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青丸中包含大青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之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等病症,與大青丸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相符。
- 瀉火涼血之效: 大青葉對於熱病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神昏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可通過瀉火涼血,使患者體溫下降,症狀緩解。
大青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潤燥:大青丸主治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症,麥門冬性寒,能清熱潤肺,緩解熱毒對咽喉的灼傷,同時滋陰生津,緩解口乾舌燥等症狀,協同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
- 養陰生津:大青丸藥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陰液虧虛,麥門冬能滋陰養胃,補虛生津,防止藥物過寒損傷正氣,使藥物更易於被機體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大青丸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之功效。它能清解外感熱毒,並促進體內濕熱排出,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效果,適用於熱毒壅盛、濕熱內蘊的病證。
- 疏散風熱,調和氣血:淡豆豉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調和氣血作用。它能輔助大青丸中其他藥物,疏散外感風熱,同時調節氣血運行,避免清熱解毒過度而損傷正氣。
大青丸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神志昏迷等症狀,石膏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直接針對病因,起到降溫、消炎的作用。
- 涼血止血: 石膏亦可涼血止血。大青丸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配合使用,如大青葉、板藍根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能起到止血的作用。
大青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肺熱喘咳,以及熱毒蘊結,發斑發疹等症,葶藶子可輔助清熱解毒,並利水消腫,促進毒素排出,緩解腫脹。
- 潤肺止咳:葶藶子亦有潤肺止咳之功,對於肺熱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配合大青葉、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大青丸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搭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功,有效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緩解藥物毒性:梔子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大青葉等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藥物毒性過大,保護患者的腸胃。
大青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與大青葉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 利尿通淋,消腫止痛: 天花粉亦有利尿通淋之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毒素,緩解熱毒所致的尿路感染、水腫等症。此外,天花粉的消腫止痛作用,可輔助緩解咽喉腫痛等不適。
大青丸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枳實味苦、性寒,能瀉熱、消積,並能行氣散結。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熱結心胸,而枳實可清熱解毒,並助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瀉熱通腑,消散熱毒,緩解心胸鬱熱。
其二,枳實可緩解大青丸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傷及脾胃。同時,枳實的理氣作用也能助大青丸行氣散結,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青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大青葉的寒涼之性:大青葉性寒涼,若單味使用容易傷及脾胃,而白芍性微寒,味酸,能緩解大青葉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
二、調節氣血,緩解熱毒:白芍能養血柔肝,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能與大青葉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白芍在大青丸中起到了緩解寒涼、調節氣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
大青丸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知母味苦性寒,善清肺熱,降胃火,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滋陰潤燥:知母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熱毒傷陰,可致津液虧損,咽喉幹痛。知母可滋養陰液,緩解咽喉乾燥,配合其他藥物,使清熱瀉火的同時,兼顧滋陰潤燥,更好地緩解病症。
大青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利濕,健脾滲濕: 大青丸以清熱解毒爲主,但若濕熱內蘊,則會加重病情。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可助大青丸清熱利濕,防止濕熱困脾,使藥效更佳。
- 緩解藥性,保護脾胃: 大青丸中含有寒涼藥物,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茯苓性平,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防止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害。
大青丸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瀉火:大青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而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瀉火之效。
- 促進排泄:大黃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的排泄,從而減輕病情。同時,大黃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肝臟解毒,進一步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大黃在清熱解毒方面與大青丸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大青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大青丸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病程中患者往往正氣虧虛,體質下降。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驅邪,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避免過寒:大青丸中包含清熱解毒的藥物,如大青葉、板藍根等,藥性偏寒。黃耆性溫,可中和藥物的寒性,避免過寒傷正,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大青丸中含有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大青丸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初起,熱毒蘊結,症見發熱、口渴、咽痛、舌紅苔黃等。黃芩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 瀉火止血: 黃芩還具有瀉火止血之功效,可治療熱毒傷肺,咳血咯血等症。大青丸中含有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但缺乏止血藥物,黃芩的加入可起到瀉火止血的作用,減輕肺熱引起的咳血、咯血等症狀。
大青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大青丸以清熱解毒為主,其中大青葉、板藍根等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脾胃不適。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藥物的作用,能使藥效更為平和、協調,並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青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服寒食散發動,積年不解,不能食,羸瘦欲死者」。
- 寒食散發動:
- 「寒食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五石散類方劑,主要成分多為熱性礦物藥(如赤石脂、鍾乳石等),服用後易生內熱,甚至毒性積累,導致「石發」或「散發動」,表現為煩熱、口乾、瘡瘍、虛火上炎等症狀。
- 「積年不解」指長期未能緩解,反映熱毒深伏、陰液耗傷的慢性狀態。
- 不能食,羸瘦欲死:
- 因熱毒內蘊,耗傷脾胃津氣,導致消化功能衰敗(不能食),進而氣血虧虛、形體消瘦(羸瘦),嚴重者甚至瀕危(欲死)。
綜上,大青丸針對的是長期服用熱性礦物藥導致熱毒內熾、陰液虧耗、脾胃衰敗的危重證候,具有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瀉火護胃的治療方向。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清熱解毒為核心
- 大青(君藥):
性寒,清熱涼血、解毒利咽,擅治熱毒熾盛(如溫病發斑、喉痺口瘡),針對寒食散熱毒上攻。 - 黃芩、黃連:
苦寒清熱,黃芩瀉肺胃火,黃連清心胃火,協同解毒燥濕,防止熱毒化腐。 - 蚤休(七葉一枝花)、黃藥(黃藥子):
蚤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黃藥子涼血降火、解毒散結,二者助大青化解深伏熱毒。 - 薔薇根皮:
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可能用於熱毒導致的口腔糜爛或消化道損傷。
2. 滋陰生津以救陰
- 栝樓根(天花粉)、知母:
甘寒生津,清肺胃之熱兼滋陰,緩解熱毒傷津的口乾、煩渴。 - 石青(石膏):
雖為礦物藥,但此處用其清熱瀉火(非煅用),直折胃火,與知母協同成「白虎湯」意,清氣分熱。
3. 瀉下通腑以排毒
- 馬牙消(芒硝):
鹹寒軟堅瀉下,導熱毒從大便出,防止熱結便秘進一步耗傷陰液。
4. 升散鬱火防涼遏
- 川升麻:
升散透熱,既能助清熱藥上行頭面咽喉(治口瘡喉痺),又可防寒涼藥鬱遏熱邪。
治療原理與配伍思路
- 清解為主,滋瀉並行:
- 以大量清熱解毒藥(大青、芩連、蚤休)直接對抗熱毒;輔以生津藥(天花粉、知母)修復陰傷,芒硝通腑給邪出路。
- 標本兼顧:
- 急則治標(熱毒、燥結),緩則治本(陰傷、脾虛),但此方更偏重治標,後續需調理脾胃。
- 給藥方式(含咽津):
- 丸劑綿裹含服,使藥效緩釋於口腔咽喉,針對熱毒上攻的局部症狀(如潰瘍、咽痛),同時咽津可刺激唾液分泌,助滋陰潤燥。
總結
大青丸的設計邏輯是**「清熱解毒為主,生津瀉下為輔」**,針對寒食散熱毒內積、陰液耗傷的病機,通過多層次清解(氣分、血分、毒結)、滋陰通腑,挽救「羸瘦欲死」之危候,體現了「急則清瀉保陰」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大青1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消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綿裹1丸,含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長期服用本方,應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青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引許宣贊方。 組成:青黛(炒)5錢,蜈蚣1對(全者,微炒),蠍21個(全者,微炒),巴豆21個(去皮心膜,出油盡用)。 主治:食癇發搐及有驚積者。
大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大青1兩,大黃(銼,炒)1兩,梔子(去皮)1兩,黃耆(銼)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朴消2兩。 主治:腦熱,腦脂流下,塞耳成聾。
大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大青(去根)3分,甘草(炙、銼)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苦參(銼)3分,黃連(去須)1兩,生乾地黃(焙)1兩,升麻1兩。 主治: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瘥。
大青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大青1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消1兩。 主治:咽喉腫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
大青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大青4兩,麥門冬(去心)4兩,香豉4兩,石膏(研)2兩,葶藶子(熬)2兩,梔子2兩,栝樓根2兩,枳實(炙)2兩,芍藥2兩,知母2兩,茯苓2兩,大黃2兩,黃耆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主治:服寒食散發動,積年不解,不能食,羸瘦欲死者。
大青丸,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八引《聚寶方》。 組成:天麻1錢,水銀(另研)1錢,朱砂1錢,天南星(炮)1錢,鐵粉1錢,白附子1錢,硇砂1錢,好墨1錢,僵蠶1錢,金箔5片,銀箔7片,輕粉半錢,黑附子2錢半,全蠍(麸炒)2錢半,粉霜2錢,半夏18個(薑浸),腦子3錢,麝香3錢,雄黃(酒煮)3錢,蜈蚣1條(鹽湯洗去土)。 主治:小兒急慢驚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