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酒主治功效分析
黃耆酒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藥方劑,在多部古籍中均有記載,其組方和主治功效隨著臨牀經驗的積累而有所演變。綜合分析古籍文獻,黃耆酒的主治功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風濕痹症
黃耆酒最早且最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症。《奇效良方》、《嚴氏濟生方》、《世醫得效方》等均明確指出黃耆酒可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風濕痹症是由於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黃耆酒中,黃耆為君藥,具有益氣固表、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防風、獨活、秦艽、川芎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附子、川烏、桂心、細辛等溫經散寒,祛除寒邪;牛膝、川續斷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當歸養血活血;白朮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通經活絡之效,從而達到治療風濕痹症的目的。
二、 產後風虛
《聖濟總錄》記載黃耆酒可治「產後中風偏枯,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疼痛無力」。產後婦女氣血虧虛,易感風邪,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黃耆酒益氣養血,祛風通絡,可有效改善產後風虛引起的偏枯、半身不遂等症狀。
三、 脾痹虛寒
《聖濟總錄》亦載黃耆酒可治「脾痹肉極虛寒,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動,關節疼痛,不嗜飲食」。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司,水濕內停,導致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動等症狀。黃耆酒中黃耆、白朮健脾益氣,茯苓、山藥健脾滲濕,乾薑溫中散寒,共奏健脾益氣、溫中散寒、除濕止痛之效,從而改善脾痹虛寒所致的症狀。
四、 瘡瘍癰疽
黃耆酒在外科疾病中亦有應用。《濟世神驗良方》、《立齋外科發揮》、《外科集驗方》等記載黃耆酒可用於治療癰疽瘡瘍。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託毒外出:黃耆具有託毒生肌之效,可促進瘡瘍毒邪排出,加速瘡瘍癒合。
- 益氣扶正:瘡瘍久不癒合,多因正氣虧虛。黃耆酒益氣養血,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瘡瘍的恢復。
五、 治療原理分析
黃耆酒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益氣固表:黃耆為君藥,具有益氣固表之功,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襲。
- 祛風除濕:方中多味祛風除濕藥物,可有效祛除體內風濕邪氣,解除經絡痹阻。
- 溫經散寒:附子、川烏、桂心、細辛等溫經散寒藥物,可溫通經絡,祛除寒邪,改善因寒邪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活血通絡:當歸、川芎等活血藥物,可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補益肝腎:牛膝、川續斷等補益肝腎藥物,可強筋壯骨,改善肢體無力、關節疼痛等症狀。
- 健脾燥濕:白朮、茯苓等健脾燥濕藥物,可健運脾胃,祛除體內濕邪,改善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動等症狀。
綜上所述,黃耆酒通過益氣固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補益肝腎、健脾燥濕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風濕痹症、產後風虛、脾痹虛寒、瘡瘍癰疽等多種疾病的目的。其組方配伍精妙,藥性平和,療效確切,是臨牀常用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巴戟天3兩(去心),石斛3兩(去根),澤瀉3兩,白茯苓3兩(去黑皮),柏子仁3兩,乾薑3兩(炮),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3兩,防風2兩(去叉),獨活2兩(去蘆頭),人參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芍藥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細辛1兩(去苗葉),白朮1兩,黃芩1兩(去黑心),栝樓根1兩,山茱萸1兩。
上(口父)咀,絹袋盛,以清酒3鬥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
初服3合,日2次。漸加之,以微麻木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個體反應:初次服用可能會出現不適,因此應從小劑量開始,並根據自身情況調整。
- 禁忌人羣:感冒發熱者、孕婦及有特定過敏體質者應謹慎使用,最好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 藥酒使用限制:不建議長期大量飲用,應循序漸進,避免對身體造成潛在傷害。
- 藥酒儲存:必須密封保存,以免酒精揮發降低療效,並盡量避免陽光直接曝曬。
通過上述準備及服用方法,黃耆酒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中藥保健飲品,提升身體健康。不過,仍需根據個別具體情況謹慎使用,必要時應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酒,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 組成:黃耆1兩半,防風1兩半,細辛1兩半,獨活1兩半,川芎1兩半,牛膝1兩半,附子1兩,川椒1兩,炙草1兩,川烏7錢,山萸7錢,秦艽7錢,葛根7錢。 主治:痹病甚而麻木不知者。
黃耆酒,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黃耆3兩,烏頭3兩,附子3兩,生薑3兩,秦艽3兩,蜀椒3兩,川芎3兩,獨活3兩,白朮3兩,牛膝3兩,蓯蓉3兩,細辛3兩,甘草3兩,葛根1兩半,當歸1兩半,菖蒲1兩半,山茱萸2兩,桂心2兩,鍾乳2兩,柏子仁2兩,天雄2兩,石斛2兩,防風2兩,大黃1兩,石南1兩。 主治: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
黃耆酒,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黃耆1兩(去蘆),防風1兩(去蘆),官桂1兩(不見火),石斛1兩(去根),虎骨1兩(酥炙),當歸1兩(去蘆),白芍藥1兩,木香1兩(不見火),雲母粉1兩,茵陳葉1兩,仙靈脾1兩,天麻1兩,萆薢1兩,甘草1兩,川續斷1兩。 主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燥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黃耆3兩,蜀椒3兩(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白朮3兩,牛膝3兩(去苗,銼),葛根3兩,防風(去叉)4兩,川芎2兩,甘草2兩(炙,銼),細辛2兩(去苗葉),山茱萸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秦艽2兩(去苗土),乾薑2兩(炮),當歸2兩(切,焙),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人參2兩,獨活(去蘆頭),桂(去粗皮)3分。 主治:産後中風偏枯,半身不隨,言語不利,疼痛無力。
黃耆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巴戟天3兩(去心),石斛3兩(去根),澤瀉3兩,白茯苓3兩(去黑皮),柏子仁3兩,乾薑3兩(炮),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3兩,防風2兩(去叉),獨活2兩(去蘆頭),人參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芍藥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細辛1兩(去苗葉),白朮1兩,黃芩1兩(去黑心),栝樓根1兩,山茱萸1兩。 主治:脾痹。肉極虛寒,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動,關節疼痛,不嗜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