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總論

嘗聞小兒方脈科,古人謂之啞科,最難調治,何也?蓋嬰童之流,難問症、察脈故耳。抑且臟腑脆嫩,孟浪之劑,峻寒、峻熱不敢輕試。且兒在襁褓,內無七情、六慾交戰,外無大風、大寒相侵,何嬰兒疾繁且甚歟?大抵,半胎毒、半傷食也,其外感風寒,什一而已。曰:臍風、胎驚、痘疹、斑瘡、驚癇、發搐、痰壅、赤瘤、白禿、解顱、鵝口、重舌、木舌諸症,豈非孕母不謹胎毒所致歟?且小兒在胎,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輟躁。

或多食煎煿,恣味辛酸;嗜欲無節,喜怒不常,皆能令兒受患。母既胎前不節,胎後又不能調,惟備姑息,未足百啐,餌以酸鹹;未彀甫周,啖以肥甘,百病由此而生矣。曰:吐瀉、黃疸、五疳、腹脹、腹痛、水腫、瘧、痢、痰喘,豈非乳食過傷,調養失宜所致歟。此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不聽淫聲,不視邪色,有旨哉,幼幼之法,必深得造化生生不息之意。此古人多壽考,兒少夭折也。

白話文:

過去聽聞小兒科,古人稱之為「啞科」,最難診治,原因何在?因為嬰幼兒難以言語表達症狀,也難以察覺脈象。況且他們的臟腑嬌嫩,所以峻寒、峻熱的猛烈藥物不敢輕易嘗試。此外,幼兒身處襁褓之中,內在沒有七情六慾的幹擾,外在也沒有大的風寒侵襲,那麼為何嬰兒的疾病仍然很多且嚴重呢? 大致上來說,一半是胎毒,一半是傷食,至於外感風寒,只佔十分之一而已。例如:臍風、胎驚、痘疹、斑瘡、驚癇、發搐、痰壅、赤瘤、白禿、解顱、鵝口、重舌、木舌等症狀,難道不是懷孕的母親不謹慎所導致的胎毒嗎?而且,小兒在胎中,母親飢餓他也飢餓,母親飽足他也飽足。母親吃辛辣適口,胎氣隨之火熱;母親情緒激動,胎息也會跟著急躁。

或有母親過食煎烤的食物,沉迷辛酸的味道;嗜慾無度,喜怒無常,都能讓胎兒受到影響。母親不僅在懷孕前不節制,懷孕後又不能調養好,只是姑且湊合,沒有細心照顧,餵食酸鹹的食物;孩子未滿周歲,就給予肥甘的飲食,各種疾病由此而生。例如:吐瀉、黃疸、五疳、腹脹、腹痛、水腫、瘧疾、痢疾、痰喘等,難道不是因為乳食過量,調養不當所造成的嗎? 因此,古代女子懷孕時,睡覺不側身,坐著不靠邊,站立時不張開腿;不食用不純正的食物,不聽淫穢的聲音,不看邪惡的顏色,這些教導都很精妙,是育幼的方法,一定深深體會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道理。所以,古人長壽,而兒童夭折的較少。

有等稟性溫良之婦,有娠,不嗜欲、縱口,生兒少病,而痘疹亦稀。為兒醫者,臨症之際,宜察色、觀形,不宜鹵莽。如頰赤,知心熱;鼻紅。知脾熱;左腮青,知肝氣有餘;右腮白,知肺經不足;頦白,知腎虛。更參虎口三關之脈,小兒病情斯過半矣。

白話文:

若是有天生性情溫和善良的婦女懷孕,在懷孕期間不喜飲食,嘴巴也不挑剔,生下的孩子很少生病,而且得天花疹的機率也低。作為兒科醫師,在診治孩童時,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臉色和形體,不能草率行事。

例如,如果孩子的臉頰發紅,就表示心火旺盛;鼻子發紅,就表示脾火旺盛;左邊臉頰發青,就表示肝氣過盛;右邊臉頰發白,就表示肺經虛弱;下巴發白,就表示腎氣不足。

再配合觀察虎口三關的脈象,就能夠掌握孩童病情的一半了。

2. 蒸變論

小兒初生,血氣未足,陰陽朱調,骨骼未全,故有蒸變之候。每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一變蒸。變則精神易,蒸則骨骼成。或發熱,或吐或汗,呻吟,不食,煩啼,鼻塞,咳嗽,痰涎。變候七日,蒸過十三。初變:腎水,志,身熱,耳骫冷。二變一蒸:膀胱,上唇腫如臥蠶。

三變:心火,學笑,生驚悸。四變二蒸:小腸,渾身壯熱而硬。五變:肝木,夜多啼哭。六變三蒸:在膽,學坐,閉目,生驚搐。七變:肺金,學語,牙齒生。八變四蒸:大腸,學硑。噴嚏,泄瀉。九變:脾土,吐、瀉,識人,知喜怒。十變五蒸:屬胃,微汗、腹痛,呼父母。

心包、三焦無形,故無蒸變。五蒸十變,天地生成之數全矣。八蒸者,後三大蒸,漸學移步,能應名。共五百零十二日,變則手足受血,足能行而手能持,亦有胎氣壯實,喑變而無諸症者,此骨節臟腑由變而全,而胎毒亦由變而散也。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氣血不足,陰陽不調和,骨骼未發育完全,因此容易發生蒸變。每隔三十二天發生一次蒸變,六十四天發生一次蒸。蒸變發生時精神容易改變,蒸會讓骨骼發育。

蒸變時可能發熱、嘔吐、出汗、呻吟、不進食、煩躁啼哭、鼻塞、咳嗽、有痰。蒸變會持續七天,蒸後會持續十三天。

初變

腎水,強志,身體發熱,耳朵後部發冷。 二變一蒸

膀胱,上嘴脣腫脹像臥蠶。 三變

心火,開始發笑,容易驚悸。 四變二蒸

小腸,全身發熱發硬。 五變

肝木,夜間多啼哭。 六變三蒸

膽,開始學習坐,閉目,容易抽搐。 七變

肺金,開始學說話,長牙齒。 八變四蒸

大腸,開始學習爬。打噴嚏,腹瀉。 九變

脾土,嘔吐、腹瀉,能認人,知道喜怒。 十變五蒸

胃,會微微出汗、腹痛,呼叫父母。

心包和三焦沒有形體,因此沒有蒸變。五蒸十變,是天地生成中的定數。八蒸後的三大蒸,會逐漸學習走路,能夠應答名字。總共五百零二天,蒸變會讓手腳充血,能走路且能拿東西,但也有些胎毒強健,不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因為骨節臟腑通過蒸變而發育完全,胎毒也通過蒸變而散發的緣故。

3. 驚風論

經云:諸風掉眩,統屬肝木。小兒純陽,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故肺金受制,無以平木。故肝木有餘,而脾土常不足也。失於保養,塞暄不調,以致外邪侵襲;飢飽失節,以致中氣損傷,而急驚、慢驚之候作矣。故急驚屬肝,風木有餘之症;慢驚屬脾,中土不足之候。有餘,則清之、瀉之;不足,則溫之、補之。

急驚之症,因聞霹靂之聲,或騾馬禽獸之唬,以致面青、口噤、聲嘶、發厥。過則容色如常,良久復作,身熱,面赤,引飲,口鼻氣熱,二便黃赤,惺惺不睡。蓋熱盛生痰,痰盛生風,因驚而發耳。慢驚之症,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吐瀉日久,中氣大虛,發搐無休,身冷,面黃,不渴,口鼻氣寒,二便清白,露睛,昏睡,目上視,手足瘛瘲,筋脈拘攣。蓋脾虛生風,風盛則筋急,即天吊風是也。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各種頭暈目眩的症狀,都屬於肝木旺盛的緣故。小孩子元氣旺盛,腎水尚未充盈,而心火已經旺盛,導致肺金受制,無法平息肝木。因此肝木旺盛,而脾土通常不足。如果沒有好好保養,寒熱變化失常,就會導致外邪入侵;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中氣受損,而發作急性驚風或慢性驚風。因此急性驚風屬於肝病,風木旺盛的症狀;慢性驚風屬於脾病,中土不足的症狀。旺盛的就要清熱、瀉火;不足的就要溫補。

急性驚風的症狀:因聽到雷聲,或驢馬禽獸的叫聲,導致面色青紫、口齒緊閉、聲音嘶啞、昏迷。過一陣子後就能恢復正常,但過不久又會發作,身體發熱、面色潮紅、口渴、口鼻氣息熱,大小便黃赤,精神亢奮不眠。這是因為熱邪旺盛生痰,痰盛生風,因驚嚇而發病的緣故。慢性驚風的症狀: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嘔吐腹瀉日久,中氣大虛,持續抽搐不已,身體發冷、面色發黃、不渴、口鼻氣息冷,大小便清白,眼睛睜大,昏昏欲睡,眼睛往上看,手腳拘縮,筋脈攣縮。這是因為脾虛生風,風盛則筋急,也就是所謂的天吊風。

錢氏謂:急驚無陰之症,心經實熱,陰不能配陽,為陽盛陰虛之候;慢驚是無陽之症,脾土虛甚,火不能勝水,為水甚火虛之候。故急驚者,十生一死;慢驚者,十死一生。當諳此理,不可混作一途。

白話文:

錢氏認為:急性驚風病沒有陰寒病症,因為心絞痛有實熱,陰氣無法配合陽氣,這是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的情況;慢性驚風病則是沒有陽氣病症,因為脾胃虛弱非常嚴重,火氣無法剋制水氣,這是由於水氣太重而火氣不足的情況。因此,急性驚風病患者死亡率較低,只有十分之一會死亡;而慢性驚風病患者的生存機率很低,只有十分之一能存活下來。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不可以把兩種病情混淆在一起處理。

4. 諸疳論

經云:數食肥,令人內熱;數食甘,令人中滿。蓋其病因肥甘之所致,故名曰疳。夫襁褓中之乳子,與四五歲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氣未全,而穀氣未充也。不能調助,惟務姑息,舐犢之愛,恣良肥甘,瓜果生冷,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餐暮飧,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痿黃,肚大青筋,蟲疰瀉痢,諸疳作矣!

白話文:

經書上說:經常吃肥膩的食物,會讓人體內燥熱;經常吃甜食,會讓人腹脹。這是因為肥膩甜食是導致疾病的根源,所以叫做疳。

襁褓中的嬰兒,以及四五歲的孩子,乳汁未斷,胃氣尚未完全恢復,穀氣也沒有充實。他們還不能調節飲食,只注重姑息養護,父母對孩子的疼愛,縱容他們吃肥膩甜食、瓜果生冷,以及各種烹調調味的食物,早晚不斷,逐漸積聚成阻塞、固化的食積,導致身體發熱、體形消瘦、面色萎黃、肚子鼓脹、筋骨瘦弱、蟲積腹瀉、各種疳病出現!

5. 吐瀉論

經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濕盛則濡泄。夫小兒吐瀉,皆由乳食過度,冷熱不調,脾胃不和,傳化失常,停滯於內,外感寒熱,而吐瀉作矣。瀉黃、嘔逆為熱,瀉清、吐乳為寒。須認切當,可也。

白話文:

古文中說道:“各種嘔吐、反胃、腹瀉急促且強烈的情況都與熱有關。”又說:“溼氣太重會導致大便稀薄。”小孩嘔吐和拉肚子都是因為吃奶或食物吃得太多,冷熱不平衡,脾臟和胃部不能協調,消化功能異常,造成積食在體內,再加上受到寒冷或暑熱的影響,就出現了嘔吐和拉肚子的症狀。如果拉出的大便是黃色的並且伴有嘔吐是屬於熱性病變;如果是拉出的是清水或是牛奶並伴隨嘔吐就是屬於寒性的病症。必須要仔細辨別清楚才能進行治療。

6. 嬰童賦

乾元好生,坤元長養。人稟陰陽,天地囊龠。父精、母血以成形,天清、地濁而升降。顧一月之胎,形如珠露;二月之胚,痕若桃花。三月、四月,而男女形象分明;五月、六月,而五臟六腑具足。七月,髮發生而關竅通;八月,動其手而遊其魂。九月,兒身三轉;十月,母妊當分。

兒在胎而餐母血;母嗜欲最要提防。母寒、子寒,母熱、子熱。男女初生,調理須要得宜;腸胃未充,飯食不宜哺啜。六七日臍帶未乾,縱炎熱休頻浴水。或緣客氣相沖,遂染臍風惡候。盤腸,疝氣,撮口,噤風,皆因風火為殃,未滿十朝難治。若是初生,形如啞子,緣母飲冷,寒入肺經;晝夜啼哭徹曉,皆由熱盛心驚。

白話文:

天地萬物,皆由陰陽二氣交感而生。人體亦是如此,禀承了天地之氣,如同一個容器般承載著陰陽之氣。父親的精氣與母親的血液交融,形成胎兒的形體,如同天清地濁之氣上下升降。

一個月大的胎兒,形狀像露珠般微小;兩個月的胎兒,形狀像桃花般模糊。三、四個月,男女的形狀逐漸清晰;五、六個月,五臟六腑已經具備。七個月,頭髮開始生長,各個關竅也變得通暢;八個月,胎兒開始在母體中活動,魂魄也開始活躍。九個月,胎兒的身體翻轉三次;十個月,母親懷胎的期限已到,準備分娩。

胎兒在母體中依靠母親的血液營養,因此母親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十分重要。母親體寒,胎兒也會體寒;母親體熱,胎兒也會體熱。男女初生,需要精心調養,因為他們的腸胃還未發育成熟,不宜過早進食。六七天之內,臍帶尚未乾燥,即使天氣炎熱也不宜頻繁洗澡。若因外邪入侵,容易引起臍風,導致腹痛、疝氣、口噤、驚風等疾病,十天之內難以治療。

若新生兒像啞巴一樣無法發聲,可能是母親過度飲用冷飲,寒氣入侵肺經所致。若新生兒晝夜啼哭不止,則可能是體內熱盛,心神不安所致。

癬疥多因胎熱,身黃名曰胎黃。馬牙疳、七星丹,針而復繳;木舌風、重舌風,刺而後敷。更有蒸變,骨骼乃成。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一蒸。八蒸、十變,志意漸生;長智、長骨,能應能行。是兒暗行蒸變,必緣稟賦完全。胎驚、內釣,夜啼聲多,屬臟寒;瀉青、瀉黃兼吐乳,須分寒熱。

雖云驚症多般,大抵風、痰、食、熱。發為搐搦,咬牙,寒戰;變為循衣,眼竄,筋攣。治法:導食、豁痰作主,清心、瀉木為先。更有慢驚,起於脾虛,露睛、昏睡;身寒虛變,脾風速死,天釣驚抽,眼目痓癇,取下風痰。更有諸疳,多傷食積。心、肝、脾、肺、腎,五臟異症;丁奚、哺露症,急治尤難。

白話文:

皮膚病大多是因為胎兒時期體內熱氣過盛,嬰兒出生後全身發黃稱為胎黃。馬牙疳、七星丹等疾病,需要針灸治療。木舌風、重舌風則需先針灸後敷藥。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骨骼逐漸發育,每隔32天就會有變化,每隔64天就會蒸長一次。經過八次蒸長、十次變化,嬰兒逐漸有了意識和智力,骨骼也長大,可以行走。這說明嬰兒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必須基於先天禀賦的完備。

嬰兒如果經常驚嚇、內熱上衝,夜裡哭鬧不止,屬於內臟寒氣過重;如果吐瀉出青色或黃色液體,並伴隨嘔吐乳汁,則需根據寒熱情況分別治療。

雖然嬰兒的驚嚇症狀有很多種,但主要原因是風寒、痰濕、飲食不當和體內熱氣。驚嚇的表現包括抽搐、咬牙、發抖、抓衣、眼珠亂轉和筋攣。治療方法以導食、豁痰為主,並需清心、瀉熱。有些嬰兒驚嚇是由脾虛引起的,表現為眼珠突出、昏睡、身體冰冷等。脾風導致的驚嚇則會迅速致死。其他像天釣、驚抽、眼目痓癇等,都需要治療下風痰。

此外,嬰兒的各種疳症大多是飲食積滯造成的。心、肝、脾、肺、腎五臟各有不同的病症。丁奚、哺露等疾病更需要緊急治療。

痢乃物積、氣滯,瘧分邪客、水火。肚痛當分虛實,吐乳總曰胃寒。解顱、語遲、夜滯頤,蓋是原虛;口瘡、鵝口、癩頭瘡,原由胎毒。赤瘤、火眼,皆從火熱;囟高、囟陷,咎歸脾虛。如斯古怪,更為何因?豈非乳母不善調治,致兒百病叢生者乎。臨症三思、診視,庶幾起死、回生。

白話文:

痢疾是因為食物積累、氣機停滯,瘧疾則分為外邪入侵和水火失衡。肚子痛要區分虛實,吐奶大多是胃寒。頭顱閉合、說話遲緩、晚上流口水,都是先天虛弱的表現;口腔潰瘍、鵝口瘡、頭癬,都是胎毒引起的。紅色腫塊、眼赤,都是火熱過盛的徵兆;囟門高突或凹陷,都是脾虛所致。如此種種奇怪的病症,又是因為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乳母不善調養,導致孩子百病叢生嗎?面對病症,要仔細思考、認真診斷,才能讓孩子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