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病機纂要
嘗謂臟腑病因,數變莫測。暑濕風寒易辨;經絡虛實先明。心主驚而肝主風;脾主困而肺主喘。腎水為臟,專主於虛。肝實:則兩目直視,大叫、呵欠,項急、煩悶,瀉青丸須宜早啜;肝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外生,氣濕內生,地黃丸猶所堪裁。叫哭、發熱、飲水、搐,降君火,導赤、瀉心;困臥、悸動、體不安,補心脾,粉紅丸子。
脾實:困睡、身熱,引飲水,瀉黃散可服;土虛:吐瀉、生風,異功散、益黃散堪嘗。肺實:悶亂、喘促,有飲水、不飲水之分,功成於瀉白;金虛:氣硬、唇白,有色澤、色不澤之別,效奏於阿膠。腎本虛而無實,目無光而畏明。額解顱而面㿠白,地黃丸而補腎虛。大都:筋脈統屬於肝;熱盛,則直視有準;風生,則連劄無疑。
風熱相攻,反張而痓,百日內發,是曰胎驚。真驚三發則死;假驚何用求神。或起於風寒跌撲;或由於雞犬聲聞。驚分急慢;症別陰陽。急者活而慢者危;急宜涼而慢宜補。抱龍丸、鎮驚丸總在滾痰;保生丹、醒脾飲,尤尊至寶。咳嗽何因,風寒痰火。有聲無痰兮,肺被火炎;有痰無聲兮,脾遭濕撓。
春作氣升夏火炎,秋從濕熱冬寒滯。痰臭結癰在肺,午後嗽作。陰虛久嗽,龜胸須知。莫如,百合丹、款花膏,專除久嗽;參蘇飲、豁痰湯,更治風寒。夏傷暑而秋作瘧,食生冷而結痰。涎氣、正氣交攻;陰分、陽分各別。一日一發在陽分,可行截法;間一日發在陰分,養正而痊。
痢多滯下,有赤、有白。物積內而氣滯中;白乾氣而赤乾血。綠如菜色,良由風濕之因;黃而帶赤,蓋是熱積所致。瘀滲、兜澀莫試;通因通用為宜。嘔吐因過飽,沖寒、痰火併胃虛所致。煩渴、挾暑;肢冷、中寒。月里嬰兒吐乳,卻緣何故?哭聲未定,乳之,氣逆上行。大都:正胃、調脾;治法:降痰、下氣。
霍亂吐瀉並轉筋入腹;日熱夜寒互激,邪正難分。轉筋者,風生肝木;大瀉者,脾受濕侵。吐乃火炎心上,陰陽二氣相承。暑濕、霍冷、為當寒兮,姜附可稱。小兒泄瀉,食積之因。水瀉皆緣,濕盛;完穀、蓋是脾虛。數至而便無糞,泄名大瘕泄。不泄而或多矢氣,濕滯痰凝。
五苓散效如奔馬;導滯湯速若驅霆。疳之得名,過食肥甘。白膜遮睛,發穗、毛乾、生癬疥;青筋繞肚,吃泥、瀉痢、脫肛門。身寒、身熱;或吐、或喘。吃茶葉,蟲居心上;齧𪔿炭、蟲食肝經。腎則吃鹽、面地;膽則喜醋、貪酸。蟲若歸脾,好吃土而並生米;上行齧肺,喜咬布以及衣裳。
長蟲、寸白及蛔蟲,此因宿食居脾胃。蕪荑、貫眾,殺蟲聖藥;肥兒、脫甲,疳積仙方。驚痰:乳食作塊而痛;驚癖:痰凝當心作痛。痰癖,多啼,心上下痛。壯熱疳癖,身痛兼羸。右脅塊如掌跡,腑癖、不動,不遷移,兩脅疼似杖形,食疼而來往衝心。除驚痰,滾痰為上;療積食,消導居先。
白話文:
病機纂要
臟腑疾病的成因複雜多變,難以捉摸。暑濕風寒等外邪相對容易辨別;而經絡的虛實則需要仔細判斷。心主驚恐,肝主風邪;脾主倦怠,肺主喘息。腎主水液,最易出現虛證。肝實證表現為:兩眼直視,大喊大叫、打呵欠,頸項僵硬、煩躁不安,此時應及早服用瀉青丸;肝虛證則表現為:咬牙,頻頻打呵欠,體表發熱,內部濕熱,服用地黃丸較為合適。
出現哭鬧、發熱、口渴、抽搐等症狀,應清瀉心火,服用導赤散、瀉心湯;若出現倦怠嗜睡、心悸、身體不適等症狀,則應補益心脾,服用粉紅丸。
脾實證表現為:嗜睡、發熱,口渴想喝水,服用瀉黃散;脾虛證則表現為:嘔吐腹瀉,容易受風,服用異功散、益黃散。肺實證表現為:胸悶氣急,喘促,可能伴有口渴或不渴,服用瀉白散;肺虛證則表現為:氣短、嘴唇蒼白,根據嘴唇顏色有無光澤選擇治療方法,阿膠效果較好。腎本虛弱,表現為:眼睛無神,畏光,額頭鬆弛,面色蒼白,服用地黃丸補腎。
總而言之,筋脈都歸屬於肝;肝陽亢盛,則兩眼直視;肝風內動,則肢體抽搐。
風熱之邪互相攻伐,導致四肢反張、抽搐,百日內發病者稱為胎驚。真驚發作三次則危及生命;假驚則無需過度恐慌。驚癇的病因可能是風寒、跌撲,也可能是受驚嚇(例如聽到雞犬叫聲)。驚癇分為急性和慢性,症狀也有陰陽之分。急性驚癇預後較好,慢性驚癇則預後較差;急性驚癇宜用涼性藥物治療,慢性驚癇則宜用溫補藥物治療。抱龍丸、鎮驚丸善於化痰止驚;保生丹、醒脾飲也是治療驚癇的良方。
咳嗽的病因包括風寒、痰火。咳嗽有聲無痰,是肺熱所致;咳嗽有痰無聲,是脾濕所致。
春季肝氣升發,夏季心火旺盛,秋季濕熱,冬季寒邪閉滯。痰濁瘀結在肺部,午後咳嗽加重。陰虛久咳,胸部消瘦凹陷。治療久咳,百合丹、款冬花膏效果最佳;參蘇飲、豁痰湯則適用於風寒咳嗽。夏季中暑,秋季可能誘發瘧疾;食用生冷食物則容易導致痰濕凝聚。邪氣正氣互相攻伐,陰陽兩虛各有不同。瘧疾一日一發屬於陽分證,可用截瘧法治療;間日瘧屬於陰分證,需養護正氣才能痊癒。
痢疾多為下痢,分為赤痢和白痢。赤痢為血痢,白痢為膿痢。大便呈綠色如菜葉狀,多為風濕所致;大便黃色帶血,多為熱邪積聚所致。不宜使用收澀止瀉之藥,宜通因通用。嘔吐的病因可能是飲食過飽、受寒、痰火、胃虛等。煩渴多汗,是暑熱所致;四肢冰冷,是寒邪入裡。嬰兒吐奶,是因為哭鬧後氣逆上衝。治療嘔吐,應養胃健脾,並配合降逆止嘔的方法。
霍亂表現為嘔吐、腹瀉、肢體抽搐,並伴有晝熱夜寒交替的症狀,邪正難辨。抽搐是肝風內動;腹瀉是脾受濕邪。嘔吐是心火亢盛,陰陽失調。暑濕霍亂,宜用溫熱藥物如薑附湯。小兒腹瀉,多因食積;水瀉多因濕盛;便溏,則多因脾虛。大便次數增多,但無糞便,稱為大瘕泄;無腹瀉,但放屁頻繁,則多為濕滯痰凝。
五苓散、導滯湯治療水腫腹瀉效果顯著。疳證是由於過食肥甘所致。眼白混濁,頭髮乾枯,皮膚生癬,腹部青筋暴露,伴有腹瀉、脫肛等症狀,可能伴有發熱、咳嗽等症狀。嗜食茶葉,則蟲居心臟;嗜食煤炭,則蟲食肝經;嗜食鹽、麵食,則蟲居腎臟;嗜食醋,則蟲居膽囊。蟲居脾胃,嗜食泥土及米飯;蟲居肺臟,嗜食布匹衣物。
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多因宿食停滯於脾胃。蕪荑、貫眾是殺蟲的良藥;治療疳積,可選用肥兒丸、脫甲丹等方劑。驚痰:乳食停滯成塊,並伴有疼痛;驚癖:痰濁凝聚於心臟,並伴有疼痛。痰癖症狀表現為:啼哭不止,心臟及其周圍疼痛。壯熱疳積,全身疼痛,消瘦。右脅下有包塊,如同手掌大小,固定不動,兩脅疼痛如杖擊狀,進食時疼痛加劇。治療驚痰,應以化痰為主;治療積食,應以消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