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釋麻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增強藥效: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等功效。釋麻丸以麻黃為君藥,性溫燥,易傷脾氣,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補脾氣,避免麻黃過度耗傷脾氣,使藥力更為平和,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防止副作用: 白朮性溫燥,可與麻黃的溫燥之性相互協調,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同時,白朮還能利水滲濕,有助於緩解麻黃引起的發汗過多、口乾舌燥等症狀。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燥濕化痰等功效。釋麻丸中常加入麻黃等藥物,容易造成氣機阻滯,脾胃功能受損。陳皮可理氣健脾,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傷害,同時促進藥力吸收。
- 調和藥性: 釋麻丸方劑中常有辛溫之品,如麻黃、桂枝等,容易燥烈傷陰。陳皮性溫,味辛而苦,可以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人體的副作用。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效。釋麻丸多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而這些疾病常伴隨發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可有效消食化積,促進食慾,緩解腸胃不適。
- 活血化瘀: 山楂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麻疹、風疹引起的皮疹、發紅、腫脹等症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疾病康復。
總而言之,山楂在釋麻丸中起著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釋麻丸」方劑中使用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對於因寒邪客體引起的麻痺、疼痛、瘙癢等症狀,吳茱萸可起到溫暖經脈、驅散寒邪的作用,從而緩解不適。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釋麻丸」方劑中其他藥物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吳茱萸的溫陽特性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協調陰陽、平衡寒熱的效果。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釋麻丸主要針對麻疹引起的熱毒,而黃芩能清熱解毒,散熱消腫,緩解麻疹症狀。
- 止咳化痰: 黃芩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可有效改善麻疹患者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因此,黃芩在釋麻丸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作用,有助於緩解麻疹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釋麻丸中包含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釋麻丸常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木香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健脾消食:木香還有健脾消食的功效。一些釋麻丸方劑中可能還包含其他消食化積的藥材,木香可以輔助消食,減少胃腸負擔,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
總而言之,木香在釋麻丸方劑中,主要發揮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消積,解毒散結: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解毒止痛的功效。釋麻丸主治麻疹毒閉,症見發熱、咳嗽、氣喘、痰多,而枳實能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有助於解毒散結,改善麻疹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釋麻丸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石膏等,也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枳實與之配合,可加強其解毒作用,促進毒素排出,加速病程恢復。
釋麻丸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釋麻丸的主要功效為治療風濕痺痛、麻木不仁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濕邪阻滯經絡有關。蒼朮能燥濕化痰,祛除濕邪,使經絡通暢,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麻木的功效。
- 健脾利濕: 蒼朮兼具健脾利濕的作用。濕邪阻滯,亦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虛濕困。蒼朮能健脾利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更有利於祛除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釋麻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釋麻丸用藥旨在緩解麻痺、疼痛等症狀,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減輕水腫導致的肢體麻木,並健脾益氣,安神定志,改善因脾虛、心神不寧造成的麻痺不適。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茯苓性平和,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協調藥性,增強藥效。例如,茯苓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導致身體不適。
「釋麻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元氣,扶正祛邪: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麻痺症狀常伴隨氣虛、血虛等病症,人參可補益元氣,提高機體抵抗力,為治療麻痺提供基礎。
- 緩解麻痺,恢復功能: 人參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修復,有助於緩解麻痺症狀,恢復肢體功能。同時,人參還可增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促進麻痺部位的血液流通,加速恢復。
總而言之,人參在「釋麻丸」方劑中扮演著補益元氣、扶正祛邪、緩解麻痺、恢復功能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是針對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其燥濕化痰之功,可以有效地消除痰濕阻滯,改善麻痺感。同時,半夏也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夠緩解由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噁心嘔吐,進而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此外,半夏還具有解毒的作用,可以抵消藥物中的某些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因此,半夏在釋麻丸中起到了多重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解毒緩和: 生薑性溫,具有解毒、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麻黃等藥物的毒副作用,減少其對人體的刺激。麻黃性溫燥,易傷津液,而生薑可以補益脾胃,化解麻黃的燥性,保護人體免受其傷害。
- 調和藥性: 生薑可以調和麻黃、石膏等藥物的寒熱之性,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生薑能促進麻黃發汗,但同時也避免其過度耗傷津液,使藥效更趨於溫和。
「釋麻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補血之功效。釋麻丸通常用於治療麻痺、疼痛等症狀,而當歸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疼痛。
- 調和藥性:釋麻丸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而當歸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及療效。
總而言之,當歸在釋麻丸方劑中發揮著活血化瘀、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麻痺、疼痛等症狀,提高藥效,保障患者安全。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痙攣,平肝熄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痙攣的作用。釋麻丸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白芍可協同其他藥物,平息肝風,緩解肌肉痙攣,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 養血柔肝,和解藥性: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和解藥性的功效。釋麻丸中可能含有其他性烈或偏燥的藥物,白芍可以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肝臟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肝臟的損傷。
「釋麻丸」方劑中包含桑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桑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麻疹屬熱病,患者常伴有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桑葉可清熱解毒,緩解麻疹熱毒,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宣肺止咳:桑葉可宣肺止咳,對於麻疹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一定緩解效果。桑葉中的多糖成分,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病毒感染。
因此,桑葉作為「釋麻丸」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發揮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作用,輔助治療麻疹。
「釋麻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之效。釋麻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烈或偏寒的藥材,甘草能緩解其燥烈之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協助藥材更好地滲透到人體組織,發揮其療效。同時,甘草也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其他藥材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總之,甘草在釋麻丸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釋麻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指麻臂冷,忽覺一時昏瞆,及頭暈眼花」,屬中風先兆或氣血失調、痰濕阻絡之症。其症狀反映:
- 經絡氣滯血瘀:手指麻木、臂冷為氣血不暢,痰濕或瘀血阻滯經絡。
- 風痰上擾清竅:頭暈眼花、昏瞆(短暫神志不清)屬痰濕挾風上攻頭目,蒙蔽清陽。
- 脾虛肝旺:肢體麻木伴眩暈,可能因脾失健運生痰,肝血不足風動。
此方定位為「預防中風」之劑,從調理氣血、化痰通絡、健脾疏肝著手,截斷病勢發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健脾祛濕以絕痰源
- 白朮、蒼朮:白朮荷葉包蒸增強升清降濁之效;蒼朮米泔浸、鹽水拌,既燥濕又防過辛烈,雙術合用健運中焦。
- 茯苓:人乳拌蒸加強滋養,健脾滲濕而不傷正。
- 半夏:白礬、薑製化痰力專,降逆止眩。
- 廣皮、木香、枳實:理氣化痰,助脾胃升降,氣行則濕化。
2. 清熱化痰以疏絡
- 黃芩(酒炒)、川連(吳萸製):黃芩清上焦熱,川連吳萸製後兼疏肝鬱,二者清熱燥濕,防痰鬱化火。
- 竹瀝、薑汁、荷葉汁:竹瀝滌痰通絡,薑汁和胃散痰,荷葉升清透邪,三汁協同化解經絡痰濁。
3. 養血柔肝以熄風
- 當歸、白芍:酒製增強活血養血之功,柔肝緩急,治肢麻眩暈。
- 桑葉(經霜):去筋淨用,清肝明目,兼散風熱,預防肝風內動。
4. 益氣活血以固本
- 人參、炙甘草:補益元氣,助氣血生化,與理氣藥配伍防滯膩。
- 山楂:消積活血,輔助化瘀通絡。
5. 丸劑緩圖與特殊製法
- 神曲糊丸:借神曲消食和胃之力,助藥物吸收。
- 忌口猪首、鵝肉:此類食物多肥甘助痰,禁之以免抵消藥效。
綜合機理
全方以「健脾化痰」為本,結合「清熱疏肝、養血通絡」,標本兼顧。針對痰濕內蘊、氣血不暢所致的中風先兆,通過調理中焦樞紐,切斷痰濕生成;同時清熱養血,防止肝風挾痰上擾。丸劑緩攻,適合長期服用以改善體質,符合「治未病」思維。
配伍特色
- 升降並用:荷葉、桑葉輕清升散,枳實、半夏降氣化痰,恢復氣機循環。
- 燥潤相濟:蒼朮之燥配當歸之潤,防燥濕傷陰。
- 攻補兼施:人參、白朮補氣,佐山楂、枳實消導,補而不滯。
此方結構嚴謹,體現了「化痰通絡防風動」的核心思路,符合中醫「既病防變」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朮2兩(荷葉包蒸3次),廣皮8錢,山楂5錢,川連5錢(吳茱萸拌抄,去萸),炙甘草8錢,黃芩(酒炒)7錢,木香1錢,枳實8錢(麩炒),蒼朮2兩(茅山者佳,米泔浸曬3次,鹽水拌勻),茯苓1兩(人乳拌蒸),人參7錢,半夏8錢(白礬湯、薑同煮),當歸1兩(酒洗),白芍1兩(酒拌炒),經霜桑葉4兩(去筋)。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荷葉汁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服2錢,開水送下。
忌豬首、鵝肉、發風動痰物。
服此預防,一年後,可免中風之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疏肝解郁、活血通絡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指麻臂冷,忽覺一時昏瞶,及頭暈眼花。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釋麻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白朮2兩(荷葉包蒸3次),廣皮8錢,山楂5錢,川連5錢(吳茱萸拌抄,去萸),炙甘草8錢,黃芩(酒炒)7錢,木香1錢,枳實8錢(麸炒),蒼朮2兩(茅山者佳,米泔浸曬3次,鹽水拌勻),茯苓1兩(人乳拌蒸),人參7錢,半夏8錢(白礬湯、薑同煮),當歸1兩(酒洗),白芍1兩(酒拌炒),經霜桑葉4兩(去筋)。 主治:指麻臂冷,忽覺一時昏瞶,及頭暈眼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