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竹葉黃耆湯

NEI BU ZHU YE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四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心經 17%
脾經 16%
胃經 11%
腎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6%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 內補竹葉黃耆湯」 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補氣固表、滋陰養血、散風寒、活血化瘀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膿腫等疾病。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活血化瘀等功效。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內補竹葉黃耆湯」 的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性味酸苦、寒,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溫經通絡、止痛等功效。
  • 大棗:性味甘,具有益氣補血、健脾益胃、養血安神等功效。
  •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生津止渴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滲濕清熱、益脾補腎等功效。
  •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化痰、活血通脈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竹葉(切)1升,黃耆4兩,甘草2兩,芍藥4兩,黃芩1兩,人參2兩,桂心1兩(如冷,用半兩),大棗12個,乾地黃2兩,升麻3兩,茯苓1兩,生薑1兩。
以水2鬥,煮竹葉,澄清,取9升,納諸藥,更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淡竹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黃耆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甘草調和諸藥;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人參大補元氣;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絡;大棗補中益氣;生地黃涼血止血,滋陰養血;升麻升清陽,解表透熱;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生薑發散風寒,溫中止嘔。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竹葉黃耆湯,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竹葉(切)1升,黃耆4兩,甘草2兩,芍藥4兩,黃芩1兩,人參2兩,桂心1兩(如冷,用半兩),大棗12個,乾地黃2兩,升麻3兩,茯苓1兩,生薑1兩。 主治: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