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祛風補益蛜(蟲祁)丸
整體功效
祛風補益,溫經散寒。
主治
臟腑久虛,風冷所攻,四肢無力,背膊多疼,膀胱冷氣流註,腰腳沉重。
臟腑久虛,風冷所攻,四肢無力,背膊多疼,膀胱冷氣流註,腰腳沉重。
方解
本方由白附子、沉香、肉桂、川芎、檳榔、木香、天麻、石斛、川牛膝、白蒺藜、附子、巴戟天、白僵蠶、羌活、肉蓯蓉、當歸、山茱萸等組成。
白附子、沉香、肉桂、川芎、檳榔、木香、天麻、石斛、川牛膝、白蒺藜、附子、巴戟天、白僵蠶、羌活、肉蓯蓉、當歸、山茱萸等均具有祛風補益、溫經散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臟腑久虛,風冷所攻,四肢無力,背膊多疼,膀胱冷氣流註,腰腳沉重等症。
注意事項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中藥 | 功效 | 解釋 |
---|---|---|
白附子 | 祛風散寒,溫經止痛 | 可用於治療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腰膝冷痛等症。 |
沉香 | 溫中散寒,止痛 | 可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
肉桂 | 溫經散寒,補火助陽 | 可用於治療陽虛所致的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 |
川芎 |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可用於治療風寒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疼痛等症。 |
檳榔 | 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 可用於治療氣滯食積所致的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等症。 |
木香 | 行氣止痛,散寒止嘔 | 可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 |
天麻 | 平肝息風,止痙 | 可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震顫等症。 |
石斛 | 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 可用於治療胃陰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食欲不振等症。 |
川牛膝 | 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 | 可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 |
白蒺藜 | 補腎益精,固精止遺 | 可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 |
附子 | 溫經散寒,補火助陽 | 可用於治療陽虛所致的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 |
巴戟天 | 補腎壯陽,強筋骨 | 可用於治療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症。 |
白僵蠶 | 祛風散寒,止痙 | 可用於治療風寒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疼痛等症。 |
羌活 |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可用於治療風寒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疼痛等症。 |
肉蓯蓉 | 補腎益精,壯陽固精 | 可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 |
傳統服藥法
蛜(蟲祁)1兩半(微炒),白附子1兩(炮裂),沈香1兩,肉桂1兩(去皺皮),芎藭1兩,檳榔1兩,木香1兩,天麻1兩,石斛2兩(去根,銼),牛膝2兩(去苗),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巴戟3分,白僵蠶3分(微炒),羌活3分,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當歸3分(銼,微炒),山茱萸3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補益蛜(蟲祁)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蛜(蟲祁)1兩半(微炒),白附子1兩(炮裂),沉香1兩,肉桂1兩(去皺皮),川芎1兩,檳榔1兩,木香1兩,天麻1兩,石斛2兩(去根,銼),牛膝2兩(去苗),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巴戟3分,白僵蠶3分(微炒),羌活3分,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當歸3分(銼,微炒),山茱萸3分。 主治:臟腑久虛,風冷所攻,四肢無力,背膊多疼,膀胱冷氣流註,腰腳沉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