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葉

扶桑葉

FU SANG YE

  • 英文名稱: Chinese hibiscus leaf
  • 別名:朱槿
  • 藥品來源:為錦葵科植物朱槿的葉。採收和儲藏:葉,隨用隨採。
  • 道地藥材:雲南, 福建, 四川, 廣西, 廣東, 海南, 臺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扶桑葉的主治功效


中藥扶桑葉主治消熱利濕;解毒。主白帶;淋證;疔瘡腫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結炎

扶桑葉,為錦葵科植物扶桑的葉。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功能主治為:消熱利濕;解毒。主治白帶;淋證;疔瘡腫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結炎。

1. 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平。歸肺、膀胱經。

2. 功效

消熱利濕;解毒。

3. 主治

主治白帶;淋證;疔瘡腫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結炎。

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5. 現代研究

扶桑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鎮靜安神、保肝護肝、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6. 注意事項

扶桑葉有小毒,孕婦慎用。

7. 附方

**① 治白帶:**扶桑葉、車前草各30g,水煎服。

**② 治淋證:**扶桑葉、車前草各30g,水煎服。

**③ 治疔瘡腫毒:**扶桑葉適量,搗爛外敷。

**④ 治腮腺炎:**扶桑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⑤ 治乳腺炎:**扶桑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⑥ 治淋巴結炎:**扶桑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扶桑葉為錦葵科植物扶桑的葉,具有消熱利濕、解毒的功效,主治白帶、淋證、疔瘡腫毒、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結炎等。現代研究表明,扶桑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鎮靜安神、保肝護肝、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扶桑葉有小毒,孕婦慎用。

扶桑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內服:煎湯,15-30g。

扶桑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帶牙齦出血乳腺炎腮腺炎

扶桑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C17碳氫化合物(C17 Carbohydron), C23碳氫化合物(C23 Carbohydron), C25碳氫化合物(C25 Carbohydron), C31碳氫化合物(C31 Carbohydron), C26高級脂肪醇(C26 Higher fatty alcohol), 異-C28高級脂肪醇(iso-C28 Higher fatty alcohol), 異-C30高級脂肪醇(iso-C30 Higher fatty alcohol), C8脂肪酸(C8 Fatty acid), C12脂肪酸(C12 Fatty acid), C14脂肪酸(C14 Fatty Acid), C16脂肪酸(C16 fatty acid), C18:2脂肪酸(C18:2 fatty acid), 蘋婆酸(Sterculic acid), 錦葵酸(Malvalic acid), 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木槿粘液質-RL(Hibiscus mucilage-R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