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心法要訣

《眼科心法要訣》,這部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42年)由吳謙等醫家奉敕編纂的重要醫學著作,乃《醫宗金鑒》中的眼科專篇。其撰寫風格獨特,以歌訣形式呈現,旨在提綱挈領,便於記憶和傳播,並附有詳細注釋,深入闡述醫理。這部著作系統地匯集了前代中醫眼科學的精華,並有所發展,成為後世學習中醫眼科的重要入門書和參考文獻。

從提供的目錄可知,本書內容涵蓋了眼科的基礎理論、常見病症、治療方法及預防保健等幾個主要方面,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這體現了傳統中醫對待疾病的整體觀念,從認識身體(眼科基礎)、辨識疾病(眼科常見病症)、處理疾病(眼科治療方法)到維護健康(眼科預防保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卷一作為本書的開篇,著重於眼科的基礎知識和理論體系,為後續章節奠定基礎。其中最核心的內容莫過於對眼睛結構、生理與病理的傳統中醫認識,特別是獨具特色的「五輪」與「八廓」學說,以及對疾病內、外、不內外因的分類。

「目睛原始歌」及其注釋,從宏觀上將人眼與天地日月相對應,指出眼睛是人體五臟六腑之精氣匯聚之處,強調了眼睛與整體健康的緊密聯繫。歌訣中將眼睛的不同部位與人體的精華物質相聯繫:兩胞屬肉精、兩眥屬血精、白眼屬氣精、黑眼屬筋精、瞳仁屬骨精,並指出目系上屬於腦,這體現了中醫對眼睛局部結構的認識,同時將其置於整體框架下,強調了臟腑精氣在維持視覺功能中的關鍵作用。這種認識不僅關乎生理,也為後續的病理分析提供了依據——精氣的虧損或異常,必然會影響眼睛的健康。

緊接著,「五輪所屬部位歌」與「五輪主五臟病歌」詳細闡述了中醫眼科中極為重要的「五輪學說」。這一學說將眼球及其附屬結構劃分為五個區域,分別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歌訣明確了每個輪的具體部位:肉輪為上下眼瞼(胞)、血輪為內外眼角(眥)、氣輪為白睛(鞏膜)、風輪為黑睛(角膜)、水輪為瞳仁(瞳孔)。更重要的是,五輪分別與五臟(脾、心、肺、肝、腎)相配屬。脾主肉,故肉輪屬脾;心主血,故血輪屬心;肺主氣,故氣輪屬肺;肝主筋,故風輪屬肝(肝主藏血,血養筋);腎主骨,故水輪屬腎(腎主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這種配屬關係是中醫眼科辨證論治的基礎,認為五輪所顯現的病變,反映了相應臟腑的病理狀態,診斷時需根據病變部位來判斷病在何臟,並依據寒、熱、虛、實等證候特性來進一步分析。

在五輪學說之外,本書還闡述了「八廓學說」,這在「八廓部位歌」、「八廓所屬歌」和「八廓主六腑命門包絡病歌」中得以體現。八廓以八卦立名,包括水廓、風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澤廓、山廓,分別對應眼睛的不同區域(瞳仁、黑睛、白睛、內外眥、兩胞)。八廓主要配屬六腑、命門和包絡,與五輪主要配屬五臟形成互補。例如,水廓屬膀胱,風廓屬膽,天廓屬大腸,地廓屬胃,火廓屬小腸,雷廓屬命門,澤廓屬三焦,山廓屬包絡。注釋中還解釋了八廓的別稱(如水廓又名津液廓,風廓又名養化廓等),進一步闡明了其與腑器功能的聯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注釋中特別指出,眼科歷來對五輪屬臟、八廓屬臟腑的配屬存在混淆,並在此書中加以釐清,明確「五輪既屬臟,八廓自應屬腑」,這體現了編者對前代學說的梳理和發展,強調了按輪廓部位辨別病變在臟或在腑的診斷思路,對於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具有指導意義。八廓與六腑、命門、包絡的配屬,完善了眼與全身臟腑相關性的理論,為診斷和治療涉及腑器病變的眼疾提供了框架。

關於病因,卷一也進行了系統闡述。「內因為病歌」指出,內障主要源於七情過度損傷臟腑,導致精氣不能上注於目,初期表現為內障,久則可發展為「五風」(烏風、綠風、黑風、黃風、青風),其特徵是不紅不腫而瞳仁變色失明,這類疾病在中醫眼科中多指現代醫學中的視神經病變、眼底病變或部分晶狀體混濁等。

「外因為病歌」則論述了外障的病因,主要由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侵襲所致。但強調邪氣侵入的前提往往是人體內有熱、腠理不密,外邪得以乘虛而入,並沿經絡上犯頭目而致病。外障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紅、腫、痛、澀、多眵、流淚,或有翳膜遮睛,這類疾病多屬現代醫學中的結膜炎、角膜炎、瞼腺炎等眼表或眼前段炎症性病變。

「不內外因為病歌」則補充了非內傷非外感的病因,如飲食不節、起居失常、過度勞累或外力擊傷、刺傷等。這些因素可導致氣血不和、經絡阻滯,既可能形成內障,也可能導致外障,其病理變化多端,提示醫者診斷時需仔細追溯病史,查明具體原因。

最後,「內障總名歌」及其注釋列舉了二十四種內障的具體名稱,除了前述的五風外,還包括圓翳、冰翳、滑翳、澀翳、浮翳、沉翳、橫翳、散翳、偃月翳、黃心翳、黑水凝翳(黑花翳)、棗花翳等形態各異的翳障,以及雷頭風變內障、因驚振致內障、胎患內障、瞳缺等。這些具體的病名反映了當時中醫對各種不同類型內障的細緻觀察和命名,為臨床辨識和分類內障疾病提供了具體的依據。

總體而言,《眼科心法要訣》卷一的內容構成了本書的理論核心。它以歌訣形式,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眼睛與整體臟腑的關係、五輪八廓的解剖與病理學說、以及眼病的內、外、不內外病因分類,並初步列舉了內障的主要類型。這種將眼睛的局部結構與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精津液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緊密聯繫起來的整體觀,是中醫眼科理論的精髓所在。書中對五輪八廓學說的闡述和釐清,對後世的眼科診斷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歌訣與詳細注釋相結合的形式,既便於初學者快速掌握要點,也為深入理解提供了路徑,體現了清代醫學教育的特色。雖然提供的內容僅是全書的一部分,但已足以展示本書在傳統中醫眼科學領域的系統性、理論深度和實用價值,是研究中醫眼科發展史和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至於書籍介紹中提及的近視、白內障等補充內容,顯然是現代對應的概念,與書中卷一所呈現的傳統理論體系和疾病名稱(如五風、各種翳)屬於不同語境,應視為對原著內容進行現代詮釋或比對的說明。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補遺 (1)

補遺 (2)

補遺 (3)

附外治方 (1)

附外治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