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部茯苓丸的組成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三部茯苓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在此方劑中發揮健脾利濕的作用,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利水消腫。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將體內過多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消除水腫。三部茯苓丸中,茯苓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功效,改善水腫等症狀。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三部茯苓丸中,茯苓、白朮、山藥等藥材性味偏溫,若患者溼熱較重,僅用三部藥難以有效清除溼熱,大黃的加入可起到瀉熱通便的作用,幫助溼熱排出體外。
- 消積化瘀: 大黃還具有消積化瘀的功效。三部茯苓丸主治脾虛溼盛,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積滯內停,大黃的加入有助於消食導滯,化瘀散結,改善脾胃功能。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茯苓、澤瀉等藥物相配,可加強健脾利濕,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並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
- 補氣升陽,防止藥性過寒:茯苓性平味甘,澤瀉性寒味甘,藥性偏寒,容易損傷陽氣。加入白朮可補氣升陽,中和藥性寒涼,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物更平和有效。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痛、頭暈、心悸等症狀,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藥效的吸收和代謝。
- 疏通經絡,協調藥性: 川芎性溫,能疏通經絡,使其他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藥效。同時,川芎還能起到調節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氣: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鬱豁痰、消腫排膿之效。三部茯苓丸以健脾利濕為主,而桔梗的加入則可助於疏通肺氣,防止濕濁阻肺,避免脾濕之氣上犯肺絡而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
- 引藥入脾: 桔梗性偏於上,可引藥下行,助茯苓、白朮、澤瀉等藥物更好地滲入脾經,利濕健脾,達到改善脾虛濕困的效果。
三部茯苓丸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前胡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配合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之藥,可有效治療因風寒入侵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
二、 利氣消痰:前胡可利氣降氣,促進痰液排出,有助於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與三部藥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消除痰濕,改善呼吸道功能。
三部茯苓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三部茯苓丸以茯苓、澤瀉、豬苓三味利水滲濕為主,但容易耗傷陰津。加入生地黃,可起到滋陰清熱、平衡藥性,避免燥性過強之弊。
- 合茯苓補脾: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經,能健脾利水。而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補益脾胃。兩藥合用,可增強茯苓健脾利水之效,並避免其燥性傷陰,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三部茯苓丸為一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包括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滑石、神麴等多種草藥。其中,神麴作為一味重要成分,被納入此方,主要基於其在中醫學中的獨特療效。神麴,又稱作六神麴,是通過特定微生物發酵製成的一種藥材,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它具有消食和胃、健脾開胃的功效,能夠幫助消化,增進食欲,尤其適合治療食積、腹脹、不思飲食等症狀。在三部茯苓丸中,神麴與其他利水滲濕的藥物相輔相成,不僅能夠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還能調節整體消化系統的平衡,使藥方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時,兼顧到消化系統的健康,達到綜合調理的目的。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瀉: 茯苓性偏寒,能利水滲濕,但單用容易損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寒,甚至加重腹瀉。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助茯苓健脾燥濕,溫和止瀉,防止寒濕之邪傷脾。
- 協調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澤瀉、豬苓等均偏寒涼,乾薑的加入可調節藥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涼之氣過盛,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損傷。
因此,乾薑在三部茯苓丸中起著溫中散寒、健脾燥濕的作用,協調藥性,使藥效更佳。
三部茯苓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脾腎兩虛等症狀。此方中包含了多種中藥材,其中桂枝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應用有其深層含義。根據中醫理論,桂枝性溫,能散寒邪、調和營衛,對於改善體內寒濕困脾的情況極有助益。在三部茯苓丸中加入桂枝,可以提升整個方劑溫陽利水的功效,不僅能幫助身體排除多余的水分,還能夠溫暖臟腑,促進氣血運行,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此外,桂枝與茯苓相配,能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對治療因脾腎功能不足而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效果顯著。總體而言,桂枝在三部茯苓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益氣補脾,增強脾胃功能。茯苓利水滲濕,可健脾燥濕,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脾胃氣虛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扶正祛邪:三部茯苓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氣虛水腫等症,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邪氣,促進水濕代謝,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三部茯苓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燥邪傷陰:茯苓性燥,長期服用易傷陰津。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滋陰潤燥,與茯苓相配,可緩解茯苓燥性,防止傷陰。
- 協調藥性:白芍味苦酸,能收斂固澀,有助於茯苓利水滲濕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散,使其更加溫和有效。
三部茯苓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脾虛濕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組成中包含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等利水滲濕之品,以及白朮補脾去濕,共同達到健脾利水的效果。其中加入黃芩這一成分,主要是因為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在三部茯苓丸中的應用,可以針對水濕內停時可能伴隨的濕熱情況進行治療。濕熱下注可引起小便不利、黃疸等症狀,而黃芩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瀾,正好可以對治這些由濕熱引起的不適。此外,黃芩還能夠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增強整體方劑的利水效果,並兼顧清熱解毒,防止濕熱久留損傷正氣。因此,黃芩在此方中不僅能夠針對症狀進行調理,還能預防因濕熱內蘊而產生的各種併發症,是三部茯苓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三部茯苓丸中包含水菖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化濕,開竅醒神:水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開竅醒神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神志不清、記憶力減退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配合茯苓,增強功效:茯苓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水菖蒲與茯苓相配,既能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又能起到開竅醒神、清心安神之效,協同作用,更加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病症。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茯苓7分,大黃1.5兩,白朮1.5兩,芎窮5分,桔梗5分,前胡2兩半,乾地黃2兩半,神曲2兩半,乾薑1兩,桂心1兩,人參3分,芍藥3分,黃芩3分,菖蒲3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食後服10丸,以飲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部茯苓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三部茯苓丸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部茯苓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茯苓7分,大黃1兩半,白朮1兩半,川芎5分,桔梗5分,前胡2兩半,乾地黃2兩半,神曲2兩半,乾薑1兩,桂心1兩,人參3分,芍藥3分,黃芩3分,菖蒲3分。 主治:三焦閉塞不通,留水在膈上不消化,名曰淡水,積年不去,服藥下之,雖得小去,隨復如故。其病面目黧黑,手足逆冷,身體枯燥,肌膚甲錯,身無潤澤,吸吸羸瘦,或已嘔吐,或大便燥,或復重下,起止甚難,久或絞痛雷鳴,時時下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