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竹葉黃耆湯

NEI BU ZHU YE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四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心經 17%
脾經 16%
胃經 12%
腎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6%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除煩: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兩者搭配,可協調藥性,避免黃耆燥熱之性,更有效地達到補氣清熱的效果。
  2. 利尿降火: 淡竹葉能利尿滲濕,清解暑熱,對於黃耆補氣後可能引發的內熱,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

總而言之,淡竹葉在內補竹葉黃耆湯中起到清熱除煩、利尿降火的作用,與黃耆相互配合,達到補氣清熱、滋陰潤燥的功效。

內補竹葉黃耆湯方劑中使用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方劑中使用竹葉清熱解毒,容易耗氣傷津,加入黃耆可補益脾氣,提升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
  2. 扶正祛邪: 方劑以清熱解毒為主,而黃耆不僅補氣,還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它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促進體內抗體產生,從而更好地抵禦病邪,達到治病目的。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黃芪性溫,竹葉性寒,甘草性甘平,可中和黃芪之溫性,避免燥熱之弊,同時協調竹葉清熱之力,使藥性平和,溫和補氣而不傷陰。
  2. 增強功效:甘草有調和脾胃、益氣和中之功,可增強黃芪補氣、固表之效,同時還能緩解竹葉清熱瀉火可能帶來的脾胃虛寒,使藥效更佳,提升療效。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黃耆燥性: 黃耆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問題。白芍性微寒,能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燥熱傷陰。
  2. 滋陰養血: 白芍具有滋陰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能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補氣養血的作用。黃耆補氣,白芍滋陰,使藥效更加全面,並能減少黃耆補氣過度而引起的燥熱之弊。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消炎: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功效。竹葉黃耆湯多用於治療內熱上炎、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症,而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抑制內熱,緩解患者的症狀。
  2. 調和藥性: 竹葉黃耆湯偏於溫補,加入黃芩則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溫補過度而造成燥熱。同時,黃芩也可以抑制黃耆的過度升陽,避免出現頭暈、心慌等不良反應。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益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之效。竹葉黃耆湯以清熱解毒、利濕生津為主,人參的加入可補充脾胃之氣,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2. 扶正祛邪: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效,但其偏於表氣。人參則能補中益氣,與黃耆相輔相成,扶正祛邪,更有效地抵禦外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桂枝,是基於其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補氣升陽、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

桂枝具有溫和的發散作用,能溫通經絡,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並促進陽氣升發,使體內氣機得以正常運轉。此外,桂枝亦能調和營衛,使營氣和衛氣協調運作,進一步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使補氣效果更顯著。

因此,加入桂枝可有效提升內補竹葉黃耆湯的療效,使之更能針對寒邪入侵、氣虛乏力等病症,起到溫補兼顧、標本兼治的作用。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脾胃,增強藥力: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與黃耆、竹葉等藥材配合,能增強藥力,使補氣生津、清熱解毒的效果更顯著。

二、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黃耆性溫燥,竹葉性寒涼,大棗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服用更舒適。

內補竹葉黃耆湯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之效。方中黃耆性溫,補氣升陽,易於耗傷津液,故配生地黃以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緩解燥熱症狀:方中竹葉、黃耆皆屬辛溫之品,易於耗傷津液,導致口渴、咽乾等燥熱症狀。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之性可緩解燥熱,使藥性趨於平和,達到內補而不燥熱的效果。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升陽解表: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的功效,可幫助清除體內因外感風熱所致的邪氣,並提升陽氣,緩解表證。
  2. 配合黃耆,扶正祛邪: 黃耆性味甘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而升麻則能幫助黃耆疏解表邪,使藥力更易達於病所,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因此,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升麻,可有效提升藥效,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化濁降火: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黃耆補氣,竹葉清熱,易於上火,茯苓可利濕化濁,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補氣過度而生燥熱。
  2. 協調藥性,增強效果: 茯苓與黃耆、竹葉相配,既能協調藥性,使補氣、清熱、利濕三者相輔相成,又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茯苓的存在,使方劑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內補竹葉黃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和中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和中降逆之效。竹葉黃耆湯以補氣生津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寒,服用後易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加入生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氣機升降,防止藥物逆流,達到和中降逆之效。
  2. 增強藥效: 生薑味辛,可促進藥物吸收,提升藥效。黃耆性甘溫,補氣升陽,但若單味服用,易燥烈傷陰。加入生薑可緩解黃耆的燥烈之性,使藥力更為平和,達到補氣而不傷陰的效果。

主治功效


「 內補竹葉黃耆湯」 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補氣固表、滋陰養血、散風寒、活血化瘀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膿腫等疾病。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活血化瘀等功效。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內補竹葉黃耆湯」 的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性味酸苦、寒,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溫經通絡、止痛等功效。
  • 大棗:性味甘,具有益氣補血、健脾益胃、養血安神等功效。
  •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生津止渴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滲濕清熱、益脾補腎等功效。
  •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化痰、活血通脈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竹葉(切)1升,黃耆4兩,甘草2兩,芍藥4兩,黃芩1兩,人參2兩,桂心1兩(如冷,用半兩),大棗12個,乾地黃2兩,升麻3兩,茯苓1兩,生薑1兩。
以水2鬥,煮竹葉,澄清,取9升,納諸藥,更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竹葉黃耆湯,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竹葉(切)1升,黃耆4兩,甘草2兩,芍藥4兩,黃芩1兩,人參2兩,桂心1兩(如冷,用半兩),大棗12個,乾地黃2兩,升麻3兩,茯苓1兩,生薑1兩。 主治: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