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酒

HUANG QI JI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三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6%
腎經 13%
心經 11%
肺經 10%
膀胱經 8%
胃經 8%
膽經 5%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酒以黃耆為主要藥材,其組成原因如下:

  1. 黃耆補氣健脾: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酒能通血行氣,與黃耆搭配,可增強補氣作用,更能促進藥力滲透,提高藥效。
  2. 酒助藥力: 酒性溫熱,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黃耆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吸收,進而發揮其補氣益氣之效。同時,酒也有助於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提升治療效果。

黃耆酒中添加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增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防風性溫,祛風解表。兩者合用,既能補益正氣,又能疏散風邪,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固表之效。

2. 針對病症:黃耆酒常用於治療氣虛表弱、易感風寒等症。防風能祛除外感風邪,配合黃耆補益正氣,可雙管齊下,有效抵禦外邪侵襲,改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黃耆酒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氣:黃耆性溫,善於補氣固表,但對於陽氣虛弱者,單用黃耆效果可能不足。肉桂性熱,味辛,可溫陽助氣,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提升補氣效果。

2. 行氣活血:黃耆酒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等病症,肉桂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補氣效果。

因此,黃耆酒方劑中加入肉桂,既可增強補氣效果,又能溫陽行氣,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黃耆酒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黃耆與石斛兩種主要草藥。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效;石斛則性微寒,味甘淡,入胃腎經,擅長滋陰清熱、養胃生津。兩者合用,黃耆可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而石斛則能滋潤內臟,特別是對肺胃之陰虛火旺有顯著療效。

黃耆與石斛相配,一溫一涼,一補氣一滋陰,共奏調和氣陰、益氣生津之功。尤其適合氣陰兩虛之人,如久病體弱、勞累過度或高齡者,以及口乾舌燥、多汗易疲等症狀者服用。黃耆酒通過黃耆補氣壯陽,石斛滋陰潤燥,共同達到調理人體氣陰平衡的目的,是中醫學中一種理想的保健及治療方劑。

黃耆酒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然而,在某些古籍記載的黃耆酒配方中,還會加入虎骨作為輔助材料。虎骨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強筋健骨、祛風濕的作用,因此常被用於治療關節疼痛、風濕性病變等症狀。在黃耆酒中添加虎骨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虎骨的這些特性來增強黃耆酒對骨骼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作用。

但需特別注意的是,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規定及倫理考量,虎骨已被禁止使用於藥物製造之中。因此,當今製作黃耆酒時,已不再採用虎骨,而是尋找其他具有相似療效的替代品,例如鹿角霜或牛膝等,以確保藥材的來源合法且符合現代醫學標準。

黃耆酒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相輔相成:黃耆性溫,善於補氣固表;當歸性溫,長於補血活血。兩者合用,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目眩等。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黃耆偏於補氣,而當歸則偏於補血。兩者搭配使用,可以相互調和,使藥性更趨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進而發揮更佳的療效。

黃耆酒中加入白芍,是基於中醫藥理的整體考量。

黃耆性溫,善於補氣固表,而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可養血柔肝,緩解黃耆燥性。兩藥配伍,一補一斂,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補氣效果,同時避免燥熱之弊。

此外,白芍還有鎮痛、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黃耆補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胸悶、心悸等症狀,提高藥效的安全性。

因此,黃耆酒中加入白芍,不僅能提高補氣效果,更能使藥效更加溫和,安全可靠。

黃耆酒方中,加入木香的目的是為了協調黃耆的溫燥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影響脾胃功能。

黃耆性溫,善於補氣固表,但若長期服用,易導致脾胃燥熱,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木香味苦,性涼,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的作用。加入木香,可中和黃耆的燥性,促進脾胃消化吸收,防止其溫燥之性損傷脾胃。同時,木香還能行氣止痛,有助於改善因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黃耆酒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補益元氣、增強體力。在黃耆酒的組成中,雲母的加入別具深意。雲母,性質溫和,味甘淡,歸肺、心包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與滋陰潤燥之效。在黃耆酒中,雲母能輔助黃耆的補氣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上火。同時,雲母還能增強藥酒的滋陰效果,對於陰虛火旺或久病體虛者尤為適宜。此外,雲母的細膩質感有助於調和藥酒口感,使之更為醇厚順口。總體而言,雲母在黃耆酒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藥效,還兼顧了口感與服藥體驗,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組配的精妙之處。

黃耆酒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由黃耆為主料,輔以其他多種草藥共同釀製而成。在黃耆酒的組成中加入茵陳蒿,主要是基於茵陳蒿本身具有的藥性和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微寒,歸脾、胃及肝經,具有清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在中醫上常用於治療黃疸等肝膽濕熱病症。黃耆作為補氣之聖品,能夠補益正氣、固表止汗、利水消腫;而茵陳蒿則能清除體內濕熱,二者配合使用,可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尤其對於那些因氣虛導致的濕熱困阻體質者來說,這種組合更加適用。黃耆酒中的茵陳蒿還能促進消化、增強食慾,使整體方劑不僅具有補益作用,還兼顧了調理消化系統的功能,因此黃耆酒常被用於病後體弱或脾胃氣虛兼有濕熱的人群之中,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黃耆酒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黃耆、酒以及其他配方組成。其中,淫羊藿的添加可謂增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的特性,常用於治療勞損引起的腰膝痠痛、性功能低下等問題。這與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相得益彰,能夠提升人體的免疫力與抗疲勞能力。

此外,如今許多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使得現代人面臨著壓力與疲憊,淫羊藿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身體狀態,提高活力。在藥理學上,淫羊藿中的有效成分如淫羊藿苷對於促進血液循環及增強心功能亦有積極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黃耆酒的功效。

因此,淫羊藿的納入,不僅使得黃耆酒在補氣的基礎上,增添了強身健體的效果,使其適應了更多現代人的健康需求。這樣的組合在中醫理論上形成了補氣與壯陽的協同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整體觀念。

黃耆酒中添加天麻,主要考慮其協同作用:

  1. 相輔相成:黃耆補氣健脾,天麻則平肝息風、止痙。二者合用,可增強補益氣血之效,並能有效改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肝風內動的症狀,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2. 相互增強:天麻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物吸收率,有助於黃耆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同時,黃耆的補氣作用,也能增強天麻平肝息風的功效,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黃耆酒方劑中加入萆薢,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本,助黃耆增效:黃耆補氣固表,萆薢則擅長補腎壯陽,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萆薢入腎經,可改善腎虛所致的氣虛乏力,進一步增強黃耆補氣固表之效,使整體方劑效力更佳。
  2. 利水滲濕,協調黃耆補氣:黃耆補氣固表,但脾虛濕盛者,易導致氣滯水停,影響黃耆補氣效果。萆薢利水滲濕,可協助黃耆補氣的同時,清除體內濕氣,使補氣效果更顯著,避免補而不達,氣機不通之弊端。

黃耆酒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甘草的補益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黃耆同用,可增強黃耆補氣固表之效,使補氣效果更為顯著。
  2. 甘草的配伍作用: 甘草作為藥引,能調和藥性,使黃耆的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同時,甘草還能緩解黃耆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為平和。

黃耆酒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黃耆性溫,補氣固表;續斷性溫,補肝腎,強筋骨,兩者相合,共奏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之效,尤其適合於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行走不便等症。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黃耆偏於補氣,續斷偏於補血,二者配伍,氣血雙補,相得益彰,可更好地增強藥效,達到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酒」主要成分包括黃耆、防風、肉桂、石斛、虎骨、當歸、白芍、木香、雲母、茵陳蒿、淫羊藿、天麻、萆薢、甘草、續斷等,具有風濕痹的功效。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萆薢: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虎骨:強筋健骨、舒筋活絡、補腎壯陽、活絡止痛、續筋接骨、安神益智。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 續斷: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 淫羊藿: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
  • 雲母:安神、止瀉、斂瘡和止血。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巴戟天3兩(去心),石斛3兩(去根),澤瀉3兩,白茯苓3兩(去黑皮),柏子仁3兩,乾薑3兩(炮),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3兩,防風2兩(去叉),獨活2兩(去蘆頭),人參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芍藥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細辛1兩(去苗葉),白朮1兩,黃芩1兩(去黑心),栝樓根1兩,山茱萸1兩。
上(口父)咀,絹袋盛,以清酒3鬥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
初服3合,日2次。漸加之,以微麻木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2. 本方有溫補作用,體熱、實熱者不宜服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服用本方期間,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麻痺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痿軟無力膝部腫大疼痛經常疲勞想睡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關節疼痛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酒,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 組成:黃耆1兩半,防風1兩半,細辛1兩半,獨活1兩半,川芎1兩半,牛膝1兩半,附子1兩,川椒1兩,炙草1兩,川烏7錢,山萸7錢,秦艽7錢,葛根7錢。 主治:痹病甚而麻木不知者。

黃耆酒,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黃耆3兩,烏頭3兩,附子3兩,生薑3兩,秦艽3兩,蜀椒3兩,川芎3兩,獨活3兩,白朮3兩,牛膝3兩,蓯蓉3兩,細辛3兩,甘草3兩,葛根1兩半,當歸1兩半,菖蒲1兩半,山茱萸2兩,桂心2兩,鍾乳2兩,柏子仁2兩,天雄2兩,石斛2兩,防風2兩,大黃1兩,石南1兩。 主治: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

黃耆酒,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黃耆1兩(去蘆),防風1兩(去蘆),官桂1兩(不見火),石斛1兩(去根),虎骨1兩(酥炙),當歸1兩(去蘆),白芍藥1兩,木香1兩(不見火),雲母粉1兩,茵陳葉1兩,仙靈脾1兩,天麻1兩,萆薢1兩,甘草1兩,川續斷1兩。 主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燥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黃耆3兩,蜀椒3兩(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白朮3兩,牛膝3兩(去苗,銼),葛根3兩,防風(去叉)4兩,川芎2兩,甘草2兩(炙,銼),細辛2兩(去苗葉),山茱萸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秦艽2兩(去苗土),乾薑2兩(炮),當歸2兩(切,焙),烏頭2兩(炮裂,去皮臍),人參2兩,獨活(去蘆頭),桂(去粗皮)3分。 主治:産後中風偏枯,半身不隨,言語不利,疼痛無力。

黃耆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黃耆3兩,桂3兩(去粗皮),巴戟天3兩(去心),石斛3兩(去根),澤瀉3兩,白茯苓3兩(去黑皮),柏子仁3兩,乾薑3兩(炮),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3兩,防風2兩(去叉),獨活2兩(去蘆頭),人參2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芍藥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細辛1兩(去苗葉),白朮1兩,黃芩1兩(去黑心),栝樓根1兩,山茱萸1兩。 主治:脾痹。肉極虛寒,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動,關節疼痛,不嗜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