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眩暈

眩暈乃中醫常見病證名,由"眩"與"暈"兩個症狀組成。"眩"指視物昏暗、目眩眼花;"暈"則指頭目旋轉,如坐舟車之感。二者常同時出現,合稱眩暈。此病名首見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亦有稱"眩運"、"頭旋眼花"者。

《證治匯補·眩暈章》有云:「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醫碥·眩暈》亦載:「眩,惑亂也,從目從玄。玄,黑暗也,謂眼見黑暗也,虛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眩暈之發,可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虧虛、臟腑陰陽失調所致。《東醫寶鑒·外形篇》歸納:「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濕。」歷代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各有闡發:

劉河間主風火論:認為「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

朱丹溪主痰論:明言「無痰則不作眩」(《丹溪心法·頭眩》),強調痰濕內阻,清陽不升在眩暈發病中的重要性。

張景岳主虛論:提出「無虛不能作眩」(《景岳全書·雜證謨》),著重氣血陰陽之虛損所致眩暈。

此外,中醫尚有其他理論:

  • 肝陽上亢:肝鬱化火,風陽上擾清空
  • 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
  • 氣血兩虛:清陽不升,頭目失養
  • 痰濁中阻:蒙蔽清陽,導致眩暈
  • 瘀血阻絡:經絡不暢,氣血不能上榮頭目

證型分類

根據病因、症狀之不同,眩暈可分為多種證型:

風證類

  • 風暈:多由外風引動,伴頭痛、發熱、惡風
  • 肝風內動:多見頭暈耳鳴、面赤口苦

痰濕類

  • 痰暈:頭重如裹,胸悶嘔惡
  • 濕暈:頭沉身困,舌苔白膩

火熱類

  • 肝火眩暈:急躁易怒,面紅目赤
  • 燥火眩暈:口乾咽燥,舌紅少津

氣鬱類

  • 氣郁眩暈:情志不舒,胸脅脹滿

虛證類

  • 氣虛眩暈:勞則加劇,神疲乏力
  • 血虛眩暈:面色蒼白,心悸寐差
  • 腎虛眩暈:腰膝酸軟,耳鳴遺精

中醫治療眩暈講究「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根據不同證型分別施以平肝潛陽、化痰降濁、益氣養血、滋補肝腎等法,臨床常見代表方劑如半夏白朮天麻湯、天麻鉤藤飲、歸脾湯、左歸丸等。

眩暈一證,在現代醫學中可見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如梅尼爾氏症)、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