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散

JIU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8%
胃經 15%
膀胱經 13%
腎經 10%
肝經 7%
心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急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化痰: 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對於寒濕困脾、痰濕阻肺所致的胸悶氣促、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健脾利濕: 蒼朮味辛,性溫,能健脾燥濕,對於脾虛濕困、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蒼朮在救急散中,可以幫助祛除痰濕,健脾利濕,達到緩解急症的效果。

救急散中包含生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救急散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或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生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化痰止咳: 生薑亦可化痰止咳,尤其對於風寒咳嗽,生薑能溫肺化痰,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止咳效果。

救急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 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化痰的功效。救急散用於治療胸悶、腹脹、胃痛等症,厚朴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2. 降逆止嘔: 厚朴入肺經,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逆上衝而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有較好的療效。救急散用於治療急症,厚朴可以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減輕痛苦。

救急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化痰、健脾和胃之功,可緩解因氣機阻滯、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痛、嘔吐等急症。
  2. 降逆止嘔:陳皮具備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胃氣上逆、痰濁阻滯引起的噁心、嘔吐,具有一定緩解作用,有助於穩定患者病情。

因此,救急散中加入陳皮,不僅能理氣健脾,更能降逆止嘔,有效緩解急性病症,起到急救的作用。

救急散中包含澤瀉,主要是由於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的作用。其利水滲濕之力,可引導水濕從小便排出,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其清熱瀉火之性,則可清解熱毒,適用於熱盛煩躁、口渴咽乾等症。

在救急散中,澤瀉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救急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心悸、失眠、胸悶等症狀。救急散多用於急症,茯苓有助於緩解患者因氣血運行不暢或心脾虛弱所引起的症狀,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配伍增效: 救急散中其他藥材如桂枝、白芍等,也有溫經通脈、養血柔肝等功效,與茯苓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提高救急散的整體療效。

救急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防風性溫,具有解表散寒之效,能驅散外邪,解除表寒證。救急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防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止痛止癢:防風亦有止痛止癢之效,能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肌痛等症狀。救急散中亦常加入其他止痛止癢的藥物,如白芷、蒼耳子等,共同發揮止痛止癢的作用。

因此,防風在救急散中起到解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是該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救急散」中加入車前草,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其利水作用可有效改善水腫,並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清熱解毒則有助於緩解熱毒引起的發熱、咽痛等症狀。因此,車前草在「救急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急症。

救急散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化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化濕、止瀉止痢的功效。救急散主要用於治療急性腸胃炎,白扁豆可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減少腹瀉。
  2.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腸胃中的毒素,減輕炎症,有助於緩解急性腸胃炎的症狀。

總之,白扁豆在救急散中起到健脾化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效緩解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

救急散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急症,如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止痛解毒:滑石還能止痛解毒,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疼痛,如腹痛、牙痛等,以及因毒邪入侵引起的瘡瘍腫毒,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救急散中加入滑石,正是利用其清熱利濕、止痛解毒的功效,以達到快速緩解急症的作用。

救急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清心火、潤肺燥,生津止渴。救急散多用於熱病傷津、口渴心煩、神志不清等症狀,而麥門冬的清熱生津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救急之效。
  2. 養陰潤肺:麥門冬有養陰潤肺之功,能滋養肺陰,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救急散中,麥門冬有助於協調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救急散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救急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豬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水分排出,緩解水腫,並促進小便通暢,有助於清熱解毒。
  2. 健脾益氣: 豬苓亦有健脾益氣之效,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救急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益氣的藥物,如茯苓、白朮等,共同作用,增強療效,有助於患者更快恢復。

主治功效


救急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古文內容,救急散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如下:

  • 赤白痢疾,腹中絞痛: 這是救急散最主要的適應症,多部古籍均有提及,如《類證治裁》、《証治準繩‧女科》、《濟陰綱目》、《醫學綱目》、《赤水玄珠》、《女科證治準繩》等,均指出救急散可用於治療產後赤白痢,腹中絞痛。且《聖濟總錄》指出可治小兒疳痢,久不瘥。
  • 產後或妊娠期腹痛: 《竹林女科證治》提到救急散可用於治療因跌倒或重物壓迫導致的胎動、腹痛、下血。《醫學綱目》、《赤水玄珠》和《女科證治準繩》中提到當歸芍藥散可用於治療妊娠腹中絞痛,並提到救急散也有類似功效。《胤產全書》則指出救急散可應用於妊娠傷寒,熱不止,發斑等症。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中救急散的組成(如芍藥、阿膠、艾葉、熟地黃、甘草、當歸等)以及與其他方劑的比較(如四君子湯、白頭翁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芍藥散等),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1. 止痛: 方中芍藥、甘草等具有緩急止痛的功效,可以直接緩解腹痛症狀。
  2. 止血: 阿膠、艾葉等具有止血作用,可以控制痢疾或產後出血。
  3. 調和氣血: 當歸、熟地黃等能夠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有助於恢復產後虛弱的身體狀態。
  4. 清熱解毒: 《聖濟總錄》中黃柏可以推測救急散有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腸道炎症反應。
  5. 固澀止瀉: 《聖濟總錄》中丁香、雞屎礬可以推測救急散有固澀止瀉作用。
  6. 攻下: 《幼科概論》提及「保赤散、救急散,治內傷症及急驚風,或痰火實症則可,用其慓悍攻下之力,以盪滌其病。」說明救急散可能具有一定的攻下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積滯。
  7. 解熱: 《胤產全書》中「妊娠傷寒,熱不止,發斑,或赤黑,小便如血,命欲絕,胎欲落。」「干浮萍草,朴硝,大黃(炒),蛤粉(炒),藍根上為末二錢,貼臍上。安胎,解燥熱,和臟腑。又方:井中泥塗心下,干則易之。又取灶中心紅土為末,水調塗臍下二寸,闊五寸,干復塗之。」說明救急散可以解熱。

總結:

救急散是一個以治療痢疾、腹痛為主的方劑,尤其適用於產後及妊娠期間的相關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止痛、止血、調和氣血、清熱解毒等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古文對於救急散的組成並無統一的記載,因此具體藥物組成和用量可能存在差異,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蒼朮2錢,薑連1錢半,厚朴3錢,陳皮3錢,制草3錢,生芍3錢,澤瀉3錢,茯苓3錢,防風3錢,車前3錢,扁豆3錢,佛手3錢,滑石3錢,清夏3錢,寸冬3錢,豬苓3錢。
和中健脾,止吐止瀉,利水避穢,止渴。
上為細末。
每服1-2錢,1日2-3次,白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救急散具有和胃止嘔、清熱利水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腸出血腹瀉手腳冰冷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噁心反胃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救急散,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川芎(研末)1兩。 主治:生胎即安,死服即下。主治:從高墜下,胎動下血,腹痛不可忍。

救急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丁香2-7粒,雞屎礬1分(燒灰),麝香(研)1分,黃柏(去粗皮,銼)1兩。 主治:小兒疳痢久不癒。

救急散, 出處:《雲岐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白芍4兩(好酒炒),阿膠4兩,艾葉4兩,熟地黃4兩,甘草3兩,當歸3兩。 主治:産後赤白痢,腹中絞痛。

救急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蒼朮2錢,薑連1錢半,厚朴3錢,陳皮3錢,制草3錢,生芍3錢,澤瀉3錢,茯苓3錢,防風3錢,車前3錢,扁豆3錢,佛手3錢,滑石3錢,清夏3錢,寸冬3錢,豬苓3錢。 主治:和中健脾,止吐止瀉,利水避穢,止渴。主治:卒然吐瀉,心腹絞痛,嘔吐惡心,四肢厥冷,口渴心煩;夏月傷暑腹痛,胃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