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季期間身體濕氣重,6個特質塑造經絡體質現象!

- 最後更新:2024-08-21首次發表:

中醫認為「長夏應脾而變化」養生首重「脾胃排濕」,長夏濕氣重,濕困犯脾胃。由於濕屬陰邪,降低體內陽性經絡能量,濕氣粘膩停滯、污穢且重濁且重著,長年纏綿不愈,阻礙全身經絡。

透過夏季的炎熱,長夏的濕熱拉低人體陽經能量,再經過冬天的洗禮,建構出現代人最常見的「綜合經絡體質」,每個人都可以親身觀察這個演變過程。

長夏是濕氣重的季節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四季」,而中醫卻把一年分為「五季」,分別是春、夏、長夏、秋、冬,可見中醫認定的夏季是很漫長的。

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曾提到:「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古人認為在長夏季節就是要保養脾臟。

北半球長夏季節濕氣重,經常下雨
北半球長夏季節濕氣重,經常下雨

這裡所提到的「長夏」究竟是什麼?時間點如何定義?過去千年以來定義時間是非常紊亂的

有人認為長夏就是農曆六月,或節氣「夏至」到「處暑」之間,或不同曆法系統,或是根本就沒有長夏?

而不論哪一種定義,背後的概念所指的應該就是:每年夏季末期到了初秋這段期間濕氣深重,養生首重「健脾胃、排濕氣」是中醫界一致的想法!

像這種抽象的概念,有沒有可能用清楚的數據、圖像化呈現,看清楚濕氣對身體經絡的影響呢?

而今運用「良導絡經絡檢測法」,就可以輕易看出濕氣對體內經絡的影響,歸類出以下6種特質以及對應經絡現象。

1.濕氣造成脾胃障礙

夏天以濕為主氣,尤其是在長夏的期間,體內因為脾虛濕困,所以「長夏應脾而變化」,因為濕為長夏的主氣,脾臟與之相應

中醫認為濕會傷陽氣,特別是損傷脾陽,由於脾臟有「喜燥惡濕」的特點。「中醫的脾臟」一旦受損,脾氣就無法正常運化,而導致氣血循環不暢,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這種說法可以從現代人大量經絡數據得以驗證。中醫學所說的長夏概念,並不適用於南半球,也不適合歐洲、北美洲。最適用於大陸華中、華南地區以下的這個區域的人們。

雲端中醫的經絡數據以這個區域為主,在進入夏季之後,絕大多數人的脾經與膀胱經都呈現虛證,肝經出現實證,呈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每個人都可以輕易驗證。

長夏經絡型態,以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為主
長夏經絡型態,以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為主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在「長夏期間」,多數人體內的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到了極點,到了秋天之後就開始緩緩上升,冬天恢復正常。可見長夏期間的脾經能量虛弱到了極點。

長夏脾經與膀胱經虛證
長夏期間,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到了極點

《黃帝內經》提到:「因於濕,首如裹」濕氣重的天氣,最容易出現頭痛,整個頭部像是被裹住一樣難受,這是將近兩千年以前的人們就已經觀察出來的現象。

這段期間,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舌苔厚重、食欲不佳、全身酸痛無力且疲勞、身體沉重、頭痛、頭重(像裹了毛巾一樣)、暈眩、胃脹氣、腹瀉、大便粘膩(不好沖水)、嘴巴黏黏、尿道炎、全身水腫、四肢關節痛、各種怪異皮膚病...等等。

每年在長夏季節,台灣地區就會有颱風並且帶來豐富的雨量,每當這時候就會有會員回報全身性身體不舒服。以2024年8月為例,阿編在更新這篇文章的同時,窗戶外面正下著滂沱大雨,整個頭都痛了起來!

天氣開始下雨,身體就出現濕氣症狀
天氣開始下雨,身體就出現濕氣症狀

這種濕氣的現象是單純從外來的,是受到天氣的影響。在同樣的外在環境下,有的人不受影響,有些人全身濕氣爆增,關鍵就在於體內脾胃的能量強弱

然而,運用經絡檢測可以清楚區別究竟哪些人會出現這種脾虛現象。台灣地區終年潮濕,相對濕度動輒高達70-80%,因此很容易受到濕氣的影響而造成「脾虛」。

中醫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這是指脾氣(土虛)到一定程度,無法生金(肺部),就容易出現各種肺部疾病,這在全球疫情依然嚴峻的期間,更需要注意脾胃的保養。

2.濕屬陰邪,拉低體內陽經能量

中醫認為濕邪本身是一種「陰邪」,本質上和水是一樣的。水屬陰,所以濕也是陰,因為濕是陰邪,所以它必然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像這樣抽象的概念,如何用數據、圖像化來理解呢?運用經絡檢測是再簡單不過了!

2024年8月期間,台灣地區經常下雨,尤其是午後很容易持續下大雨,相對濕度提升到95%以上是常態。

某會員就回報,他感到頭昏眼花、全身無力感到很疲勞,但是躺在床上卻熱到睡不著,全身就是不對勁,當時經絡檢測出現以下型態。

颱風大雨後,經絡陽經容易出現虛證現象
颱風大雨後,經絡陽經容易出現虛證現象

原本,他在炎熱的夏天幾乎都是穩定出現夏季的鐵三角經絡型態,結果在那兩天下大雨期間,竟然出現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現象!

人體腳部有三條陽經(膀胱經、膽經與胃經),在大雨濕氣重期間,這三條陽經全部受到「陰邪」的影響,能量暴減,難怪他完全沒有精神,全身無力!

過去幾年來,都有會員分享實際觀察颱風或下大雨,外在濕氣而拉低體內經絡能量的現象,持續印證這個現象。建議大家可以在連續大雨幾天幫自己檢測經絡,即可觀察驗證。

3.濕氣粘膩停滯且重著,長年纏綿不愈

古人對濕氣的形容詞如下:「如油入麵」、「千寒易除,一濕難除」,從這些字可以看出濕氣是很頑固的!

而濕氣到底是有多頑固呢?這種抽象的概念有沒有辦法用數據、圖像來顯現?運用經絡檢測依然可以輕易達到。

某位會員因為家庭因素必須回家宜蘭居住,該地區終年潮濕,每天相對濕度穩定在80%以上,他的經絡圖從2019年開始,幾乎都是穩定呈現下圖:

長年受到濕氣影響
長年受到濕氣影響,呈現手三陽經虛證、脾經虛證

從圖上可以看出,果然濕氣為陰邪,讓手三陽經都沒有能量,同時脾經虛證,像這樣的經絡圖一年四季幾乎如此。

過去幾年期間,他每天頭昏眼花、兩眼無神,食慾低下、身體瘦弱、全身沈重,記憶力大幅退化。早上才剛說的事,下午就可以完全忘記,你很難想像他其實是一位年輕人!2023年他般離開家後一切都得以改善。

另位一位會員也回報,每年他到了夏季都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幾乎每年夏天他都會出現「汗皰疹」,胸悶、氣喘、沒有精神,尤其是喝完冰冷的飲料或食物之後更加明顯。

這種長夏的濕氣,會在體內保持延續到冬天,因此「寒性陽虛經絡體質」有一種原因就是這樣塑造而成的,漸漸地一年四季都是體內濕氣重,成為慢性病的模型。

濕氣所造成的疾病,是所有慢性症狀中最難去除的,調理治療起來非常緩慢,長時間吃中藥、西藥也不見得會改善,更無法根治。病情反反覆覆,極度需要考驗人的耐心和恆心,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會是放棄的!

4.濕邪阻滯全身經絡

中醫認為,濕邪阻滯全身經絡,這是合理的。而運用經絡檢測,可以完全清楚用數據與圖像化看來什麼叫做「濕邪阻滯全身經絡」。

過去幾年來,有些會員分享雨季期間的經絡型態,是呈現一種亂七八糟的現象,以下就是某會員在2021年6月期間雨季分享的經絡現象,真的看起來亂無章法。

亂無章法的經絡現象
濕度高出現亂無章法的經絡現象

從經絡圖可以看出,濕氣對身體的影響是很巨大的。濕氣當濕邪阻滯全身經絡時,出現的經絡現象就這種亂無章法的現象,只要天氣又回歸穩定,多數的經絡又會回歸到較穩定的狀態,從大量數據中也可以觀察出這種現象變化。

5.濕性污穢、重濁

中醫認為,濕性為一種重濁污穢的狀態。當體內濕氣過重時,常見於女性的白帶等看似污穢的分泌物。

此外,皮膚問題亦可能頻繁出現,如濕疹、膿瘡流水、腫脹、皮膚潰瘍及明顯的滲液。

濕氣重且濁的特性還會導致皮膚瘙癢,尤其是在人體的下半部,如陰囊、小腿和腳部等區域更為常見。

濕氣容易造成許多噁心的皮膚病
濕氣容易造成許多噁心的皮膚病

真的是這樣!只要一到夏天,許多人會在Facebook社團或LINE群組中分享自己身上皮膚病的照片,這些照片常常令人不適,尤其在用餐時觀看可能會讓人感到噁心。

台灣每年夏季長時間的雨季會使得許多人的身體這邊癢、那邊癢,無論是服用藥物或是使用藥膏,往往效果有限。因此,改善身體的「內環境」變得尤為重要。

因此可以推斷,如果在夏季沒有處理好濕氣對身體的影響,等到冬季就會變成「寒濕體質」,到了夏天又加上火熱,轉變成「濕熱體質」。

這種體質如果不透過正確養生來改善的話,濕氣就會像鬼魅一般陰魂不散,陪伴你一輩子!

6.塑造「脾腎陽虛」經絡體質

現在人最常見的綜合經絡體質,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可以從長夏的經絡型態開始探討。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腎經有高比例出現虛證,在炎熱季節加上脾經虛證,就會出現下面這種的經絡型態,機率將近40%。

長夏季節容易出現脾經與腎經虛證
長夏季節容易出現脾經與腎經虛證

長夏脾陽虛弱,濕困於脾將導致體內痰飲水停濕聚,如《黃帝內經》所說的:「濕勝則濡洩,甚則水閉胕腫。」當濕氣過盛時,會導致腹瀉,如果更嚴重,則可能會引起水腫和肌肉腫脹。

《黃帝內經.靈樞》又提到:「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所以濕邪傷害人體,多傷及人體下部,引起水腫、濕疹等病症,這也可以透過觀察夏季的膀胱經虛證達到印證。

事實上,這種經絡型態就是典型的「冬病夏製」的源頭,長夏濕熱雨季拉低陽經能量,進入冬季之後會加上陽經能量更低,成為真正完整的陽虛狀態

完整脾腎陽虛體質的塑造過程
完整「脾腎陽虛」體質的塑造過程

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夏天已經出現這種經絡型態,一年四季都很容易出現各種脾腎陽虛的病症。

常見症狀如:四肢怕冷、面色發白、疲勞精神不佳、下腹冷痛、腹瀉、腰酸、膝蓋發冷、頻尿、夜尿、尿不乾淨(前列腺疾病)、四肢水腫、陽痿遺精、婦女子宮太寒、不孕症、帶下清稀…等等。


現代人最常見的「綜合經絡體質」,原來就是這樣塑造而成的。從整個夏季經絡型態,延續到長夏的濕熱,再延續到冬季的陽虛,反覆幾十年之後,就形成這種最常見的經絡體質

所謂的正確養生,就是每個季節觀察且調整經絡體質,用正確的方法平衡經絡,不要累積每個季節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這就可以改變體質,提升免疫力

至於排除濕氣的方法,在其他文章裡面都有提到,可以搜尋雲端中醫文章資料庫,輸入「濕氣」,就會看到一些關於排除濕氣的中藥與食物,提供平日養生參考。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