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olygonum chinense L.
- 別名:地膚蝶,老鼠蔗,鴣鷀飯,大葉沙灘子,烏白飯草,火炭母,水退瘀,紅梅子葉,運藥,山蕎麥草,黃鱔藤,烏炭子,信飯藤,烏飯藤,水退痧,小暈藥,蓼草,酸管杖,白飯草,大沙柑草,酸廣台,花臉暈藥,赤地利,大紅袍,胖根藤,水沙柑子,火炭星,野辣蓼,火炭毛,暈藥,火炭藤,水洋流,鵲糖梅,接骨丹,白烏飯藤
- 來源: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地上部分。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採收,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江西,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丘陵, 路旁, 草坡, 林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火炭母草的傳統功效
1. 保肝
火炭母草,傳統中醫視其為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品,歸肝經。其藥性能助肝臟疏通鬱滯、清除濕熱毒邪,從而減輕肝臟負擔。現代研究印證,火炭母草所含之黃酮類成分,如槲皮素、山柰酚、芹菜素,皆具保肝之效。此等成分能保護肝臟細胞,促進其再生,有效維持肝臟之健康機能,與中醫扶正祛邪、恢復臟腑功能之理不謀而合。
2.
火炭母草於傳統中醫理論中,以其清熱解毒之效而廣為人知。中醫認為,其味苦、性寒,能入肝、脾、大腸經,善於清瀉體內熱毒,尤其適用於各種因熱邪熾盛所致的炎症反應。例如,對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外感熱毒引起的疾病,火炭母草能清解火熱,消散腫脹。
同時,此藥亦具利濕消腫之功,對於濕熱壅滯所導致的炎症,如濕疹、痢疾或尿路感染等,能通過利水滲濕而減輕熱勢,改善病症。其涼血止痢的特性,也說明它能處理因熱毒傷及血絡所引起的腸道炎症。整體而言,火炭母草在中醫觀點下,是透過其清熱、解毒、利濕、涼血的作用,來平衡體內陰陽,從根本上消除導致炎症的各種熱證與濕熱積聚。
3. 活血化瘀
火炭母草,性味苦寒,歸肝、胃、腎經。其苦能洩能燥,寒能清熱,此特性使其能清解體內積熱或濕熱,而濕熱內阻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瘀滯。火炭母草入肝經,肝主疏泄,藏血,負責全身氣機的調暢。當肝氣鬱滯,血脈運行受阻,即成瘀血,火炭母草能行氣活血,疏通肝經氣血,使瘀阻化解。其入胃經,有助於消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歸腎經,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司月經,故其活血化瘀之效能直接作用於婦科瘀血症,如月經不調、閉經、產後瘀阻及惡露不絕,從根本上解決經血運行受阻的問題。火炭母草透過其苦寒之性清熱解毒、通利血脈,並藉由歸經作用於肝、胃、腎,啟動氣機,推動血行,最終達到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廣泛應用於跌打損傷及各種瘀血阻滯之證。
4. 清熱涼血
火炭母草,味苦性寒,歸肝、胃二經。其清熱涼血之效,乃中醫藥理之體現。因其性寒涼,能直入血分,清解鬱積之熱邪,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肝為藏血之臟,主疏泄,若肝經熱盛,血熱妄行,可致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症;胃主受納,亦易為熱邪侵擾。火炭母草入肝胃二經,能針對性地處理血熱所致之病症,使血液歸於常道,令熱毒得清,血脈歸寧。此藥對於熱病、血熱妄行所引起之各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崩漏等,皆有良效。其苦味亦助於瀉下,間接協同清熱;活血散瘀之能,則助於清除因熱致瘀之狀況,使血得涼,熱得清,瘀得散,乃為治療血熱證之佳品。
5. 止瀉
火炭母草,載於《本草綱目拾遺》,其味苦、性寒。中醫理論認為,苦味藥物多能清熱燥濕。若腹瀉為濕熱內蘊腸道所致,火炭母草之苦味便能直達病機,清除積聚之熱邪與水濕,從而止瀉。其性寒則能清熱,更具收澀固腸之功。對於腸道機能失調、滑泄不止者,其收澀作用有助於固攝腸道,減少水分滲出,使大便成形,達到止瀉效果。綜合而言,火炭母草憑藉其清熱燥濕、收澀固腸之特性,能有效針對腸道濕熱或固攝失職所致之腹瀉。
6. 清熱利濕
火炭母草味苦性寒,歸肝、脾、胃經。其「苦」味善於燥濕、降泄,「寒」性則能清解實熱。此二特性賦予其卓越的清熱利濕功效。
濕與熱交結為邪,常侵犯肝、脾、胃三臟。脾主運化水濕,濕熱困脾,則運化失司;胃主受納腐熟,濕熱壅滯,則升降失調;肝主疏泄,濕熱鬱結,則疏泄不利。火炭母草能入此三經,直達病灶核心。它藉助苦寒之性,既能清解鬱熱,又能利導濕邪。透過其清熱利濕作用,使積滯於肝、脾、胃及體內的濕熱邪氣循二便排出體外,從而消除濕熱所致的病理狀態。
故此藥廣泛適用於多種濕熱證,如暑濕感冒的頭痛身痛、濕熱蘊結導致的泄瀉痢疾、肝膽濕熱薰蒸所致的黃疸等。其清熱利濕之功,正是透過藥性與經絡歸屬的協同作用,使濕邪得化、熱邪得清,諸症自解。
7. 清熱解毒
火炭母草,性涼味苦,入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效,源於其涼性可清內熱,苦味能燥濕瀉火,並能入肝經涼血解毒。故凡溫毒時疾、暑癘痧脹、瘡癰腫毒、丹毒熱疹等由熱毒所致者,火炭母草皆能清熱涼血,消散熱邪,達到解毒退證之功。
8. 平肝息風
火炭母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其苦能清泄,性寒能清熱,直入肝膽二經,此藥性特徵使其成為平息肝風的關鍵。中醫學認為,「平肝息風」指的便是平息肝臟內動之風邪,使由肝臟失衡所導致的各種「風」證狀得以緩解。肝風內動常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手足抽搐、痙攣等,皆是肝陽上亢或肝陰不足化風之象。火炭母草正因其能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等多重功效,協同作用於肝經,不僅能清解肝熱,更能熄滅內風,因此可有效治療肝風內動所引起的驚風癲癇、小兒驚風、高熱抽搐等症狀,使諸煩擾之「風」得以平息。
9. 清熱瀉火
火炭母草性寒味苦,歸肝、肺、大腸經。其苦寒之性,直入肝經,能強力瀉肝火上炎,平息目赤腫痛、頭暈頭脹。入肺經則清瀉肺熱,緩解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其寒涼特點針對熱毒壅盛諸症,可清解毒熱,涼血止血。火炭母草透過其苦寒之味與經絡歸屬,專司清熱瀉火,將體內過盛之熱邪或毒火下引排出,達致平衡,尤其擅長平熄上焦與肝經之火,體現出傳統中藥「苦能降火」之理,為熱證要藥。
火炭母草的古代典籍
火炭母草的現代功效
1. 抗衰老
火炭母草之根、莖、葉富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尤以槲皮素、山柰酚及芹菜素為主要活性成分。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這些黃酮類物質在抗衰老機制上展現顯著潛力。首先,黃酮類成分為強效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DNA、蛋白質和脂質的損害。氧化應激被普遍認為是加速細胞衰老及組織功能退化的關鍵因素。透過抑制脂質過氧化及提升內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火炭母草可維護細胞膜完整性與線粒體功能,延緩細胞複製性衰老。其次,槲皮素、山柰酚及芹菜素亦具備優異的抗炎作用。慢性低度炎症(或稱「炎症老化」)是多種老年性疾病和衰老過程的驅動因素。這些黃酮類成分能調節炎症途徑,抑制促炎細胞因子釋放,從而減輕慢性炎症對組織的持續性損害。綜合而言,火炭母草透過多靶點作用,包括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應及保護細胞結構,有效對抗與衰老相關的生物學過程,有助於維持生理機能穩定,實現延緩衰老的目的。
2. 抗氧化
火炭母草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如槲皮素、山柰酚與芹菜素。現代藥理學分析指出,這些活性成分展現顯著的抗氧化功效,其作用機制涵蓋多層面。它們能夠直接捐獻電子或氫原子,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活性氧(ROS)與活性氮(RNS),諸如超氧陰離子、羥基自由基等,從而直接抑制細胞氧化損傷。此外,這些黃酮類成分還可透過螯合過渡金屬離子(如鐵、銅),阻止其催化自由基生成,進一步降低氧化壓力。更重要的是,部分黃酮物質能活化核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抗氧化反應元件(ARE)信號通路,上調內源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表達,增強細胞自身的抗氧化防禦能力。總體而言,火炭母草的黃酮類化合物能多途徑協同作用,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害,維護生物大分子(蛋白質、脂質、DNA)的完整性,對延緩衰老及降低氧化應激相關疾病風險具潛在效益。
3. 降血壓
火炭母草之降血壓效用,主要歸因於其富含槲皮素、山柰酚、芹菜素等黃酮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揭示,此類黃酮物質能多途徑發揮降壓作用,包括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NO),進而鬆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時,它們亦展現抗氧化應激及抗炎特性,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管重塑。部分成分尚能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或鈣離子通道,進一步協同降壓。
4. 降血脂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火炭母草根、莖、葉富含黃酮類成分,如黃素苷、槲皮素、芹菜素等。其中,槲皮素被證實為主要有效成分,其作用機制多元。它能降低血清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含量,直接調控血脂。同時,槲皮素亦可增強血管收縮力,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管功能,有效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進而實現全面的降血脂及心血管保護作用。
5. 降血糖
火炭母草的降血糖效用,源於其根、莖、葉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特別是槲皮素、山柰酚及芹菜素。現代藥理研究揭示,這些活性成分能透過多重路徑調節血糖。它們可顯著提升外周組織(如肌肉與脂肪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
此外,這些黃酮類成分具備強效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它們能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胰臟β細胞的損害,保護β細胞功能,維持正常的胰島素分泌量。同時,減輕全身性慢性炎症也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
部分黃酮類化合物亦被證實能抑制腸道碳水化合物消化酶(如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緩膳食葡萄糖的消化與吸收,從而平緩餐後血糖的升高。部分研究還指出,這些成分可能影響肝臟葡萄糖新生途徑,減少肝臟葡萄糖的過度釋放。通過這些綜合機制,火炭母草所含的黃酮類物質群,為其降血糖效果提供了堅實的現代藥理依據。
6. 鎮痛
火炭母草的鎮痛潛力源於其根、莖、葉中富含的揮發油。現代藥理分析揭示,這些揮發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香葉醇、丁香油酚(eugenol)、丁香烯(caryophyllene)及檸檬烯(limonene),展現出多重鎮痛機制。
丁香油酚以其顯著的抗炎與局部麻醉作用而著稱,能夠有效抑制疼痛信號的產生和傳導,並減輕炎症反應。值得注意的是,丁香烯已被科學證實為一種大麻素CB2受體的選擇性激動劑,透過調控免疫和炎症反應來產生鎮痛效果,且不具精神活性,為疼痛管理提供一條獨特的途徑。同時,香葉醇和檸檬烯亦具抗炎及抗氧化特性,能減少氧化應激和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進而緩解因組織損傷或炎症引起的疼痛。
這些化合物透過協同作用,能夠調節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神經傳導及降低炎症介質,從而提供全面的疼痛緩解效益,例如減輕發炎性疼痛、肌肉骨骼不適或神經性疼痛相關症狀,為中醫傳統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現代藥理依據支持。
7. 抗腫瘤
火炭母草根莖葉富含火炭母鹼、火炭母甲鹼、火炭母乙鹼等生物鹼,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備顯著抗腫瘤功效。這些活性成分能多途徑抑制癌細胞生長與增殖,主要機制包括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啟動其程序性死亡;同時,能有效阻滯癌細胞於特定細胞週期階段,阻止其異常分裂;亦可調控多種細胞內訊號傳導路徑,干擾腫瘤惡性轉化與擴散。因此,火炭母草對胃癌、肝癌等多種癌細胞株均展現出廣譜抑制效果,具潛在藥用價值。
8. 抗菌
火炭母草的抗菌功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源於其根、莖、葉中豐富的揮發油成分。這些揮發油含有多種活性化合物,其中香葉醇、丁香油酚、丁香烯及檸檬烯為關鍵。這些成分共同展現出廣譜抗菌作用。具體而言,它們對多種臨床常見的致病菌表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以及霍亂弧菌。此機制揭示了火炭母草在對抗廣譜微生物感染方面的現代藥理基礎。
9. 止痛功效
火炭母草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主要作用機制根植於其「活血化瘀」及「消腫」特性。當組織因跌打損傷等外力造成創傷時,局部微循環受損,導致血液瘀滯、炎性滲出形成腫脹,進而壓迫神經末梢引發疼痛。火炭母草中的活性成分能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微血管通透性,加速代謝產物和炎性介質的清除,從而有效消散瘀血,減輕因瘀滯引起的缺血性疼痛及壓迫性疼痛。
此外,這些有效成分還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級聯反應,減少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高,降低組織液滲出,進而緩解局部腫脹。腫脹減輕直接降低了對周圍神經的機械性刺激,進一步發揮止痛效果。整體而言,火炭母草的止痛作用是通過改善局部病理生理狀態,從根本上緩解由炎症、瘀血和腫脹所引起的疼痛。
火炭母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火炭母草注意事項重點
- 孕婦及哺餵母乳者應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導致流產或影響胎兒發育,以及影響母乳品質。
- 出血體質者應慎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加重出血癥狀。
- 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應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加重潰瘍出血。
- 與抗凝血藥物合用時,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具活血化瘀作用,與抗凝血藥物併用時,可能加強抗凝血效果。
- 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火炭母草性質偏熱,辛辣刺激食物可能會加重其熱性,導致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
- 用藥前應諮詢中醫師或合格醫療人員:不同體質的人適合不同的用藥方式,由專業人士評估後再使用,以避免不適或副作用。
火炭母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火炭母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山奈酚(kaempferol), 槲皮素(Quercetin), 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3-O-甲基並沒食子酸(3-O-methylellagic acid), 山奈酚-7-O-葡萄糖苷(kaempferol-7-O-glucoside), 山奈酚-3-O-葡萄糖醛酸苷(kaempferol-3-O-glucuron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