可通過理氣消積,緩解胃腸道氣機阻滯,改善消化不良,達到消食化痰、止嘔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枳殼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有較好的療效。抵聖湯中的其他藥物,如半夏、生薑等,也具有止嘔作用,枳殼與之相配,可加強降逆止嘔的效果,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

抵聖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抵聖湯為健脾燥濕方,陳皮可助其理氣消脹,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同時亦可化解藥物之寒涼,使藥效更易發揮。
  2. 調和藥性:抵聖湯中其他藥材多為寒涼之品,如蒼朮、厚朴等,陳皮性溫,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同時,陳皮亦可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提高藥效。

抵聖湯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的功效。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而桔梗可疏散風寒,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咽喉腫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引藥入肺:桔梗有“開宣肺氣”的作用,可引導藥物深入肺部,增強藥效。抵聖湯中其他藥材如杏仁、甘草等主要作用於肺經,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效果。

抵聖湯中含有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咳嗽,厚朴性辛溫,入肺經,能燥濕化痰,宣肺止咳,有助於清除痰熱,緩解咳嗽症狀。
  2. 厚朴行氣止痛:抵聖湯中還常配合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共同行氣止痛。厚朴能理氣散結,消積止痛,有助於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

總之,厚朴在抵聖湯中發揮著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痰熱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

抵聖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水停氣滯所致的證候,而澤瀉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2. 清熱解毒: 澤瀉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幫助抵消濕熱蘊結帶來的毒素,減輕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總體而言,澤瀉在抵聖湯中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發揮。

主治功效


抵聖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抵聖湯,出自宋代陳自明所著的《婦人大全良方》,為一首針對產後病症而設的方劑。透過分析多部中醫典籍的記載,我們可以歸納出抵聖湯的主要功效與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醫書所述,抵聖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這是抵聖湯最主要且明確的適應症。《婦人大全良方》、《濟陰綱目》、《女科折衷纂要》等書均有此記載,指出產後敗血散於脾胃,脾失運化則腹脹,胃失和降則嘔吐。
  2. 產後兩脅脹滿氣痛:《古今醫統大全》中提到此方可用於產後兩脅脹滿氣痛,並指出其病因可能與膀胱宿有冷水、惡血不盡、肝經血瘀或氣血虛、脾虛不能制水等因素有關。
  3. 產後惡露不行,敗血入於脾胃:《女科切要》指出抵聖湯可治療產後惡露不行,敗血入於脾胃所導致的病症。
  4. 男子婦人吐血後膈上虛熱:《聖濟總錄》提到抵聖湯可治療男女吐血後膈上虛熱。
  5. 小兒諸蟲心痛:《聖濟總錄》中也提到抵聖湯可用於治療小兒諸蟲導致的心痛。

治療原理

抵聖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藥物組成和各家醫書的論述中窺見一二:

  1.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抵聖湯中含有半夏、陳皮等藥,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能直接針對嘔吐症狀進行治療。同時,人參、甘草補益脾胃,恢復脾胃的運化和受納功能,從根本上解決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嘔吐和腹脹。
  2.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中赤芍藥、澤蘭能活血化瘀,配合木香、延胡索等行氣止痛藥物,對於產後惡露不盡、瘀血阻滯所導致的腹脹、脅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 補益氣血,調和脾胃:方中加入人參、甘草,意在補益氣血,尤其是針對產後氣血虧虛的狀態。這與《嚴氏濟生方》中提到的「惡露過多,氣無所主」的病機相吻合。

藥物組成

不同版本的抵聖湯在藥物組成上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基本一致。以《婦人大全良方》版本為例,抵聖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赤芍藥:活血祛瘀,清熱涼血。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澤蘭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
  •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 生薑:溫中止嘔,發汗解表。

此方中,赤芍、澤蘭活血化瘀;半夏、陳皮、生薑理氣和胃,降逆止嘔;人參、甘草補益氣血。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活血化瘀、補益氣血之功。

總結

抵聖湯是一首針對產後病症,特別是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等症狀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以及補益氣血、調和脾胃等方面。透過對不同醫書中相關記載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抵聖湯的功效和應用,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木香、澤蘭、延胡、半夏、蘇木、檳榔、蒲黃、川芎、生地、甘草、歸尾、赤芍、枳殼、陳皮、桔梗、厚朴、澤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抵聖湯是一首中藥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 抵聖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
  • 抵聖湯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肋間神經疼痛貧血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胃腸出血噁心反胃吞咽障礙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踯躅花10文。 主治:痔漏。

抵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楝實(大者)2兩,白蕪荑半兩。 主治:定疼痛。主治:小兒諸蟲。

抵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陰地蕨半兩,紫河車(銼)半兩,貫眾(去毛土)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男子、婦人吐血後膈上虛熱。

抵聖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西赤芍1錢半(醋炒),江枳殼1錢半(炒),生人參1錢半,法半夏1錢半,澤蘭葉3錢,新會皮1錢半,鮮生薑3片。 主治:腹脹嘔吐,脈弦細澀者。

抵聖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白芍、半夏、澤蘭、陳皮、丹皮、甘草、厚朴、蒼朮、桔梗、竹茹、熟地、劉寄奴、白芷、官桂。 主治:産後胸腹脹滿兼嘔吐者,因敗血散於脾胃,脾受不能運化水谷而成腹脹,胃受不納水谷而致嘔吐;或産後中氣虛,飲食過多,脾虛失健則嘔吐;或産後去血過多,陽氣獨盛,氣乖腸胃,腸胃燥澀則氣逆而嘔吐。

抵聖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木香、澤蘭、延胡、半夏、蘇木、檳榔、蒲黃、川芎、生地、甘草、歸尾、赤芍、枳殼、陳皮、桔梗、厚朴、澤瀉。 主治:産後兩脅脹滿氣痛者。由膀胱宿有冷水,因産後惡血不盡,水壅與氣相搏,積在膀胱,故令脅助脹滿,氣與水相搏故作痛也。亦有肝經血瘀致脹滿者,有肝經氣血虛而致脹滿作痛者,有脾土虛不能制水,膀胱夙壅,因致脹滿而作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