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風寒

風寒為中醫學常見病因之一,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中風邪與寒邪相兼為病的範疇。《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指出風寒邪氣侵襲人體時,可導致毛竅收引、腠理閉塞,陽氣鬱遏而化熱,引發一系列外感症狀。

病因病機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如頭面、肌表);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易傷陽氣。風寒相合,由表入裏,先犯皮毛,繼而內傳經絡。寒邪束表,衛陽被遏,故見惡寒;風邪鼓動,正邪相爭,故見發熱;寒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則頭身疼痛;肺主皮毛,風寒襲肺,鼻竅不利,故鼻塞流清涕。

臨床表現

  • 主症:惡寒重、發熱輕(寒邪偏盛,故惡寒明顯)、無汗。
  • 兼症:頭痛(多見後頭部或連及項背)、肢體痠痛、鼻塞聲重、流清涕、咳嗽痰白稀。
  • 舌脈: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浮主表證,緊主寒束)。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辛溫解表、祛風散寒」為原則,常用方劑如:

  1. 麻黃湯(《傷寒論》):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適用於風寒表實證(無汗、脈浮緊)。
  2. 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適用於風寒表虛證(汗出、脈浮緩)。
  3. 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荊芥、防風、羌活等,多用於風寒夾濕之證。

與其他外感證型的鑑別

  • 風熱:惡寒輕、發熱重,咽痛、涕黃稠,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風濕:身重困倦、關節痠痛,苔白膩,脈濡緩。

風寒之證,貴在早期疏解,若失治誤治,邪氣內傳,可能化熱或轉為裏證,如《傷寒論》所述之太陽病傳變。其病理機轉與現代醫學之「普通感冒」(尤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部分相類,然中醫更強調辨證論治,依邪正盛衰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