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一部承載經驗與智慧的兒科推拿經典

龔廷賢,這位明代的醫學大家,以其深厚的醫學造詣與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後世留下了這部珍貴的兒科專著——《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此書不僅系統闡述了小兒推拿的理論與實踐,更凝聚了作者對兒科疾病獨到的見解和治療方略,尤其在湯藥難施的幼兒治療上,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替代途徑,堪稱明清時期兒科醫學的重要文獻。透過書中的序言與卷一總論等內容,我們得以一窺這部經典的體系架構與核心思想。

成書背景與歷史流傳

從卷首的幾篇序言中,可知此書的成書與流傳歷程殊為不易。龔廷賢在「敘」中坦言,育養小兒、治病是難事,尤其幼兒臟腑薄弱,湯藥難施,誤投藥餌害處甚大。他推崇推拿之法,認為此法源自古老傳承(甚至追溯至九天玄女),能按經絡、調氣血,手到病除,是「保赤之良法」。然而,因推拿需耗費醫者大量精神力量,不像煎藥丸散般便捷,導致習學者少、真傳難得。龔廷賢不忍此良法失傳,遂憑自身多年實踐,「手著」此書,務求詳晰,分上下二卷(與基本介紹中的三卷略有出入,可能是不同版本或劃分方式),以期養育之家開卷瞭然,隨用有效。

書中的第二篇序言由康熙年間的王大卿所題,進一步證實了此書的價值與命運。王大卿專心兒科二十餘年,深感藥物對小兒的傷害,渴望推拿之術輔助治療。他遍尋醫書,卻多繁冗雜亂,直到幸遇舒時卿傳授此集。序中提到此書在龔雲林(即龔廷賢,雲林可能是其號)時代已廣為流傳並刻印了三次,但在明清鼎革的戰亂中幾乎失傳,書版也廢棄。王大卿與舒時老、張友開翁三人,基於舊本次序紊亂,共同進行了訂定、重刻,才得以重新流傳於世,足見此書的生命力與醫學界的重視。

第三篇序言則讚揚了作者(稱其為「悟真子」,可能是龔廷賢的別號)不僅精通儒業,後又轉而習醫,並非僅視醫學為技藝,而是從「道」的高度去探究。序言特別指出作者「更精於兒科推拿,尤獨步也」,並稱讚此書對小兒的稟賦、病情的深淺、藥石難投的理解、經絡的可據之處,以及拿經點穴、瀉實補虛等手法闡述得透徹詳明,價值堪比寶玉。這些序言共同為本書奠定了基調:這是一部由醫學大家憑藉豐富實踐經驗所著、針對幼兒特點、推崇非藥物療法(推拿)、歷經波折終得重刻、被同行高度評價的兒科推拿秘籍。

卷一:理論基礎與病因病機

雖然基本介紹將第一卷描述為「主要講述小兒推拿的理論基礎」,但從提供的卷一內容來看,其理論基礎的闡述並非抽象的經絡學說或推拿總綱,而是緊密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與常見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行論述。這使得本書的理論更具實用性和指導性。

  • 總論: 這一章是本書理論的開宗明義。作者首先指出兒科被稱為「啞科」的難點——難問診、難察脈,以及小兒臟腑脆嫩、用藥需謹慎的特點。接著,作者對小兒疾病的病因提出了核心觀點:大抵「半胎毒、半傷食也」,外感風寒反而是少數。這一論斷極具特色,強調了先天因素(孕母的不謹慎)和後天餵養失宜在兒科發病中的重要性,而非僅僅歸咎於外部環境。他詳細列舉了臍風、胎驚、痘疹等與胎毒相關的病症,以及吐瀉、黃疸、五疳、腹脹等與乳食傷、調養失宜相關的病症,並引述古人對婦人懷孕期和養育期的行為規範,強調幼幼之法應得造化生生不息之意。這部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將小兒健康與母體、養育環境緊密聯繫。在診斷方面,雖然難察脈,但作者提出了「察色、觀形」的重要性,並具體說明如何通過面部氣色對應臟腑熱象(頰赤知心熱、鼻紅知脾熱等),以及觀察「虎口三關之脈」作為診斷依據,展現了經驗醫家在特殊病患群體上的診斷技巧。
  • 蒸變論: 這是本書獨特的生理病理觀點。作者認為小兒初生血氣未足、骨骼未全,存在週期性的「蒸變」過程。每隔一定天數(32日一變、64日一蒸),小兒會出現精神、骨骼的變化,可能伴隨發熱、吐瀉、煩啼等症狀。作者將「變」與「蒸」與五臟六腑的發育相聯繫,例如初變屬腎水、三變屬心火、五變屬肝木等,並描述了各個階段可能出現的症狀和生理發展(學笑、學坐、學語、學硑等)。這個理論將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視為一系列帶有生理性不適的轉變階段,並與臟腑功能變化掛鉤,為理解小兒某些階段性症狀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也提示在這些特定時期需要特別護理。它也解釋了為何有些體質強健的嬰兒能「喑變」而無明顯症狀,強調了體質的差異。
  • 驚風論: 驚風是兒科危重症,本書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作者從「諸風掉眩,統屬肝木」的經旨出發,結合小兒「純陽,真水未旺,心火已炎」的體質特點,闡述了驚風的病機。他區分了「急驚」與「慢驚」兩種主要類型。急驚屬肝、風木有餘,多因外邪侵襲或驚嚇引發,表現為面青、口噤、身熱、面赤等實熱症狀,病機為熱盛生痰、痰盛生風。慢驚屬脾、中土不足,多因吐瀉日久、脾胃損傷引發,表現為發搐無休、身冷、面黃等虛寒症狀,病機為脾虛生風。作者特別引用錢乙的觀點,將急驚歸為「無陰之症」(陽盛陰虛),將慢驚歸為「無陽之症」(水甚火虛,實則脾土虛不能制水)。並強調了兩者截然不同的預後(急驚十生一死,慢驚十死一生)和治療原則(急驚宜清、瀉,慢驚宜溫、補),警示醫者不可混淆。這部分內容體現了作者對兒科急症的深刻認識和辨證論治思想。
  • 諸疳論: 疳積是小兒常見的慢性病。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其病因主要在於「肥甘之所致」,即餵養不當、過食油膩甜膩食物,導致積滯內生、化熱成疳。這與總論中「半傷食」的觀點相呼應。他描述了疳積的典型症狀:身熱體瘦、面色萎黃、肚大青筋等,並強調了在幼兒胃氣未全時過早或過度餵食的問題。
  • 吐瀉論: 吐瀉是兒科更為常見的病症。作者同樣從「乳食過度,冷熱不調,脾胃不和,傳化失常」的角度闡述其病因,並指出外感寒熱也常誘發此症。診斷上,作者強調辨別寒熱證候的重要性:「瀉黃、嘔逆為熱」,「瀉清、吐乳為寒」。簡潔明瞭地提供了區分吐瀉寒熱的依據,為後續的治療奠定基礎。

從卷一的內容可以看出,本書的理論部分並非空泛的醫理,而是緊密圍繞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和常見疾病展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病因、病機和診斷要點,尤其是對「蒸變」和「驚風」的論述,頗具特色和實用價值。這種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風格,是本書作為一部「活嬰秘旨」的重要體現。

卷二與卷三:手法與臨床應用

雖然提供的文本未包含卷二和卷三的詳細內容,但根據基本介紹的描述,這兩卷應是本書的實踐核心。

  • 卷二主要講述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 這部分將詳細介紹作用於小兒體表的各種推拿手法。結合「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中列舉的常用手法:按摩、點穴、搓揉、捏拿、彈撥、拔罐、刮痧,以及序言中提到的「拿經點穴,瀉實補虛」,可以推測卷二會圖文並茂地展示這些手法的具體操作,包括其運動軌跡、作用部位、力度、頻率等,並可能結合特定穴位或特定區域的推拿方法。這些手法是實現「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治療目的的工具。對於小兒而言,其體表穴位和經絡相對集中,皮膚嬌嫩,需要特定的手法和操作要求,卷二的內容無疑是本書的技術精髓所在。
  • 卷三主要講述小兒推拿的臨床應用: 這部分是將理論和手法應用於具體疾病的實踐指南。結合「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中列舉的常見應用:感冒、發熱、咳嗽、腹瀉、嘔吐、便秘、疳積、夜啼、遺尿等,以及卷一中詳細討論的驚風、疳積、吐瀉等病症,可以預期卷三會針對每一種疾病,詳細說明其辨證要點(例如感冒分風寒、風熱,腹瀉分寒、熱、傷食等),並給出相應的推拿處方,即針對特定病症應選取哪些穴位或部位進行推拿,以及應採用何種手法(補法或瀉法,輕柔或稍重等)和操作流程。這部分內容是本書最直接的臨床指導,是醫者或家長學習後能夠立即應用於實踐的關鍵。例如,針對卷一中討論的急驚(實熱)和慢驚(虛寒),卷三可能會給出完全不同的推拿方案,前者可能以清熱、平肝、化痰為主,後者則以溫補脾胃、鎮驚止搐為主,這就體現了卷一辨證論治理論在臨床應用中的體現。

整體評價與意義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是一部結構完整、內容豐富、理論結合實際的兒科推拿專著。

  • 理論體系: 書中從兒科診治的特殊性出發,闡述了小兒生理病理的特點,提出了獨特的「蒸變」理論,並詳細分析了胎毒、傷食等重要病因。對驚風、疳積、吐瀉等常見急慢性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其理論部分雖然沒有現代解剖學或生理學的框架,但基於中醫整體觀和長期的臨床觀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兒科醫學理論,為推拿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實用價值: 書中對診斷方法的提示(察色觀形、虎口三關),對常用手法的介紹(推測卷二內容),以及針對具體病症的推拿方案(推測卷三內容),都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強調推拿作為非藥物療法的優勢,為懼怕用藥或不便用藥的幼兒提供了寶貴的治療選擇。書中圖文並茂的特點(如基本介紹所述,儘管提供內容未能完全展示)也極大地便利了學習者。
  • 歷史地位與傳承: 此書作為明代龔廷賢所著,並在清代得以重刻流傳,證明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它不僅是研究小兒推拿發展史的重要文獻,也為後世兒科醫家和推拿學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書中序言提及的真傳難得、屢遭戰亂失傳又重刻的經歷,也側面反映了傳統醫學知識傳承的艱辛與價值。

總之,《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是一部集理論、診斷、手法與臨床應用於一體的經典兒科推拿著作。它深刻洞察了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強調了非藥物療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並提供了系統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對於醫者而言,它是精研兒科推拿、提高臨床療效的寶典;對於家長而言,它也是學習實用保健和應急處理技能、更好地照護孩子的指南。儘管時代變遷,本書所蘊含的對幼兒生命的關懷、對自然療法的探索以及理論聯繫實際的治學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小兒椎拿活嬰秘旨序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