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黃耆湯

BU QI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20%
脾經 19%
肝經 14%
腎經 11%
胃經 6%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黃耆湯中以黃耆為主要藥材,主要因其具備以下特點: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為補氣要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
  2. 升陽舉陷: 黃耆能升舉陽氣,固護脾胃,對於氣虛所致的脾胃虛弱、倦怠乏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黃耆作為補氣黃耆湯的主藥,能有效提升人體正氣,改善氣虛症狀,達到補氣益氣的功效。

補氣黃耆湯方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人參與黃耆的藥性互補,達到更佳的補氣效果。

人參性溫,味甘苦,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擅長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兩者藥性相近,均以補氣為主,但人參更偏於補氣養血,黃耆則更偏於補氣固表。

因此,將人參加入補氣黃耆湯中,可與黃耆共同發揮補氣之效,並兼顧補血安神,使補氣效果更全面、更有效。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黃耆補氣,但過於燥烈,易傷陰動風,茯神可緩解黃耆的燥性,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避免氣血上亢,心神不安。
  2. 協同補氣:茯神入脾經,可健脾益氣,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效果。此外,茯神還能提高黃耆的補氣效率,使補氣作用更加溫和持久,避免補氣過度而造成虛火上炎。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潤燥,平衡補氣: 黃耆補氣偏燥,容易耗傷陰津。麥門冬性寒,味甘,能滋陰潤肺,清心除煩,可緩解黃耆燥性,避免過度補氣而傷陰。
  2. 協調氣陰,增強療效: 肺主氣,腎主水,氣陰失衡易導致疾病。黃耆補氣,麥門冬滋陰,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調節氣陰平衡,提高治療效果。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黃耆補氣,白朮健脾,二者相輔相成,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提高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從而達到補氣的效果。
  2. 防止氣虛生濕: 黃耆補氣,但容易導致氣虛生濕。白朮燥濕利水,能將因補氣而產生的濕氣排出體外,避免濕邪困脾,進一步加重氣虛,確保補氣的效果更穩定、持久。

因此,白朮的加入,既能增強補氣的效果,又能防止氣虛生濕,是補氣黃耆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為了「收斂固澀」,以防止黃耆補氣過度,導致氣虛上浮,出現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滋腎固精、收斂止汗等功效。與黃耆同用,可以收斂肺氣,防止補氣過度,使氣血運行更加平和,達到補氣而不傷陰的效果。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助氣: 黃耆補氣,但性偏溫和,對於寒性體質或氣虛兼寒者,單用黃耆效果有限。肉桂性熱,味辛,能溫陽助陽,配合黃耆溫補氣血,更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涼症狀,提升補氣效果。
  2. 散寒止痛: 肉桂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氣虛導致的肢體冷痛、腰膝酸軟等症狀,能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輔助黃耆補益氣血,從根源上改善疼痛。

補氣黃耆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黃耆性溫,補氣力強,容易出現燥熱上火之症。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可有效平衡黃耆的燥性,避免補氣過度而引發上火。
  2. 調和氣血:氣虛往往伴隨血虛,生地黃能養陰生血,與黃耆補氣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改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總之,生地黃在補氣黃耆湯中起到滋陰降火、調和氣血的作用,使其功效更全面,更適合氣虛伴有陰虛火旺的患者。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健脾: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之效。黃耆補氣,但若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則難以完全吸收藥力。橘皮能疏理脾胃氣機,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補氣效果。

二、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補氣過於猛烈,容易燥熱。橘皮性溫,能緩和黃耆的燥性,使補氣之功更平和,避免出現上火等副作用。同時,橘皮還能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減少黃芪補氣後可能出現的毒副作用。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補血益氣,相輔相成:黃耆擅長補氣,但氣虛常伴血虛,阿膠則以補血為主,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全面地改善氣血不足,達到強健體魄的效果。
  2.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黃耆補氣偏燥,若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阿膠性質滋潤,能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使補氣效果更溫和,避免副作用。

因此,補氣黃耆湯中加入阿膠,既能補血益氣,又能滋陰潤燥,有效提升療效,更適合氣虛血虛、兼有陰虛燥熱的患者服用。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相輔相成: 黃耆擅長補氣,而當歸則以補血聞名。兩者合用,一補氣、一補血,相輔相成,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尤其當氣虛伴隨血虛時,更能發揮協同作用,使氣血充盈,改善虛弱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黃耆性溫,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而當歸性溫和,具有養血潤燥之效,可緩解黃耆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負擔。

因此,補氣黃耆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增強補氣效果,更能調和藥性,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黃耆燥烈之性: 黃耆補氣之力強勁,若單獨使用容易出現燥熱上火之症。白芍性涼,能滋陰潤燥,與黃耆搭配,可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補氣更平和順暢,避免燥熱傷陰。
  2. 調和氣血,防治氣虛血瘀: 黃耆補氣,白芍養血,二者合用,可氣血雙補,使氣血調和,防止補氣過度而導致氣虛血瘀,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更好的補氣效果。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下行:黃耆補氣之力偏於上,容易上浮,川牛膝性涼,入肝腎經,能引黃耆之氣下行,使其藥力直達下焦,更好地補益脾腎,達到整體調和的作用。
  2. 活血通絡:川牛膝有活血通絡的功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補氣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使補益效果更佳。同時,對於因氣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補氣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黃芪味甘性溫,偏於燥烈,易傷津液。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能緩和黃芪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傷津液,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二、增強功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黃芪補氣之力更強,且甘草本身亦有補脾益氣之效,與黃芪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 補氣黃耆湯 》 中藥方劑介紹

中藥方劑「 補氣黃耆湯 」,主要成分是:

  • 黃耆
  • 人參
  • 茯神
  • 麥門冬
  • 白朮
  • 五味子
  • 肉桂
  • 生地黃
  • 橘皮
  • 阿膠
  • 當歸
  • 白芍
  • 川牛膝
  • 甘草

主治功效:肺結核患者的飲食減少,體虛無力,手腳發抖,臉浮腫喘息咳嗽。

各成分具體功能如下: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阿膠: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

  •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 人參:補氣益血、健脾養胃、安神益智。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總結

中藥方劑「 補氣黃耆湯 」具有補氣、養陰、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於肺結核患者的飲食減少,體虛無力,手腳發抖,臉浮腫喘息咳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氣黃耆湯具有補氣、養陰、潤肺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肺勞飲食減少,氣虛無力,手足顫掉,面浮喘嗽。但是,如果有感冒、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不宜服用補氣黃耆湯。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嗜眠症(嗜睡症)食慾不振面部浮腫一足或雙足震顫動搖腹部腫大一肢兩隻腳腳或足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黃耆(銼)半兩,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五味子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1分。 主治:傷寒後骨節煩疼,不欲食,食即氣脹、汗出。

補氣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黃耆(銼)1兩,人參1兩,茯神(去木)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白朮1兩,五味子1兩,桂(去粗皮)1兩,熟乾地黃(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阿膠(炙燥)1兩,當歸(切,焙)3分,白芍藥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肺勞飲食減少,氣虛無力,手足顫掉,面浮喘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