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下 (4)
卷之下 (4)
1. 產後汗(附產後盜汗)
汗本亡陰。陰亡則陽亦隨之而亡,故曰:汗多亡陽。汗乃心之液,榮於內為濺血,發於外為汗。產婦失血之後,神虛不能鎮守其液,故濺然而出也。經曰:陽加於陰則發汗,陽偏勝也。汗多則形色俱脫,不須即加斂汗之劑,只宜健脾胃而散水穀之精幹肺,益榮衛而噓臟腑之血歸源,則神寧而汗自止矣。
雜症雖有自汗、盜汗之分,其當歸六黃湯不可治產後之盜汗也,宜加參生化湯,或補中益氣湯。若服參、耆而汗多不止,或出頭汗而不至腰足則危。又云:汗出兩手,拭不及者不治。產後汗出、氣喘等症,虛之極也,不受補者難治。
麻黃根湯,當歸,人參(各二錢),黃耆(錢半),白朮(無塊,方用),牡蠣(各二錢),甘草(炙),桂枝(各四分),麻黃根(一錢),浮麥(一撮)
虛脫,手足冷,加附子、乾薑炙,四分。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熟地二錢(血塊不痛,方可加入)。痰,加竹瀝、薑汁。小便不通,因汗多而亡津液也,毋用利水藥。寒熱往來,不可用柴胡。頭痛發熱,不可用麻黃、芩、柏,毋多用風藥。熱而多渴,禁用半夏、生薑。
八味地黃丸,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丹皮,懷生,五味子,黃耆
又方,治產後盜汗。
人參,當歸(各二錢),麻黃根(錢半),懷熟(三錢),黃連(酒炒,四分),浮麥(一大攝)
白話文:
【產後汗(附產後盜汗)】
出汗過多會損耗體內的陰氣,而陰氣一旦流失,陽氣也會跟著消失,所以說:大量出汗會導致陽氣喪失。汗液是心臟的排泄物,在體內則為血液,體外則表現為汗水。產婦在生產後失血,精神虛弱,無法有效控制體內的液體,所以汗液會不由自主地大量排出。中醫理論認為,陽氣作用於陰氣上會導致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剩。大量出汗會使身體和麪色同時憔悴,但我們並不需要立即使用收汗的藥物,而是應該調理脾胃,讓食物中的精華進入肺部,增強體質,使臟腑的血液回歸正常,這樣精神就能平靜,汗液自然停止。
雖然常見的病徵有自汗和盜汗之分,但當歸六黃湯並不能治療產後盜汗,更適合的是加入人參的生化湯,或者補中益氣湯。如果服用人參、黃耆後汗仍不止,或是隻有頭部出汗,但腰部以下沒有汗,這就非常危險了。另一種情況是,如果汗液從雙手流出,擦都擦不及,這種情況也是無法治療的。產後出現大量汗液、氣喘等症狀,代表身體非常虛弱,如果無法接受補藥,治療難度就會增大。
麻黃根湯的成分包括:當歸、人參(各二錢)、黃耆(錢半)、白朮(無塊,方用)、牡蠣(各二錢)、甘草(炙)、桂枝(各四分)、麻黃根(一錢)、浮麥(一撮)。若出現虛脫,手腳冰冷的情況,可以加入附子、乾薑炙(各四分)。如果口渴,可加入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熟地(二錢)(只有在沒有血塊且無疼痛感時纔可加入)。若有痰,可加入竹瀝、薑汁。如果小便不通,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切勿使用利尿藥。如果出現寒熱交錯,不可使用柴胡。頭痛發熱,不可使用麻黃、黃芩、黃柏,避免過度使用風藥。若感覺熱且口渴,切勿使用半夏、生薑。
八味地黃丸的主要成分有: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丹皮、懷生、五味子、黃耆。
另外一個方子,用於治療產後盜汗:
人參、當歸(各二錢)、麻黃根(錢半)、懷熟(三錢)、黃連(酒炒,四分)、浮麥(一大撮)。
2. 產後發熱類傷寒
產後七日,內外發熱、頭痛、惡寒,類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痛、脅痛、類傷寒少陽症。不知二者,皆因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者。治者慎勿用麻黃湯以治太陽症,勿用柴胡湯以治少陽症。蓋產婦失血之後而重發其汗則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仲景云:亡血家不可汗。
丹溪云:產後不可發表。兩先生非謂產婦真無傷寒也,非謂柴胡、麻黃等湯真不對病也,誠恐後學輕產而發表耳。亡血禁汗,雖明知感冒風寒,不可發表,只生化湯中芎、姜亦能散之。
加味生化湯,川芎(錢半),當歸(二錢),桃仁(十粒),乾薑(炙),甘草(炙),防風,羌活(各四分)
兩帖未安,加白芷八分、細辛五分。頭痛如破,加連須蔥頭五根。
白話文:
產後第七天,如果出現全身或局部發熱、頭痛、怕冷的症狀,這些很像得了風寒感冒在太陽經上的表現;如果出現發熱、頭痛、側腹痛,則又很像得了風寒感冒在少陽經上的表現。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以上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產後氣血兩虛、陰陽失調,才會產生類似外感的症狀。
治療時千萬不要用麻黃湯來治療太陽經的症狀,也不要使用柴胡湯來治療少陽經的症狀。這是因為產婦在產後已經大量失血,如果再讓她發汗,身體就會更虛弱,這種虛弱帶來的危害是無法言喻的。張仲景曾說過:失血的人不能讓她發汗。
朱丹溪也說過:產後不能讓她發汗。這兩位先生並不是說產婦真的不會得風寒,也不是說柴胡、麻黃等藥物真的不適合她們,而是害怕後輩醫師輕率地讓產婦發汗。對於失血的人禁止發汗,即使明知道她感了冒、受了風寒,也不能讓她發汗,只用生化湯中的川芎、薑就能散掉風寒。
這裡有一個調理產後的方子叫"加味生化湯",成分包括:川芎(1.5錢)、當歸(2錢)、桃仁(10粒)、乾薑(炙)、甘草(炙)、防風、羌活(各4分)。
如果服用了兩劑還沒有好轉,可以再加入白芷8分、細辛5分。如果頭痛得非常厲害,可以再加入連根帶鬚的蔥頭5根。
3. 產後潮熱有汗、大便不通等症
產後潮熱有汗,大便不通,類傷寒陽明症:口燥、咽乾而渴,類傷寒少陰症;腹滿干大便秘,類傷寒太陰症。三者皆由勞倦傷脾而運化稽遲,氣血枯竭而腸液涸燥,乃虛症類實,當補之症也。治者不可妄用「三承氣」,以治類三阻之症。蓋亡血禁下,世有因妄下而反成臌脹者,豈勝後日之悔哉。
養正通幽湯,川芎,當歸,桃仁,麻仁,蓯蓉,甘草,陳皮
汗,加人參,黃耆、麻黃根。渴,加人參、麥冬。便實、腹滿、嗌乾,加枳殼、麥冬、人參。汗出、譫語、便實,宜養血安神,加棗仁、柏子仁、遠志、黃耆、人參。
以上三等大便不通之症,俱宜大料芎,歸以補血。
白話文:
產後出現陣發性發熱且多汗,加上大便不順暢的症狀,這些很像傷寒病中的陽明症,表現為口乾舌燥、喉嚨乾澀且口渴;或者類似傷寒病中的少陰症;或是腹部脹滿、大便乾硬且排便困難,像是傷寒病中的太陰症。這三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過度勞累損傷了脾臟功能,導致消化吸收緩慢,以及氣血嚴重不足,使得腸道內的水分乾涸,是虛弱的症狀卻呈現出實症的表現,應採用滋補的方法來治療。
在治療上,不能胡亂使用「三承氣湯」來處理類似三阻的症狀,因為失血的人是不適合瀉下的,世界上有人因為不當的瀉下反而導致了脹氣,這將讓人後悔莫及。
藥方「養正通幽湯」包含:川芎、當歸、桃仁、麻仁、蓯蓉、甘草、陳皮。
若患者出汗,可加入人參、黃耆和麻黃根。若口渴,可加入人參和麥冬。若是大便乾硬、腹部脹滿、喉嚨乾燥,可加入枳殼、麥冬和人參。若是出汗、胡言亂語且大便乾硬,應養血安神,可加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黃耆和人參。
對於以上三種不同程度的大便不暢的症狀,都應該大量使用川芎和當歸來補充血液。
4. 產後大便久不通
產後大便日久不通,用芝麻一升研末,和米二合,煮粥食之,腸潤即通。
麻仁丸,產後去血過多,津液枯竭,不能傳送,大便秘結,宜多服生化湯,加麻仁丸以潤之。
麻仁,人參,枳殼,杏仁
研末,蜜丸,米飲下。
丹溪云:產後不可汗下,叔和以仲景治傷寒法,用承氣、小柴胡等方,欲退產後之熱,恐非至到可法之語。
《婦人良方》云:產後大便秘,若計其日期,飲食數多,即用藥通之,禍在反掌,必待腹滿覺脹,欲去不能者,乃結在直腸,宜用豬膽汁潤之。若日期雖久,飲食如常,腹中如故,亦只用補劑而已;若服苦寒以疏通之,反傷中氣,通而不止,或成痞滿,誤矣。
白話文:
【產後大便久不通】
產後如果大便長時間無法順利排出,可以使用一升的芝麻磨成粉,再與兩合的米一起煮成粥食用,這樣有助於腸道潤滑,使大便得以順暢。
有一種藥物叫做「麻仁丸」,適用於產後失血過多導致體內津液乾涸,無法正常排便的情況。應大量服用生化湯,並加上麻仁丸以增加腸道潤滑度。
麻仁丸的成分包括:麻仁、人參、枳殼和杏仁。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後,加入蜂蜜揉成丸狀,再用水送服。
丹溪先生提到:產後不宜進行發汗或瀉下療法,叔和先生則採用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使用承氣湯、小柴胡湯等方子來退產後的熱,但這可能並非最恰當的治療方式。
《婦人良方》記載:產後如果大便持續乾燥,若從產後天數來看,飲食量也較多,這時若立即使用藥物通便,反而可能帶來危害。應該等到腹部感到脹滿,有排便意願卻無法成功排便,這表示大便已經在直腸積聚,這時才適合使用豬膽汁來潤滑腸道。如果產後雖然時間已久,但飲食和腹部狀況仍屬正常,那麼只需要服用補養身體的藥物即可。若在此情況下服用苦寒性質的藥物來強制通便,反而會傷害中氣,造成腸胃功能失調,甚至形成腹部脹滿的問題,這是不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