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黃耆湯方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與人參同用,相輔相成,能更加強補氣固表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脾胃虛弱等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黃耆湯常用於氣虛外感、脾虛泄瀉、氣血不足等病症,黃耆補氣固表,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扶正以祛邪,提高療效。
人參黃耆湯方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固本:人參為補氣藥,能益氣補脾,固護元氣。黃耆亦為補氣藥,能補氣固表,提升人體抵抗力。兩者相輔相成,可增強整體的補氣效果。
- 扶正祛邪:人參黃耆湯常用於氣虛體弱、抵抗力低下者,人參能補益正氣,提升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人參黃耆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活血,協調氣血: 人參黃耆湯以補氣為主,但氣虛則血行不暢,容易導致瘀滯。川芎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避免氣虛導致的瘀血阻滯,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
- 升陽舉陷,調和氣機: 川芎入足厥陰肝經,有升陽舉陷之功,可輔助人參黃耆湯升提陽氣,改善氣虛所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川芎又能疏通經絡,調和氣機,使補氣效果更加全面。
人參黃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和營衛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人參黃耆湯以補氣為主,加入當歸可以補益心脾,使氣血兩旺,促進血液循環,更好地發揮補氣固表的作用。同時,當歸還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避免補氣過於燥烈,導致氣滯血瘀。因此,當歸的加入可以使人參黃耆湯的補氣功效更加全面和溫和,更加適合氣虛血虛、氣血兩虧的患者使用。
人參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人參、黃耆皆屬溫補藥性,性偏燥,容易助火。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人參、黃耆的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熱之弊。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和人參、黃耆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進一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補氣效果。
甘草作為君臣佐使中的使藥,在人參黃耆湯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調和藥性及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方更為安全有效。
人參黃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中焦: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人參黃耆湯以補氣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白朮能健脾運化,使補氣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補氣效果。
- 協同補氣,防止虛陽上浮:人參黃耆湯補氣較為峻猛,白朮能起到緩和的作用,防止補氣藥物過於燥烈,出現虛陽上浮、心煩失眠等副作用。白朮與人參黃耆共同作用,可達到補氣而不燥、補氣而不虛的效果。
人參黃耆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黃耆兩大補氣要藥組成,旨在補益元氣、提升體力。方中加入山楂,其意在於增強消化功能,調理脾胃。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善於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對於因氣虛導致的飲食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能助消化,促進食欲,使補氣之品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此外,山楂還能活血化瘀,對心腦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配合人參、黃耆的補氣功效,使整體方劑不僅能補氣固本,還能兼顧脾胃調和與血液循環,達到更全面的調理效果。
人參黃耆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補氣固表、活血化瘀。方中人參為君,黃耆為臣,兩者相輔相成,共奏大補元氣之效。紅花在此方中為佐使之藥,其性溫味辛,善於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紅花之所以被選用,乃因其能暢通血脈,使氣血運行無阻,與人參、黃耆等補益之品合用,可增強其補而不滯的效果,並促進全身氣血的循環,對治療因氣虛血瘀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疲乏無力、面色晦暗、肢體麻木等,具有獨特療效。紅花用量適宜,可使全方藥性溫和而力緩,達到補而不燥、活而不亂之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人參黃耆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氣:人參黃耆湯以補氣為主,但對於氣虛陽虛者,單純補氣不足,需配合肉桂溫陽助氣,以使補氣效果更佳。肉桂性熱,入心、脾、腎經,可溫陽補火,助人參黃耆補氣之力,改善虛寒症狀。
- 調和氣血:人參黃耆湯補氣血,但若脾虛氣滯,氣血運行不暢,則補氣效果大打折扣。肉桂辛溫通絡,可促進氣血運行,協調人參黃耆補氣血的作用,使補氣補血效果更佳。
人參黃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人參黃耆湯補氣固表,但若脾胃虛寒,氣虛不運,則藥效難以發揮。加入生薑可溫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補氣固表的效果。
- 調和藥性:人參黃耆湯藥性偏溫,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補氣過度而產生燥熱上火等副作用。同時,生薑還能解人參的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
主治功效
人參黃耆湯主治功效分析
人參黃耆湯,由黃耆、人參、川芎、當歸、甘草、白朮、山楂、紅花、肉桂、生薑組成。從多篇古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其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弱所致的病症,特別是在痘瘡、潰瘍、產後、暑病等情況下的應用。
根據古文內容,人參黃耆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治療痘瘡不起或倒陷:
- 《保嬰撮要》提到"若熱不止,或腫痛反甚,虛熱內作也,用人參黃耆湯。" 指出該方可用於痘瘡因虛熱內作而導致的腫痛、熱不止等症狀。
- 此處應用原理在於人參、黃耆大補元氣,扶正托毒;當歸、川芎、紅花活血化瘀,促進痘疹透發;白朮、甘草健脾和中,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治療潰瘍虛熱:
- 《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大成》、《外科樞要》等多篇文獻均提到人參黃耆湯可治"潰瘍虛熱,不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或"寒濕相凝作痛"。
- 《外科正宗》更列出該方組成歌訣,並指出其治療潰瘍虛熱的功效。
- 《立齋外科發揮》、《外科精要》則記載了以人參黃耆湯治療膿熟不潰、發熱惡寒、大渴不止等虛證的醫案。
- 治療原理在於:人參、黃耆益氣扶正,促進傷口癒合;當歸、川芎活血止痛;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寒濕凝滯者,方中肉桂、生薑溫經散寒,有助於氣血流通。
治療產後氣虛血弱:
- 《証治準繩‧女科》、《女科經綸》、《慈幼新書》、《女科撮要》、《竹林女科證治》等多篇文獻指出,人參黃耆湯可用於治療小產、墮胎後氣虛血弱,血下不止等症。
- 《濟陰綱目》更將其列為治療小產後氣虛血弱的首選方劑之一。
- 其治療原理在於:人參、黃耆大補元氣,固攝血液;當歸、川芎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助生化之源;艾葉溫經止血;阿膠補血止血。
治療暑病:
- 《古今名醫方論》、《醫門法律》提到人參黃耆湯可"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適用於"肥白內虛之人"的暑病。
- 《成方切用》也指出該方可去暑病之濕熱。
- 其治療原理可能在於:人參、黃耆、白朮補益中氣,增強機體抗暑能力;甘草調和諸藥,並能清熱解毒;生薑發汗解表,有助於散濕祛暑。
總結:
人參黃耆湯以大劑量的人參、黃耆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為核心,配合當歸、川芎等活血調經,以及白朮、甘草等健脾和中之品。該方主要針對氣血虛弱的病機,通過補氣、活血、溫陽等多重作用,達到扶正固本、促進康復的目的。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人參黃耆湯可能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等多種機制發揮其治療作用。尤其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術後或產後恢復期等情況下,該方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黃耆1錢5分,人參1錢,川芎1錢,當歸1錢,甘草8分,白朮8分,山楂8分,紅花5分,官桂2分,生薑1片。
益氣補血,逐毒釀漿。
水鐘半,煎至半鐘,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黃耆湯,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人參2錢,黃耆3錢,白朮1錢,陳皮(去白)1錢,甘草半錢(炙),當歸2錢,茯苓1錢。 主治:虛損。
人參黃耆湯,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三。 組成:人參1錢,黃耆(炒)1錢,當歸1錢,白朮(炒)1錢,白芍藥(炒)1錢,艾葉1錢,阿膠(炒)2錢。 主治:小産氣虛,血下不止。
人參黃耆湯, 出處:《外科樞要》卷四。 組成:人參5分,麥門冬5分,陳皮5分,白朮5分,蒼朮5分,黃耆1錢,黃柏(炒)4分,升麻5分,歸身5分。 主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熱。
人參黃耆湯,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黃耆1錢5分,人參1錢,川芎1錢,當歸1錢,甘草8分,白朮8分,山楂8分,紅花5分,官桂2分,生薑1片。 主治:益氣補血,逐毒釀漿。主治:痘瘡不起,或漿清,或不滿,或倒靨,或身涼者。
人參黃耆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六引《醫學集成》。 組成:人參5分,黃耆5分,當歸5分,白朮5分,地榆5分,澤瀉5分,砂仁4分,白芍藥1錢,陳皮1錢,甘草(炙)3錢,木香3錢,升麻3錢,白豆蔻3錢,粟殼3錢。 主治:痢疾,虛憊不能起床,食不進。
人參黃耆湯, 出處:《杏苑》卷四。 組成:人參1錢,升麻1錢,白朮1錢,蒼朮1錢,麥門冬8分,橘皮8分,黃耆1錢5分,黃柏(酒洗)4分,當歸身6分,神曲5分,甘草(炙)5分,五味子5分。 主治:夏天熱盛,損傷元氣,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陰陽氣血俱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足痿軟,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或熱厥陰虛,或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不清,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閉結,胃脘當心痛,兩脅痛,臍下周圍如繩束縛,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飲食不下,或食即飽,全不思食,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腫眼皆痛,頭疼時作,自汗尤甚。潰瘍虛熱,不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