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湯

薯蕷湯

S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0%
心經 19%
胃經 18%
腎經 9%
肝經 3%
膀胱經 0%
大腸經 0%
小腸經 0%
心包經 0%
膽經 0%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薯蕷湯中包含山藥,主要源於山藥的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標相契合。

山藥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澀精的功效。其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腎氣虧損等症狀,山藥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因此,薯蕷湯中加入山藥,旨在補益脾腎,滋養氣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達到治療目的。

薯蕷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 薯蕷性平,味甘,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功效。人參則性溫,味甘苦,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二者合用,可互相增強補益之功,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疲乏無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扶正祛邪: 薯蕷湯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疾病。人參作爲補氣之品,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幫助機體抵抗外邪的侵襲。在治療過程中,人參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之功效。與薯蕷同用,可加強滋陰潤肺的效果,尤其適合治療肺燥津傷、咳嗽氣喘、口乾舌燥等症狀。
  2. 益氣養心,安神定志: 麥門冬還具有益氣養心、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悸失眠、心煩不安等症狀。與薯蕷搭配,可加強養心安神之效,使治療更全面。

薯蕷湯中包含前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風寒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薯蕷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而風寒之邪易傷脾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加入前胡可疏散風寒,宣肺止咳,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理氣消積,和胃止痛: 前胡還具有理氣消積、和胃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胸悶氣滯、胃脘脹痛等症狀。薯蕷湯中含有山藥,具有健脾補氣、益腎固精的功效,但山藥性偏涼,易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胃脘脹痛等症狀。加入前胡可理氣消積,和胃止痛,改善胃脘不適等症狀。

總而言之,前胡在薯蕷湯中,既能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又能理氣消積,和胃止痛,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薯蕷湯常用於治療因脾虛氣虛導致的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月經不調等症狀,而白芍能緩解藥性偏寒的薯蕷對脾胃的刺激,並能滋養肝血,協同薯蕷共同改善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芍能緩解薯蕷的寒性,並能與其他藥材如山藥、茯苓等相互協調,增強補脾益氣的功效,使藥效更加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薯蕷湯中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盜汗、血熱妄行等,而生地黃恰能滋陰降火,涼血止血,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配伍增效:薯蕷湯中其他藥材如山藥、茯苓等,多偏滋補脾胃之性,而生地黃的滋陰涼血之效,可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偏燥,避免滋補過度引發其他問題。同時,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促進消化: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利濕的功效。薯蕷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積滯等症,枳實的加入有助於消解積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
  2. 疏肝理氣,緩解腹痛:枳實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薯蕷湯中加入枳實,可以更好地疏通氣機,緩解腹痛,提高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智安神,開竅醒腦:遠志味甘、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益智、開竅醒腦的功效。薯蕷湯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健忘失眠等症狀,而遠志可協同薯蕷的滋陰補腎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增強記憶力,緩解失眠。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薯蕷性偏寒涼,而遠志性溫,二者配伍可相互調和,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更易於患者接受。同時,遠志的活血化瘀功效,可與薯蕷的補益作用相輔相成,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 薯蕷性寒,入脾、腎經,具滋陰補虛、益氣健脾之效。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二者搭配,可溫補脾胃、中和薯蕷的寒性,避免其過寒而影響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使其藥效更易於發揮。薯蕷性寒,生薑性溫,二者相輔相成,可使藥效更加平衡,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溫,達到更好的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薯蕷湯多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症狀,如腹瀉、水腫等。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能與薯蕷共同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利水消腫。
  2. 配伍增效: 茯苓與薯蕷同為利水滲濕之藥,二者配伍,利水滲濕之力更強,且茯苓能緩解薯蕷的寒性,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薯蕷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是針對其「燥濕化痰」的功效。

薯蕷性甘平,善於補脾益氣,但其偏於滋膩,容易導致脾胃濕困,痰濕內生。而半夏辛溫燥濕,能化痰止嘔,且能燥濕健脾,與薯蕷相配,可使補而不膩,化濕而不傷正。

此外,半夏亦可降逆止嘔,而薯蕷也具有一定的止嘔作用,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止嘔止逆,消除因脾胃濕困而引起的嘔吐等不適。

薯蕷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薯蕷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滋陰潤燥的作用。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百藥,並能緩解薯蕷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甘草與薯蕷搭配,可使藥性更加溫和,避免過於燥熱或寒涼,使藥效更顯著。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薯蕷的補脾益氣、滋陰潤燥之效。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與薯蕷配合,可促進脾胃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使治療效果更佳。

薯蕷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燥濕: 薯蕷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諸症,黃芩苦寒,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患者症狀。
  2. 瀉火解毒: 黃芩還能瀉肺火,清心火,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引發的肺熱咳嗽、心煩失眠等症狀,都有緩解作用。

總之,黃芩在薯蕷湯中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以達到治療濕熱內蘊之目的。

薯蕷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利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利尿通淋之效。薯蕷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淡竹葉有助於清熱利濕,改善尿路症狀。
  2. 和胃降逆:淡竹葉亦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薯蕷湯中常配伍其他和胃降逆藥物,淡竹葉能起到輔助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茯神,主要是為了其安神寧心、健脾益氣的功效。

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能寧心安神,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對於脾虛氣弱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薯蕷湯中加入茯神,既能緩解心神不寧,又能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薯蕷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其症狀核心為:

  1. 心神不寧:驚悸、眩暈如搖動感,反映心氣不穩或痰擾心神。
  2. 氣陰兩虛兼痰濕:頭面熱(陰虛虛火上炎)、四肢緩(氣虛不充)、心胸痰滿(痰濕內阻)。
  3. 上盛下虛:頭目眩冒與四肢無力並見,可能為脾虛生痰、清陽不升,或肝腎不足導致虛風內動。

此方適用於氣陰不足為本、痰濕內擾為標的複雜病機,屬虛實夾雜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益氣陰,固本培元

  • 君藥
    • 薯蕷(山藥)4兩:健脾益氣養陰,補肺腎,固護中焦。
    • 人參4兩:大補元氣,安神定悸,與山藥協同增強氣血生化之源。
    • 麥門冬4兩:滋心陰、清虛熱,治頭面熱與驚悸。
    • 熟地黃2兩:補肝腎之陰,填精益髓,助麥冬滋陰。
    • 黃耆1兩(炙):益氣昇陽,助人參補氣,治四肢緩、頭目眩。

2. 化痰安神,理氣降逆

  • 臣藥
    • 半夏1兩1分:化痰降逆,消心胸痰滿。
    • 遠志3分(薑汁制):豁痰開竅,交通心腎,助安神定悸。
    • 前胡2兩:降氣化痰,兼散風熱,緩頭目眩冒。
    • 枳殼3分(麩炒):理氣寬胸,防補藥壅滯,助痰濕下行。

3. 調和氣血,寧心健脾

  • 佐藥
    • 白芍藥2兩:柔肝養血,斂陰止眩,制虛風內動。
    • 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分消痰濕與水氣。
    • 甘草半兩(炙):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4. 引經與調劑

  • 使藥
    • 生薑7片:和中止嘔,助半夏化痰,引藥入脾胃。
    • 秫米1撮:和胃安神(參《黃帝內經》半夏秫米湯意),協調脾胃升降。

全方治療原理

  1. 標本兼治

    • 補氣陰(人參、山藥、麥冬、熟地)以治本,改善氣血不足與陰虛內熱。
    • 化痰理氣(半夏、前胡、枳殼、遠志)以治標,解決痰濕上擾之眩暈、胸悶。
  2. 升降相因

    • 升清(黃耆、人參)與 降濁(前胡、半夏、枳殼)並舉,調節氣機,使清陽上行而痰濁下降。
  3. 心脾肝腎同調

    • 補脾(山藥、人參)以絕生痰之源,養心(麥冬、茯神)以安神定悸,柔肝(白芍)以熄風,益腎(熟地)以固下元。

此方展現「補虛不助痰、化痰不傷正」的配伍智慧,適用於虛實互見之慢性虛損夾痰證。

傳統服藥法


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去心)4兩,前胡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2兩,枳殼(麩炒,去瓤)3分,遠志(去心,薑汁制炒)3分,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1兩1分,甘草半兩(炙),黃耆1兩(炙)。
上銼散。
用於里流水1盞半,加生薑7片,秫米1撮,煎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益氣養陰、健脾安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導致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薯蕷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 組成: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4兩,前胡8分,芍藥8分,生地黃8分,枳實3分,遠志3分,生薑3分,茯苓6分,半夏5分,甘草1分,黃芩1分,竹葉1分,茯神6分,秫米3合。 主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

薯蕷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去心)4兩,前胡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2兩,枳殼(麸炒,去瓤)3分,遠志(去心,薑汁制炒)3分,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1兩1分,甘草半兩(炙),黃耆1兩(炙)。 主治:七情致臟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爲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心中忪悸,四肢緩弱,翕然面熱,頭目眩暈,如欲搖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