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復光散

大明復光散

DA MING FU G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肺經 19%
心經 11%
脾經 9%
腎經 8%
胃經 7%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1%
心包經 1%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傷口癒合及修復。
  2. 補血養血: 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能改善氣血不足,促進組織再生,對於外傷造成的損傷和血瘀,有促進恢復的作用。

因此,在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當歸,可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加速傷口恢復。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方中因火毒熾盛,容易出現紅腫熱痛,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緩解局部炎症。

二、 滋陰潤燥: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改善因火毒傷陰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補充因炎症消耗的津液,促進傷口癒合。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燥濕,止癢消腫: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癢消腫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糜爛等症狀,黃柏能有效清熱除濕,止癢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2. 抗菌消炎,防治感染:黃柏含有黃柏鹼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黃柏在大明復光散中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之功效,可有效抑制傷口感染,防止化膿,促進傷口癒合。
  2. 涼血止血: 黃連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出血。

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可以涼血止血,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符合大明復光散治療外傷創傷、燒燙傷等疾病的功效。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膿液滲出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止血生肌: 黃芩亦具止血生肌作用,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修復。對於傷口難以癒合、反覆感染等情況,黃芩能發揮良好效果,配合其他藥物,促進傷口快速恢復。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如頭面部疼痛、胸脅疼痛等,有助於改善創傷造成的疼痛不適。
  2. 清熱解毒,消腫生肌: 柴胡也具有一定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能幫助清除創口周圍的熱毒,促進傷口癒合,減輕創口炎症反應。

總之,柴胡在大明復光散中發揮著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方中加入茯苓,可助於健脾胃,利水濕,促進傷口癒合。
  2. 安神定志: 茯苓還具安神定志之功,可緩解創傷後患者因疼痛、焦慮而導致的失眠、不安等症狀,有助於患者安心養傷,促進傷口修復。

因此,大明復光散中加入茯苓,不僅有助於傷口癒合,更能安神定志,促進整體康復。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脾經。其能行氣止痛、消食化積,有助於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疼痛和消化不良。

此外,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涎壅盛、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也有輔助作用。因此,在治療跌打損傷、外傷疼痛等症狀時,加入枳殼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消腫止痛,加快傷口癒合。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羌活能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羌活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局部腫痛,如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羌活能有效改善症狀。

因此,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羌活,可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局部腫痛。

大明復光散中添加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祛風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因外傷導致的疼痛、瘙癢,防風可有效改善。

2. 促進傷口癒合: 防風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荊芥,其作用主要有二:

一、疏風散寒,解表止痛:荊芥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寒,並可止痛。此方多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荊芥可有效驅散外邪,緩解症狀。

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荊芥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此方亦可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荊芥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大明復光散中使用石膏,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作用。在復光散中,石膏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以及止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石膏還能幫助控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促進傷口修復。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清熱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眼瞼紅腫、視力模糊等症狀,菊花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平肝明目:菊花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肝明目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眼乾澀等症狀,菊花能有效平肝降火,改善視力。

因此,大明復光散中加入菊花,能有效治療因熱毒上攻、肝火上炎導致的眼部疾病。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蟬蛻,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蟬蛻為蟬科昆蟲蟬的蛻殼,性涼,味甘,入肺經。其性輕揚,善於疏散風熱,並能透達肌膚,故能清熱解毒、透疹止癢。

方中使用蟬蛻,一方面可配合其他藥物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促進疹出,使熱毒外泄,達到止癢的效果。這對於一些由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車前子性寒,味甘,歸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體內濕熱排出,同時,其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炎症,有助於改善眼部紅腫、疼痛等症狀。
  2. 明目退翳: 車前子可清肝明目,對於眼部疾患,如目赤腫痛、眼翳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眼部組織液代謝,減少眼部積液,改善視力模糊等症狀。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密蒙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明目: 密蒙花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功效。可治療風熱上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炎止痛、改善視力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 密蒙花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眼部外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有助於恢復視力功能。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白蒺藜,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肝明目:白蒺藜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熱、平肝風的功效,可改善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2. 祛風止癢:白蒺藜還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皮炎等皮膚病,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和炎症。

因此,白蒺藜在大明復光散中,起到清肝明目、祛風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眼疾、皮膚病的目的。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木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木賊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木賊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接骨生肌:木賊還具有活血化瘀、接骨生肌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骨折、骨傷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大明復光散中加入木賊,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外傷的功效。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青葙子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明目退翳的功效。

其清熱解毒作用可幫助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而涼血止血作用則有助於改善眼部出血、眼瞼紅腫等問題。此外,青葙子還具有明目退翳的功效,可幫助改善白內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因此,將青葙子加入大明復光散,可以有效改善因熱毒上攻、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不清等症狀。

大明復光散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豁痰開竅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治療外感熱病、發熱神昏等症狀;鎮驚止痙作用可緩解驚厥、抽搐、癲癇等疾病;豁痰開竅作用可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等病症。

因此,在治療外感熱病、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等症狀時,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羚羊角,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鎮驚止痙、豁痰開竅的綜合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肝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明目退翳之功效。大明復光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畏光、視物模糊等症,石決明可清肝火,改善肝經鬱熱導致的視力問題。

二、鎮驚安神: 石決明亦可鎮驚安神,對於因肝火上炎、心神不寧引起的頭昏眼花、耳鳴目眩等症,具有鎮靜安神之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

大明復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此方中含有多種性味較烈或偏寒的藥材,甘草的加入可減緩其烈性,避免對人體造成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容易被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藥效更顯著。此外,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明復光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主治「眦赤生眵,胬肉浸睛,羞明流淚,視物不清」,屬中醫眼科範疇,其證多因肝膽鬱熱、心肺火盛,或風熱上擾目竅所致。

  1. 眦赤生眵:大眥(內眼角)屬心、小眥(外眼角)屬心包,赤脈顯露伴分泌物增多,反映心經實熱或虛熱。
  2. 胬肉浸睛:結膜增生侵襲角膜,多因風熱壅盛或血瘀夾火。
  3. 羞明流淚:肝膽火熾或風熱外襲,目竅失於清利。
  4. 視物不清:火熱燔灼或陰虛血虧,目絡失養。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 清熱瀉火疏風明目養血平肝 為核心,兼顧標本,分層次調治:

一、清瀉臟腑實熱

  • 心肺肝膽火盛:黃連、黃芩清心肺火;黃柏(酒炒)瀉腎火以制肝火;石膏煅用清胃熱而不傷陰。
  • 羚羊角、石決明:直折肝火,平肝明目,針對目赤腫痛及視物昏矇。

二、疏風散邪通絡

  • 風熱外襲:防風、荊芥、羌活祛風退翳,開泄目竅鬱熱。
  • 木賊、密蒙花、白蒺藜:專入肝經,疏風清熱兼退翳膜。

三、養血滋陰柔肝

  • 當歸尾(酒洗)、生地黃(酒浸):養血活血,滋陰潤燥,防苦寒傷正。
  • 柴胡:疏肝解鬱,引藥上行目竅。

四、明目退翳止淚

  • 車前子、甘菊花、青葙子、蟬蛻:清肝明目,利尿導熱下行,兼治羞明流淚。
  • 白蒺藜、木賊:協同退胬肉、消翳障。

五、調和藥性

  • 甘草:緩和諸藥苦寒之性,調和脾胃。
  • 枳殼、茯苓:理氣健脾,防寒涼礙胃。

加減法之原理

  1. 大眥赤(心經實熱):加龍膽草、赤芍(清肝涼血)、白朮(健脾防苦寒傷脾),減車前子、荊芥(避利水散風過度)。
  2. 小眥赤(心經虛熱):加黃耆(益氣)、朱砂(鎮心)、白茯苓(健脾安神),去青葙子、石決明(減寒沉降火之力)。
  3. 赤而不痛(肝經實熱):加柴胡(疏肝)、陳皮(理氣)、白朮(健脾),減荊芥(風藥恐助肝陽)。

綜論
此方結構嚴謹,以 瀉火為本、疏風為標,佐以養血明目,適用於風熱上攻或肝膽火熾之目疾。其加減法更針對臟腑虛實,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辨證精神。

傳統服藥法


當歸尾(酒洗)、生地黃(酒浸)、黃柏(酒炒)、黃連、黃芩、柴胡、白茯苓、枳殼、羌活、防風、荊芥、石膏(煅)、甘菊花、蟬蛻、車前子(炒)、密蒙花、白蒺藜(炒)、木賊(重便浸;焙)、青葙子(炒)、羚羊角、石決明(煅)、甘草。
大眥赤者,乃心經實熱,加龍膽草、赤芍、白朮,減車前、荊芥;小眥赤者,乃心經虛熱,加白茯苓、黃耆、朱砂,去青葙子、石決明;赤而不痛,乃肝經實熱,加柴胡、陳皮、白朮,減荊芥;
上銼。
每服1兩,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明復光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 組成:當歸尾(酒洗)、生地黃(酒浸)、黃柏(酒炒)、黃連、黃芩、柴胡、白茯苓、枳殼、羌活、防風、荊芥、石膏(煅)、甘菊花、蟬蛻、車前子(炒)、密蒙花、白蒺藜(炒)、木賊(重便浸;焙)、青葙子(炒)、羚羊角、石決明(煅)、甘草。 主治:眥赤生眵,胬肉浸,羞明流淚,視物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