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中湯

HU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24%
脾經 19%
肺經 12%
腎經 11%
胃經 5%
大腸經 1%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緩中湯

緩中湯是中醫治療失血後,內熱煩渴、目花耳鳴、口舌糜爛、飲食無味、鼻乾氣促、倦怠嗜臥、輾轉不能寐等症狀的方劑。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貧血、失血、陰虛火旺、心悸、失眠等症狀。

緩中湯由白芍、當歸、人參、甘草、熟地黃、山茱萸、麥門冬、三七、荊芥九味藥材組成,藥效相輔相成: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人參:補氣、益氣健脾、養陰生津、安神益智。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 三七: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平肝息風、利水消腫、補血、清熱利尿。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緩中湯方劑組成介紹:

  • 白芍:味苦、微酸,性涼,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肝火旺盛、肝陰不足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盜汗、月經不調等症狀。

  • 當歸:味苦、微甘,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盡、腸燥便祕、咳嗽氣喘等症狀。

  •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乏力、氣短、自汗、面色蒼白、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等症狀。

  •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 熟地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症狀。

  •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澀精止遺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早洩、尿頻尿急等症狀。

  • 麥門冬: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陰虛津虧引起的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

  • 三七:味苦、甘,性微溫,歸肝、胃經,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平肝息風、利水消腫、補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跌打損傷、瘀血積滯、月經不調、崩漏、產後出血、腹痛經閉、瘡瘍腫毒等症狀。

  •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身熱惡寒、肌肉痠痛、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腫痛等症狀。

緩中湯的方劑組成介紹:

  • 白芍:味苦,性涼,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肝火旺盛、肝陰不足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盜汗、月經不調等症狀。

  • 當歸:味苦、微甘,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盡、腸燥便祕、咳嗽氣喘等症狀。

  •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乏力、氣短、自汗、面色蒼白、食慾不振、失眠多夢等症狀。

  •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 熟地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症狀。

  •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澀精止遺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早洩、尿頻尿急等症狀。

  • 麥門冬: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陰虛津虧引起的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

  • 三七:味苦、甘,性微溫,歸肝、胃經,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平肝息風、利水消腫、補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跌打損傷、瘀血積滯、月經不調、崩漏、產後出血、腹痛經閉、瘡瘍腫毒等症狀。

  •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身熱惡寒、肌肉痠痛、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腫痛等症狀。

總結:

緩中湯是中醫治療失血後,內熱煩渴、目花耳鳴、口舌糜爛、飲食無味、鼻乾氣促、倦怠嗜臥、輾轉不能寐等症狀的有效方劑。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貧血、失血、陰虛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1升,乾薑2兩,當歸2兩,白芷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麥門冬(去心)3兩,半夏(洗去滑)3兩,芍藥6兩,細辛1兩,生地黃1斤(取汁)。
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3升,去滓,納地黃汁,更上火合煎三兩沸,溫服1升,日3次。若無當歸,以芎藭四兩代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芍、當歸、人參、甘草、熟地黃、山茱萸、麥門冬、三七、荊芥組成。

白芍、當歸、人參、甘草、熟地黃、山茱萸、麥門冬補益氣血,和中止渴。

三七、荊芥活血止血,清熱解毒。

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氣血,和中止渴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嘔吐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咳嗽腹瀉口乾口渴呼吸氣短言語無力上腹胃脘痛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緩中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芍藥1錢2分,桂枝6分,茯苓6分,大棗3分,甘草3分,枳殼4分,厚朴6分。 主治:積氣,腹中拘急者。

緩中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黃耆(銼細)、防風(去叉)、地骨皮(去土)、甘草、紫蘇葉各等分(并生用)。 主治:風熱,三焦壅滯,口乾,咽喉不利,咳嗽。

緩中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熟地黃2兩半,當歸2兩半,人參2兩半,白朮2兩半,阿膠2兩半,芍藥2兩半,川芎2兩半,甘草1兩半,桂1兩半。 主治:肉淋,勞淋。

緩中湯, 出處:《千金翼》卷六。 組成:吳茱萸1升,乾薑2兩,當歸2兩,白芷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麥門冬(去心)3兩,半夏(洗去滑)3兩,芍藥6兩,細辛1兩,生地黃1斤(取汁)。 主治:婦人産後腹中拘急及虛滿少氣,産後諸虛不足。

緩中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芍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甘草1錢,熟地1兩,山茱萸5錢,麥冬5錢,三七根末3錢,荊芥(炒黑)1錢,炒黑薑炭5分。 主治:人有失血之後,不知節勞慎色,以致內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乾燥,呼吸不利,怠惰嗜卧,又不安貼。

緩中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乾薑(炮)1分,檳榔1分,甘草(炙)1分,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芍藥(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人參半兩,枳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焙)半兩。 主治:痃氣急痛,腹脹,胃脘痛,嘔逆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