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龜胸龜背歌

肺經受熱致龜胸,胸上高如龜脊同,脹滿攻於胸膈上,母食辛溫熱乳沖,客風入脊成龜背,龜尿點脊有神功。

百合丹,治龜胸。

大黃,天門冬,杏仁(去皮尖,另研),桑白皮,葶藶(炒),百合,木通(各等分)

上為末。

瀉白散,見後

取龜尿法,:以荷葉盛龜,用鏡照之,尿自出。

白話文:

因肺部受到熱氣影響,導致胸部形狀像龜殼一樣突出,胸部上方高挺,如同龜殼的脊樑。胸部感到脹滿,這是因為母親在哺乳時食用了辛辣、溫熱的食物,使得乳汁也帶有熱性。當外來的風邪侵入脊椎,就可能形成類似龜殼的背部曲度。據說,將龜尿點在脊椎上,有神奇的療效。

百合丹,用於治療龜胸。

所需藥材包括:大黃,天門冬,去皮尖的杏仁(需另外研磨),桑白皮,炒過的葶藶,百合,以及木通(這些藥材需等量使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瀉白散,詳情請見後續介紹。

取得龜尿的方法:將龜放在荷葉上,然後用鏡子照射它,龜尿就會自然排出。

2. 行遲大法歌

小兒五百日當行,蒸變才周骨始全,二三五歲尤難走,肝腎虛而骨不堅,腎不扶肝筋力弱,五茄虎骨走天邊。

五茄皮散

五茄皮散一加皮,二木瓜同牛膝宜,米飲更浸些小酒,食前調服治行遲。

虎骨丸

虎骨丸中虎骨湯,桂芩生地膝芎當,棗仁煉蜜丸吞下,子女行遲用此方。

白話文:

[行遲大法歌]

孩童在五百天左右應學會走路,這時他們的骨骼經過發育變化,才剛剛完全成熟。但在兩至五歲間,有些孩子仍會有走路困難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肝腎功能不足,導致骨骼不夠堅固。若腎臟無法輔助肝臟,肌肉的力量就會減弱,就像五茄和虎骨一樣,必須到天邊去尋找。

五茄皮散

五茄皮散的主要成分是五茄皮,再加入一倍的加皮,以及兩份木瓜和牛膝。用米酒稍微浸泡後,在飯前服用,能治療孩童學步緩慢的問題。

虎骨丸

虎骨丸中包含虎骨湯,還有肉桂、黃芩、生地、牛膝、川芎等成分,加上酸棗仁,並以蜂蜜製成丸狀。此藥可用來治療孩童學步緩慢,讓孩子早日學會走路。

3. 脫肛症歌

肺氣虛時脫出肛,小兒此症不須慌,瀉痢久而氣下墜,澀腸文蛤好推詳。

脫肛方

用陳壁土、泡湯、熏、洗、效。

用五倍子,為細末,敷,而頻托入,效。

用鱉頭,澆,存性,香油調敷;或燒煙燻之。

澀腸散,治久痢,大腸脫出。

赤石脂,訶子(去核),龍骨(各等分)

上末,臘茶少許,和藥摻上,絹帛揉入。治痢,米湯調下。

白話文:

當肺氣虛弱時,會出現肛門脫垂的情況。若是兒童發生這種情況,家長不必過度恐慌。長期的腹瀉導致氣血下墜,可用澀腸散與文蛤來治療。

脫肛方

使用陳年的牆壁土,泡在熱水中,用來薰蒸和清洗,有療效。

使用五倍子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並且頻繁地將脫出的部分託回,有療效。

使用鱉頭,經過火烤後保留其藥性,再用香油調和敷於患處;或者燒成煙來薰。

澀腸散,用於治療長期的腹瀉,以及因此導致的大腸脫出。

所需材料:赤石脂,訶子(去除核),龍骨(三種材料等量)。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的臘茶,和藥粉混合後塗抹在患處,再用絹帛揉進去。若要治療腹瀉,則可用米湯送服。

4. 遺尿症歌

小兒遺尿細推詳,腎膀虛弱致其殃,清冷氣虛無約制,故令不禁溺於床。

益智神苓散

益智(生),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各等分)

上為末,空心、清米飲調下。

加味地黃丸

生地黃(酒洗一兩),白茯苓(二兩),山藥(一兩),破故紙(研炒),山茱萸肉(二兩),牡丹(一兩),澤瀉(一兩),肉桂(五錢),益智(研),人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鹽湯送下。兼服肥兒丸,效。

小兒脫囊:陰囊腫大,墜下而不收也。亦有囊皮脫爛者。

木通,甘草,黃連,當歸,黃芩

上等分,水煎,食前服。囊爛者,以野紫蘇葉面青、背紅者是。為末,香油調敷。皮脫、睪丸露者,外以青荷葉包之,敷藥,自生皮。

小兒臍中汗出並痛,用枯凡干敷;或用柏末敷。

治泄瀉不止,硫黃、滑石,共為末,米飲調下。

一方,治撮口,殭蠶,為細末,蜜調塗,妙。

奇方,治泄瀉,胡椒為細末,薑汁調,敷臍妙。

白話文:

對於小孩的遺尿問題,我們需要詳細地探究。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腎臟和膀胱功能弱導致的,因為身體無法有效控制排尿,所以孩子們會在睡覺時無意識地尿牀。

在治療上,可以使用「益智神苓散」。所需材料為生益智、去皮的白茯苓以及去皮的茯神,三者份量相等。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空腹時以清米飲調服。

另一種選擇是「加味地黃丸」。所需材料為酒洗過的一兩生地黃、二兩白茯苓、一兩山藥、研炒過的破故紙、二兩山茱萸肉、一兩牡丹、一兩澤瀉、五錢肉桂、研碎的益智、以及各一兩的人參。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同芡實。服用時,以鹽湯送服。同時服用肥兒丸,效果更佳。

對於小兒脫囊,即陰囊腫大且下垂無法收回,甚至囊皮脫落腐爛的情況,可以用木通、甘草、黃連、當歸和黃芩等分,用水煎煮,飯前服用。如果囊皮已經脫落,可用野紫蘇葉(葉面青色、背面紅色)磨成粉末,以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對於皮膚脫落、睪丸暴露的情況,則可使用青荷葉包裹住,然後再敷上藥物,新的皮膚會自然長出。

對於小兒肚臍周圍出汗並伴有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枯凡幹或柏樹粉末敷在患處。

對於止不住的腹瀉,可以將硫磺和滑石磨成粉末,以米飲調服。

對於撮口的治療,可以將殭蠶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後塗抹。

對於腹瀉的奇效方法,可以將胡椒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後敷在肚臘上。

5. 奏效方

錢氏瀉青丸,治目直大叫、項急、煩悶,肝實症也。

羌活,膽草,當歸,梔子,防風(去蘆),川芎,大黃(紙包煨)

上為末,煉蜜為丸,雞子大。每一丸,竹葉煎湯調下。

地黃丸,治咬牙,寒戰,肝虛症也。

山茱萸,牡丹皮,山藥,澤瀉,熟地黃(酒洗),白茯苓(各四錢)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五七丸,溫水下。

瀉心湯,治叫哭,發熱,飲水而搐,心實症也。

黃連(一兩去蘆)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下。

導赤散,治法同前

木通,甘草,生乾地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淡竹葉湯下。

粉紅丸,治困臥,悸動不安,心虛症也。

硃砂(一錢五分,研),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另研),牛膽南星(四兩),胭脂(一錢)

上為末,牛膽汁和丸,如彈子大,砂糖水溫服。

瀉黃散,治困睡,身熱,弄舌,脾實症也。

山梔仁(二兩),石膏(五錢),甘草(六錢),防風(七錢,去蘆),藿香(七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燈芯湯下。

異功散,治吐瀉,生風,虛冷,不飲乳,脾虛症也。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陳皮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湯下。

瀉白散,治悶亂,喘促,或飲水,肺實症也。

桑白皮(去皮,一兩,炒),甘草(半兩,炒),地骨皮(一兩,焙)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鍾,粳米一合,煎至七分,空心服。

阿膠散,治嗽,喘,咆哮,昏沉,肺虛症也。

阿膠(一兩,麵粉炒),甘草(三錢),黍黏子(一錢,炒),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馬兜鈴(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益黃散,治脾虛,冷積,不能消食。

陳皮,青皮,訶子肉,甘草(各五錢),丁香(二錢)

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六一散,治傷暑濕。降痰、助脾。

滑石(六兩),粉甘草(一兩)

止汗,加黃耆三錢;一方,加辰砂。

上為細末,滾水湯下。

清涼散,治潮熱,效。

銀柴胡,胡黃連(等分)

上為末,燈芯湯下。丸亦可。

還魂丹,治急慢驚風。吹鼻。

二寸蜈蚣一個蝦,四兩白芷與天麻,再加二字黃花子,死在陰靈要返家

青丸子,化痰。

青黛(五錢),南星(炒過,五錢),巴霜(五分)

紅丸子,下痰。

硃砂(一錢,水飛過),半夏(薑製,五錢),巴霜(五分)

白丸子,吐痰。

白附子(五錢,生用),寒水石(硝煅,半兩),巴霜(五分)

黃丸子,瀉痰。

大黃(煨過,五錢),鬱金(五錢),巴霜(五分)

化痰丹,治食積,痰氣,瘧、痢。又名化鐵丹。

八梅十六豆,一豆三胡椒,青陳各半兩,醋打麵糊調。加上萊菔子,青木不相饒,小兒多食積,是鐵化能消。

白話文:

奏效方

錢氏瀉青丸:治療眼睛直視、大喊大叫、頸項僵硬、煩躁不安(肝實證)。

藥材:羌活、膽草、當歸、梔子、防風(去蘆)、川芎、大黃(紙包煨)。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雞蛋。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煎水送服。

地黃丸:治療咬牙、寒戰(肝虛證)。

藥材:山茱萸、牡丹皮、山藥、澤瀉、熟地黃(酒洗)、白茯苓(各四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服用五到七丸,溫水送服。

瀉心湯:治療哭叫、發熱、喝水就抽搐(心實證)。

藥材:黃連(一兩,去蘆)。將黃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水送服。

導赤散:治療方法與瀉心湯相同。

藥材:木通、甘草、生乾地黃(各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淡竹葉湯送服。

粉紅丸:治療嗜睡、心悸不安(心虛證)。

藥材:硃砂(一錢五分,研磨)、天竺黃(五錢)、龍腦(一錢,另研磨)、牛膽南星(四兩)、胭脂(一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牛膽汁和成丸藥,大小如彈子,用砂糖水溫服。

瀉黃散:治療嗜睡、身熱、伸舌(脾實證)。

藥材:山梔仁(二兩)、石膏(五錢)、甘草(六錢)、防風(七錢,去蘆)、藿香(七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燈芯湯送服。

異功散:治療嘔吐腹瀉、生風、畏寒、不喝奶(脾虛證)。

藥材: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陳皮。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湯送服。

瀉白散:治療胸悶煩躁、呼吸急促,或喝水(肺實證)。

藥材:桑白皮(去皮,一兩,炒)、甘草(半兩,炒)、地骨皮(一兩,焙)。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鍾,粳米一合,煎至七分,空腹服用。

阿膠散:治療咳嗽、喘息、咆哮、昏沉(肺虛證)。

藥材:阿膠(一兩,麵粉炒)、甘草(三錢)、黍黏子(一錢,炒)、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馬兜鈴(五錢)。將以上藥材粗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水煎服。

益黃散:治療脾虛、腹部冷積、消化不良。

藥材:陳皮、青皮、訶子肉、甘草(各五錢)、丁香(二錢)。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水煎服。

六一散:治療傷暑濕邪,降痰、健脾。

藥材: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止汗,加黃耆三錢;另一方,加辰砂。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滾水送服。

清涼散:治療潮熱,有效。

藥材:銀柴胡、胡黃連(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燈芯湯送服,也可製成丸藥。

還魂丹:治療急慢驚風。吹鼻服用。(藥方成分描述較為模糊,難以準確翻譯)

青丸子:化痰。

藥材:青黛(五錢)、南星(炒過,五錢)、巴霜(五分)。

紅丸子:下痰。

藥材:硃砂(一錢,水飛過)、半夏(薑製,五錢)、巴霜(五分)。

白丸子:吐痰。

藥材:白附子(五錢,生用)、寒水石(硝煅,半兩)、巴霜(五分)。

黃丸子:瀉痰。

藥材:大黃(煨過,五錢)、鬱金(五錢)、巴霜(五分)。

化痰丹:治療食積、痰氣、瘧疾、痢疾。又名化鐵丹。(藥方成分描述較為模糊,難以準確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