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惺惺散

加減惺惺散

JIA JIAN XING X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2%
心經 11%
膀胱經 7%
腎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開胃之效。方中加入蒼朮,可針對脾胃濕困、痰濁阻滯所致的睏倦乏力、嗜睡等症狀,起到燥濕健脾、醒脾開胃的作用。
  2. 祛風止痛: 蒼朮亦具祛風止痛之效。若患者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蒼朮則可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加減惺惺散主要用於治療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頭部供血,從而緩解疼痛。
  2. 升陽舉陷,開竅醒神:川芎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振奮陽氣,提升機體的抵抗力,改善頭暈、昏厥等症狀。此外,川芎還可以開竅醒神,提高患者的意識水平,使人神志清醒。

因此,川芎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活血通經、升陽開竅的作用,有效改善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此方用於治療感受風寒之邪,出現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能溫散寒邪,通利鼻竅,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亦可溫經散寒,止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細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共同起到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因此,加減惺惺散中加入細辛,是為了增強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該方症狀多為風寒外襲,導致頭身疼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而羌活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二、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該方中其他藥材如防風、白芷、川芎等,亦具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羌活與之配合,可加強藥效,使藥力更為通達,更好地治療風寒之邪。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惺惺散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症,而防風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改善症狀。

2. 解表散寒: 此外,防風還具備解表散寒的作用。部分皮膚瘙癢症可能伴隨風寒入侵,導致症狀加重。防風能驅散風寒,減輕患者的寒邪入侵,進一步促進病情好轉。

總之,加減惺惺散中加入防風,不僅能有效止癢,還能兼具解表散寒的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瘙癢症的良好效果。

加減惺惺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通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通竅、散寒止痛的功效。惺惺散主治風寒外襲,頭昏腦脹,鼻塞流涕,故白芷可助其祛風散寒,通利鼻竅,改善頭昏鼻塞等症狀。

2. 解表宣肺:白芷還具解表宣肺的作用,可協助其他藥物疏散風邪,宣通肺氣,有助於緩解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加減惺惺散方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生津、降火除煩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生津止渴,並能利咽開音,解毒消腫。方中加入天花粉,旨在針對病症中的熱症,清熱解毒,並通過生津止渴,緩解因熱傷津液所致的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同時,天花粉也能幫助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達到整體緩解病症的效果。

加減惺惺散中含有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以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峻猛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激,避免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涼血止痛:赤芍性苦寒,歸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赤芍,可有效改善因血瘀阻滯而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清熱解毒,疏散風邪:赤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疏散風邪,達到治療頭風、鼻塞等症狀的效果。

總之,赤芍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血行,更能清熱解毒,疏散風邪,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其宣肺利咽之效。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消腫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肺氣鬱閉所致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桔梗能疏散肺氣利咽開音,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達到宣肺利咽的效果。

「加減惺惺散」中包含「麻黃」,主要由於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

此方以麻黃為君藥,旨在疏風散寒、宣肺解表,針對風寒犯肺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達到解表散寒之效。同時,麻黃亦可助陽化氣,提升人體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加減惺惺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荊芥能有效地驅散風熱,緩解症狀。
  2. 宣通鼻竅:荊芥辛香,能通透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荊芥也能起到一定的通竅作用,促進鼻腔通氣。

因此,加減惺惺散中加入荊芥,可以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起到解表疏風、通竅止痛的作用。

加減惺惺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惺惺散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氣弱、心悸失眠等症,而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提升睡眠品質。
  2. 調經止痛: 當歸亦具有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經期腹痛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加減惺惺散中加入當歸,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改善女性月經相關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加減惺惺散主治小兒外感風寒或時疫熱毒,其證候特點為:

  1. 表寒實證:無汗、頭痛、發熱惡寒,屬風寒束表,衛陽被遏。
  2. 肺衛失宣:咳嗽、鼻塞,因寒邪犯肺,肺氣不宣。
  3. 熱毒初蘊:天行熱氣(時疫)、豌豆瘡(天花?)、痘疹前期,見煩躁昏愦、身疼體熱,為外邪入裡化熱,或熱毒鬱滯營衛。

此方融合解表、透疹、清熱三法,針對小兒「易虛易實」體質,輕清透邪,避免過汗傷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思路:以辛溫解表為主,佐以活血、清熱、調氣。

  1. 解表發汗組

    • 麻黃羌活防風荊芥:辛溫開腠理,散風寒,透邪外出。
    • 白芷細辛:助麻黃宣肺竅,通鼻塞,止痛。
  2. 活血調營組

    • 川芎赤芍藥當歸:和血行滯,防風藥燥烈傷陰,兼治痘疹瘡瘍之血滯。
  3. 清熱生津組

    • 栝蔞根(天花粉):清熱生津,制約溫燥,兼治熱毒傷津之煩躁。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4. 升降氣機組

    • 桔梗宣肺利氣,載藥上行;蒼朮燥濕健脾,防外邪內陷脾胃。

治療原理

  • 開表透邪:通過辛溫發汗解除表寒,暢通營衛。
  • 解毒透疹:活血藥助痘疹外發(「活血即所以透毒」),天花粉清熱防毒壅。
  • 標本兼顧:解表不傷津,散寒不助熱,契合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特性。

【類方對比】

  • 惺惺散(《小兒藥證直訣》):主治風熱,以人參、茯苓扶正,藥性更平和。
  • 清神散:側重風熱上攻,以薄荷、菊花清頭目。
    加減惺惺散則強化解表力,兼顧血分,適用寒熱夾雜、表實需透發之證。

(完)

傳統服藥法


蒼朮(茅山者)、川芎、細辛、羌活、防風、白芷、栝蔞根、甘草、赤芍藥、桔梗、麻黃(去節)、荊芥、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半錢,沸湯調下;或作飲子,水煎亦可。
清神散,惺惺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咳血鼻塞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妄想狀態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嘔吐不易流汗咳嗽怕冷全身酸痛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惺惺散, 出處:《玉機微義》卷五十引《全嬰方》。 組成:蒼朮、川芎、細辛、羌活、防風、白芷、天花粉、甘草、赤芍、桔梗、麻黃、荊芥、當歸、薄荷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風風熱,及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咳嗽,時行風熱。

加減惺惺散, 出處:《育嬰秘訣》卷三。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7分,防風3錢半,川芎3錢半,藿香3錢半,細辛2錢。 主治:補脾胃,發散風邪。主治:小兒風泄,其症口中氣熱,呵欠頓悶,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作咳嗽。

加減惺惺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蒼朮(茅山者)、川芎、細辛、羌活、防風、白芷、栝蔞根、甘草、赤芍藥、桔梗、麻黃(去節)、荊芥、當歸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熱惡寒,或咳嗽身熱,無時潮熱,鼻中塞;並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煩躁昏憒,或出瘡痘,身疼體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