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痞膏

化痞膏

HUA P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9%
肝經 17%
心經 12%
肺經 9%
大腸經 7%
腎經 4%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膀胱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痞膏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攻堅化痞: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攻堅化痞的功效。化痞膏主要針對因濕熱內阻,痰濁凝滯所致的痞塊,大黃可清熱瀉火,消散痰濁,達到化解痞塊的目的。
  2.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血液循環,有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發揮,從而增強化痞膏整體療效。

化痞膏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健脾,扶正祛邪: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健脾益肺之效。化痞膏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痞塊,而人參能補脾胃之氣,增強其消化功能,有助於消食化積,從而改善痞塊症狀。
  2. 增強抵抗力:人參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可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化痞膏治療過程中,人參可增強患者體質,提高其抵抗力,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綜上,化痞膏中加入人參,旨在通過補氣健脾、扶正祛邪,以及增強抵抗力等作用,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痞塊的目的。

化痞膏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痞塊多由脾胃濕濁、氣血瘀滯所致,白朮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濁內停,同時還能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化解痞塊。
  2. 助藥力,增強療效:白朮性溫,能溫化藥性,有助於其他藥材發揮藥效。化痞膏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白朮的加入可以溫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又能增強藥效,促進痞塊消散。

化痞膏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痞散結: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消除因痰濕、食積所致的痞塊,緩解胸脘痞滿、胃脘脹痛等症。
  2. 理氣寬中: 枳實能理氣寬中,舒肝解鬱,對於因氣滯痰凝所致的痞塊,能夠起到疏通氣機、消散積聚的作用,幫助恢復脾胃正常功能。

綜上所述,化痞膏中加入枳實,正是利用其消痞散結、理氣寬中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痞塊、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

化痞膏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其清熱涼血之功,能解熱毒,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壅滯、血瘀所致的痞塊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有助於消散痞塊,恢復組織的正常功能。因此,牡丹皮的加入,有助於化痞膏更好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治療痞塊的目的。

化痞膏中加入鱉甲,是基於其藥理特性,有助於化解積聚的痰濕、瘀血,達到治療痞塊的功效。

鱉甲味甘鹹,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痰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痞塊,鱉甲能化痰散結,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消散痞塊的作用。此外,鱉甲還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痞塊也有較好的療效。

化痞膏中加入神麴,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消食導滯:神麴為麥芽的發酵製品,具有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功效。化痞膏常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痛等症狀,神麴能有效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腹脹不適。
  2. 理氣止痛:神麴性溫,入脾、胃經,能理氣止痛,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化痞膏中常加入其他理氣止痛藥物,神麴的加入可增強理氣止痛的效果,提高療效。

化痞膏中加入山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痞症常因飲食積滯、脾胃不和所致,山楂能有效消解積滯,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化解痞塊。

2. 活血化瘀:山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痞塊,促進病竈恢復。

因此,化痞膏中加入山楂,可發揮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痞症。

化痞膏方劑中加入麥芽,主要是利用其消食化積的功效。麥芽為麩皮層發芽後乾燥所得,性涼味甘,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

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所致的痞塊,麥芽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食物,分解積滯,改善脾胃功能,進而達到化痞的作用。此外,麥芽還能利水滲濕,對於因濕氣重而引起的痞塊也有輔助療效。

化痞膏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化痞膏主要針對痰熱阻肺、氣逆上湧的症候,厚朴可有效抑制嘔吐,緩解胸悶氣短。

2. 消痰散結: 厚朴還能燥溼化痰,散結消痞。化痞膏所針對的“痞”症,多與痰溼瘀結有關,厚朴可幫助化解痰溼,消除結塊,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厚朴在化痞膏中發揮着降逆止嘔、消痰散結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化痞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化痞膏多用於治療痰熱壅肺、肺絡瘀阻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痰液的排出,緩解氣道炎症,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當歸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氣血不足、陰虛燥熱引起的咳嗽、氣短等症狀。化痞膏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滋補氣血、潤肺止咳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化痞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效。化痞膏常用於治療食積氣滯、痰熱內阻等症,白芍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機運行,幫助化解痞塊,改善食積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白芍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因食積氣滯引起的胃腸燥熱,保護胃腸黏膜,促進消化功能恢復。

化痞膏中加入使君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1. 驅蟲消積:使君子味甘、性溫,善於驅除腸道寄生蟲,且能消食積、化痰涎,有助於治療因蟲積或食積導致的痞塊。
  2. 健脾和胃:使君子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作用,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抵抗力,有助於化解痞塊,促進身體恢復。

因此,化痞膏中加入使君子,既可驅除蟲積,又能消食化滯、健脾和胃,有助於整體改善症狀。

化痞膏中加入蒲公英,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蒲公英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化痞膏所針對的肺熱痰濁、咳嗽喘息、胸悶氣短等症狀,蒲公英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痰濁,緩解咳嗽喘息,達到化痞的效果。

此外,蒲公英還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有助於改善肺部炎症,進一步促進化痞效果。

化痞膏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效,用以針對膏方所治之病症。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其對於化痞膏所治療的熱毒壅滯、氣機不暢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例如,化痞膏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而金銀花可清熱解毒,宣肺利咽,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此外,金銀花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膏方中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也有幫助。

化痞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化痞膏中往往會使用多種藥物,甘草能使藥性相輔相成,避免藥物相互剋制,使藥效更加協調、穩定。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清熱解毒、益氣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癒化痞之功效。例如,甘草能與黃芩、桔梗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從而達到化解痞塊、緩解症狀的效果。

化痞膏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化滯: 檳榔味辛性溫,入胃經,能消食導滯,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化痞膏常用於治療痰濕壅肺、胸痞氣滯等症,檳榔的消積作用可以幫助清除積滯,為肺氣通暢創造條件。

2. 行氣止痛: 檳榔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胸脅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化痞膏中加入檳榔,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消散瘀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化痞膏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散寒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能。化痞膏主治痰濁壅肺、氣逆喘咳等症,而風寒之邪易犯肺經,導致咳嗽、胸痛等症狀。防風可解表散寒,消除風寒之邪,緩解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化痞膏中通常含有其他解表藥物,如麻黃、桂枝等,防風與這些藥物搭配使用,可以加強解表散寒的作用,共同消除風寒邪氣,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化痞膏中使用烏頭,主要源於其辛熱走竄、祛寒止痛之性。

  1. 祛寒止痛:烏頭性溫熱,入足陽明經,善於溫經散寒,並能通絡止痛。化痞膏常用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所致之痞塊,烏頭能溫散寒邪,改善局部循環,從而起到止痛作用。
  2. 引藥入裏:烏頭具有走竄之性,能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助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療效。化痞膏中,烏頭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化解痞塊的目的。

化痞膏中加入香油,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潤燥滑腸:香油具有潤滑腸道、軟化糞便的作用,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便祕,有助於化解積滯,促進排泄。
  2. 引藥入脾胃:香油性質溫和,可將藥材的有效成分引導至脾胃,增強藥效,並減緩藥性對腸胃的刺激。

香油的使用,可使化痞膏達到潤腸通便、消積化痞的功效,有效改善因脾胃積滯所引起的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痞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氣鬱結,日久成癥」之證,具體病機為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聚於左脅腹而成有形痞塊(癥瘕)。其特徵為:

  • 病位明確:左脅下至左腹,屬肝經循行所過,反映肝鬱氣結之病位。
  • 動靜有別:「動則痛,靜則寧」說明氣血受阻,活動時氣機激盪而痛增,靜止時稍緩。
  • 病程日久:病程遷延致氣血瘀滯加劇,痞塊漸大,伴隨脾胃受損(吞酸吐痰)、氣血虧虛(面色黃槁)。

此膏外貼,旨在通過局部透藥,直接作用於癥塊,達到「破氣消癥、活血通絡、軟堅散結」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血,攻逐癥積

    • 峻藥攻逐:生大黃、荊三稜、莪朮、紅花、蘇木、桃枝等破血逐瘀;巴豆仁、穿山甲、蜈蚣、全蠍等蟲類藥搜剔絡脈,消散堅積。
    • 行氣開鬱:香附、厚朴、枳殼、陳皮疏理肝脾氣滯,助血行暢通。
  2. 化痰散結,溫通經絡

    • 化痰藥:半夏、南星、貝母、風仙根化解痰濁,配合瓦楞子、青黛散結消痞。
    • 溫通藥:川烏、草烏、肉桂、乾漆溫散寒凝,血竭、乳香、沒藥活血定痛。
  3. 外治透藥,引經佐使

    • 枝類引經:桑、槐、楊、桃枝具走竄之性,配合麻油、東丹(鉛丹)為傳統膏藥基質,助藥力滲透。
    • 香藥開竅:麝香、冰片、蘇合香透皮引藥,加強局部吸收;阿魏傳統用於消痞積,具特殊氣味,古人認為可「引藥入癥」。
  4. 標本兼顧,祛瘀生新
    雖以攻邪為主,但配伍當歸尾、赤芍養血活血,防峻藥傷正;孩兒茶、潮腦(龍腦)清熱防腐,兼顧外用製劑穩定性。

原理總結
全方以「氣血痰瘀並治」為核心,透過外貼使藥力直達病所,峻藥緩攻,避免內服傷胃。其設計符合中醫「癥瘕多屬瘀滯」之論,尤其針對肝鬱氣結日久、痰瘀互結之頑固痞塊,以「行氣活血、消痰軟堅」瓦解有形之積。

傳統服藥法


生大黃1兩,半夏3錢,荊三稜3錢,蘇木3錢,穿山甲3錢,陳皮3錢,當歸尾3錢,全蠍3錢,番木鱉3錢,紅花3錢,陳枳殼3錢,厚朴3錢,蓬莪朮3錢,血余3錢,大貝母3錢,川烏3錢,天南星3錢,香附3錢,赤芍藥3錢,草烏3錢,堅檳榔3錢,蜈蚣10條,巴豆仁50粒,大鱉1個(切4塊),桃枝10寸,楊枝10寸,桑枝10寸,槐枝10寸,蔥10根,水紅花子5錢,白風仙根5根。
用麻油3斤同煎,藥枯去滓,再入東丹24兩收之成膏,取起冷定,篩入後藥末:阿魏、蘇合油各5錢,血竭、真沒藥(去油)、肉桂、孩兒茶、潮腦、滴乳香(去油)、虎骨(煅)、青黛各3錢,冰片、麝香、乾漆各2錢,皮消1兩,瓦楞子(煅)3錢,共乳極細,篩入膏內,攪勻。
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痞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麻疹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化痞膏, 出處:《同夀錄》卷二。 組成:桐油5兩,松香8兩,當歸1兩。 主治:痞積。

化痞膏, 出處:《外科全生集》。 組成:香油1斤,密陀僧6兩,阿魏5錢,羌活1兩,水紅花子3錢,麝香3錢。 主治:痞癖。

化痞膏,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大黃5錢,人參3錢,白朮5錢,枳實3錢,丹皮2錢,鱉甲1兩,神曲1兩,山楂5錢,麥芽5錢,厚朴3錢,當歸1兩,白芍1兩,使君子肉3錢,兩頭尖2錢,蒲公英1兩,金銀花1兩,生甘草2錢,檳榔2錢,防風1錢,川烏1個,香油3斤。 主治:肝氣甚鬱,結成氣塊,而成癥瘕,在左脅之下,左腹之上,動則痛,靜則寧,歲月既久,日漸壯大,面色黃槁,吞酸吐痰,時無休歇。

化痞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一。 組成:生大黃1兩,半夏3錢,荊三棱3錢,蘇木3錢,穿山甲3錢,陳皮3錢,當歸尾3錢,全蠍3錢,番木鱉3錢,紅花3錢,陳枳殼3錢,厚朴3錢,蓬莪朮3錢,血餘3錢,大貝母3錢,川烏3錢,天南星3錢,香附3錢,赤芍藥3錢,草烏3錢,堅檳榔3錢,蜈蚣10條,巴豆仁50粒,大鱉1個(切4塊),桃枝10寸,楊枝10寸,桑枝10寸,槐枝10寸,蔥10根,水紅花子5錢,白風仙根5根。 主治:痞積癥瘕。

化痞膏, 出處:《理瀹》。 組成:大黃1兩,黃柏1兩,川烏1兩,梔子1兩,蘇木1兩,草烏5錢,生地5錢,紅花5錢,巴豆仁5錢,肉桂5錢,黃連1錢,黃芩1錢,當歸1錢,赤芍1錢,川芎1錢,蛇蛻2條,蜈蚣6條,穿山甲20片,桃枝3尺,柳枝3尺,棗枝3尺,麻油2斤(熬),黃丹7兩,鉛粉7兩(收),松香2兩,陀僧2兩,黃蠟2兩(攪再入),黃連末3錢,制乳香1兩,制沒藥1兩,血竭5錢,輕粉3錢,陳膽星3錢,蚶子殼3錢,麝香1錢。 主治:痞。

化痞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一引劉長随方。 組成:當歸尾1兩,紅花1兩,金銀花1兩,三棱1兩,白芥子1兩,莪朮1兩,胡蘆巴1兩,崑布1兩,生地黃1兩,桃仁1兩,亂頭發1兩,大黃1兩,熟地黃1兩,鱉甲1兩,穿山甲1兩,海藻3錢,兩頭尖3錢,阿魏3錢,蓖麻子3錢,川烏3錢,巴豆仁3錢,黃連3錢,天南星3錢,漏蘆3錢,大貝母3錢,半夏3錢,川萆薢3錢,大戟3錢,胡黃連3錢,甘遂3錢,鳳仙子3錢,芫花3錢,海浮石3錢,阿膠3錢,威靈仙3錢,檳榔3錢,直僵蠶3錢,全蠍3錢,瓜兒竭3錢,乳香(去油)3錢,粉甘草3錢,金線重樓3錢,沒藥(去油)3錢,土木鱉30個,番木鱉30個,獨蒜30個,蜈蚣30條,水紅花子4兩,鮮商陸8兩,活鲫魚1個(重半斤),麻油3斤,黃丹(飛,曬炒)1斤半,麝香1錢。 主治:痞積癥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