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 卷二 (4)
卷二 (4)
1. 急驚歌
熱甚生風作急驚,卒然目劄有痰鳴,面青臉赤頻牽引,實熱涼驚與利驚。金箔鎮心羌活散,稀涎更下滾痰輕,搐而不已頭多汗,生死還期自曉明。
白話文:
體內過熱導致抽筋急驚,突然間眼睛緊閉且伴有痰鳴。臉色時青時紅,肌肉頻繁抽動,這是由於體內實熱所引起的急驚或利驚。使用金箔來鎮定心神,配以羌活散治療,稀釋口中的涎沫,並輔以滾痰丸,可以緩解病情。如果一直抽搐不止,額頭大量出汗,那麼病人的生死預後,到第二天清晨就會變得明確。
2. 慢驚歌
過服寒涼大病餘,或因吐瀉久成之,脾虛胃弱風邪入,眼慢騰騰搐四肢。面色白青身發冷,痰涎額汗露睛微,或兼下痢終難治,藥用溫脾與補脾。
白話文:
在嚴重疾病後過度服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或是長時間的嘔吐與腹瀉導致身體虛弱,最終造成脾臟與胃部功能減弱,風邪入侵。病患的眼睛呈現無神的模樣,四肢出現抽搐。臉色呈現蒼白或青色,身體感覺寒冷,口中有痰,額頭冒汗,眼睛微張。有時還會併發下痢,這種情況非常難以治療。治療上應使用溫補脾臟的藥物。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或長期嘔吐、腹瀉後,脾臟和胃部功能受損,導致風邪入侵,進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包括眼睛無神、四肢抽搐、臉色蒼白或青色、身體寒冷、口中有痰、額頭冒汗、眼睛微張,甚至下痢等。對於這樣的病症,治療方式應著重於溫補脾臟。
3. 胎驚歌
壯熱腮紅心不寧,四肢抽掣冷痰生,時時嘔吐身僵直,半歲不由胎受驚。又或項間生大塊,此名驚風積而成,消痰清熱先須理,定魄安魂用鎮驚。
白話文:
小孩高燒不退,臉頰泛紅,顯得心神不寧,四肢時而抽搐,並且伴有冷痰產生。孩子經常嘔吐,身體呈現僵硬狀態,這一切在孩子只有半歲的時候就發生了,可能是因為在母胎中受到了驚嚇。
又或者是在孩子的頸部出現了一個大的腫塊,這種情況被稱為是由於驚嚇和風邪累積造成的驚風。首先我們需要處理的是清除痰液和降溫,接著使用適當的方法來安定孩子的心神,讓其靈魂得到安撫,以此達到鎮驚的效果。
4. 天吊驚歌
天吊原由積熱生,涎潮心絡又多驚,雙眸翻上唇多燥,項強痰鳴手爪青。
白話文:
「天吊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體內累積過多的熱氣所導致,口水增多且影響到心臟周圍的神經,讓人容易受到驚嚇。患者會出現雙眼向上翻白眼的現象,而且嘴脣常顯得乾燥。此外,脖子僵硬,痰多且發出聲音,手指和指甲也可能呈現青色。」
5. 臍風撮口驚歌
小兒臍風名不一,胎風鎖肚吊腸疾,更有卵疝共五般,皆由濕熱風相擊,口吐白沫手足冷,唇白紫黑氣促極,腹大青筋哭啼多,撮口不乳四肢直,藥用宣利使氣通,珍珠奪命皆當急。
白話文:
【臍風撮口驚症狀】
小孩的臍風有各種不同的叫法,有的稱為胎風鎖肚,或是吊腸病,還有包括卵疝在內的五種情況,這些都是因為濕熱和風邪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病徵表現為口角會流出白色的泡沫,手腳冰冷,嘴脣呈現白色或紫黑色,呼吸非常急促,腹部腫大,皮膚下可見青色的靜脈,嬰兒經常哭泣。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嘴巴緊閉無法吸吮乳汁,四肢僵硬。
治療上,應使用能宣洩、利尿的藥物讓氣血流通,像珍珠散和奪命散都是需要立即使用的緊急藥物。
6. 禁口驚歌
禁風口噤不能啼,胎中熱毒入心脾,眼開舌間如粟粒,不能吮乳受羈迷。
白話文:
[禁口驚歌]描述的症狀是患者因病而無法開口說話或進食,這可能是因為在母胎中就受到熱毒影響,導致心臟和脾臟受損。具體表現為眼睛睜開,但舌頭上會出現像粟粒一般的異常,使得患者無法吸吮乳汁,因而處於虛弱且混亂的狀態。
這段古文主要描述一種病症的特徵,以及可能的發病原因。
7. 脾風驚歌
脾風之候面額青,舌短頭低又露睛,睡里搖頭頻吐舌,嘔腥口噤咬牙齦。手足搐而兼冷厥,十中九死沒痊平,身冷身溫脈沉細,醒脾一服見安寧。
白話文:
當脾風來臨時,會看到臉上額頭呈現青色,舌頭縮短,頭部低垂,眼睛半開。在睡夢中會不自主地搖頭,並且頻繁地吐舌,嘔吐出腥臭物,嘴巴緊閉,甚至咬緊牙齦。
手腳會出現抽搐,同時伴隨冰冷的現象,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會致命,很難康復。如果身體感覺到冷或溫熱,且脈搏沉細,這都是脾風的症狀。服用一劑醒脾藥後,病情便能得到安寧和緩解。
8. 發搐症歌
發搐令人最可驚,左視無聲右有聲,女右無聲搐左有,陰陽故爾兩相承,五臟虛實觀前賦,退熱除痰自有精。
白話文:
發搐的症狀總是讓人感到非常驚慌,當患者向左側看且發不出聲音,但向右側時卻能發出聲音,或是女性患者右側無聲而左側能發出聲音,這些都反映了人體陰陽平衡的道理,彼此相互依存。要判斷發搐是由哪一臟器的虛實引起,可以參考先前的論述。治療上,應注重退熱和袪痰,這些方法自有其精妙之處。
不過需注意的是,以上內容為古代中醫理論,現代醫療診治請遵循專業醫師指導。
9. 盤腸驚歌
盤腸氣痛腰背曲,乾啼額汗冷雙足,多因生下感風寒,降氣沉香為可服。
白話文:
盤腸氣痛使得腰背彎曲,乾嚎著,額頭上冒著冷汗,雙腳冰冷,大多數是因為出生後感受了風寒所致,治療上可用降氣或沉香這類的藥物來服用。
這是在描述一種因出生後受涼而引起的腸胃疾病,其症狀包括劇烈的腹痛、腰背疼痛、大量出汗和四肢冰冷等。治療上,古人推薦使用能調理氣機的藥物如降氣藥或沉香。
10. 內吊驚歌
內吊腹痛多啼哭,唇青囊腫體傴僂,反張眼有紅筋起,寒結胎中更積驚。
凡治諸驚,先要行痰。一見牙關口噤,先將稀涎散用白湯調一二匙,灌服。如口噤不能下咽者,即從鼻管中灌入。牙關稍舒,即以鵝翎蘸薑汁,頻探喉,得吐風痰,隨進滾痰丸使其痰下降;然後用四磨湯行其氣。氣行,則痰亦行。稍得甦醒,以金箔鎮心丸、抱龍丸次第與服。
如痰盛不得吐,用薑汁、竹瀝三四匙,灌之。又以搐鼻散,捻紙條,蘸藥取嚏。依法而行,如不嚏,或啼聲不出,口噤不食,額汗如珠,遺尿,噴藥者,決不可治也。
抱龍丸,滾痰丸,(二方見前)
金箔鎮心丸,此方藥性中和,能截風、定搐,化痰、鎮心、安神。急慢驚風,慢脾,胎驚,天吊,皆治之。
雄黃(五錢),硃砂(三錢),天竺黃(五錢),膽星(一兩),茯苓(五錢),防風(三錢),白附(三錢),牛黃(一錢另研),真麝香(一錢另研),山藥(三錢),蟬蛻(十四個),全蠍(十四個去土),片腦(三分),金箔(五十片),殭蠶(二十條,炒去絲)
為末,大米糊為丸,金箔為衣。
稀涎散,痰壅咽喉,牙關緊閉,用此開之。
豬牙皂角,明礬,如要吐,加瓜蒂等分
為末,每服一匙,白湯灌下。
搐鼻散
半夏,細辛(各二錢),荊芥(七分),牙皂(三錢),麝香(一分)
上為末,用紙條蘸藥取嚏,為效。
四磨湯,能行氣、行痰。
檳榔,木香,枳殼,烏藥
上四味,不切,但用薑湯水磨服。
人參羌活散,截風、定搐、豁痰、安神。
柴胡,獨活,天麻,前胡,人參,甘草,地骨皮,川芎,枳殼,茯神,羌活,桔梗,陳皮,防風,殭蠶,蟬蛻
加薑汁、竹瀝,煎。
凡痰盛,加南星。瀉者,加訶子、澤瀉。大便結,加皂角。昏迷不醒,加黃連。壯熱,加黃芩。嗽,加杏仁。天吊,加鉤藤。心跌,加當歸。目連眶瞤動,乃肝風盛也,加青皮、黃連。胸膈不寬,加枳實。
醒脾飲,治慢驚、慢脾風。
人參,白朮,茯苓,厚朴,橘紅、甘草,半夏,藿香,天麻,木香,乾薑,蓮肉
薑、棗、陳米百粒,同煎。言語不出者,加石菖蒲;瀉者,加訶子;四肢厥冷,加附子;搐者,加全蠍、蟬蛻。
珍珠丸,治驚風、撮口。一日一丸。至七日,用七丸。
南星(炮),天麻,白附(二錢炒),膩粉(五分),巴霜(一匙),蕪荑,滑石,全蠍(麵炒各二錢半)
上為末,糊丸,麻子大。薄荷湯送下。
奪命散
赤腳蜈蚣(一條,去頭、足,炙焦),麝香(少許)
為末,豬乳調服。
保命丹,治胎驚,內吊,肚腹緊硬,睡臥不安,多啼,一切風痰。
全蠍(十四個去毒),防風(二錢),殭蠶(去絲),天麻(各二錢),南星(泡),白附子,麝香(五分),金箔(十片),蟬蛻,硃砂(各一錢)
白話文:
內吊驚歌
嬰兒腹痛哭鬧不止,嘴唇發青,腹部腫脹,身體蜷縮,眼睛反張,眼白佈滿紅筋,多是寒邪凝結於胎中,導致驚厥。
治療驚厥,首先要化痰。如果孩子牙關緊閉,先用稀涎散,以白開水調勻一到兩匙灌服。若口緊閉無法吞嚥,則從鼻管灌入。牙關稍微鬆開後,用鵝毛蘸薑汁頻頻探喉,引吐風痰,然後服用滾痰丸使痰液下降;接著服用四磨湯疏通氣機。氣機通暢,痰液自然也會排出。孩子稍稍清醒後,再服用金箔鎮心丸、抱龍丸。
如果痰太多吐不出來,可用薑汁、竹瀝水三到四匙灌服。或者用搐鼻散,用紙條蘸藥粉刺激鼻腔使其打噴嚏。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療,孩子仍然沒有打噴嚏,或啼哭聲微弱,口緊閉不吃東西,額頭汗如雨下,尿失禁,噴藥物,則此病無法治愈。
金箔鎮心丸:此方藥性平和,能止驚厥,化痰,鎮心安神。適用於急慢驚風、慢脾風、胎驚、天吊等症。
組成:雄黃(五錢),硃砂(三錢),天竺黃(五錢),膽星(一兩),茯苓(五錢),防風(三錢),白附子(三錢),牛黃(一錢,另研),麝香(一錢,另研),山藥(三錢),蟬蛻(十四個),全蠍(十四個,去土),冰片(三分),金箔(五十片),殭蠶(二十條,炒去絲)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大米糊做成丸藥,以金箔包裹。
稀涎散:痰液阻塞咽喉,牙關緊閉時使用,以利開關。
組成:豬牙皂角、明礬,如需催吐,加瓜蒂等量。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匙,用白開水送服。
搐鼻散:
組成:半夏、細辛(各二錢),荊芥(七分),牙皂(三錢),麝香(一分)
用法:研磨成粉,用紙條蘸藥粉刺激鼻腔使其打噴嚏。
四磨湯:能疏通氣機、化痰。
組成:檳榔、木香、枳殼、烏藥
用法:四味藥材不用切碎,用薑湯水磨後服用。
人參羌活散:能止驚厥,化痰,安神。
組成:柴胡、獨活、天麻、前胡、人參、甘草、地骨皮、川芎、枳殼、茯神、羌活、桔梗、陳皮、防風、殭蠶、蟬蛻
用法:加薑汁、竹瀝水煎服。痰盛加南星;大便溏瀉加訶子、澤瀉;大便乾燥加皂角;昏迷不醒加黃連;壯熱加黃芩;咳嗽加杏仁;天吊加鉤藤;心悸加當歸;眼球震顫(肝風盛)加青皮、黃連;胸悶加枳實。
醒脾飲:治慢驚、慢脾風。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厚朴、橘紅、甘草、半夏、藿香、天麻、木香、乾薑、蓮肉
用法:加薑、棗、陳米一百粒同煎。言語不清加石菖蒲;大便溏瀉加訶子;四肢厥冷加附子;抽搐加全蠍、蟬蛻。
珍珠丸:治驚風、口噤。一日一丸,連服七日,共服七丸。
組成:南星(炮製),天麻,白附子(二錢,炒),滑石粉(五分),爐甘石(一匙),蕪荑,滑石,全蠍(麵炒,各二錢半)
用法:研磨成粉,做成丸藥,麻子大小,薄荷湯送服。
奪命散:
組成:赤腳蜈蚣(一條,去頭足,炙焦),麝香(少許)
用法:研磨成粉,用豬奶調服。
保命丹:治胎驚、內吊、腹脹堅硬、睡眠不安、哭鬧不止,一切風痰。
組成:全蠍(十四個,去毒),防風(二錢),殭蠶(去絲),天麻(各二錢),南星(炮製),白附子,麝香(五分),金箔(十片),蟬蛻,硃砂(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