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湯
S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薯蕷湯中包含山藥,主要源於山藥的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標相契合。
山藥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澀精的功效。其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腎氣虧損等症狀,山藥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因此,薯蕷湯中加入山藥,旨在補益脾腎,滋養氣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達到治療目的。
薯蕷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健脾: 薯蕷性平,味甘,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功效。人參則性溫,味甘苦,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二者合用,可互相增強補益之功,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疲乏無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扶正祛邪: 薯蕷湯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疾病。人參作爲補氣之品,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幫助機體抵抗外邪的侵襲。在治療過程中,人參可以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之功效。與薯蕷同用,可加強滋陰潤肺的效果,尤其適合治療肺燥津傷、咳嗽氣喘、口乾舌燥等症狀。
- 益氣養心,安神定志: 麥門冬還具有益氣養心、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悸失眠、心煩不安等症狀。與薯蕷搭配,可加強養心安神之效,使治療更全面。
薯蕷湯中包含前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風寒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薯蕷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而風寒之邪易傷脾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加入前胡可疏散風寒,宣肺止咳,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 理氣消積,和胃止痛: 前胡還具有理氣消積、和胃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胸悶氣滯、胃脘脹痛等症狀。薯蕷湯中含有山藥,具有健脾補氣、益腎固精的功效,但山藥性偏涼,易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胃脘脹痛等症狀。加入前胡可理氣消積,和胃止痛,改善胃脘不適等症狀。
總而言之,前胡在薯蕷湯中,既能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又能理氣消積,和胃止痛,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薯蕷湯常用於治療因脾虛氣虛導致的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月經不調等症狀,而白芍能緩解藥性偏寒的薯蕷對脾胃的刺激,並能滋養肝血,協同薯蕷共同改善症狀。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芍能緩解薯蕷的寒性,並能與其他藥材如山藥、茯苓等相互協調,增強補脾益氣的功效,使藥效更加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薯蕷湯中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盜汗、血熱妄行等,而生地黃恰能滋陰降火,涼血止血,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配伍增效:薯蕷湯中其他藥材如山藥、茯苓等,多偏滋補脾胃之性,而生地黃的滋陰涼血之效,可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偏燥,避免滋補過度引發其他問題。同時,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導滯,促進消化: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利濕的功效。薯蕷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積滯等症,枳實的加入有助於消解積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
- 疏肝理氣,緩解腹痛:枳實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薯蕷湯中加入枳實,可以更好地疏通氣機,緩解腹痛,提高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智安神,開竅醒腦:遠志味甘、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益智、開竅醒腦的功效。薯蕷湯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健忘失眠等症狀,而遠志可協同薯蕷的滋陰補腎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增強記憶力,緩解失眠。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薯蕷性偏寒涼,而遠志性溫,二者配伍可相互調和,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更易於患者接受。同時,遠志的活血化瘀功效,可與薯蕷的補益作用相輔相成,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薯蕷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 薯蕷性寒,入脾、腎經,具滋陰補虛、益氣健脾之效。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二者搭配,可溫補脾胃、中和薯蕷的寒性,避免其過寒而影響脾胃功能。
- 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使其藥效更易於發揮。薯蕷性寒,生薑性溫,二者相輔相成,可使藥效更加平衡,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溫,達到更好的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薯蕷湯多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症狀,如腹瀉、水腫等。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能與薯蕷共同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利水消腫。
- 配伍增效: 茯苓與薯蕷同為利水滲濕之藥,二者配伍,利水滲濕之力更強,且茯苓能緩解薯蕷的寒性,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薯蕷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是針對其「燥濕化痰」的功效。
薯蕷性甘平,善於補脾益氣,但其偏於滋膩,容易導致脾胃濕困,痰濕內生。而半夏辛溫燥濕,能化痰止嘔,且能燥濕健脾,與薯蕷相配,可使補而不膩,化濕而不傷正。
此外,半夏亦可降逆止嘔,而薯蕷也具有一定的止嘔作用,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止嘔止逆,消除因脾胃濕困而引起的嘔吐等不適。
薯蕷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薯蕷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滋陰潤燥的作用。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百藥,並能緩解薯蕷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甘草與薯蕷搭配,可使藥性更加溫和,避免過於燥熱或寒涼,使藥效更顯著。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薯蕷的補脾益氣、滋陰潤燥之效。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與薯蕷配合,可促進脾胃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使治療效果更佳。
薯蕷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 薯蕷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諸症,黃芩苦寒,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患者症狀。
- 瀉火解毒: 黃芩還能瀉肺火,清心火,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引發的肺熱咳嗽、心煩失眠等症狀,都有緩解作用。
總之,黃芩在薯蕷湯中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以達到治療濕熱內蘊之目的。
薯蕷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利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利尿通淋之效。薯蕷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淡竹葉有助於清熱利濕,改善尿路症狀。
- 和胃降逆:淡竹葉亦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薯蕷湯中常配伍其他和胃降逆藥物,淡竹葉能起到輔助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薯蕷湯中加入茯神,主要是為了其安神寧心、健脾益氣的功效。
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能寧心安神,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對於脾虛氣弱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薯蕷湯中加入茯神,既能緩解心神不寧,又能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薯蕷湯
薯蕷湯是由山藥、人參、麥門冬、前胡、白芍、生地黃、枳實、遠志、生薑、茯苓、半夏、甘草、黃芩、淡竹葉、茯神組成。具有益氣補中、養陰清熱、化痰利水的功效。主治:陰虛火旺、氣陰兩虛所致的驚悸、失眠、多夢、心煩、口渴、咽乾、盜汗、胸悶、氣短、咳嗽、痰多、便祕、尿少等症狀。
山藥:具有補氣益虛、生津止渴、健脾養胃、滋陰止瀉的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的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的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的功效。
枳實: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的功效。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的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的功效。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的功效。
淡竹葉: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的功效。
茯神: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的功效。
薯蕷湯具有補中益氣,養陰清熱,化痰利水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氣陰兩虛所致的驚悸、失眠、多夢、心煩、口渴、咽乾、盜汗、胸悶、氣短、咳嗽、痰多、便祕、尿少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去心)4兩,前胡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2兩,枳殼(麩炒,去瓤)3分,遠志(去心,薑汁制炒)3分,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1兩1分,甘草半兩(炙),黃耆1兩(炙)。
上銼散。
用於里流水1盞半,加生薑7片,秫米1撮,煎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益氣養陰、健脾安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導致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薯蕷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 組成: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4兩,前胡8分,芍藥8分,生地黃8分,枳實3分,遠志3分,生薑3分,茯苓6分,半夏5分,甘草1分,黃芩1分,竹葉1分,茯神6分,秫米3合。 主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
薯蕷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去心)4兩,前胡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2兩,枳殼(麸炒,去瓤)3分,遠志(去心,薑汁制炒)3分,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1兩1分,甘草半兩(炙),黃耆1兩(炙)。 主治:七情致臟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爲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心中忪悸,四肢緩弱,翕然面熱,頭目眩暈,如欲搖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