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北亭丸方中使用砂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脹、和胃止嘔的功效。北亭丸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泄瀉等症,砂仁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
- 醒脾開胃:砂仁芳香醒脾,可開胃消食,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北亭丸中加入砂仁,可增強藥效,促進脾胃氣機升降,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北亭丸方劑中加入胡椒,主要考量其辛溫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胡椒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可溫散寒邪,驅除體內寒氣,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肢體疼痛、脘腹冷痛等症狀。其辛散之性,能開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風寒,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此外,胡椒還具有一定的溫中止痛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
北亭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 肉桂性熱,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之效。北亭丸主要治療腎陽不足,脾陽虛寒所致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溫煦腎陽,改善陽氣虛衰,促進陽氣升發,達到溫腎壯陽、止痛止瀉的效果。
- 引藥入腎,促進藥力發揮: 肉桂辛溫走竄,能引藥入腎,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北亭丸中含有許多補腎溫陽的藥材,肉桂的引導作用可以將這些藥材的藥力引導至腎經,使其更有效地發揮補腎溫陽的作用,提高藥效。
北亭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止嘔止咳的功效。北亭丸主治風寒感冒、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等症,生薑可助藥力解表散寒,驅散風寒之邪。
2. 和胃止嘔: 生薑能和胃降逆,止嘔止咳。北亭丸亦可用於治療胃寒所致的嘔吐,生薑可溫中和胃,緩解嘔吐症狀。
因此,北亭丸方劑中加入生薑,既能增強解表散寒功效,又能緩解嘔吐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北亭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北亭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附子能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助陽化氣: 附子能促進氣血運行,溫陽化氣,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北亭丸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也具有溫陽散寒、化氣止痛的功效,附子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北亭丸方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止痛止痙: 川芎味辛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北亭丸主治頭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能有效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 升清降濁,疏通經絡: 川芎性溫,能升清降濁,疏通經絡。北亭丸中其他藥物如白芷、蒼朮等,也具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川芎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疏通經絡,改善頭部氣血循環,達到治療效果。
北亭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功效為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北亭丸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潤燥通便:當歸還具備潤燥通便的功效,可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腸燥便祕。北亭丸中常配伍其他潤腸通便的藥材,例如生地黃、熟地黃等,共同發揮潤腸通便的效果,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北亭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北亭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所致的腹痛、腹脹、便溏等症狀。陳皮加入方中,可助於理氣化滯,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 行氣止痛: 陳皮能行氣解鬱,疏通氣血,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北亭丸中加入陳皮,有助於行氣止痛,緩解患者的腹痛症狀。
北亭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化氣消積之功效。北亭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泄瀉等症,乾薑可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濕,促進消化,改善陽虛症狀。
- 配伍增效: 乾薑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肉桂、附子等溫陽藥物相配伍,可以相互增強溫陽散寒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同時,乾薑還可以緩解附子等藥物的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北亭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或寒涼之弊。北亭丸可能含有其他性味較強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使藥性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效。
-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桔梗搭配,可增強止咳化痰作用。
北亭丸方劑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北亭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大青鹽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炎症,緩解症狀。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大青鹽味鹹,能引藥入肝,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北亭丸中其他藥材多偏重清熱解毒,而大青鹽則可以引導藥力深入肝經,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北亭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擅長補脾益氣,燥濕健脾。北亭丸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氣血生化充足,改善症狀。
- 除濕利水: 白朮亦具利水滲濕功效,能促進體內濕氣排出。北亭丸常用於治療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便溏、肢體沉重等症狀,白朮可輔助利水消腫,減輕水濕對人體的影響。
綜上,白朮的健脾益氣、除濕利水功效與北亭丸的治療目的相契合,故方劑中加入白朮,可增強其療效。
北亭丸方劑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固澀,止汗止瀉: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的功效。北亭丸治療以虛弱多汗、滑脫泄瀉為主的症狀,而五味子可有效改善這些病症,提高藥效。
- 滋補肺腎,益氣生津:五味子同時具有滋補肺腎、益氣生津的作用。北亭丸除了治療汗瀉外,亦針對因肺腎不足導致的氣虛津傷等症狀,五味子能滋補肺腎,改善氣虛津傷,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北亭丸中包含阿魏,主要基於其 行氣止痛 的功效。阿魏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 疏肝理氣、散結止痛 的作用。臨牀常用於治療 胸脅疼痛、脘腹脹滿、積滯腹痛、跌打損傷 等症。
北亭丸方劑中,阿魏與其他藥物配合,能起到 協同增效 的作用,例如與川芎、香附等藥物合用,可增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北亭丸」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北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組成藥味繁多,包括縮砂仁、胡椒、肉桂、厚朴、附子、川芎、當歸、陳皮、乾薑、甘草、青鹽、北亭(硇砂)、白朮、五味子、阿魏等。 綜觀古籍文獻,北亭丸主治之病證,多與脾胃虛弱、寒邪內侵、氣機阻滯、積聚疼痛相關,並涉及婦人經候不調、小兒疳積等病症,其治療範圍相當廣泛。
主治功效分析:
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北亭丸中多味溫熱藥,如胡椒、肉桂、附子、乾薑,其性皆溫熱,能溫中散寒,驅散體內陰冷之邪。方中多見脾胃虛弱症狀,如食少多傷、噫氣吞酸、噦逆噁心、腹中虛鳴、大便泄利,故需溫脾健胃,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此為本方首要治療方向。
行氣止痛,消積除脹: 脾胃虛弱易導致氣機不暢,故方中選用砂仁、陳皮等理氣藥,能行氣化滯,消散胸腹脹滿。方中更可見「心腹脅肋脹滿刺痛」、「中脘脹滿,心腹堅硬,㽲痛攻衝」等症狀,皆屬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川芎、當歸亦有活血行氣之功,可通絡止痛。
祛濕化痰,止嘔止瀉: 脾虛不運,易生內濕,濕邪停滯則可聚為痰。陳皮能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久積寒邪亦可致脾陽不振,水濕內停,故而見泄利等症。本方既能溫陽散寒,亦可化濕利水,以治其本。生薑可和胃止嘔,與其他藥物協同,可有效緩解嘔吐症狀。
破積消癥,攻下導滯: 方中阿魏、北亭(硇砂)等藥,雖性較猛烈,但能破積消癥,攻下導滯。此與其他溫補藥物相伍,可達到攻補兼施之效。古籍中提及「痃癖瘕聚」、「久積冷氣腹痛」等證,皆為積聚疼痛,故需破積消癥。
調經止痛,婦科應用: 從《婦人大全良方》可見,北亭丸可用於治療婦人經候不調、臍腹疼痛、積塊等症。當歸能養血活血,調經止痛,與其他溫通藥物合用,能有效緩解婦科相關病證。
治療原理分析:
北亭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溫補兼施」、「攻補兼施」,並強調「通」的理念。
溫補脾陽,散寒化濕: 針對脾元氣弱,久積陰冷之證,本方以溫熱藥為主,旨在溫補脾陽,祛除寒邪。脾陽健運,則水濕得化,氣機得暢,諸多因脾虛寒濕而生之病證可迎刃而解。
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針對氣滯血瘀,積聚疼痛,本方以理氣活血藥物為主,旨在疏通氣機,活血通絡,從而止痛消脹。氣血運行正常,則疼痛自止。
攻積導滯,消癥散結: 對於積聚較甚者,方中選用北亭、阿魏等破積藥,攻下導滯,消散癥積。此為「通」法之體現。
攻補兼施,相輔相成: 縱觀全方,既有溫補脾陽之藥,亦有破積消癥之品,兼顧正氣與邪氣,攻補兼施,使邪去正安,此為本方之巧妙之處。
總而言之,北亭丸乃一峻補溫陽、行氣散寒、破積消癥之劑,其組方嚴謹,藥性峻猛,適用於脾胃虛弱,寒邪內侵,積聚疼痛等症,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北亭2兩(去除砂石),阿魏半兩(同硇砂研令細,醋化,去砂石),川當歸4兩(淨洗,去苗梢用),厚朴4兩(去皮,薑汁炙令黃色),陳橘皮4兩(去瓤用紅),官桂4兩(去皮稱),乾薑4兩(炮),甘草4兩(炙),川芎4兩,胡椒4兩(揀好者),縮砂4兩(去皮用),大附子(炮,去皮臍)4兩,茯苓2兩,青鹽2兩(與硇砂、阿魏同醋研,去砂土),白朮1兩半(米泔水浸1宿,切作片子,焙乾),五味子(去砂土用之)1兩半。
壯元,補血,健胃,暖脾,止痰逆,消飲食。
上藥依法修事為末,將硇砂、阿魏、醋入面看多少,同煎稀糊,下藥,更煉好蜜,同搜和為丸,如酸棗大。
每服1丸,嚼破,空心鹽湯、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北亭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三。 組成:北亭1錢(末),朱砂1錢(末),膩粉,牙消1錢,巴豆21個(取霜)。 主治:一切積癖,黃瘦吐食。
北亭丸,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北亭2兩(去除砂石),阿魏半兩(同硇砂研令細,醋化,去砂石),川當歸4兩(淨洗,去苗梢用),厚朴4兩(去皮,薑汁炙令黃色),陳橘皮4兩(去瓤用紅),官桂4兩(去皮稱),乾薑4兩(炮),甘草4兩(炙),川芎4兩,胡椒4兩(揀好者),縮砂4兩(去皮用),大附子(炮,去皮臍)4兩,茯苓2兩,青鹽2兩(與硇砂、阿魏同醋研,去沙土),白朮1兩半(米泔水浸1宿,切作片子,焙乾),五味子(去沙土用之)1兩半。 主治:壯元,補血,健胃,暖脾,止痰逆,消飲食。主治:婦人、男子久積虛敗,婦人一切病患。
北亭丸, 出處:《局方》卷五。 組成:縮砂仁4兩,胡椒4兩,肉桂4兩(去粗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附子4兩(炮,去皮臍),川芎4兩,當歸4兩(去蘆、銼碎),陳皮4兩(去白),乾薑4兩(炮),甘草(炙)4兩,青鹽2兩(别研),北亭(即硇砂,醋淘去砂石,别研)2兩,白朮(别研)3兩,五味子(揀)1兩半,阿魏(醋化,去砂石)半兩。 主治:脾元氣弱,久積陰冷,心腹脅肋脹滿刺痛,面色青黃,肌體瘦弱,怠惰嗜卧,食少多傷,噫氣吞酸,噦逆惡心,腹中虛鳴,大廈泄利,胸膈痞塞,飲食不下,嘔噦霍亂,體冷轉筋,及五膈五噎,痃癖瘕聚,翻胃吐食,久痛久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