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7)

1. 天行䘌瘡方八首

《病源》毒熱結在腹內,穀氣衰,毒氣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泄痢,下部瘡癢,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臟。(出第九卷中)

* 烏梅:27 枚,去掉核

* 大蒜:27 枚

* 屋塵:半升,篩取細小的

上三味,搗篩為散,苦酒一升,和調於銅器中,煎成丸,作長挺,納下部。(《範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範汪》療人下部中癢方。

蒸棗取膏,以水銀熟研丸之,令相得,長二三寸,以綿薄裹,納大孔中,蟲出瘥。

又療穀道中瘡方。

以水中荇葉細搗,綿裹,納下部,日三。(《肘後》同)

又療天行䘌蟲食下部生瘡。雄黃兌散方。

雄黃(半兩),青葙子(三兩),苦參黃連(各三兩),桃仁(一兩半去皮、尖及兩仁,熬)

上五味,合搗篩,綿裹如半棗核大。內下部。亦可米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肉、冷水及熱面、炙肉、蒜等物。

桂枝湯,療天行䘌病方。

桂心(二兩),小藍(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納豬肝十兩,去上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細蟲如發大五六升,小兒半作之。忌生蔥。(並出第三十三卷中)

文仲、姚氏療天行病䘌,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糖,以綿合導下部中。若口中生瘡,含之。(《肘後》、《範汪》同,出第二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病有䘌蟲,蝕下部生瘡。青葙子散方。

青葙子(一兩),雚蘆(二兩),狼牙(一兩),橘皮(一兩),苦參(三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米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未瘥更服,以瘥為度。

又療天行痢膿血,下部生䘌蟲。黃連丸方。

黃連(二兩末,生用),蠟(一兩),烏梅肉(三兩熬,末)

上三味,熔蠟和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再服加至四十丸,瘥。忌豬肉、冷水。

2.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病源》天行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天行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陽易;其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

《深師》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因房室及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陰縮,困篤欲死方。

灸陰頭一百壯便瘥,可至三百壯皆愈,良無比。後生子如故無妨。(《範汪》同,無所忌)

又療陰陽易病方。

豚卵二枚,溫令熱酒吞之,則瘥。(出第十四卷中)

3. 天行虛羸方二首

《病源》夫人營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出第九卷中)

崔氏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竹葉湯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後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方。

甘草(二兩炙),棗(十五枚擘),半夏(一兩洗),芍藥(三兩),前胡(一兩),黃芩(一兩),小麥(五合),人參(二兩),粳米(一升),知母(二兩),麥門冬(四合去心),栝蔞(一兩),生薑(四兩),竹葉(一把須以竹蓧飲代水煮湯,不用其葉)

上十四味,切,以竹蓧飲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三服。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耆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大效。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一卷中,通按,蓧乃小竹,即箭竹也)

《千金》補虛,大病後不足,萬病虛勞同此方。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肌,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出第十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