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大黃湯

WEN ZHONG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五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5%
胃經 14%
肝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7%
小腸經 6%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腎經 4%
膀胱經 1%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大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基於其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功效。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寒凝氣滯,腹痛加劇。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瀉下,同時還能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提高藥效。因此,溫中大黃湯中加入乾薑,可起到溫中散寒、助陽化氣、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溫中大黃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桂枝性溫,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可溫暖脾胃,緩解大黃寒性對胃腸道的刺激,防止寒邪內侵。
  2.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大黃瀉下通便後,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防止虛脫。

總而言之,桂枝在溫中大黃湯中發揮著溫中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與大黃寒性相配,協同作用,達到溫中通便、緩解疼痛的效果。

溫中大黃湯方劑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能降逆氣、止嘔吐。溫中大黃湯用於寒邪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厚朴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緩解寒邪阻礙脾胃,使氣機得以通暢,進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行氣散寒: 厚朴亦具行氣散寒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溫中大黃湯中加入厚朴,可發揮其降逆止嘔和行氣散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治療寒邪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

溫中大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緩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和其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峻猛,達到溫中瀉下的目的。
  2.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乾薑、肉桂等性溫燥,甘草能與之相配,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甘草的加入不僅能緩解大黃的寒性,也能協調其他藥物的藥性,使整體藥效更加溫和有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溫中大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寒涼之性: 大黃性寒,若單用容易傷及脾胃陽氣。而當歸性溫,能溫補脾胃,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正氣。
  2. 補血活血: 大黃瀉下通便,容易耗傷血氣。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補充大黃瀉下過程中消耗的血液,防止氣血虧虛,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有助於通便。

因此,溫中大黃湯中加入當歸,能起到溫中和寒、補血活血的功效,使藥性更平和,療效更佳。

溫中大黃湯的組成中,加入人參,其目的主要有二:

  1. 扶正祛邪:大黃瀉下力強,易傷正氣,而人參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可補益脾胃,防止大黃過度傷正,使藥力平衡。
  2. 溫中散寒:本方用於寒邪客中,腹痛泄瀉,而人參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助大黃溫中散寒,驅除寒邪,促進腸胃蠕動,改善腹痛泄瀉。

因此,人參的加入,既能補益脾胃,防止大黃傷正,又能溫中散寒,協同大黃療效,使藥力相得益彰。

溫中大黃湯中加入茯苓,是為其「滲濕利水」之功效。

方中以大黃瀉熱通腑為主,但大黃性寒,易傷脾胃,而茯苓則能健脾利濕,中和藥性,防止脾胃受寒。

此外,大黃瀉熱時,若濕熱內阻,則難以通泄,茯苓利水滲濕,可協助大黃通利水道,促進濕熱排出。

茯苓與大黃相配,既能增強瀉熱通腑之效,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

溫中大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健脾燥濕,助大黃瀉下: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可助大黃瀉下通便,避免大黃寒涼之性傷脾胃。
  2. 扶正祛邪,防止脾虛: 大黃瀉下力強,易傷脾胃之氣,白朮健脾益氣,可扶正祛邪,防止大黃過度耗傷脾氣,保障患者正氣。

白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溫中大黃湯的瀉下效果,更能保護脾胃,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溫中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以大黃瀉熱通便,解決寒凝氣滯、胃腸積熱等症狀,達到溫中散寒、通便止痛的效果。
  2. 引藥下行:大黃善於引藥下行,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方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而大黃則能引導這些藥物下行,直達病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溫中大黃湯中包含大黃,既能瀉熱通便,又能引藥下行,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溫中大黃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利咽:桔梗具有宣肺利咽之效,可助大黃瀉下通便,避免寒邪停滯,導致胸悶、咽喉不利等症狀。
  2. 引藥下行:桔梗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促進大黃的瀉下作用,達到溫中散寒、通腑泄熱的效果。

因此,桔梗在溫中大黃湯中起到宣肺利咽、引藥下行的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溫中大黃湯」

中藥方劑「溫中大黃湯」,主要成分有:乾薑、桂枝、厚朴、甘草、當歸、人參、茯苓、白朮、大黃、桔梗。此方劑具有溫中散寒、解表清熱、止瀉利尿、消食導滯之功效,主治小兒突然受寒、腹痛腹瀉、嘔吐、煩躁等症狀,尤以寒性腹痛腹瀉、赤白痢疾較為適宜。

藥材組成介紹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
  • 中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茯苓:利水消腫、清熱利尿。
  • 人參:補氣、生津止渴、益氣補虛。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

藥理作用

溫中大黃湯中的各味藥材,相互配伍,具有溫中散寒、清熱利尿、止瀉利尿、消食導滯之功效。臨牀上,溫中大黃湯常被用於治療小兒突然受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煩躁等症狀,尤以寒性腹痛腹瀉、赤白痢疾較為適宜。

臨牀應用

溫中大黃湯在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疾病:

  • 寒性腹痛腹瀉:溫中大黃湯中的乾薑、桂枝、厚朴,具有溫中散寒、祛風除濕之功效,可緩解寒性腹痛腹瀉的症狀。
  • 赤白痢疾:溫中大黃湯中的大黃、甘草,具有清熱瀉火、止瀉利尿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赤白痢疾的症狀。
  • 嘔吐、煩躁:溫中大黃湯中的茯苓、人參、桔梗,具有清熱利尿、補氣益虛的作用,可緩解嘔吐、煩躁的症狀。

注意事項

溫中大黃湯屬溫燥藥,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祕等症狀,因此,服用期間應多喝水,多吃水果,以防出現上火症狀。另外,溫中大黃湯中含有大黃,大黃具有瀉下作用,因此,陰虛體弱、便溏腹瀉者應慎用。

總結

溫中大黃湯是中醫常用的一個方劑,具有溫中散寒、清熱利尿、止瀉利尿、消食導滯之功效,臨牀上,溫中大黃湯常被用於治療小兒突然受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煩躁等症狀,尤以寒性腹痛腹瀉、赤白痢疾較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乾薑1分,桂心1分,厚朴1分,甘草1分,當歸2分,人參2分,茯苓2分,白朮2分,大黃6分,桔梗3分。
上(口父)咀。以水2升半,煮取8合。凡兒30-60日,1服2合;70-100日,1服2合半;200日以來,1服3合。
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眼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和者,則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嘔吐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大黃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乾薑1分,桂心1分,厚朴1分,甘草1分,當歸2分,人參2分,茯苓2分,白朮2分,大黃6分,桔梗3分。 主治:小兒暴冷水谷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