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丹
DA TO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一四引《博濟》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通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與火毒、痰熱相關的疾病。在這個方劑中,雄黃的加入是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臨牀實踐的。雄黃,化學成分為二硫化砷,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和抗菌作用,常用於清熱解毒、驅邪殺蟲。
在中醫理論中,雄黃有著極強的藥效,能夠清除體內的火毒,特別是在腫瘤或皮膚病方面,其效果尤為顯著。其燥熱的性質使得它能夠迅速減少體內的濕氣與熱邪,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雄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對於體內的“邪氣”有著明顯的排除效果。在大通丹中,雄黃的使用不僅能夠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還能夠針對特定病症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顯示出中醫方劑組合的智慧。
大通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其組成中包含硫磺。硫磺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主要用於祛風散寒、清熱解毒。其性溫,能夠溫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特別適合於氣滯血瘀所引起的病症。
添加硫磺的原因在於其能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尤其是在對付痺症、瘡癤等熱毒病變時,硫磺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促進肌膚的修復。此外,硫磺還能調和其他藥材的性質,提升整個方劑的和諧度,從而使得療效更加顯著。因此,在大通丹的配置中,硫磺不僅是單純的輔助成分,更是促進治療效果的關鍵藥材之一。透過其獨特的性質,硫磺為大通丹提供了多重益處,使其在中醫臨牀應用中得以廣泛使用。
大通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因為硃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平肝安神的功效。硃砂,亦稱為硃砂,是一種富含汞的礦物質,經過處理後用於中藥方劑中。它的主要成分為汞硫化物,具有清心鎮驚之效,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在大通丹的組閤中,硃砂的作用不僅僅是安神,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提高整體方劑的功效。中醫講究藥物的配伍,硃砂能夠與其他藥材相互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例如,它可以幫助調和脾胃,促進睡眠質量,並降低焦慮程度。雖然硃砂具有良好的藥效,但由於其含有汞,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長期過量攝入,以免造成身體傷害。在臨牀應用中,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劑量與搭配。
大通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現代醫學中引起了不少的爭議。水銀在古代中醫藥理論中被視為一種具有特別療效的藥物,尤其是在治療某些難治性疾病方面。中醫認為水銀具有清熱解毒、鎮痛和通經的作用,能夠用於治療如肝病、結核等症狀。然而,水銀作為重金屬,具有高度的毒性和累積性,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
隨著對水銀毒性的深入研究,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限制或禁止水銀的使用,尤其是在藥品領域。因此,現代中醫在使用大通丹時,通常會優先考慮其隱含的安全風險,多數專家建議應該尋求其他替代方劑,以降低對水銀的依賴。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中醫藥學的演變,也顯示出對患者安全的重視。在未來,傳統中醫需要在繼承與創新之間尋找新的平衡。
大通丹是一種具有豐富傳統醫學意義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金箔,這一成分的選用並非偶然。金箔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寶貴的藥材,其主要功效包括活血化瘀、益氣通經以及安心鎮神等。金箔能夠促進氣血的流暢,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提升整體的生命力,這對於調理人體的內部平衡有著重要的助益。
此外,金箔在方劑中亦具有增強其他藥材效用的作用,能夠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顯著。在大通丹的配方中,金箔的加入,不僅豐富了方劑的成分,還提升了其珍貴性和歷史價值。這種金屬元素的養生理念,反映了中醫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視,並體現出一種道家哲學的象徵,讓使用者在療效之外,也能享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透過這樣的組合,大通丹成為了一種融合效果與文化的獨特中藥方劑。
大通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鉛丹,即鉛質硫化物,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在某些中醫理論中,鉛丹被用來治療特定的疾病,尤其是在燒傷、創傷及某些腫瘤的輔助療法中,可能因為它的活血化瘀作用。然而,鉛及其化合物的毒性極強,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深遠,長期或過量接觸可能導致中毒,對腎臟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因此,現代醫學對於鉛丹的使用已提出了嚴格的限制和警告。鑒於其潛在的危險性,當今的中藥應該更加重視安全性及科學性,避免使用含鉛的藥材,以確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在使用古方時,更應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以便合理評估其療效與風險。
大通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功效。大通丹作為治療便祕的方劑,芒硝的加入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軟化糞便,幫助排泄。
2. 消腫止痛: 芒硝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便祕引起的腹脹、疼痛,芒硝可通過瀉下通便,消除腸道積滯,緩解腹脹,達到止痛的效果。
大通丹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廣泛應用於治療各類內外科疾病。其中,白礬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白礬,屬於礦物藥材,其性味鹹、寒,具有解毒、收斂的功能。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鋁鉀,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進而減輕炎症反應,對於體內各類毒素的清解具備積極的作用。
在大通丹的配方中,白礬的作用不僅限於解毒,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協調方劑的整體平衡。比如在面對腫瘤、膿腫等病症時,白礬能有效地提高方劑對局部病變的針對性,促進其滲透和吸收。此外,白礬還能幫助改善患者的腸胃消化功能,減少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保護脾胃。因此,白礬在大通丹中的使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中藥材之間的相輔相成,增加了整體療效。
大通丹中加入冰片,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之功效。方中加入冰片,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 通竅開竅: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以治療因熱毒閉竅引起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大通丹中加入冰片,有助於疏通經絡,開竅醒神,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總之,大通丹中加入冰片,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通竅開竅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大通丹中包含麝香,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氣味芳香,能開通心竅,醒神益智。對於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醒腦開竅作用,促進意識恢復。
二、活血通絡: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中風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大通丹方劑中加入「玉屑」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玉屑,即滑石粉,性寒涼,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熱盛傷津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利濕通淋: 玉屑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能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對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玉屑在「大通丹」方劑中,扮演着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角色,有助於整體方劑功效的發揮。
大通丹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之效: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犀角可以治療熱病、瘡瘍、腫毒、神志不清等症狀,故而將其納入大通丹以提升其清熱解毒的效果。
二、 鎮驚安神之效: 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癲癇抽搐、中風痰迷等病症。大通丹中加入犀角,可以增強方劑的鎮驚安神功效,幫助患者恢復神志,緩解病情。
大通丹方劑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其藥性特點:
- 通絡活血: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通絡活血、祛風止痛之效。其藥性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解毒消腫: 烏梢蛇亦有解毒消腫之效,能化解毒素,消散腫脹,對於蛇蟲咬傷、瘡瘍腫毒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因此,將烏梢蛇加入大通丹方劑中,能有效發揮其通絡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通丹方劑中包含白花蛇,主要原因在於白花蛇性溫,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功效。
白花蛇的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祛風止痛,通經活絡: 白花蛇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能舒筋活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解毒消腫: 白花蛇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症,並能消腫止痛。
因此,大通丹中加入白花蛇,旨在利用其祛風止痛、通經活絡及解毒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大通丹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溫煦臟腑,驅散寒邪,對於寒邪阻滯經絡、陽氣虛衰所致的肢體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症狀,具有顯著的回陽救逆功效。
-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附子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溫通經脈,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寒邪凝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附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大通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醒腦開閉。其中,牛黃作為其重要成分之一,具有顯著的藥理效果。牛黃來源於牛膽,其主要成分為膽汁酸、膽固醇等,能有效地解毒並清熱。中醫理論中,牛黃被認為有助於清心火、解毒邪,可用於治療各類因毒邪引起的疾病,如高熱、昏迷、癲癇等情況。
牛黃的作用不僅在於消暑解熱,還能改善意識混亂和其他神經系統相關的症狀。它的消炎特性使其成為急性炎症和中毒患者的重要配方之一。此外,牛黃還具備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增長,進一步促進身體的自我康復。因此,在大通丹的組成中加入牛黃,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提高患者的生理抵抗力,彰顯中醫在治療疾病時的智慧與豐富性。
大通丹中包含高良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大通丹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高良薑可溫中散寒,化解寒凝之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 助藥力,增效力:高良薑辛溫之性,可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例如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擴散,提高藥效。同時,高良薑本身亦具有一定的止痛、抗炎作用,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通丹方劑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外襲引起的疹出不暢、皮膚瘙癢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 通經活絡,止痛消腫: 蟬蛻亦可通經活絡,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蟬蛻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綜上所述,大通丹中加入蟬蛻,旨在發揮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大通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解痙止搐的功效。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的僵化蟲體,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之效。
對於風痰阻絡、肝風內動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白僵蠶可通過其解痙止搐的作用,緩解痙攣,緩解症狀。例如,在治療小兒驚風、癲癇等疾病時,白僵蠶常與其他藥物配伍,起到輔助作用。
大通丹中包含天竹黃,主要原因有二:
- 通絡止痛:天竹黃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大通丹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天竹黃可幫助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天竹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大通丹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當歸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天竹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大通丹中包含蓽澄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蓽澄茄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大通丹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脹滿、大便祕結等症,而蓽澄茄能溫通氣血,緩解疼痛,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 溫腎助陽:蓽澄茄亦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等症亦有一定療效。大通丹中加入蓽澄茄,可輔助其他藥材溫腎助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病目的。
大通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通經絡,止痛安神: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安神定志之效。對於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恢復正常功能。
- 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天麻能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對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頭暈、失眠、心悸等症狀,天麻能起到平肝熄風、寧心安神的功效,使患者恢復安寧狀態。
因此,大通丹中加入天麻,可以有效地改善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或肝陽上亢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通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白附子性溫燥,善於祛除風寒濕邪,並能通暢經絡,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化痰止咳,宣肺利竅:白附子亦具化痰止咳之效,可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此外,白附子還可宣肺利竅,改善呼吸道疾病。
因此,白附子在治療風寒濕痺、痰多咳嗽等症狀方面,與大通丹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通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癱瘓,并一切風,口眼斜,語言謇澀,手足不便」,屬中醫「風疾」範疇,涵蓋中風後遺症、風痰阻絡之肢體癱瘓、面神經麻痺、言語障礙等。其機理應為風邪夾痰、經絡瘀阻,導致氣血不通、筋脈失養。古代醫家取「大通」之名,意在強調其開通經絡、蕩滌風痰、通調氣血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礦物重鎮,攻逐風痰
- 雄黃、硫黃、丹砂、水銀、鉛丹等金石之品,性烈善走,古代用於「劫痰開竅」,尤其水銀與金銀結沙,意在強化鎮墜痰涎、通利經絡之效。此類藥物多具毒性,但古人以火養煅製、鹽泥密封等法減毒,並藉其猛烈之性破頑痰瘀滯。
動物藥與香藥,搜風透絡
- 烏蛇、白花蛇為祛風要藥,善走竄而搜剔經絡風邪;僵蠶、蟬蛻熄風化痰;犀角(今多以水牛角代)、牛黃、麝香、龍腦清熱開竅,芳香透達,助金石藥穿透痰瘀閉阻。
溫陽化痰,標本兼顧
- 附子、白附子、高良薑溫通陽氣,助氣血運行;天麻、蓽澄茄祛風化痰;天竺黃、玉屑清化熱痰。此類藥物調和寒溫,既能輔佐金石藥之峻烈,又能防其鬱而化熱。
糯米為丸,緩峻護胃
- 以糯米飯和丸,既緩和諸藥毒性,又顧護脾胃,符合「治風先治脾」之理。配合豆淋酒送服,借酒性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病所。
推論可能功效原理
此方以「峻藥緩攻」為核心,透過金石藥攻逐、蟲蛇藥搜風、香藥開竅,多途徑解除風痰瘀血對經絡的壅滯。其「汗出便解」之效,反映古人認為風邪可隨汗而泄,佐證其發汗解表與內透經絡並行的治療思路。三日一服的設計,兼顧攻邪不傷正,符合「間歇給藥」的古代策略。
綜論
大通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的風病治法,針對風痰深伏、久病入絡之證,非一般草木藥所能及。然其組方複雜,現代應用需嚴格考證劑量與製法,以古方為鑑而不泥古。
傳統服藥法
雄黃2兩,硫黃2兩,丹砂(三味同研)2兩,水銀2兩,金2兩,銀2兩(二味同水銀結成沙子),鉛丹2兩,胡粉2兩,消石2兩,白礬(四味研)2兩,上共一處和勻,入固濟瓷瓶內,瓶子上注一小眼,用火養之,漸漸加火;若竅內有煙出,便用鹽泥塞,更養一日。鉛霜2兩,龍腦(研)0.5兩,麝香(研)1兩,玉屑0.5兩,犀角(鎊)0.5兩,烏蛇1條(去皮骨,炙),白花蛇3兩(去皮骨,炙),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牛黃(研)0.5兩,高良薑1兩,蟬蛻1兩,白僵蠶(炒)1兩,天竺黃2兩,蓽澄茄2兩,天麻2兩,白附子(炮)2兩。
上藥鉛霜以下為末,並前十味末再研勻,糯米飯為丸,如小彈子大,陰乾。
若初得患,先洗浴,豆淋酒化下1丸。心膈不煩,津液俱生。相隔如人行10里以來,用稀粥飲投之,須臾汗出便解。3日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毒性較大,臨床應用時應慎重,不可擅自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通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四引《博濟》。 組成:雄黃2兩,硫黃2兩,丹砂(3味同研)2兩,水銀2兩,金2兩,銀2兩(2味同水銀結成沙子),鉛丹2兩,胡粉2兩,消石2兩,白礬(4味研)2兩,上共一處和勻,入固濟瓷瓶內,瓶子上注一小眼,用火養之,漸漸加火;若竅內有煙出,便用鹽泥塞,更養一日。鉛霜2兩,龍腦(研)半兩,麝香(研)1兩,玉屑半兩,犀角(鎊)半兩,烏蛇1條(去皮骨,炙),白花蛇3兩(去皮骨,炙),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牛黃(研)半兩,高良薑1兩,蟬蛻1兩,白僵蠶(炒)1兩,天竺黃2兩,蓽澄茄2兩,天麻2兩,白附子(炮)2兩。 主治:癱瘓,并一切風,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手足不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