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

薜荔

BI LI

  • 英文名稱:Ficus pumila L.
  • 別名:彭蜂藤,煙筒丕,石壁藤,木蓮藤,壁石虎,抱樹蓮,餅泡樹,爬岩風,邦邦老虎藤,乒乓拋藤,補血王,石蓮,爬牆虎,風不動,石壁蓮,爬山虎,薛荔絡石藤,牛屎藤,田螺掩,有蜂藤,老鴉饅頭藤,石繃藤,爬牆藤,辟萼,牆壁藤,牡贊,常春藤,石龍藤,乒拋藤,大鼓藤,薛,小薛荔,木蓮,追骨風,木壁蓮,牆腳柱,紅牆套,涼粉藤,過水龍,木瓜藤,木隆谷,王不留行,泊壁藤,膨泡樹,闢萼,抬絡藤,巴山虎
  • 來源:為桑科植物薜荔的莖、葉。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取其帶葉的莖枝,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山東,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薜荔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薜荔味甘性涼,主清熱解毒。其甘涼之性,能益胃津生涎,以去脾胃之熱邪。復兼氣味芳香,能通利臟腑之壅滯。使諸氣運行通暢,毒氣亦隨之而解。

2. 解毒消腫

薜荔性微寒味苦,苦能瀉火清熱,微寒則能涼血解毒。入肝、胃二經,此二經熱毒蘊結常致腫痛。其清熱解毒功效,正可針對體內熱毒積聚,消腫散結則直指熱毒瘀結引發之腫脹、結塊,如咽喉腫痛、瘰癧等症。總之,薜荔憑其性味歸經,協同清瀉鬱熱,散結消腫,實現解毒之效。

3. 活血通絡

薜荔性寒、味甘,入肝、胃二經,其活血通絡之效,乃中醫「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具體體現。肝主藏血,司筋,其經絡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氣血運行;胃經則與多處關節肢體相連。薜荔正是透過其藥性,疏通經絡瘀阻,化解局部氣血滯澀,從而緩解疼痛。臨牀上,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扭傷挫傷及關節疼痛,皆因這些病證多由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通所致。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進一步闡釋了其活血通絡的藥理基礎,與中醫理論相互印證。

4. 祛風除濕

薜荔性溫味辛,歸肝、脾二經。其辛味能散,溫性則能通,故具卓著之祛風除濕功效。中醫認為,風濕侵體,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乃引致肢體疼痛、腫脹之因。薜荔辛溫通達,直入肝脾,能有效驅散侵襲體表與經絡之風濕邪氣,並溫暖經脈,活絡氣血。此等作用,使其於臨床上,善治風濕痺痛與坐骨神經痛,藉由疏通經絡而緩解疼痛,消除腫脹。

5. 通經絡

薜荔,味甘性寒,無毒,歸入脾、胃、腎經。其在傳統中醫藥學中,具備顯著的通經絡功效。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之通道,貫穿全身,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其暢通與否直接關乎臟腑功能及氣血津液的輸送。

薜荔之「通經絡」功能,體現於其能有效疏通壅滯的經脈,促進體內氣血的順暢運行,進而改善微循環。經絡瘀阻常導致氣血不暢,引發局部疼痛、腫脹或功能失調。薜荔透過疏通經絡,使氣血得以暢行無阻,消除瘀滯,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本草綱目》亦載明薜荔「通經絡,散瘀結,消腫止痛」,主治多種因經絡不通或氣血瘀滯引起的病症。例如,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正是經絡受阻、氣血壅滯的表現;而月經不調或帶下等婦科問題,也常與沖任二脈或肝脾腎經絡的氣血失調有關。薜荔藉其通經絡之功,能針對性地改善這些症狀,使經絡恢復其生理功能,氣血得以調和。

6. 利水滲濕

薜荔根性味甘、微苦、微寒,其利水滲濕之功,在中醫理論中體現為多方面。甘淡之性善於滲利水濕,如同將體內停滯的水液緩緩導出;微苦則能行濕燥濕,協助清除體內過剩之濕邪。其微寒之性,則能兼顧濕熱互結所致的病症,如濕熱蘊結於下焦所致的淋症。

具體而言,「利尿」即促進尿液排出,直截改善水腫、尿少等症狀,使體內積聚的痰飲水濕得以循小便而解。而「滲濕」,則更側重於將彌散於組織、臟腑間的濕邪滲透、排出體外,而非單純的排尿,這對於水腫、腹脹等濕困症狀的緩解至關重要,體現了「淡滲利濕」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除濕邪、恢復水液代謝平衡的目的。此外,其「通淋」作用,正是針對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排尿困難,通過清利濕熱而改善症狀;「消腫」更是利水滲濕的直接結果,濕邪得去,腫脹自消,尤其適用於濕困所致的各種腫脹問題。

7. 活絡止痛

薜荔,別名女蘿,味甘、苦、微寒,性寒,歸肝、腎二經。傳統中醫觀點認為,薜荔之活絡止痛,乃因其藥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其苦寒之性可清瘀熱,通經絡;酸澀之味則能收斂固澀,緩急止痛。故薜荔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及關節疼痛,藉其疏通氣血、消除積滯之功,以達止痛活絡之效。

8. 清熱利尿

薜荔,味甘性寒,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甘」味有和緩、滋潤之性,而「寒」性則主清熱瀉火。針對清熱利尿,薜荔能直驅體內濕熱與上焦熱邪,主治小便不利,即因濕熱內蘊或熱邪壅盛所致的尿少、尿黃、排尿澀痛等症。同時,面對上焦火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其寒涼之性可有效清瀉虛火。透過清熱利尿之功,薜荔助機體排出多餘濕濁及熱毒,利導大小便通暢,從根本上疏解熱閉,使水道通利,排泄暢達。

9. 利水消腫

薜荔,味甘性涼,歸腎、脾、胃經,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利水消腫功效顯著。如《本草綱目》所載:「薜荔,利水消腫,治水氣不化,小便不利。」其作用機制體現為藥性溫和滲利,能有效地將體內停滯的水濕循膀胱途徑排出。這有助於緩解因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身體浮腫、腹脹或小便不利等症狀。薜荔透過其滲濕利水的作用,使停滯的水濕濁邪得以清除,從而恢復體內水液平衡,達致消腫之效。

10. 活血化瘀

薜荔,以其苦寒之性,歸入肝經,在中醫學中被視為一味重要的活血化瘀藥物。其苦能瀉,寒能清,入肝則能疏肝氣,涼肝血。血得清涼,瘀熱得解,則脈絡通暢,瘀滯自化。此即其清熱散瘀、涼血止血之作用機理,為活血化瘀之根本。

故凡血瘀所致之症,如瘡瘍腫毒因熱毒血瘀互結,金瘡出血兼有瘀滯不散,或因跌打損傷、脈絡瘀阻而致疼痛者,薜荔皆能應用。其活血散瘀之功,可助氣血流通,消腫止痛。此外,其兼具解毒功效,對熱毒熾盛、血瘀阻滯所致之小兒驚癇,亦有裨益。此乃薜荔在活血化瘀範疇之傳統中醫觀點。

11. 解毒

薜荔,性寒滑,入藥功能解毒。其「寒」能清熱瀉火,對抗體內熱盛之毒邪;「滑」則有通利走竄之性,助其將毒邪從體表或深部拔出。故能主治漆毒瘡、癰膿腫痛,乃至附骨疽、毒蛇咬傷等因毒邪蘊結所致之病症,體現其清解熱毒、排膿拔毒之功。

12. 止血

薜荔之止血功效,歷來為中醫藥所重。《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一切腸胃出血,民間亦廣泛以薜荔葉煎汁應對出血證。究其止血之理,乃因其獨特之性味歸經與藥用功效。

薜荔性微寒,味甘澀,歸肝、脾二經。其「微寒」之性,能清解內熱,對於因血熱妄行所致之出血,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許多出血現象,特別是腸胃出血,常伴有熱象,如口渴、便秘、舌紅等,此時薜荔之清熱作用便能從根源上緩解出血。

「甘澀」之味,則賦予薜荔收斂固澀之功。甘味能補益緩急,澀味則能收斂止血,兩者結合,有助於修復損傷之脈絡,抑制血液外滲。

入「肝」經,因肝主藏血、調暢氣機,薜荔能協助肝經調控血液,化解因肝火或肝鬱血瘀所致之出血。入「脾」經,脾主統血,負責將血液約束在脈管內運行,薜荔入脾經能協同健脾,增強脾臟統攝血液之功能,防止出血。

綜合而言,薜荔透過清熱涼血,消除出血之熱因;藉由收斂固澀,直接止血;並透過活血化瘀,清除體內瘀血,避免瘀滯阻礙氣血運行而加重出血。因此,對於吐血、衄血、便血等各種出血症,尤其以腸胃出血為其主要適應,皆能發揮顯著之止血作用。

薜荔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品2~3兩);搗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汁塗或煎水熏洗。

薜荔的炮製


  • 去雜質
  • 洗淨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藥用部位:全草 別名:百藥、百腳筋、千斤拔

注意事項

  1. 孕婦禁用:薜荔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服用可能會導致流產。
  2. 兒童慎用:兒童身體發育不完全,對藥物的代謝能力較弱,服用薜荔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
  3. 經期女性慎用:薜荔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經期女性服用可能會導致月經量過多。
  4. 脾胃虛寒者慎用:薜荔性質寒涼,脾胃虛寒者服用可能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
  5. 不宜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同用:以免藥效過於強烈,導致出血等不良反應。
  6. 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中毒:薜荔中含有毒性成分,服用過量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頭暈等中毒症狀。

薜荔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痔瘡遺精心內膜炎尿道炎膀胱炎睪丸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血尿月經稀少閉經咽喉痛腹瀉全身性水腫過早射精小便疼痛坐骨神經痛腹痛腰痛疥癬損傷排尿困難口乾疼痛月經不調吐血痢疾乳房脹痛腸炎

薜荔含有的化學成分


脫腸草素(Herniarin), 香柑內酯(Bergapten), 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芸香甙(Rut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 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