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散片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補血養血之功效。消散片主要用於治療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補血益氣: 當歸補血作用明顯,可以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消散片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治療疼痛,還可以同時改善患者的體質,起到補血益氣的輔助作用。
「消散片」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開表、散寒解表之效,能疏散外感風寒之邪,對於風寒表證所致的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 通鼻竅:麻黃能促進鼻腔血液循環,改善鼻黏膜充血,有助於通暢鼻竅,緩解鼻塞等症狀。
因此,在「消散片」方劑中加入麻黃,可以起到宣肺解表、通鼻竅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
消散片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因氣血阻滯引起的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川芎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炎症反應。因此,在消散片中加入川芎,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毒、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散片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止痛解表之功效。其能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咳嗽等症狀,與消散片中其他解表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二、疏通鼻竅,利鼻通竅: 細辛有通鼻竅、利鼻通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鼻塞、鼻淵、鼻鼽等病症。消散片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細辛的加入能夠有效改善鼻腔通氣,促進炎症消退,提升療效。
消散片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顯著的藥用特性。雄黃,即硫化砷,歷史上被廣泛應用於中醫中,尤其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方面有著突出效果。其特殊的化學成分使其能夠有效地對抗某些病菌和毒素,並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雄黃對於某些熱症引起的腫脹和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症狀。在消散片中,雄黃的加入旨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清熱解毒、消腫方面更為高效。
然而,應注意雄黃含有砷,使用時必須謹慎,符合劑量要求,以避免對身體產生毒性影響。因此,在臨牀應用時,醫師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劑量,確保安全性與療效並重。
消散片中含有羌活,主要基於其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善於疏散風寒濕邪,並能通經絡,止疼痛。消散片作為一種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疾病的方劑,添加羌活能夠有效 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同時,羌活還能 解表散寒,配合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因此,羌活在消散片中起到關鍵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消散片中包含防風,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散寒:防風味辛溫,善於疏散風寒,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消散片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防風可以幫助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止痛止癢:防風亦具有止痛止癢之效,對於風寒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消散片中加入防風,也能幫助緩解風寒引起的皮膚不適。
「消散片」方劑中使用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利濕之效,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祛風散寒:蒼朮亦具祛風散寒之功,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引起的疾病,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
因此,蒼朮在「消散片」方劑中起到燥濕化痰、祛風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痰濕阻滯、風寒濕邪等病症。
消散片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解毒護胃的作用。消散片中可能含有較為辛辣燥熱或偏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降低副作用。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可增強清熱解毒、抗炎止痛等藥效,使消散片整體療效更顯著。
「消散片」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咳和消腫止痛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散結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能刺激呼吸道,促進痰液排出,並能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達到止咳作用。同時,天南星亦能消炎止痛,對於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然而,天南星屬有毒藥物,使用時需謹慎。方劑中需經醫師處方,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調整用量,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消散片」方劑中含有蚯蚓,此乃因蚯蚓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其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症;活血化瘀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消腫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各種炎症、疼痛等症。
因此,將蚯蚓加入「消散片」方劑中,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消散片中含有烏頭,這與其藥理作用密切相關。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烏頭的藥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烏頭鹼具有較強的止痛和抗炎作用,對風寒濕痹、跌打損傷、關節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烏頭鹼還具有抑制神經傳導、降低心肌興奮性等作用,對於一些疼痛性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因此,消散片中加入烏頭,旨在利用其祛風散寒、止痛等藥理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消散片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解表透疹:荊芥能透發麻疹,對於麻疹初起,症狀尚輕者,可配合其他藥物,促進疹子透發,減輕病程。
因此,荊芥作為消散片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地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散片方劑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一)傳統主治核心
此方主治「癰疽初起,發背流注,風濕疼痛」,屬中醫外科陰證初期與風濕痺證之複合病機,其特點在於:
- 寒凝毒聚:癰疽發背未潰時,局部多見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伴筋骨痠痛,乃寒邪凝滯氣血,痰濁瘀毒內蘊之象。
- 經絡閉阻:風濕疼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表現為關節拘急、痛處固定。
(二)組方邏輯解析
全方以「溫通消散」為核心,藥物配伍體現三大法則:
辛溫解表開腠理
- 麻黃、羌活、防風、荊芥油:
此類辛溫發散之藥,能解肌表之寒,開泄腠理,使邪有出路。尤其麻黃配羌活,宣透深伏筋骨之風寒;荊芥油輕揚走表,助藥力外達皮腠。
- 麻黃、羌活、防風、荊芥油:
溫經活血通凝滯
- 川烏、細辛、蒼朮:
川烏大辛大熱,逐經絡沉寒;細辛走竄通絡,散寒止痛;蒼朮燥濕健脾,三者合用,能溫化經脈中寒濕痰瘀。 - 當歸、川芎、地龍(蚯蚓):
當歸養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地龍通絡搜風,共奏「血行則毒散」之效,針對癰疽初起之血瘀證機。
- 川烏、細辛、蒼朮:
解毒化痰消腫結
- 雄黃、天南星:
雄黃辛溫有毒,解毒殺蟲,為外科癰疽要藥;天南星燥濕化痰,散結消腫,二藥合用針對痰毒互結之病根。 - 甘草:
調和諸藥,緩和雄黃、川烏之毒性。
- 雄黃、天南星:
(三)治療原理推衍
- 發汗透毒:
麻黃、羌活等辛溫藥發汗解表,使初期癰毒隨汗外透,避免內陷。 - 溫通散結:
川烏配細辛直入經絡,溶解寒凝;當歸、川芎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腫塊消散。 - 雙解痰毒:
雄黃解蟲毒、天南星化痰濕,針對「痰毒交阻」之發背流注病理產物。
(四)劑型設計特點
原方將部分藥物研粉保留揮發成分(如麻黃鹼、荊芥油),另以水煎濃縮提取皂苷類(如當歸、甘草),再製成片劑,兼具「速效(辛散透表)與緩釋(活血溫通)」雙重作用,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思路。
此方呈現「表裏同治、毒瘀並消」的特色,體現中醫外科「以消為貴」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當歸300克,麻黃(去根)100克,川芎100克,細辛100克,雄黃60克,羌活100克,防風100克,蒼朮800克,甘草100克,天南星(制)100克,蚯蚓(炙)300克,生川烏200克,荊芥油1克
溫散寒凝,活血通絡,解毒消腫。
上藥先將當歸、麻黃、川芎、細辛、雄黃、羌活並研細粉,過100目篩,和勻。再將剩餘的六味水煎二次,每次二小時,藥汁濾過,澄清,混和後濃縮成清膏。然後與上述混合粉760克,碳酸鈣100克攪和,製成顆粒,乾燥。乾燥顆粒拌加荊芥油及潤滑劑,壓制2253片即得。
每服4片,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散片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服用消散片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散片, 出處:《上海市藥品标準》。 組成:當歸300g,麻黃(去根)100g,川芎100g,細辛100g,雄黃60g,羌活100g,防風100g,蒼朮800g,甘草100g,天南星(制)100g,蚯蚓(炙)300g,生川烏200g,荊芥油1g功效:溫散寒凝,活血通絡,解毒消腫。 主治:溫散寒凝,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主治:癰疽初起,發背流註,以及風濕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