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筋骨疼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筋骨疼痛是中醫常見的病症,多由外感風寒、濕邪、熱邪侵襲人體,或因勞損、外傷、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

中醫認為,筋骨疼痛的病機主要為「不通則痛」,即由於筋骨經絡不通暢,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發生。治療上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

  • 活血化瘀止痛方: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牛膝、威靈仙、乳香、沒藥等。
  • 通絡止痛方:獨活、威靈仙、桑枝、桂枝、白芍、甘草等。
  • 消腫止痛方: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甘草等。

此外,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配合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飲食宜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若疼痛嚴重,應及時就醫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葛根湯

  • 1.《經方實驗錄》:「_師曰_,封姓縫匠,病惡寒,遍身無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轉側,脈浮緊。余診之曰:此外邪襲於皮毛,故惡寒無汗,況脈浮緊,證屬麻黃,而項背強痛,因邪氣已侵及背輸經絡,比之麻黃證更進一層,宜治以葛根湯。

大建中湯

  • 1.《景岳全書》:「大建中湯(補二三),凡中氣不足,厥逆嘔吐,虛斑虛火,筋骨疼痛等證宜此。
  • 2.《景岳全書》:「(《局方》),十四味大建中湯,治陽虛氣血不足,腰腳筋骨疼痛,及榮衛失調,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臥,漸成勞瘵者。

二妙散

  • 1.《景岳全書》:「(丹溪),二妙散,治濕熱在經,筋骨疼痛,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加薑汁熱辣服之。
  • 2.《不知醫必要》:「_二妙散_,寒,治鶴膝風赤熱焮腫,並一切濕熱在經,筋骨疼痛者,均宜。
  • 3.《蘭臺軌範》:「_二妙散_(丹溪),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血藥,如痛甚,以薑汁熱辣服之。
  • 4.《赤水玄珠》:「_二妙散_,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加血藥,痛甚者加生薑汁,熱辣服之。
  • 5.《濟陽綱目》:「_二妙散_,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切用》:「加黃柏知母各二兩,名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因下焦濕火,)尺脈旺者宜之。加桂一兩,名七味地黃丸。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治肝經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證,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木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癧等證。

桂枝附子湯

  • 1.《景岳全書》:「桂枝附子湯(熱三十),大熱,風濕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烏藥順氣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風氣不順,手腳偏枯,流注經絡;並濕毒進襲,腿膝攣痹,筋骨疼痛。
  • 2.《雜病廣要》:「烏藥順氣散,治風氣不順,手腳偏枯,流注經絡,並濕毒進襲,腿膝攣痹,筋骨疼痛。
  • 3.《雜病廣要》:「筋骨疼痛,俗呼為痛風,或痛而遊走無定,俗呼為走注風,並宜烏藥順氣散和煎服元通氣散,咽地仙丹(《和劑》經進地仙丹是)或青龍丸(見《濟生》)。未效,用大防風湯,或五積散調乳香末。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要訣》)

地龍散

  • 1.《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治夾打不痛,並治筋骨疼痛。地龍(去淨土,酒炒,五分),桑寄生(一錢),乳香,沒藥(去油,各一分),牛膝,紅花,木香(各二錢),歸尾,羌活(各二錢五分),以上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送下。

土茯苓湯

  • 1.《驗方新編》:「治楊梅結毒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潰肌肉臭爛。土茯苓四兩,芥穗、防風、當歸、川芎、銀花、花粉、苡仁、蒺藜、威靈仙各一錢,梔子、黃連、連翹、白芷、甘草、條芩、乾薑各六分。下部加牛膝,酒引。
  • 2.《雞鳴錄》:「龜甲(酒炙,四兩),石決明(童便煅,二兩),硃砂,甘草(各四錢),四味研細,用土茯苓(四兩),煎湯泛丸,梧子大,每二錢空心土茯苓湯下,治黴瘡結毒,瘡形腐爛,筋骨疼痛,遍體發瘡等證,名珠龜丸。
  • 3.《靈驗良方彙編》:「共研極細,爛米飯為丸,麻子大。每服一錢,量病上下,食前後服。治筋骨疼痛則酒下,治腐爛則土茯苓湯下。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功力勝於五寶散。
  • 4.《外科備要》:「_土茯苓湯_,治楊梅結毒,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潰肌肉臭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