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丸

DA Q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8%
心經 16%
脾經 10%
肝經 10%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4%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青丸中包含大青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之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等病症,與大青丸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相符。
  2. 瀉火涼血之效: 大青葉對於熱病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神昏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可通過瀉火涼血,使患者體溫下降,症狀緩解。

大青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燥:大青丸主治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症,麥門冬性寒,能清熱潤肺,緩解熱毒對咽喉的灼傷,同時滋陰生津,緩解口乾舌燥等症狀,協同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
  2. 養陰生津:大青丸藥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陰液虧虛,麥門冬能滋陰養胃,補虛生津,防止藥物過寒損傷正氣,使藥物更易於被機體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大青丸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之功效。它能清解外感熱毒,並促進體內濕熱排出,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效果,適用於熱毒壅盛、濕熱內蘊的病證。
  2. 疏散風熱,調和氣血:淡豆豉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調和氣血作用。它能輔助大青丸中其他藥物,疏散外感風熱,同時調節氣血運行,避免清熱解毒過度而損傷正氣。

大青丸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神志昏迷等症狀,石膏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直接針對病因,起到降溫、消炎的作用。
  2. 涼血止血: 石膏亦可涼血止血。大青丸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配合使用,如大青葉、板藍根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能起到止血的作用。

大青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肺熱喘咳,以及熱毒蘊結,發斑發疹等症,葶藶子可輔助清熱解毒,並利水消腫,促進毒素排出,緩解腫脹。
  2. 潤肺止咳:葶藶子亦有潤肺止咳之功,對於肺熱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配合大青葉、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大青丸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搭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功,有效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2. 緩解藥物毒性:梔子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大青葉等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藥物毒性過大,保護患者的腸胃。

大青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與大青葉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2. 利尿通淋,消腫止痛: 天花粉亦有利尿通淋之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毒素,緩解熱毒所致的尿路感染、水腫等症。此外,天花粉的消腫止痛作用,可輔助緩解咽喉腫痛等不適。

大青丸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枳實味苦、性寒,能瀉熱、消積,並能行氣散結。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熱結心胸,而枳實可清熱解毒,並助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瀉熱通腑,消散熱毒,緩解心胸鬱熱。

其二,枳實可緩解大青丸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傷及脾胃。同時,枳實的理氣作用也能助大青丸行氣散結,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青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大青葉的寒涼之性:大青葉性寒涼,若單味使用容易傷及脾胃,而白芍性微寒,味酸,能緩解大青葉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

二、調節氣血,緩解熱毒:白芍能養血柔肝,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能與大青葉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白芍在大青丸中起到了緩解寒涼、調節氣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

大青丸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青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知母味苦性寒,善清肺熱,降胃火,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2. 滋陰潤燥:知母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熱毒傷陰,可致津液虧損,咽喉幹痛。知母可滋養陰液,緩解咽喉乾燥,配合其他藥物,使清熱瀉火的同時,兼顧滋陰潤燥,更好地緩解病症。

大青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利濕,健脾滲濕: 大青丸以清熱解毒爲主,但若濕熱內蘊,則會加重病情。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可助大青丸清熱利濕,防止濕熱困脾,使藥效更佳。
  2. 緩解藥性,保護脾胃: 大青丸中含有寒涼藥物,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茯苓性平,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防止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害。

大青丸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瀉火:大青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而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瀉火之效。
  2. 促進排泄:大黃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的排泄,從而減輕病情。同時,大黃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肝臟解毒,進一步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大黃在清熱解毒方面與大青丸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大青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大青丸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病程中患者往往正氣虧虛,體質下降。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驅邪,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調和藥性,避免過寒:大青丸中包含清熱解毒的藥物,如大青葉、板藍根等,藥性偏寒。黃耆性溫,可中和藥物的寒性,避免過寒傷正,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大青丸中含有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大青丸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初起,熱毒蘊結,症見發熱、口渴、咽痛、舌紅苔黃等。黃芩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2. 瀉火止血: 黃芩還具有瀉火止血之功效,可治療熱毒傷肺,咳血咯血等症。大青丸中含有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但缺乏止血藥物,黃芩的加入可起到瀉火止血的作用,減輕肺熱引起的咳血、咯血等症狀。

大青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大青丸以清熱解毒為主,其中大青葉、板藍根等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脾胃不適。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藥物的作用,能使藥效更為平和、協調,並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大青丸: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良藥

大青丸,由大青葉、麥門冬、淡豆豉、石膏、葶藶子、梔子、天花粉、枳實、白芍、知母、茯苓、大黃、黃耆、黃芩、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症,如發熱、口乾舌燥、心煩氣躁、小便短赤、大便祕結等。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也可以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

葶藶子: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其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尿少、咽喉腫痛等症狀。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天花粉用於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能行氣化痰消痞,破氣除滿止痛,清熱化痰、平喘止咳。富含橙皮苷、鉀、鈣、維生素C等,有收斂、止瀉、解毒、利尿之功。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大青丸的主要成分和大青葉、麥門冬、淡豆豉、石膏、葶藶子、梔子、天花粉、枳實、白芍、知母、茯苓、大黃、黃耆、黃芩、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症,如發熱、口乾舌燥、心煩氣躁、小便短赤、大便祕結等。

傳統服藥法


大青1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消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酸棗大。
綿裹1丸,含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長期服用本方,應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相關疾病


肺結核肺炎癲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四肢抽搐咽喉痛身體消瘦食慾不振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大青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引許宣贊方。 組成:青黛(炒)5錢,蜈蚣1對(全者,微炒),蠍21個(全者,微炒),巴豆21個(去皮心膜,出油盡用)。 主治:食癇發搐及有驚積者。

大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大青1兩,大黃(銼,炒)1兩,梔子(去皮)1兩,黃耆(銼)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朴消2兩。 主治:腦熱,腦脂流下,塞耳成聾。

大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大青(去根)3分,甘草(炙、銼)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苦參(銼)3分,黃連(去須)1兩,生乾地黃(焙)1兩,升麻1兩。 主治: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瘥。

大青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大青1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1兩(銼),川升麻半兩,栝樓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消1兩。 主治:咽喉腫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

大青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大青4兩,麥門冬(去心)4兩,香豉4兩,石膏(研)2兩,葶藶子(熬)2兩,梔子2兩,栝樓根2兩,枳實(炙)2兩,芍藥2兩,知母2兩,茯苓2兩,大黃2兩,黃耆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主治:服寒食散發動,積年不解,不能食,羸瘦欲死者。

大青丸,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八引《聚寶方》。 組成:天麻1錢,水銀(另研)1錢,朱砂1錢,天南星(炮)1錢,鐵粉1錢,白附子1錢,硇砂1錢,好墨1錢,僵蠶1錢,金箔5片,銀箔7片,輕粉半錢,黑附子2錢半,全蠍(麸炒)2錢半,粉霜2錢,半夏18個(薑浸),腦子3錢,麝香3錢,雄黃(酒煮)3錢,蜈蚣1條(鹽湯洗去土)。 主治:小兒急慢驚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