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良方
明代醫書《急救良方》,由張時徹輯著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是一部以急救為核心的醫方著作。此書共二卷,內容涵蓋廣泛,分為五絕死、虛勞諸風、傷寒時疫、中諸毒等共計三十九篇。根據書籍基本介紹,本書並非作者原創,而是張時徹在前人佚名氏所著的《急救方》基礎上,將其中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加以增補、刪改和訂正而成,並與《攝生眾妙方》合刻問世。
從作者張時徹所撰寫的序言中,可以深刻理解他輯著本書的時代背景與個人動機。張時徹開篇便追溯古代王政時期設有疾醫,掌管萬民健康,使百姓得以壽終正寢,沒有短折夭亡的憂慮。然而,時至明朝,王政多有缺失,醫師的設置徒具虛文。這導致居住在城鎮的富裕人家尚能延請良醫,但廣大荒村窮苦百姓卻無醫藥可求,只能束手待斃,這是第一重憂患。其次,珍貴的藥材多集中於國都,偏遠貧瘠地區即便有錢也難以獲得分毫,這是第二重憂患。再者,當時的鄉間庸醫甚多,他們常常誤用方藥,導致病人死亡,而家屬雖心知肚明,卻因權勢或無奈而不敢聲張,這是第三重憂患。
張時徹對此感到深切的悲憫,因此將自己偶然得到的《急救方》視為珍寶,隨身攜帶,或用於自救,或用於救人,屢屢應驗。他將自己新獲得的驗方按類附益其後,同時刪除了原書中訛誤無驗的方劑,最終付梓刻印。張時徹認為,人之常情莫不愛惜自身及父母骨肉,然而面對疾病痛苦卻無能為力,往往只能束手而死,甚至求助於禱告祭祀、巫術機禳,耗盡家財卻終無所濟。因此,他希望這本《急救良方》的流傳,能對廣大黔首細民有所幫助,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這也並非為了推薦給富貴之人。從序言可見,張時徹輯著此書的初衷充滿了仁心與關懷,旨在提供一套應急且可行的醫療方案,特別是針對社會底層和偏遠地區難以獲得正規醫療資源的人群。這也解釋了書中許多方劑的特點——強調材料的易得性和方法的簡便性。
書籍的內容正如其書名所示,主要聚焦於急救和應急處理。從提供的卷之一部分內容可見一斑。
卷之一 開篇便是 五絕死第一,列舉了自縊、溺水、跌撲壓傷、產後血迷暈、中惡鬼擊、夜魘等常見的突發性死亡或看似死亡的狀態。這裡強調了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凡心頭溫者,皆可救治」。這體現了在缺乏現代醫學設備時,古人判斷生機尚存的樸素方法。書中為這些危急情況提供了多種應急處理方法,許多都極具特色且強調就地取材和迅速施行。例如,對於自縊者,強調不可截斷繩索,需緩緩抱住解繩,然後進行物理按壓、摩捋四肢、吹氣入耳(蘆管吹兩耳),甚至用小便或桂湯灌喉。對於溺水者,提供了使用皂莢末塞糞門、艾灸臍中、吹氣入耳,以及非常具有畫面感的「牛背瀝水法」或「人體瀝水法」。對於木石壓傷或高處墜跌傷,則提供了以熱小便灌口的方法。中惡鬼擊(類似於突發性暈厥或休克)的處理則包括菖蒲根搗汁灌鼻、井底泥塗目、韭菜汁灌鼻,甚至割雄雞雞冠血吹鼻等,這些方法中有些顯然帶有民間醫藥或巫術的色彩,但在當時可能被視為一種「急則治標」的嘗試。這些方劑多為單方或少數藥物組成,簡單易行,符合急救的特點。
虛勞第二 雖然「虛勞」通常指慢性消耗性疾病,但將其放在卷之一的急救篇之後,可能也包含了對虛勞所導致的某些危急症狀的應急處理。本篇提供的方劑則顯得更為多樣,有些偏向食療補養,如豬肚子釀黃糯米丸、枸杞葉粳米粥、蓮實煮豬肚丸;有些則使用藥物,如青蒿童便膏丸、川椒丸;還有一些方法較為特別,如童便煨豬腰、死人枕煮汁服。這些方劑涵蓋了從脾胃虛弱、疳積、骨蒸潮熱、盜汗,到傳屍勞氣(可能包括肺結核等傳染性消耗病)、痔瘡出血,乃至更危急的陽脫證(因劇烈吐瀉或房事不慎導致的休克)。處理陽脫證使用了蔥白、生薑、酒,並結合熱熨臍下,旨在迅速回陽固脫。這部分的內容顯示出,即使是針對慢性病,本書也力求提供相對簡便或被認為是有效的「驗方」,並且觸及了這些疾病可能導致的急性危象的處理。
諸風第三 則主要討論各種與「風」邪相關的疾病,其中最突出的是「中風」,涵蓋了心煩、腹痛、昏厥、不語、口噤、痰涎壅塞、肢體不收、癱瘓、口眼喎斜等一系列症狀。對中風的處理方法同樣豐富且應急性強,包括灶下土水調服、竹瀝灌服、香油/薑汁灌服以催吐、皂莢末溫酒調服、白礬生薑汁灌服等,許多方法旨在開竅、化痰或導滯。針對癱瘓大風、腳氣、跌打損傷後遺症,提供了紫浮萍煉蜜丸(強調久服可為全人)。針對口眼喎斜,提供了栝蔞蕎麥餅熱熨、鱔魚血塗抹、石灰水塗抹等外治法。此外,本篇還包含了「白虎風」(類似於急性關節炎伴隨劇痛)、「走注痛痹」等痛症的處理,使用了川椒丸、陳醋蔥白熱熨、芥菜子敷等方法;以及麻木不仁的處理,如桑葉煎湯洗、麻子泡小便服等。這部分的內容顯示出當時對「風」邪致病的廣泛認識以及多樣化的治療嘗試,既有內服藥,也有多種外治法,強調迅速緩解症狀。
傷寒時疫第四 的開篇部分則處理了傷寒、時疫、傷風的初起症狀,如頭痛身熱。提供的方劑非常簡便,多是家庭中易得的食材,如蔥頭、醋、生薑、稀粥,或使用酸齏汁(酸菜汁)、百沸湯催吐等。這些方法旨在通過發汗、催吐等方式迅速解除表邪,防止病情深入。這再次體現了本書的「急救良方」性質,提供了在疾病初起、尚無法獲得專業醫療時的應急處置方案。
綜合來看,《急救良方》作為一部明代醫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 聚焦急救與實用性: 書名即點明主旨。內容涵蓋了許多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突發狀況,以及常見疾病的危急或初起階段。方劑強調簡單易行,許多方劑甚至直接用「急於…」、「急拍開口」、「即活」等詞語,突顯其應急的性質。
- 來源於單驗方: 作者明確說明是輯錄、增刪前人及個人的「實用有效的單驗方」。這類方劑往往來源於民間經驗或醫家臨床實踐中被證明對特定病症有效的單個或少量藥物組成的方子。它們通常針對性強,藥物組成簡單,便於記憶和傳播。
- 材料易得性: 許多方劑的材料都來自於日常生活、農村常見的動植物或家常物品,如蔥、薑、蒜、米、醋、鹽、荷葉、桑葉,以及動物製品如豬、牛、雞、鱔魚、蠶,甚至童便、井底泥、灶下土等。這極大地降低了醫療成本和獲取難度,符合作者為廣大缺乏醫療資源的百姓提供幫助的初衷。
- 方法多樣性: 治療手段不僅限於內服湯藥或丸散,還包括針灸、艾灸、物理按壓、摩捋、吹氣、熱熨、敷貼、清洗、催吐、導引等各種內外治法。這反映了當時醫學實踐中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的特點。
- 反映時代醫學觀念與社會狀況: 書中對某些疾病的認識(如中惡鬼擊、傳屍勞氣、夜魘)和某些治療方法(如使用人或動物的排泄物、看似帶有迷信色彩的方法)反映了明代民間或部分醫家的醫學觀念和實踐水平。同時,作者序言深刻揭示了明代中後期社會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庸醫誤人等社會問題,使本書不僅是醫學著作,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史料價值。
- 編排分類清晰: 雖然是單驗方的匯編,但張時徹對其進行了分類整理,如按病因(虛勞、風、傷寒時疫)、病證(五絕死、中毒)等,使得讀者能夠較快地查找所需方劑。
總之,《急救良方》是明代醫家張時徹基於濟世救人的仁心,在收集、整理、驗證前人及個人經驗基礎上編纂而成的一部實用型醫書。它精選並輯錄了大量針對急危重症及常見病的應急和簡易方劑,其核心價值在於其高度的實用性、材料的易得性以及方法的簡便性,為缺乏正規醫療資源的普通百姓提供了一線生機。書中的內容既體現了當時醫學的經驗積累和治療智慧,也部分反映了時代的局限性和民間醫藥的特點。作為研究明代醫學史、社會史以及民間醫藥的重要文獻,《急救良方》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