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引湯

DA FENG Y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9%
肺經 15%
腎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7%
胃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風引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發散風寒,通鼻竅: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通竅的功效。大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束表、鼻塞不通、頭痛發熱等症,麻黃在此起到引發風寒邪氣外出,通利鼻竅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大風引湯中還包含荊芥、防風等藥物,共同發揮疏風散寒的作用。麻黃的加入,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功效,更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患者的症狀。

大風引湯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祛風除濕之效。大風引湯以治風寒濕痹,兼有腎虛證,故以肉蓯蓉補腎壯陽,驅散風寒濕邪,使氣血流通,筋骨舒展。
  2. 助藥力,引藥入腎:肉蓯蓉為補腎之要藥,其藥力強勁,可引導其他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腎臟,有助於改善腎虛,進一步祛除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風引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歸腎、心、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大風引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而附子溫陽散寒,可驅除體內寒邪,改善氣血運行,達到緩解疼痛、恢復肢體功能的效果。
  2. 助藥力: 大風引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桂枝、羌活等,性質偏溫,但仍需附子的溫陽之力,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驅散寒邪,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大風引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補血活血,祛風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大風引湯治療風寒濕痹,多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而當歸可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並有助於祛除風寒濕邪。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當歸性溫,善於引藥入血分,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大風引湯中包含其他多種藥材,當歸的加入可促進這些藥材的有效成分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風引湯」方中加入「羚羊角」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功效。該藥能清熱瀉火,緩解熱毒所致的頭痛、發熱、抽搐、痙攣等症狀,對於風熱邪毒引起的痺痛、麻木、肢體強直等也有較好療效。
  2.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羚羊角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肢體關節疼痛,以及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故「大風引湯」中加入羚羊角,旨在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同時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以達到治療風熱邪毒侵襲所致的各種症狀。

大風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其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

  1. 調和藥性: 大風引湯藥性偏寒,而甘草性甘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傷脾胃。
  2. 緩解毒性: 方中一些藥物如羌活、防風等,性辛溫,具有一定的毒性,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大風引湯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平抑肝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大風引湯主治風寒濕痺,而風寒濕痺常伴隨疼痛,白芍的止痛作用可緩解患者的痛苦。
  2. 和解藥性,協調藥效:大風引湯方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等,多偏於辛溫解表,白芍的酸寒性質可以起到調節藥性、緩解燥烈之弊,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過於峻猛,更適合臨牀應用。

大風引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大風引湯主治風濕痹痛,而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疼痛。白朮健脾燥濕,可祛除濕邪,通暢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補氣升陽: 白朮還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可改善氣虛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大風引湯中常與其他補氣藥物如黃芪等配合使用,以增強補氣效果,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大風引湯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大風引湯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而川芎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病患的疼痛。
  2. 活血化瘀:川芎亦具活血化瘀之效。風濕痹痛常伴有血瘀阻滯,而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大風引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的功效。大風引湯主治風寒濕痺,四肢拘攣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獨活可以有效地祛除風寒濕邪,通利經絡,緩解疼痛。
  2. 配伍增效: 大風引湯中包含羌活、防風等其他祛風藥,獨活與之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增強藥效的作用。獨活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發揮,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之症。

「大風引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大風引湯主要針對風邪引起的疼痛,而防風可有效驅散風邪,緩解疼痛。
  2. 引藥入經:防風兼具引藥入經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引導入經絡,增強藥效。大風引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需要防風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

因此,防風在「大風引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祛風止痛,又能引藥入經,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大風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濕痹痛。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將體內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的濕氣排出體外,減輕關節疼痛和腫脹。同時,茯苓也能健脾寧心,改善因濕邪困脾而引起的脾虛乏力、心神不寧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身體康復。

總而言之,茯苓在治療風濕痹痛中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大風引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大風引湯治療風寒濕痹,病機為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人參補氣益血,可增強正氣,抵禦邪氣,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痺痛。
  2. 溫陽化寒,助藥力: 大風引湯中包含一些寒涼藥物,例如羌活、防風等,人參的溫陽特性可以中和寒涼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傷及脾胃,同時還可以促進藥物吸收,發揮更好的藥效。

大風引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表止汗: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補益肺氣,防止汗液過多流失,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證,如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斂肺止咳:五味子能斂肺氣,止咳喘,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其收斂肺氣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呼吸道炎症,改善呼吸道功能。

大風引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之效。大風引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麻木、疼痛,細辛可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解除痺痛。
  2. 通鼻竅:細辛亦有通鼻竅之效,可改善鼻塞不通,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大風引湯治療風寒感冒,伴有鼻塞者,細辛可通竅止痛,緩解鼻塞症狀。

因此,細辛的加入,既能散寒止痛,又能通鼻竅,有助於治療大風引湯所針對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風引湯 」


麻黃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獨活

獨活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症狀。獨活常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肉蓯蓉

肉蓯蓉是一種傳統中藥,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可治療腎陽虛衰,精血不足所引起的陽痿、遺精、白濁、尿頻餘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以及月經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祕等症狀。肉蓯蓉還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改善貧血、促進血液循環、強壯筋骨等功效。另外,肉蓯蓉還能益精,助陽、補腎,治男子五勞七傷、陰痿不舉、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黃,肝虛、腎虛引起的精力不足和陰莖勃起困難。然而,肉蓯蓉性溫,服用過多可能會導致上火,因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附子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人參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五味子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其中,固澀收斂可斂肺止咳、澀腸固精、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氣可助脾益氣,增強抵抗力,緩解疲勞;補腎可改善腎虛諸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止咳化痰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促進痰液排出;降氣可治嘔吐、暈眩、口苦等症;生津止渴可刺激唾液和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強筋骨可增強骨骼力量,強健筋骨;解酒毒可保護

傳統服藥法


小風引湯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各等分。
嚼碎。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杏仁5個(去皮尖,捶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風引湯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顏面神經麻痺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語言前後顛倒錯亂

相同名稱方劑


大風引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小風引湯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各等分。 主治:婦人中風。

大風引湯, 出處:《千金》卷七引《胡洽方》。 組成:獨活3兩,茯苓3兩,人參3兩,防風2兩,當歸2兩,甘草2兩,桂心2兩,黃耆2兩,附子1枚,大豆2升。 主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

大風引湯,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七七引《可用方》。 組成:大豆3升,附子3兩,枳實4兩,澤瀉4兩,陳皮4兩,甘草2兩,茯苓2兩,防風2兩。 主治:去風濕痛。主治:痹滿上氣,便身脹,膝痛。

大風引湯,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茯苓2兩,防風2兩,當歸2兩,白前2兩,乾薑2兩,甘草(炙)2兩,大豆1升,生薑3兩,獨活3兩,遠志(去心)1兩,附子(炮)1兩,人參1兩,大棗30枚。 主治:男女歷節風大虛,手腳曲戾,或變狂走,或悲笑,言語錯亂。

大風引湯,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獨活4兩,當歸2兩,茯苓2兩,乾薑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黃耆2兩,防風2兩,桂心1兩,附子(炮)1兩,大豆2升(熬去皮)。 主治:肉極虛寒,則皮膚不通,外不得泄,名曰厲風,內虛外實,腰腳疼弱。脾痹四肢解惰。

大風引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麻黃1兩(去根節),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獨活1兩,秦艽半兩(去苗),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細辛半兩,白朮1兩,赤茯苓1兩,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乾薑半兩(炮裂,銼),防風半兩(去蘆頭),漢防己半兩,川芎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腳氣痹攣腫疼,或不仁,拘屈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