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眼科心法要訣》~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膜入水輪歌

膜入水輪睛瘡後,瘡愈坐翳侵水輪。肺肝虛熱大腸燥,日久失治傷瞳神。退熱飲軍茺蔚黑,辛防五味桔黃芩。

【注】膜入水輪者,因黑白睛上生瘡而起,愈後瘡痕不沒,漸生翳膜,侵入水輪,此乃肝經積熱,大腸燥滯,邪熱上逆所致。宜用退熱飲子,清降其熱。

退熱飲子

大黃(一錢),茺蔚子(二錢),黑參(一錢),細辛(一錢),防風(二錢),五味子(五分),桔梗(二錢),黃芩(二錢)

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去渣溫服。

白話文:

在眼睛的角膜長瘡後,瘡癒合但留下了翳痕,逐漸地這些翳痕侵犯到了角膜。這可能是因為肺和肝的虛熱,以及大腸的燥熱所導致,如果長時間未得到適當的治療,會損傷到瞳孔。

為了消除熱氣,我們使用了一種名為"退熱飲"的藥方,成分包括大黃、茺蔚子、黑參、細辛、防風、五味子、桔梗和黃芩。

【註解】這種膜進入角膜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眼睛的黑色部分長瘡後引發的。瘡癒合後,瘡疤未消,逐漸形成翳膜,侵犯了角膜。這是因為肝臟的熱氣累積,以及大腸的燥熱,導致邪熱向上逆流所引起的。應該使用退熱飲來清除和降低熱度。

【退熱飲配方】

大黃(約3克),茺蔚子(約6克),黑參(約3克),細辛(約3克),防風(約6克),五味子(約1.5克),桔梗(約6克),黃芩(約6克)

將這些材料磨成粗粉,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一杯,飯後去除渣滓,趁溫暖時服用。

2. 逆順生翳歌

逆順生翳上下生,順則下垂逆上衝,鉤割後用知母飲,知味軍芩車桔茺。

【注】逆順生翳之證,從上垂下,侵入黑睛為順,從下衝上,侵入黑睛為逆。順則易安,逆則難治。並宜手法鉤割去其翳膜,後服知母飲子,清其內熱。

知母飲子

知母(炒,二錢),五味子(五分),大黃(一錢),黃芩(一錢),車前子(二錢),桔梗(一錢),茺蔚子(二錢)

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逆順生翳」這病狀,如果翳障從上往下長,漸漸侵犯到黑色的眼珠,我們稱之為「順」;反之,如果翳障是從下往上長,同樣地侵犯到黑色的眼珠,我們稱之為「逆」。若是「順」,病情較容易控制和治療;若是「逆」,則病情較難以處理。無論順逆,都應該先用手術的方式割除翳膜,然後服用「知母飲子」,以清除體內的熱氣。

以下是「知母飲子」的藥方: 知母(炒過,二錢),五味子(五分),大黃(一錢),黃芩(一錢),車前子(二錢),桔梗(一錢),茺蔚子(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飯後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3. 風牽瞼出歌

風牽瞼出瞼皮翻,胞瞼俱紅眵淚漣。胃經積熱肝風盛,劆洗去瘀病可痊。後服黃耆湯蔚骨,防芩苓草大黃煎。

【注】風牽瞼出之證,乃瞼皮翻出向外,上下胞瞼俱赤,眵淚淋漓,皆緣胃經積熱,肝有風邪。宜先用劆洗去瘀,後服黃耆湯,清熱散邪也。

黃耆湯方

黃耆(一錢),茺蔚子(二錢),地骨皮(一錢),防風(一錢五分),黃芩(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一錢)

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去渣溫服。

白話文:

因風邪引發眼瞼外翻,眼皮通紅,淚水與眼屎不斷。這是由於胃部熱氣過重,加上肝臟風邪旺盛所導致。應先使用清潔方法去除瘀血,病症就能好轉。之後服用黃耆湯來滋養骨骼,並以黃耆、防風、茯苓、甘草及大黃等藥材煎煮。

【註解】風邪引發的眼瞼外翻症狀,即眼皮反折向外,上下眼皮都呈現紅色,眼淚和眼屎流個不停,都是因為胃部積熱,以及肝臟風邪所致。應先進行清潔以去除瘀血,再服用黃耆湯,達到清熱及驅邪的效果。

以下是黃耆湯的處方:

黃耆(3公克)、茺蔚子(6公克)、地骨皮(3公克)、防風(4.5公克)、黃芩(3公克)、茯苓(3公克)、甘草(1.5公克)、大黃(3公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水量,飯後去除渣滓,趁溫熱時飲用。

4. 瞼生風粟椒瘡歌

椒瘡風粟瞼胞生,多淚難睜摩澀疼,脾經風熱粟黃軟,脾經濕熱椒硬紅。劆洗後用清脾飲,知母翹軍生地風,黃芩元粉黃連桔,陳皮荊芥黑參靈。

【注】椒瘡風粟之證,或起於瞼邊,或生於胞內,皆淚多難睜,沙澀摩睛疼痛。粟瘡如粟,其形黃軟,屬脾經風熱而成;椒瘡如椒,其形紅硬,屬脾經濕熱而成。並宜劆洗出血,服除風清脾飲,椒瘡倍芩連生地,風粟倍荊芥防風。

除風清脾飲

知母,連翹,大黃,生地黃,防風,黃芩,元明粉,黃連,桔梗,陳皮,荊芥穗,黑參(各等分)

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溫服。

白話文:

【瞼生風粟椒瘡的情況】

眼皮上長出像風粟、辣椒般的疙瘩,眼淚多到很難張開眼睛,且有磨砂般的刺痛感。如果疙瘩黃色且軟,這是因為脾臟運行風熱所導致;若疙瘩紅色且硬,則是由脾臟濕熱造成。

在刮洗患部出血後,應該服用清脾飲來治療,這種藥方由知母、連翹、生地、黃芩、元明粉、黃連、桔梗、陳皮、荊芥和黑參等成分組成。

【註解】 風粟、椒瘡這類病徵,可能發生在眼皮邊緣,也可能在眼皮內部,患者通常會感到眼淚多,難以睜眼,眼睛有如被砂紙摩擦般的疼痛。風粟狀如小米粒,顏色黃而質地軟,是由脾臟風熱所致;椒瘡狀如辣椒,顏色紅且質地硬,是因脾臟濕熱引起。對於這兩種情況,應先刮洗患部使其出血,然後服用清脾飲。其中,治療椒瘡時,黃芩、黃連和生地的份量需加倍;治療風粟時,則應增加荊芥和防風的用量。

【除風清脾飲配方】

知母、連翹、大黃、生地黃、防風、黃芩、元明粉、黃連、桔梗、陳皮、荊芥穗、黑參(各等量)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加入兩杯水煮沸至剩一杯,去除殘渣,在飯後溫服。

5. 混睛歌

混睛初起白睛混,漸生赤脈遮瞳睛,或混白膜漫珠上,白忌苔光赤散紅,先癢後疼隱澀淚,肝臟毒風劆洗清,後服地黃生熟地,蒺藜當歸甘草通,黃連木賊烏犀角,羌活元參軍穀精。

【注】混睛之證,初起白睛混赤,漸生赤脈,遮漫烏睛,或白或赤漫珠一色,白忌光滑如苔,赤忌赤脈外散,其證初起則先癢後痛,漸致磣澀淚出,羞明隱痛,視物昏朦,此乃肝臟毒風與瘀血上凝所致。先宜劆洗去瘀,後服地黃散,外點摩障靈光膏。

地黃散方

生地黃(七錢),熟地黃(焙乾,七錢),白蒺藜(炒,四錢),當歸(七錢),甘草(炙,五錢),木通(五錢),黃連(酒炒,五錢),木賊(五錢),烏犀角(鎊,五錢),羌活(五錢),元參(五錢),大黃(七錢),穀精草(五錢)

上為細末,令勻,每服三錢,煮羊肝汁,食遠調服。

摩障靈光膏(方見卷末)

白話文:

在混睛病初期,會出現白眼球混濁,接著產生紅色血管遮蓋瞳孔,或者有白色薄膜覆蓋整個眼球,要注意的是,白色混濁如果光滑像苔蘚,或是紅色血管向外擴散都是不好的徵兆。患者初期可能感到癢,然後轉為疼痛,眼睛有砂礫感且流淚,這是因為肝臟中的毒素和風邪影響所導致。首先應用藥水洗滌眼部清除瘀血,然後服用地黃散,同時外用摩障靈光膏。

以下是地黃散的配方:

生地黃(7錢)、熟地黃(烘乾,7錢)、白蒺藜(炒過,4錢)、當歸(7錢)、甘草(炙過,5錢)、木通(5錢)、黃連(酒炒,5錢)、木賊(5錢)、烏犀角(研磨,5錢)、羌活(5錢)、元參(5錢)、大黃(7錢)、穀精草(5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3錢,用煮過的羊肝汁,在飯後服用。

摩障靈光膏的配方請見書卷最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