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陰益陽湯

HE YIN YI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三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胃經 24%
肺經 17%
腎經 9%
心經 7%
肝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和陰益陽湯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和陰益陽湯旨在調和陰陽,而血為陰,故以當歸補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平衡陰陽的效果。
  2. 滋陰潤燥:當歸亦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和陰益陽湯往往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虛津傷等病症,當歸可滋陰潤燥,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口渴等症狀,同時又能補血養血,從而達到滋陰益陽的效果。

總之,和陰益陽湯中使用當歸,是為了利用其補血活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以達到陰陽調和、改善病症的目的。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血柔肝,緩解陰虛燥熱: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陰虛燥熱的作用。該方以益陽為目的,但亦需兼顧陰虛之症,白芍可滋養肝陰,緩解因陽氣過盛而導致的陰虛燥熱,使陰陽平衡,促進陽氣生發。
  2. 緩解肝陽上亢:白芍能緩解肝氣上逆,避免陽氣過盛導致的肝陽上亢,進而引起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因此,白芍在和陰益陽湯中,起到了柔肝、斂陰、緩解肝陽上亢的作用,使得補陽之效更加安全有效。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和陰益陽湯多用於陰虛陽亢、內熱偏盛的證候,而白朮能補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改善陰虛陽亢所致的症狀。
  2. 燥濕健脾:白朮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陰虛陽亢患者常伴有脾虛濕盛,白朮能燥濕健脾,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利於改善整體症狀。

因此,白朮在和陰益陽湯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健脾的作用,有助於平衡陰陽,改善陰虛陽亢的症狀。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以助益陽氣: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陰虛陽亢,常伴脾氣虛弱,濕氣內停,茯苓可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改善脾虛濕盛,為益陽氣創造有利條件。
  2. 滲濕利水,以助陰液生成: 茯苓利水滲濕,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少濕邪阻滯,使陰液得以生成。陰液充足,可滋養陽氣,使陰陽調和,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

總之,茯苓在和陰益陽湯中發揮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以助益陽氣、滋陰液,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和陰益陽湯中包含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之效。和陰益陽湯旨在調和陰陽,補益腎氣,而山藥的滋陰補腎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平衡陰陽、增強腎氣的效果。
  2. 健脾益氣: 山藥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和陰益陽湯中常配伍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芪等,山藥的健脾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更好地吸收補氣藥物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更好地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
  2. 緩解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緩方劑中其他藥物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提升藥物的安全性,確保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健康。

甘草作為和陰益陽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起到了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作用,確保方劑的療效和安全性。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和陰益陽湯常用於治療陰虛陽亢,而脾胃虛弱則會加重陰虛,影響陽氣的生發。陳皮可健脾胃,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陰虛陽亢的症狀。
  2. 行氣散結: 陳皮能行氣散結,解除氣滯血瘀,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在和陰益陽湯中,陳皮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運行,發揮治療陰虛陽亢的功效。

和陰益陽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降逆止嘔:半夏性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和陰益陽湯治以陰虛火旺、內熱灼津,但同時伴隨脾胃虛弱、痰濕阻滯的症狀,半夏可幫助止嘔,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2. 燥濕化痰:半夏善於化解痰濕,有助於清除因陰虛火旺而產生的內熱,減少津液損耗。同時,半夏的燥濕作用也能促進體內津液的生化,達到陰陽平衡。

因此,和陰益陽湯中加入半夏,能有效解決陰虛火旺引起的嘔吐、口渴等症狀,並促進陰陽調和,達到治癒目的。

和陰益陽湯中使用砂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脾胃、助消化: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助消化、行氣止痛。和陰益陽湯常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症狀,砂仁能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陽氣不足。

二、理氣止痛: 砂仁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和陰益陽湯中常配伍其他理氣藥物,如香附、陳皮等,共同達到理氣止痛的效果,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開脾醒胃:藿香氣味辛溫,具有芳香化濕、開脾醒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濕邪困阻所致的納差、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藿香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
  2. 清熱解暑,祛風止癢:藿香亦具清熱解暑之效,可解暑濕之邪,適用於暑濕之邪侵襲,出現發熱、口渴、頭昏、汗出等症狀者。同時,藿香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癢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生薑,是基於其辛溫解表、散寒止嘔、溫中止痛的藥性。

生薑能溫中散寒,助陽氣生發,有助於緩解因陽氣不足導致的畏寒肢冷、脾胃虛寒等症狀。此外,生薑亦可解表散寒,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生薑在和陰益陽湯中,起到溫陽散寒、解表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陽益氣、和陰降火的效果。

和陰益陽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一、補益脾氣,促進氣血生化: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方能氣血充足,陰陽調和。

二、調和藥性,緩解燥熱:方中某些藥材性偏燥熱,大棗的甘溫性質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熱之弊,使藥力平和,避免傷陰。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陰益陽湯」介紹

中藥方劑「和陰益陽湯」是一款用於治療感染傷寒病症後,因大量嘔吐與腹瀉,導致元氣大量耗損,進而引起食慾不振、肚子脹滿且想吐、嘴巴吐出冰冷的口水、大便稀溏如水、尿液無法控制,六脈虛弱沒有力氣,四肢軟弱無力等症狀的方劑。

中藥方劑「和陰益陽湯」組成

「和陰益陽湯」的組成包括以下幾種中藥材,: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砂仁: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
  • 藿香:具有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中藥方劑「和陰益陽湯」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陰益陽湯」的主治功效如下:

  • 感染傷寒病症後,因大量嘔吐與腹瀉,導致元氣大量耗損,進而引起食慾不振、肚子脹滿且想吐、嘴巴吐出冰冷的口水、大便稀溏如水、尿液無法控制,六脈虛弱沒有力氣,四肢軟弱無力。

總結

中藥方劑「和陰益陽湯」是一款用於治療因傷寒病症而導致元氣大量耗損而引起的各種症狀的方劑,其組成包括當歸、白芍、白朮、茯苓、山藥、甘草、陳皮、半夏、砂仁、藿香、生薑和大棗,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白芍(酒炒)1錢半,白朮2錢,茯苓1錢半,人參(少者以淮山藥炒)3錢,甘草(炙)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半,砂仁(炒,研)8分,藿香1錢,生薑(煨)1錢,大棗3個。
如四肢寒冷,加附子1錢;小腹痛喜按者,加吳茱萸6分(開水泡1次用);泄甚者,加肉豆蔻5、7分,但當歸減半,須用土炒;汗出,加蜜炒黃耆1錢半,甚者,加蜜炒麻黃根1錢半;若氣下陷,亦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下腹脹氣嘔吐胃腸脹氣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和陰益陽湯, 出處:《會約》卷三。 組成:當歸2錢,白芍(酒炒)1錢半,白朮2錢,茯苓1錢半,人參(少者以淮山藥炒)3錢,甘草(炙)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半,砂仁(炒,研)8分,藿香1錢,生薑(煨)1錢,大棗3個。 主治:傷寒吐下後,元氣不足,以致飲食不思,腹滿而嘔,口吐冷涎,大便溏泄,小便不禁,六脈虛弱,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