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痿(陰痿)
陽痿,又稱陰痿,為中醫病名,指未達正常腎氣衰退之年齡,卻出現陰莖難以勃起或勃起後硬度不足之症狀。此名首見於明代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雜證謨》。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陽痿之病因複雜,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 房室過度:縱慾無度,損傷腎精,導致命門火衰。
- 情志失調:長期抑鬱傷肝,或思慮、驚恐過度損傷心脾。
- 濕熱下注:肝經濕熱循經下擾,或外感陰濕之邪損傷陽氣。
- 陰虛火旺:肝腎陰虧,虛火內擾,導致宗筋失養。
辨證分型與治療
1. 命門火衰型
主要證候:陽痿不舉,伴有滑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腎陽,益精填髓。
代表方劑:
- 右歸丸(《景岳全書》)
- 贊育丹(《景岳全書》)
2. 心脾兩虛型
主要證候:陽痿伴見神疲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代表方劑:
- 歸脾湯(《濟生方》)
- 妙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七福飲(《景岳全書》)
3. 肝氣鬱結型
主要證候:陽痿伴見精神抑鬱,胸脅脹悶,善太息,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通絡。
代表方劑:
- 達郁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 肝經濕熱型
主要證候:陽痿伴有小便赤熱、下肢酸困,或見陰囊潮濕、睪丸墜脹,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泄肝經濕熱。
代表方劑:
-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 柴胡勝濕湯(《醫學準繩》)
- 知柏八味丸(《醫宗金鑒》)
5. 陰虛火旺型
主要證候:陰莖易舉而硬度不足,早洩滑精,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填精固腎。
代表方劑:
-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
-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相關概念辨析
陽痿與陰萎(又稱陰器痿弱)概念相近,皆指男性生殖器功能障礙,但後者範圍更廣,可包含先天發育不良等情況,而陽痿主要指功能性勃起障礙。部分醫家認為二者實為同病異名。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陽痿之治療需重視整體調理,尤其重視肝、腎、心、脾四臟之關係。臨床上常見多種證型兼夾,故應根據具體證候靈活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