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9)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9)

1. 腳氣

唐以上所謂腳氣,即今之腳氣,而宋以降所謂腳氣,蓋不過尋常腳痹、腳痛等,而作為腳氣,殆非今之腳氣,豈風會變遷時有不同乎。茲編一以《千金》、《外臺》為宗,而於後世諸家,僅摘其要。雖然,又焉知後來腳氣,更非今日之腳氣耶,醫者宜因時措施也已。

白話文:

唐朝以前所說的腳氣,就是現在的腳氣;而宋朝以後所說的腳氣,不過是尋常的腳麻痺、腳疼痛等,而被當作腳氣,大概不是現在的腳氣。難道是風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不同嗎?這部編著以《千金》、《外臺》為宗旨,而於後世諸家,僅摘取其重點。雖然如此,又怎知以後的腳氣,不是現在的腳氣呢?醫者應該根據時代採取措施。

名義,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地,易傷於人,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腑臟,腑臟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病源論》)

白話文:

在長江以東的東南地區,那裡的土地低窪,是容易產生濕氣的地方,很容易傷害人體。一開始得這種病,大多都是從下向上發展,所以腳先變得無力,然後毒氣沿著經絡,逐漸進入內臟,內臟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喘息困難,由於這種病從腳上開始,所以就叫做腳氣。

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千金》)

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古來無腳氣名,後以病從腳起,初發因腫滿,故名腳氣也。又有不腫而緩弱,行卒屈倒,漸至不仁,毒氣上陰攻心便死,急不旋踵,寬延歲月耳。然則緩風毒氣,得其總稱矣。(《外臺》引《蘇長史論》)(按《千金》曰: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

白話文:

在晉朝和宋朝以前,這種病叫做緩風,古時候沒有腳氣病的名稱。後來因為這種病從腳上開始發作,一開始的時候會腫脹疼痛,所以叫做腳氣。還有一種情況是不腫脹,但是會感到身體虛弱,走路的時候突然會屈倒在地,漸漸地就會四肢麻木不仁,毒氣上升到陰部,最後攻心而死,死亡非常快,最多隻能勉強多活幾年。所以說緩風和腳氣,都是指的同一種病。 (《外臺》引自《蘇長史論》)(《千金》裡說:黃帝說緩風濕痹就是這種病。)

源由,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也?答曰:夫人有五臟,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肝腎與脾三藏經絡所起,在足十指。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當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微時不覺,痼滯乃知,經云次傳間傳是也。(《千金》)(按:《三因方》曰:中風寒暑濕,得之頓而淺;腳氣,得之漸而深。《濟生方》曰:寒暑風濕皆能致此,非特風毒而已矣。今推真人意,蓋寒暑風濕鬱蒸傷人,皆名風毒,非別有風毒者。陳嚴二說,恐是牴牾。《雞峰方》曰:腳氣毒濕多風少。)

白話文:

來源,有人問:風毒侵襲人體,到處都可以發病,為什麼偏偏發作在腳上呢?

答覆說:人體有五臟,心肺二臟的經絡起始在手上的十指;肝腎脾三臟的經絡起始在腳上的十指。風毒之氣都起源於地面,地面上的寒暑風濕都會形成蒸氣,腳部經常踩在地上,所以風毒侵襲人的時候,必定先侵襲腳部,時間久了不治癒,就會蔓延到四肢、腹部、背部和頭頸。早期症狀不明顯,時間久了才會發現病症纏綿不愈,經書上所說的「繼發傳染」和「間接傳染」就是這個道理。(《千金方》)

(註:《三因方》說:風寒暑濕之中毒,感染突然而淺;腳氣,感染漸漸而深。《濟生方》說:寒暑風濕都能導致這種疾病,不只是風毒而已。現在推測真人的意思,可能是寒暑風濕鬱結蒸發傷害人體,都稱為風毒,而不是另有風毒這種東西。陳嚴二人的說法,恐怕是矛盾的。《雞峯方》說:腳氣毒濕多風少。)

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襪,當風取涼,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病發必熱,四肢痠疼煩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若當風取涼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痹,諸處瞤動,漸漸向頭。

白話文:

在一年四季中,都不應該長時間站立或坐臥在潮濕寒冷的地方,也不應該因為喝醉酒或出汗,而脫掉衣物和襪子,迎風取涼,這些都會導致腳氣。如果在炎熱的夏天長時間坐臥或站立在潮濕的地面,那麼熱濕之氣就會蒸入經絡,患病時一定會發熱,四肢痠痛煩悶。如果在寒冷的冬天長時間坐臥或站立在潮濕寒冷的地面,那麼寒濕之氣就會上入經絡,患病時全身會劇烈寒冷,筋骨痙攣。如果迎風取涼而患上腳氣,那麼患病時皮膚肌肉就會麻木不仁,全身各處都會抽動,逐漸向頭部發展。

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得者,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復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久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也。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

白話文:

在平常的日子裡,突然感到炎熱,一般人難以忍受,很多人會急於用寒涼的東西來快速降溫,但這是不應該的。因為會導致疾病。同樣的,如果突然感到寒冷,也不可立刻用溫熱的東西來取暖,否則也會生病。有些勤勞努力、學習的人,他們專心致志於某件事,長時間的久坐或站立,而且不時會活動,這時候冷風襲來,就會進入經絡,而不知不覺的生病了。所以當風毒中人的時候,起初會先中手腳十指,因為汗毛孔打開了,皮膚組織鬆散,風毒就好像箭一樣射進體內。也可能先中足心、足趺,或膝以下的腨和脛的表裡。如果要想避免生病,在剛開始感覺到風毒的時候,就在感覺到的地方灸個三二十壯,這樣一來,就會立刻痊癒,不再復發。

黃帝云:當風取涼,醉已入房,能成此疾。(同上)

《蘇長史論》曰:腳氣之為病,本因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者,無問男女。若瘦而勞苦,肌膚薄實,皮膚厚緊者,縱患亦無死憂。一瘥已後,又不可久立蒸濕等地,多飲酒食麵,心情憂憤,亦使發動。(《外臺》)(按:《千金》內補石斛秦艽散方後曰:風氣者,本因腎虛。)

白話文:

《蘇長史論》上說:腳氣這種病,本是由於腎虛所致,多半是身材肥胖、滿面紅潤的人,不論男女。如果人瘦但操勞過度,皮膚瘦薄結實,膚色黯沉、皮膚緊繃的人,就算患了腳氣也不必擔心死亡。一旦病好了以後,也不可長時間站在潮濕的地方,還不能多喝酒、多吃麵,心情要樂觀避免憂鬱或憤怒,否則就會復發。(《外臺》)(註:《千金方》內補石斛秦艽散方之後說:風氣這種病,本是由於腎虛所致。)

《蘇》凡腳氣病,多以春末夏初發動得之,皆因熱蒸,情地憂憒,春發如輕,夏發更重,入秋少輕,至冬自歇,大約如此,亦時有異於此候者。近入京以來,見在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以為他病,皆錯療之,多有死者。風氣毒行,天下遍有,非獨江嶺間也。

白話文:

《蘇》凡是腳氣病,大多在春末夏初發作,都是因為熱氣蒸騰,加上心情憂鬱。春天發作的比較輕微,夏天發作的更嚴重,到了秋天稍微好轉,到了冬天就自然痊癒了,大概的情況是這樣,但也有一些不符合這個規律的。我來到京城以後,見到一些閨房中的女子和婦女,還有一些年輕的學子,患上了這種病,都是因為不在江南地區,庸醫不認識這種病,誤以為是其他疾病,都錯用藥物來治療,導致很多人都去世了。風氣毒邪流行,全國各地都有這種病,不只是江南地區纔有。

既婦人亦病,又非由腎虛而得。卑濕之土,斯病尤眾,不為此療,冤死極多,深用哀悼,無如之何。(同上)

《唐侍中論》云:凡腳氣病者,蓋由暑濕之氣鬱積於內,毒厲之氣吹薄其外之所致也。(《醫心》)《徐思恭論》云:此病多中閒樂人,亦因久立冷濕地,此病多或踏熱來,即冷水浸腳,或房室過度,臥不覆腳,或心情憂苦,居熱蒸地,此皆實腳氣之濫觴也。(同上)

白話文:

《唐侍中論》中說:凡是患有腳氣病的人,都是因為暑熱之氣鬱結在體內,再加上毒厲之氣從外部侵襲所引起的。(《醫心》)《徐思恭論》中說:這種疾病多發於閒散之人,也可能是因為長時間站在寒冷潮濕的地方,或者夏天踩在熱地上,然後用冷水浸腳,或者房事過度,睡覺時不蓋好腳,或者心情憂苦,居住在炎熱潮濕的地方,這些都是腳氣病爆發的根源。(同上)

許仁則曰:此病有數種:有飲氣下流以成腳氣,飲氣即水氣之漸;亦有腎氣先虛,暑月承熱,以冷水洗腳,濕氣不散,亦成腳氣;亦有腎氣既虛,諸事不節,因居卑濕,濕氣上衝,亦成腳氣。(《外臺》)(《醫心》引《拯要方》)

白話文:

許仁則說:腳氣病有好幾種:有飲氣下流而形成腳氣,飲氣就是水氣的漸進過程;也有一些是腎氣先虛,在炎熱的夏季接觸了冷水洗腳,濕氣沒有散開,也形成了腳氣;還有一些是腎氣已經虛弱,各種事情不加節制,又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濕氣向上衝擊,也形成了腳氣。(《外臺》)(《醫心》引用《拯要方》)

內外異因,(南北之別),此疾《外臺秘要總錄》亦說江東嶺南大率有此,此蓋清濕襲虛傷於下,故經曰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方立論,皆詳其當時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觀此方爽塏(謂爽明塏燥也,出《左傳》)而無卑濕之地,況腠理致密,外邪難侵,而有此疾者何也?蓋多飲乳酪醇酒,水濕之屬也,加以奉養過度,以滋其濕水之潤下,氣不能呴之,故下疰於足胻,積久而作腫滿疼痛,此飲之下流之所致也,豈可與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當察其地勢高下,詳其飲食居處,立為二法,一則治地之濕氣,一則治飲氣之下流,隨其氣宜,用藥施治,使無疾之苦,庶幾合軒岐之旨哉。(《寶鑑》)(按《玉機》引《醫學發明》)

白話文:

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不同(南北之別)。這種疾病《外臺祕要總錄》也說江東嶺南的大體都有這種病。這是因為濕氣侵入虛弱的身體而傷到了下面,所以《黃帝內經》說,感受濕氣就會傷害人體的皮肉筋骨。因此,制定方藥和建立論點時,都詳細地說明瞭當時土地宜於治療的情況。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方子爽塏(意思是爽明乾燥,出自《左傳》)而沒有卑濕的地方,再加上腠理緻密,外邪難以侵犯,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這種疾病呢?蓋子多飲乳酪醇酒,水濕之類的東西,加上奉養過度,滋生了濕水之潤下,氣不能煦之,所以下濕於足胻,積久而成腫滿疼痛,這是飲之下的原因,怎麼能與南方地區同法治療呢?應該觀察其地勢的高低,詳細地瞭解其飲食起居,建立兩種方法,一種是治療地之濕氣,一種是治療飲氣之下流,隨其氣宜,用藥治療,使之沒有疾病的痛苦,這樣才能符合軒岐的宗旨。(《寶鑑》)(按《玉機》引用《醫學發明》)

腳氣之因有二:一則自外而感,一則自內而致也。自外而感者,以陰寒水濕雨露之氣,或坐臥濕地,致令濕邪襲人皮肉筋脈,而凡清濕襲虛,則病始於下,致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自內而致者,以肥甘過度,酒醴無節,或多食乳酪濕熱等物,致令熱壅下焦,走注足脛,而日漸腫痛,或上連手節者,此內因也。

白話文:

腳氣病的成因有兩種:一種是從外部感染而來,另一種是從內部產生的。從外部感染而來的是,由於陰寒水溼雨露之氣,或坐臥在溼地,導致溼邪侵入人體皮肉筋脈,而凡是清溼侵襲虛弱的人,則病始於下,導致腿足疾病,這是外因。從內部產生的則是,由於肥甘過量,酒醴無節制,或多吃乳酪溼熱等食物,導致熱壅下焦,走注足脛,而日漸腫痛,或上連手節者,這是內因。

然在古人,謂南方卑濕,病多外因,北方嗜酒酪,病多內因,此固一說;然北方亦有寒濕,南方豈少酒濕,此固不必分南北。(《景岳》)(按:《綱目》、《準繩》並論以人論之,不必以南北分寒熱,蓋張氏所本。)

白話文:

但是,在古人的說法中,認為南方卑賤濕潤,疾病大多是外因,北方人嗜酒吃奶酪,疾病大多是內因,這僅僅是一種說法;但是,北方也有寒濕的氣候,南方難道就沒有酒濕嗎?這沒有必要以南北來區分。

備註:《綱目》、《準繩》都論述到,以人來論述,沒有必要以南北來區分寒熱,這是出自張氏。

婦人腳氣因血虛,觀乎腳氣,皆由腎虛而生;然婦人亦有病腳氣者,必因血海既虛,宿懷嗔恙,復感悲傷,遂成斯疾,今婦人病此者甚眾,則知婦人以血海虛而得之,與男子腎虛類矣。治婦人之法,與男子用藥固無異,但兼以治憂恚藥,無不效也。(《濟生》)

白話文:

婦人的腳氣病,是因血虛

如果觀察腳氣病,都是因為腎虛而引起的。然而婦女也有患腳氣病的,這一定是因為子宮既虛弱有宿疾,加上情緒憂傷,才導致的這種疾病。現在患這種疾病的婦女很多,所以知道婦女是因為子宮虛弱而引起的,和男子的腎虛相似。治療婦人的方法,和治療男子的方法用藥沒有不同,只是兼用治療憂傷抑鬱的藥物,沒有一個不有效的。(濟生)

脈候,《小品方》云: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者病在裡。脈浮大緊快者,三品之中最惡脈也。(《醫心》)

病既入臟(《千金》作風毒之氣入人體中),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若病人脈得浮大及緩(《千金》作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千金》作若脈浮大緊轉快),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聖惠方》曰:脈微而弱者,經言自瘥)按:此蓋本於蘇氏),此皆多是因虛而得。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

白話文:

疾病已經深入臟腑,脈象有三個等級,內在和外在的症狀相似,但脈象不同。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大而緩慢,宜服用續命湯兩劑;如果風盛,宜服用越婢湯,加上四兩蒼朮。如果脈象轉快而緊,宜服用竹瀝湯。脈象微弱而虛弱,宜服用風引湯兩三劑(聖惠方說:脈象微弱而虛弱的人,經典說可以自然痊癒)。按:這大概出自蘇氏的說法。這些情況大多是因身體虛弱而得病。如果虛弱乏力,氣短,可以間服用補湯,根據病情冷熱使用。

若未愈,更作竹瀝湯。若病人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最惡脈。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即死。如此之脈(《千金》此下曰:往往有人得之,無一存者),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恆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無湯也。(《病源論》)(按:此說宜錄於治例中,然今有取論脈,故揭於斯。

白話文:

根據《小品》、《集驗》中記載的腳氣脈象,以緩脈為輕,沉緊脈為次,洪數脈為最嚴重。我自己行醫三十年來,見過幾百個腳氣患者,其中脈沉緊的患者大多死亡,脈洪數的患者都存活下來,脈緩的患者不需治療就可以自行恢復健康。(《外臺祕要》引蘇長史之語)

凡腳氣雖復診候多塗,而三部之脈,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其逆四時者勿治,余如《脈經》所說。(《千金》)

證狀,腳氣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時冷時熱,小便秘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食嘔不下,氣上逆者,皆其候也。不即治,轉上入腹,便發氣,則殺人。(《肘後》)(按:小便秘澀以下五句,原文所無,今後《千金》補入。又小滿《千金》作腫滿。)

白話文:

症狀:腳氣病的發病,一開始在嶺南,後來蔓延到江東,得了這種病不會逐漸發展,發病或是微微感到疼痛麻痹,或是兩隻小腿有輕微的腫滿,或是行走時突然感到虛弱,或是小腹失去知覺,或時冷時熱,小便和排便很困難,呼吸急促,氣衝喉嚨,呼吸困難好像快死了,想吐東西但吐不出來,氣往上逆,都是腳氣病的症狀。如果不馬上治療,就會轉移到腹部,然後發作,就會把人殺死。(注:小便和排便很困難以下五句,原文沒有,後來《千金》補入了。另外《千金》將「小滿」改成「腫滿」。)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洒洒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縱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踹腸,徑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心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皆此病之證也。

白話文:

所有的腳氣病,都是因為感受了風毒而引起的。得這種病的人大多數一開始沒有感覺,或者原本沒有其他疾病,忽然就得了,或者在得了其他疾病之後得的。最初的時候症狀很輕微,吃飯遊戲和力氣都像往常一樣,應該仔細觀察。症狀從膝蓋到腳部,有麻木的感覺,或者像痺症,或者像蟲子在爬,或者腳趾、膝蓋和腿肚子會動一下,或者腳彎曲無力,不能走路,或者輕微腫脹,或者很冷,或者疼痛,或者鬆弛無力、跟不上身體的動作,或者痙攣抽搐,或者到疲倦程度只能吃喝,或者什麼都吃不下,或者看到食物就嘔吐,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或者腸胃裡好像有什麼東西像手指一樣發出,一直往上衝到心窩,氣往上衝時,或者全身抽搐,或者發高燒、頭痛,或者胸悶、心悸,睡覺的地方不願意見亮光,或者腹部疼痛,兼有腹瀉,或者說話錯亂,健忘糊塗,或者眼睛渾濁、精神恍惚,都是這種疾病的證狀。

若治之緩,便上入腹,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病源論》)

白話文:

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向上進入腹部,進入腹部後或腫大或不腫大,胸肋部脹滿,氣向上衝就會殺人,得病急的活不過一整天,緩的可以活一兩個月或者三、四個月。剛患上這個病,就要趕緊進行治療,不能像治療一般的疾病那樣隨便。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覺,會因他病,一度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不起,方乃覺之。諸小庸醫,皆不識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盡斃。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始起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有此為異耳。(《千金》)

白話文:

所有腳氣病,都是由感受風毒所引起的。患了這種病,大多數人不會立即察覺,往往因其他的疾病而引發,或突然發生大悶,經過兩三天都不見好轉,纔會察覺。那些庸醫都不認識這種疾病,隨便當作其他的病症來醫治,沒一個不致人於死的。所以這種疾病不容易被人識別,剛開始時非常輕微,飲食嬉戲,力氣都和平時一樣,只有突然發生腳無力而不能活動,這才與衆不同。(《千金》)

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又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惛憒,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腫或不腫、或䏶腿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也。其候難知,當須細意察之。

白話文:

腳部有輕微不適,但頭部、頸部、手臂已經開始感到疼痛;身體各處的不適症狀尚未顯現,但內心和臟腑已經開始感到不適。風毒侵犯人體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食物聞起來就令人想吐,聽到食物的氣味也會噁心;腹痛、腹瀉,或大便、小便不通暢;胸部有悸動感,討厭明亮的光線;精神恍惚、健忘,說話錯亂、不著邊際;高燒、頭痛或身體非常寒冷、疼痛、煩躁不安;出現抽筋、腫脹或不腫脹、腿腳麻木、不靈活;有時動作緩慢、不協調,或四肢關節僵硬;小腹沒有知覺。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也稱為風毒腳氣的徵兆。這些症狀難以辨別,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難可以理。婦人亦爾,又有婦人產後春夏取涼,多中此毒,宜深慎之。其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又但覺臍下冷痛,愊愊然不快,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即是腳氣之候。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同上)

白話文:

如果不這樣做,必然失去治療的良機,一旦病成,就難以醫治了。女人也是這樣的,有的女人在產後因為夏天貪涼,多中此毒,這種情況應該慎之又慎。其熱悶痛苦、驚悸心煩、嘔吐氣悶的,都是它的症狀。另外還有隻覺得臍下疼痛,不舒服,兼小便淋漓,和以前不一樣,這就是腳氣的症狀。虛弱的叫緩風,疼痛的是濕痹。(同上)

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續服葛根湯麻黃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白話文:

治療風毒病,一開始時像時行毒病,但脈搏浮緩,始終不變快,這種情況不治癒,可能會在幾天內死亡,或者十天內死亡,或者會變得不認識人,或者發黃,或者發斑,或者眼睛發紅,或者下半身穿爛,這種情況最緊急,一旦得到它,就應立即服用一劑續命湯,然後繼續服用葛根湯、麻黃下之。如果仍然不痊癒,再服用兩三劑續命湯,一定會痊癒。這種疾病非常緊急,要經常讓藥湯連續不斷,不能讓它間隔半日,否則就會殺人。

(同上)(按:麻黃湯系續命湯變方,葛根湯蓋非仲景方,亦可推知。)

白話文:

(同上)(注:麻黃湯是續命湯的變方,葛根湯蓋非仲景的方子,也可以從中推知。)

此諸腳氣(此上文見源由條),皆令人腳脛大,腳趺腫重,悶甚上衝心腹,滿悶短氣。中間有乾溼二腳氣,濕者腳腫,乾者腳不腫,漸覺枯燥,皮膚甲錯,須細察之。若先覺心腹脅肋刺痛,胸背滿悶,吃食之後,此狀爾加,時時氣短,手腳沉重,骨髓疼,多喝氣,每食諸黏膩陳敗臭物,即諸狀轉劇,此即飲氣下流而成腳氣者。(《外臺》引許仁則)

白話文:

以上這些腳氣(詳見上文「源由條」),都使人的小腿粗大,腳背腫脹沉重,悶氣 сильно 頭頂直衝心腹,滿腹悶脹,呼吸短促。其中有乾濕兩種腳氣,濕腳氣腳腫,乾腳氣腳不腫,逐漸感覺乾燥,皮膚粗糙龜裂,需要仔細觀察來區分。如果先感覺到心腹脅肋刺痛,胸背滿悶,吃飯後這些情況加重,時時氣短,手腳沉重,骨髓疼痛,多喝氣,經常吃各種黏膩、陳舊、腐敗、臭的食物,那麼這些症狀就會加劇,這就是飲氣下流而形成腳氣的原因。(《外臺》引許仁則)

乾腳氣者,頭痛腰腳痠疼,心間躁悶乾渴,食飯粥飲藥立吐,卻遍出(疑身)汗出氣喘者是。(《雞峰》)

腫不腫,(乾溼之稱,見疑前款。),凡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有他病發動,治之得瘥後,直患吐嘔而復腳弱。余為診之,乃告為腳氣。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余醫以為石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千金》)

白話文:

腳氣腫不腫,(乾濕之分見疑前款。),凡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區別於後來因為有別的病引發,治療後痊癒,直接患上嘔吐的病症,而後腳又乏力。我為他診斷,告訴他這是腳氣。病人說:我平生從未患過腳腫的病症,為甚麼說我得了腳氣。不願意喝藥,我猜測是石發,猶豫之間,不到十天就死了。因此,腳氣不能一概以腫來作為判斷的依據,有腫脹的,也有不腫脹的。其中以小腹頑固麻木不仁的,腳多半不腫脹。小腹頑固後,不過三五天,就令人嘔吐的,叫做腳氣入心,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凡是患有腳氣,到了心臟就難以治癒,因為腎水剋制心火的原因。(《千金》)

冷熱等五種,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裡冷熱。冷熱不同,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痹。(《千金》)

白話文:

冷熱等五種症狀,有人問:為什麼患上的人既有寒冷又有發熱的症狀?回答說:足有三個陰經三個陽經,寒天裡病在三個陽經,患的病一定會發冷,暑天裡病在三個陰經,患的病一定會發熱,所以有表證裡證發冷和發熱的症狀。發冷發熱的情況不同,發熱要用寒冷的藥物治療,發冷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用醫生的判斷來治療。脾臟受到陽毒侵襲,就會發熱結實;腎臟受到陰濕侵襲,就會寒痹。

凡此有五種:冷腳氣,熱腳氣,平平腳氣,大虛腳氣,大實腳氣。(《外臺》引蘇)

肥瘦難易,其人木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不耐風;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至深,難已也。(《千金》)

白話文:

肥胖與瘦弱病情輕重:面色木黑且消瘦的人容易治癒,肥胖、肌肉豐厚且面色赤白的人難以痊癒。面色黝黑的人耐受風濕,面色赤白的人不能耐受風。瘦的人肌肉硬,胖的人肌肉軟,肌肉軟則病情容易深入,難以治癒。(《千金》)

腳氣似傷寒,頭疼身熱,支節痛,大便秘,或嘔逆而腳屈弱者,此名腳氣也。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遂成腳氣,所以病證與傷寒相近。(《活人書》)(按:此說本於通真子《傷寒括要》)

白話文:

腳氣病很像傷寒病,有頭痛、發燒、四肢關節疼痛、大便乾燥、或想吐,腳軟無力等症狀,這就是腳氣病。傷寒病只傳播到足經,不會傳播到手經。地上的寒、熱、風、濕、氣蒸發而上升,腳經常踩踏,所以得了腳氣病。所以腳氣病的病情和傷寒病很相似。(《活人書》)(注:此說出自通真子《傷寒括要》)

四氣偏勝,外證自汗走疰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三因》)

白話文:

四種氣偏盛的表現,外證自汗走散為風盛,無汗疼痛抽搐緊張為寒盛,腫脹沉重為濕盛,煩渴發熱煩躁為暑盛。四種氣同時存在時,但推斷其多的就是偏盛。

別證諸說,男子婦人初患腳氣,其病寒熱,或頭痛,忽然腳弱,有筋一條,自腳脛骨至臀及腰而起作痛,皆因風寒暑濕之氣相感而成。(《得效》)

白話文:

除了上面講到的症狀之外,男子和婦女患上腳氣病的初期,有寒冷發燒,或者頭痛的症狀,突然腳部無力,有一條筋從小腿骨一直痛到臀部和腰部,這都是因為風、寒、暑、濕的氣相互影響而造成的。(《得效》)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病作矣。是以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及兩足脛紅腫,或惡寒發熱,狀若傷寒,筋攣掣痛,是其候也。或一旬或半月,復作如故,漸漸而致於足筋腫大如瓜瓠者,多有之矣。

白話文:

《內經》上說:各種濕性水腫,都屬於脾胃系統的病變。又說:受了濕邪的人,下肢最先受到影響。因為脾主四肢,足部位於下肢,最容易受到濕氣的侵襲,濕氣鬱結化熱,濕熱相互搏擊,就會引起疾病。所以,這種病起初多表現為氣衝穴隱隱作痛,然後兩腿小腿紅腫,有的還會惡寒發熱,狀如傷寒,筋攣掣痛,這是它的常見症狀。有的十幾天或半個月後,病情復發,像以前一樣,逐漸發展到足部筋骨腫大如瓜瓠者,屢見不鮮。

東南卑濕之地,比比皆是;西北高燥之方,鮮或有之。原其所由,非止一端,有從外感而得者,有從內傷而致者,所感雖有內外之殊,其為濕熱之患則一也。(《正傳》)

白話文:

東南地區潮濕之地,到處都是;西北地區高燥的地方,很少有。探究它的原因,不止一個方面,有從外部感染而得的,有從內部損傷而導致的,雖然感染有內、外的不同,但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正傳》)

輕者止於足痛,重者由足痛入陰器,抵小腹,歷脅肋上頭,又重者則腳氣衝心,誤治立死。(《蒼生司命》)

腳氣之疾,多生於水濕,亦有夾風夾寒夾暑者。其發時則或腫或痛,濕熱勝者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皆宜審脈驗證,詳悉內外血氣虛實而分治之。(《醫彀》)

白話文:

腳氣的疾病,大多是生於水濕,也有夾帶風寒暑氣的情況。當發作的時候,有的會腫脹或疼痛,濕熱較嚴重者會形成水泡瘡,或變成紅腫的丹毒,或像疝氣一樣向上引向下攻。所有情況都要詳細審脈驗證,並詳細瞭解內外血氣的虛實,才能分門別類地進行治療。(出自《醫彀》)

腳氣乃腎火挾濕,見於皮肉,紅腫如雲痕,或隱見紅色,按之熱且痛者是也。紅腫自足起,漸行至股,其勢必上升,升至心者不治。急宜治之,勿令上升為妙。(《訂補明醫指掌》)

白話文:

腳氣是由腎臟火氣挾帶濕氣所致,症狀表現在皮膚和肌肉上,呈現紅腫如雲朵的形狀,有時會隱約看到紅色,按壓時感覺熱且疼痛。紅腫症狀從腳開始,逐漸蔓延至大腿,如果不加以治療,必定會上升蔓延,上升到心臟部位就會危及生命,因此要立刻採取措施治療,以免蔓延到上半身。

濕腳氣一證,始初甚微,人皆認為內外臁瘡,治不合,因漸重,則中陷邊突者有之,四旁紫黯龜拆者有之。此毒已攻透外,無服走肌充皮等劑,其瘡愈添愈開。只宜以荷葉心、藁本甘松煎湯淋洗,收其濕,拔其毒,仍服宣麻飛步丸,瘡口自然漸斂。不可以緊藥急收,瘡口急合,毒卻上攻,為禍亦急。

白話文:

濕腳氣是一種疾病,最初症狀很輕微,人們都認為是內外腫瘡,治療不當,逐漸加重,有的中陷邊突,有的四週紫黑龜裂。此時毒素已經攻透外層,不能再服用走肌充皮等藥劑,其瘡口只會越擦越擴大。這時只宜用荷葉心、藁本或甘松煎湯淋洗,吸收濕氣,拔除毒素,同時服用宣麻飛步丸,瘡口自然會逐漸癒合。不能用緊縮的藥物緊急收斂,瘡口快速癒合,毒素反而會向上攻,情況會非常危急。

瘡雖可惡,卻無入腹攻胃衝心之危,為可喜。(《續易簡後集》)(按:腳氣生瘡,既見《外臺》引蕭亮,及《聖惠方》,宜考。)

白話文:

瘡雖然讓人討厭,但是它不會進入肚子裡傷害胃和衝擊心臟,所以可以說是比較好的情況。(《續易簡後集》)(按:腳氣生瘡,既見《外臺》引蕭亮,及《聖惠方》,宜考。)

腳氣,跟注一孔,深半寸許,每下半日疼異常,此乃腳氣注成漏,以人中白於火上煅,中有水出,滴入瘡口。(《要訣》)

白話文:

腳氣病侵入皮膚裂縫孔竅,深入皮膚半寸左右,每到下午都很疼痛,這是因為腳氣病化膿流出的膿液形成的。用人的糞便燒成灰,在火上煅燒,裡面有水流出來,滴到瘡口裡。

道士王裕曰:有忽患腳心如中箭,發歇不時,此腎之風毒,瀉腎愈。(《醫說》引《泊宅編》)

死證,《葛氏方》云:腳弱滿而痹。至少腹而小便不利,氣上者死。(《醫心》)

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急治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看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千金》)(按:《聖惠》更有上氣脈數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一旦出現了次要的小毛病的異常症狀,就必須十分驚懼,趕緊決心用藥來治療。如果傷寒之氣上衝進入腹中,可能發生腹部腫脹或不腫脹,胸脅部反復脹滿,呼吸氣喘上衝到兩肩,如果是急症,死得很快,如果症狀不嚴重,幾天后必定死亡,不能不趕緊治療。只要觀察到心下急迫,氣喘不止,或者出了很多汗,或者一下子感覺寒冷,一下子感覺發熱,脈象促短而快速,嘔吐不止,都是會死人的。(《千金要方》)(注:《聖惠方》中還提到:患有上氣、脈搏快速、不能平臥的病人會死亡。)

腳氣之病,傳於心腎,則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忘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寧,口眼不定,左手寸口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脈絕者是也。切宜詳審矣。(《中藏經》)

白話文:

腳氣病,如果傳染到心腎,則十個人中有十分人無法治癒。傳染到心臟,則會導致恍惚健忘,嘔吐,食慾不振,失眠不安,目光不定,左手寸口脈時大時小,時有時無。傳染到腎臟,則會導致腰腿腫脹,小便不通,呻吟不斷,眼睛和額頭都呈現黑色,氣息有時衝上胸腹而喘,左手尺中脈消失。一定要仔細診斷。

治不得大補大瀉,凡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腳氣之人,皆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終不可畏虛,故預止湯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千金》)

白話文:

治療腳氣的疾病,不能用大補或大瀉的方式來調理身體。所有腳氣的疾病,都是因為氣實而死的,從來沒有聽說有人因為服用藥物導致身體虛弱而死亡的。因此,患有腳氣的人,都不適合用大補的方式來治療,也不能用大瀉的方式來治療。總之,不能害怕身體虛弱,所以預止湯也不能服用。如果按照上述的治療方法來治療腳氣,那麼患者都會死,而且無法治癒。(出自《千金》)

治須順四時,夫療腳氣者,須順四時,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時疾盛,專須汗利,十月以後,乃用補藥,雖小小變通,終不越此法。(《外臺》引蘇)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順應四季。治療腳氣病的人,必須順應四季。春秋兩季,應該兼顧補虛瀉實,夏季疾病盛行時,專門需要發汗通利,十月以後,纔可以使用補藥。雖然可以做一些小小的變通,但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

凡患腳氣者,雖苦虛羸,不得多服補藥,服之臚脹,非瀉不瘥,但益虛羸也。唯冬月得用補藥,如冬月仍患氣不除者,亦不得服之,可斟酌此。大都患氣尋常須微利,但不得大利益虛耳。凡腳頑至冬則定者多,所以然,冬腎王,王則不受邪,所以腰腳得利也。(同上)

白話文:

凡患腳氣者,雖苦虛羸,不得多服補藥。服之臚脹,非瀉不瘥,但益虛羸也。唯冬月得用補藥,如冬月仍患氣不除者,亦不得服之,可斟酌此。大都患氣尋常須微利,但不得大利,益虛也。凡腳頑至冬則定者多,所以然,冬腎王,王則不受邪,所以腰腳得利也。

凡病腳氣者,雖病勢虛弱,但不得多服補藥。服之,臍腹脹大,如不泄利,不得復原,但若勉強用瀉利之法,則更損虛弱。惟獨冬月得宜用補藥,如冬月病氣仍不解除,則亦不得服之,可酌情而定。大抵病腳氣,尋常須微利,但不得大利,益增虛弱。凡患腳氣頑痹的,至冬月則病勢定止者多,其緣由在冬月,腎氣旺盛,腎氣為君主,則不受邪,所以腰腳得利。

入冬以後,須量人之盛衰,微加滋補;不然則氣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理之必然也。(《濟生》)

禁吐,凡腳氣上衝心者,不宜吐之。(《醫心方》引《醫門方》)

禁淋洗,服補藥與用湯淋洗者,皆醫之大禁也。(《活人書》)

最忌用熱藥蒸泡,恐逼邪氣入於經絡,為難治也。(《集成》)

最忌補劑及淋洗,並冷草藥攤罨。若犯此禁,則毒氣入心,小腹頑痹不仁,或氣喘嘔吐。(《嶺南衛生方·附錄》)

白話文:

最忌諱使用補藥和淋洗,也不可以使用冰冷的中草藥敷貼。如果違反了這些禁忌,則毒氣會進入心臟,小腹頑固麻木沒有知覺,或者會出現氣喘嘔吐的症狀。(《嶺南衛生方·附錄》)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大禁也。《發明》謂此為南方外感濕氣乘虛襲人為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蓋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渫開導泄越其邪也。(《玉機》)

白話文:

《活人書》上說:凡是腳氣患者服補藥,或用湯藥清洗,都是醫生的大忌。《發明》中說,這是指南方人感受了外界的濕氣,使身體虛弱而受到侵襲,導致腫痛,而不是指北方人因內部濕氣過盛而導致腫痛。這是因為濕氣不能外達,所以應該淋渫開導,使邪氣泄出。

續生諸病治法,夫因患腳氣續生諸病者,則以諸藥對之。或小便不利,則以豬苓茯苓及諸利小便藥治之。大便極堅者,則以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體腫滿成水病者,則取治水方中諸治水之藥治之。余皆仿此,更無拘忌。(《千金》)

白話文:

延續疾病的其他治療方法,因患有腳氣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則以多種藥物應對。如果小便不通暢,就用豬苓、茯苓和利尿藥物治療。大便極端困難的,則用五柔麻仁丸等治療。全身腫脹滿溢,結成水病的,則採用治水方中的各種利水藥物治療。其餘的都仿照此類方法治療,沒有什麼特別的忌諱。(《千金要方》)

外發諸方,越婢湯,治風痹腳弱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白朮(四兩),大附子(一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 麻黃(240 克)

  • 石膏(240 克)

  • 白朮(160 克)

  • 大附子(一個)

  • 生薑(120 克)

  • 甘草(80 克)

  • 大棗(15 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朮四兩。)(《千金》)

白話文:

把上七味藥材研成細末,用七升水先煮麻黃,煮沸後把沫撈起來,加入其他的藥材,煮到藥水剩三升,分三次服用,喝完藥後蓋好被子讓自己出汗。(《胡洽方》只用了五味藥,如果病人怕冷,可以再加附子一枚。如果病人水腫,可以再加白朮四兩。)(出自《千金要方》)

小鱉甲湯,治身體虛脹如微腫,胸心痞滿,有氣壯熱,小腹厚重,兩腳弱方。

白話文:

小鱉甲湯:治療全身微微腫起,胸悶飽滿、伴隨有氣壯、發熱、小腹厚重、兩腿軟弱無力。

鱉甲黃芩升麻,麻黃,羚羊角,桂心,杏仁(各三兩),前胡(四兩),烏梅(二十枚),薤白(三十枚)

白話文:

  • 鱉甲:鱉殼,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 黃芩:黃芩根,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

  • 升麻:升麻根,具有升舉陽氣、開竅醒神的作用。

  • 麻黃:麻黃草,具有發汗、宣肺、平喘的作用。

  • 羚羊角:羚羊角,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 桂心:桂枝的心材,具有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 杏仁:杏樹的種子,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 前胡:前胡根,具有疏肝、解鬱、止痛的作用。

  • 烏梅:烏梅,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的作用。

  • 薤白:薤白的莖葉,具有發汗、利尿、通便的作用。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若體強壯欲須利者,加大黃二兩。(同上)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搗碎,加入一斗水煎煮,取二升七合的藥液,分三次服用。這是常用的方法。如果身體強壯,想要藥效更強一些,可以加大黃的用量到二兩。(出自:同上)

犀角麻黃湯方。(按:又大犀角湯,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欲死。方後曰:若服湯竟不下,氣急不定,仍服後犀角麻黃湯。)

白話文:

犀角麻黃湯的配方。(註釋:又稱大犀角湯,治療腳氣毒衝擊心臟,變成水腫,全身腫脹,悶絕欲死。方後說:如果服完湯藥後症狀還未消除,氣急不定,繼續服用後犀角麻黃湯。)

犀角,麻黃,防風獨活(崔氏用茯苓),防己,芎藭,白朮,當歸,羚羊角(崔氏用附子),黃芩(各二兩),石膏(四兩),生薑,甘草,杏仁(崔氏用細辛),桂心(各三兩)

白話文:

犀牛角、麻黃、防風、獨活(崔氏用茯苓)、防己、川芎、白朮、當歸、羚羊角(崔氏用附子)、黃芩(各二兩)、石膏(四兩)、生薑、甘草、杏仁(崔氏用細辛)、桂心(各三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麻黃去沫,取汁八升,下藥煎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訖覆取汗。若不瘥,五日後更一劑,取汗同前。(同上)

白話文:

將十五味藥材搗碎,用水二斗煮麻黃,去掉浮沫,取八升藥汁,然後加入藥物煎煮,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每次間隔十里路的時間,服完藥之後蓋上被子發汗。如果沒有治癒,五天後再服用一劑,發汗的方法與前同。(出自同上)

附子湯,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方。

附子(三枚),芍藥,桂心,甘草,茯苓,人參(各三兩),白朮(四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同上)(按:此仲景方加桂心、甘草。)

六物附子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怯寒,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白話文:

六物附子湯,專治四氣運行到足太陰經,造成骨節疼痛、四肢僵硬拘急、自汗、呼吸短促、小便不利、畏風怕冷、頭面手足時時水腫的疾病。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四兩),白朮(三兩),甘草(炙二兩),防己(四兩),茯苓(三兩)

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三因》)(按:仲景甘草附子湯,《千金》名四物附子湯,曰:體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今陳氏合為一方也。)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用二碗水,七片生薑,煎煮至七分之一,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三因》)(註:仲景的甘草附子湯,在《千金》中稱為四物附子湯,書中說:身體腫脹的,再加四兩防己。心悸氣促小便不利的,再加三兩茯苓。現在陳氏將這兩個方子合而為一。)

風濕湯,大治風寒濕痹腳氣,筋攣著床,不能行步。(大名竹趙二方)

附子(炮去皮),白朮,甘草,當歸(焙),防風,桂枝薏苡仁(各一兩),乳香沒藥,茯苓(各半兩)

白話文:

  • 附子(去皮蒸炮):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燥濕、利尿消腫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功效。

  • 當歸(焙):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的功效。

  • 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濕、清熱利尿的功效。

  • 乳香: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消腫的功效。

  • 沒藥:具有活血止痛、散瘀化瘀的功效。

  • 茯苓:具有健脾利濕、益氣補虛的功效。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至七分,和滓溫服食前,日三夜一。(《施丸端效方》)

治腳氣,五積散,每服加檳榔一枚切碎,依法同煎,服藥了,用被蓋覆,令腿股間出少汗為佳。(《是齋》)(按:《易簡》腳氣加茱萸、木瓜云云,又《要訣》腳氣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龍湯,每服加檳榔一錢重煎服。其意相近。)

白話文:

治療腳氣,可以用五積散,每次服用時加入一顆切碎的檳榔,按照藥方煎煮,服藥後用被子蓋著,讓大腿和小腿之間出少許汗最為合適。(《是齋》)(註:《易簡》中提到腳氣可以加入茱萸、木瓜等。《要訣》中提到腳氣如果侵犯肺部,會讓人喘嗽,應當服用小青龍湯,每次加入一錢重的檳榔再煎煮服用。二者的用意相似。)

加味敗毒散,治三陽經腳氣流注,腳踝上焮熱赤腫,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

白話文:

加味敗毒散,用於治療三陽經的腳氣流注,症狀為腳踝上方出現紅、腫、熱的症狀,伴有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自汗或惡寒。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麩炒去穰),桔梗,甘草(炙),人參,茯苓,川芎,大黃(蒸),蒼朮(米泔浸各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裡面的穰)、桔梗、甘草(炙過的)、人參、茯苓、川芎、大黃(用蒸的)、蒼朮(用米湯浸泡過,每種藥材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一頭,煎七分,去滓熱服,不過二服愈。皮膚瘙癢赤疹,加蟬蛻煎。(《三因》)《朱氏》敗毒散加木瓜,專治腳氣。(按:五積散、敗毒散,並系類證之治,姑存之。)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用半茶杯水,加三片生薑,一個薄荷頭,煎至七分,去掉渣滓,趁熱服用,不用兩帖即可見效。皮膚瘙癢,發生紅疹的,增加蟬蛻煎服。(《三因》)《朱氏》敗毒散加上木瓜,專治腳氣。(按:五積散、敗毒散,都是類證的治法,姑且保存ไว้。)

內疏急治諸方茱萸湯,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方。(蘇長史方)

白話文:

內部疏通治急症的各種藥方:

  1. 茱萸湯:治療腳氣病入腹,令人胸悶欲死,腹脹方。(蘇長史的藥方)

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此起死人方。(《千金》)又方,加青木香三兩,犀角屑二兩,亦云此湯起死人。(《外臺》)《聖惠》治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手足脈欲絕,於本方加檳榔、生薑(《得效》名木瓜茱萸湯)。又治濕腳氣上攻,心神悶亂,不能下食。

白話文:

上面這兩種藥,用一斗三升水煮,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每次服藥的間隔時間,像是人走十里的路程那麼久,服完一劑藥,如果嘔吐、出汗、排便或發高燒,悶熱感就會痊癒,這是起死回生的方子。(《千金》)還有一個方子,加入青木香三兩、犀角屑二兩,也說這湯藥能起死回生。(《外臺》)《聖惠》中記載的治療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手足脈搏快斷了的方子,在原本的方子上加入了檳榔、生薑(《得效》中稱做木瓜茱萸湯)。另外還有治療濕腳氣上攻、心神悶亂、不能飲食的方子。

於本方加檳榔、木香為末,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三十丸。《三因》茱萸丸(即本方),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

白話文:

在方劑中加入檳榔和木香研成粉末,做成如梧桐籽一般大小的丸藥,不限時間,用溫酒送服三十丸。《三因》方茱萸丸(也就是本方),等分為末,用酒糊丸如梧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至一百丸,用酒送服。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甚散腫氣,極驗。

大檳榔(七枚合子碎),生薑(各二兩),橘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一兩)

白話文:

  • 大檳榔(七顆種子,研碎)

  • 生薑(40公克)

  • 橘皮(20公克)

  • 吳茱萸(20公克)

  • 紫蘇(20公克)

  • 木瓜(20公克)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外臺》)又蘇恭尋常氣滿三日兩日服一劑湯,於本方去紫蘇、木瓜,加厚朴。又蘇恭腫滿小便少者紫蘇湯,於本方(紫蘇莖)去吳茱萸、木瓜,加甘草。又許仁則曰:但覺腳腫疼悶沉重,有時緩弱,乍衝心腹滿悶,小腹下不仁,有時急痛,吳茱萸湯,於本方去木瓜,加桂心。《聖惠》治腳氣,心腹脹滿,煩悶喘促,檳榔散,於本方,去吳茱萸,加豬苓、桑根白皮

白話文:

  1. 將上六味藥材切塊,放入三升水中煮,煮至剩下一升三合,分兩次服用。(《外臺祕要》)

  2. 蘇恭經常在氣滿時,每隔兩三天服用一劑湯藥,方子從紫蘇湯中去掉紫蘇、木瓜,加入厚朴。

  3. 蘇恭還有一種藥方,針對腫脹小便少的人,在紫蘇湯中去掉吳茱萸、木瓜,加入甘草。

  4. 許仁則說:如果覺得腳腫痛,悶沉沉的,有時緩解,有時又突然心腹滿悶,小腹下沒有知覺,有時又劇烈疼痛,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方子從紫蘇湯中去掉木瓜,加入桂心。

  5. 《聖惠方》中記載的治療腳氣、心腹脹滿、煩悶喘促的檳榔散,從紫蘇湯中去掉吳茱萸,加入豬苓、桑根白皮。

又治婦人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於本方去生薑,加松木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次入童子小便二合,更煎三兩沸,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萬安方》《衛生良劑方》檳茱湯,治風濕毒氣中於足經,遂為腳氣下注,兩腳腫脹疼痛,履地不得,及內攻心腹,手足脈絕,悶亂煩喘,氣不得息,極有神效。此藥大能散腫下氣(即本方)。

白話文:

  1. 治療婦人腳氣衝心、煩悶混亂、不認識人的方法:取本方去掉生薑,加入松木節,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杯,煎至五分之三,然後加入童子小便二合,繼續煎三、四次,去掉藥渣,不限時間溫服。(出自《萬安方》《衛生良劑方》)。

  2. 檳茱湯:治療風濕毒氣侵犯足經,導致腳氣下注,兩腳腫脹疼痛,不能走路,以及內攻心腹,手足脈搏消失,煩悶混亂、呼吸急促、氣息難以喘勻的病症,極為有效。此藥具有散腫下氣的功效(即本方)。

(此方宜與次緩治方木瓜散檳榔湯互參。)

白話文:

(此種方劑適宜與逐漸治療的方劑木瓜散、檳榔湯相互參照應用。)

《廣濟》療腳氣急上衝心,悶欲死者方。

檳榔仁(三顆細末),生薑汁(三合),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須暖)

上三味攪頓服,須臾即氣退,若未全瘥更服,最佳利三兩行,無所忌。(《外臺,》)《近效》救腳氣衝心,此方甚效,檳榔仁六顆,上一味搗篩,取童子小便半升微溫,和末強半頓服。如一炊久不轉動,更取半准前服令盡,得通即好,甚良。(同上)(《本草》引《廣利方》同)治濕腳氣上攻心胸,喘促悶絕,檳榔二兩,吳茱萸三分,為散,每服用童子小便一小盞,入生薑汁一茶匙,暖令溫,不計時候調下二錢。(《聖惠》)

白話文:

將上三種藥攪拌均勻服用,一會兒就能退氣,如果沒有完全恢復再服用,最好在服用三次之後,沒有什麼禁忌。(《外臺祕要》)《近效方》搶救腳氣衝心,這個方子很有效,檳榔仁六顆,上一味搗篩,取童子小便半升微溫,和藥末一半頓服。如果一次服用之後長時間沒有好轉,再取一半藥末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直到服用完畢,通氣後就好,非常有效。(同上)《本草綱目》引用《廣利方》治濕腳氣上攻心胸,喘促胸悶窒息,檳榔二兩,吳茱萸三分,為散藥,每次服用童子小便一小盞,加入生薑汁一茶匙,加熱到溫熱,不限時間調服二錢。(《聖惠方》)

又療腳氣,心煩悶氣急,臥不安方。

半夏(一升湯洗去滑),生薑(八兩),桂心(三兩),檳榔仁(一兩半末)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檳榔仁末,煎取二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後相去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外臺》)利結,加大黃,增檳榔,以微利為度。加木瓜二兩,尤有神驗。(《萬安方》)

白話文:

將上四種藥切碎,用八升水煎煮,減半後加入檳榔仁末,繼續煎煮,取二升八合藥汁,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服藥後相隔走五、六里的路程後,再服第二劑。(《外臺》)如果大便過於乾燥,加大黃的用量,增減檳榔,以微微通便為度。再加木瓜二兩,療效尤其神奇。(《萬安方》)

文仲腳氣冷毒悶,心下堅,背膊痛,上氣欲死者方。

吳茱萸(三升),檳榔(四十枚去皮取碎),青木香(二兩),犀角(三兩屑),半夏(八兩湯洗),生薑(六兩)

白話文:

  • 吳茱萸(三升):用三升吳茱萸。

  • 檳榔(四十枚去皮取碎):用四十枚檳榔,去皮並搗碎。

  • 青木香(二兩):用二兩青木香。

  • 犀角(三兩屑):用三兩犀角,刮成碎屑。

  • 半夏(八兩湯洗):用八兩半夏,用水洗淨。

  • 生薑(六兩):用六兩生薑。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效。破毒氣尤良。(同上)

《必效》療腳氣方。

大半夏(三兩淨削去皮),生薑汁(三升)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空腹一服盡,每日一劑,三劑必好。(同上)又文仲療腳氣入心,悶絕欲死者。(即本方,生薑汁煮,不用水。)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加入五升水,煮沸後取兩升,去掉渣滓,空腹時一次服完,一天一劑,服用三劑必定痊癒。(出自同一個出處)另外,文仲治療腳氣病入心,胸悶氣絕,快要死的人。(就是這個處方,生薑汁煮,不用水。)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雞峰》作得乾腳氣,夜半痞絕,左脅有塊如大豆),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號哭。滎陽鄭洵美傳杉木湯,服半食頃,大下,三下氣通塊散。杉木節一大升,橘葉切一大升,北地無葉,可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枚,合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兩服。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後服。

白話文:

唐朝柳宗元編纂的《救三死方》中記載:元和十二年二月,我得了腳氣病,半夜時分突然昏厥,肋骨處有一個硬塊,像石頭一樣大(《雞峯》中記載的是我得了乾腳氣,半夜時分突然昏厥,左肋骨處有一個像大豆一樣大的硬塊),差點死掉,由於天氣寒冷,昏迷了三天,家人哭嚎不已。滎陽人鄭洵美把杉木湯的方子傳授給我,我服下一半的藥,很快有大便,三次大便後,氣順了,硬塊也散了。杉木節一大升,橘葉切碎一大升(北方沒有橘葉,可以用橘皮代替),檳榔七顆,搗碎後和童子尿(也就是小男孩的尿液)三大升一起煮,取一升半的藥液,分兩次服用。如果服用一次後就能很快通便,就不用再服用第二次了。

(《證類本草》)《續易簡後集》曰:佇見毒勝,痰逆悶絕,喘急汗流,昏塞搐搦,咬齒上視,致垂死者,惟杉木節湯為至妙,百發百中,垂死復生。

白話文:

(《證類本草》)《續易簡後集》說:如果看見毒性很盛,痰逆導致胸悶昏絕,氣喘急促汗流不止,昏迷抽搐,牙關緊閉眼睛上吊,眼看就要死的人,使用杉木節湯最為靈驗,百試百中,垂死之人也能復生。

治腳氣衝心,煩悶氣喘,坐臥不得方。

黑豆(一合),生薑(一兩),杉木節(一兩),沉香(一兩),紫蘇莖葉(二兩),檳榔(二兩),童子小便(三升),木瓜(二兩乾者)

白話文:

  • 黑豆(240克)

  • 生薑(60克)

  • 杉木節(60克)

  • 沉香(60克)

  • 紫蘇莖葉(120克)

  • 檳榔(120克)

  • 童子小便(1.8公升)

  • 木瓜(乾的,120克)

上件藥細銼,先炒黑豆、生薑令熟,後入小便並諸藥,煎至二升去滓,不計時候,暖一小盞服。(《聖惠》)

若覺此證(按:此上文全取《肘後》,見前證狀中,宜閱),先與犀角旋覆花湯方。

白話文:

如果覺得病情符合此證(這全部引自《肘後》,見上面證狀中,應一併閱讀),首先服用犀角旋覆花湯。

犀角,旋覆花(各二兩),橘皮,茯苓,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一枚),香豉(一升),紫蘇莖葉(一握)

白話文:

犀牛角、旋覆花(各兩)橘子皮、茯苓、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一枚),香豉(一升),紫蘇莖葉(一握)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氣下小便利為度。(崔氏名小犀角湯,如其不下,服後大犀角湯。)(《千金》)又大犀角湯,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欲死者,於本方加白朮、桂心、防己、黃芩、前胡、桑白皮。《聖惠》治瘴毒腳氣,初覺嘔逆煩悶,頭昏不食方,於本方去大棗,加木香、檳榔、半夏、甘草。(又治乾腳氣欲發,噁心頭旋,吐痰水,旋覆花散,亦此類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搗碎,用八升水煮成二升七合的藥液,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之間間隔十里路的路程。長期服用,以排氣通便利小便為標準。(崔氏將此方命名為小犀角湯,如果服用後沒有效果,可以服用大犀角湯。)(《千金方》)大犀角湯還可治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欲死者。在原方基礎上添加白朮、桂心、防己、黃芩、前胡、桑白皮。(《聖惠方》)治療瘴毒腳氣,剛開始感覺嘔吐、煩悶、頭暈、不想吃東西,在原方基礎上去除大棗,添加木香、檳榔、半夏、甘草。(另有治療乾性腳氣即將發作,噁心、頭暈、吐痰水,旋覆花散屬於此類方劑。)

)《雞峰》脛骨,療風毒,腰腳無力,腫痛腹脹,心煩悶,氣上衝咽喉,頭面浮腫,嘔逆之候,於本方加桑白皮。

白話文:

《雞峯》是以雞的脛骨為藥材,主要用於風毒、腰腳無力、腫痛腹脹、心煩悶、氣上衝咽喉、頭面浮腫、嘔吐逆流等病症的治療。在使用《雞峯》方劑時,如果有桑白皮可以加入。

治腳氣衝心,煩悶喘促,腳膝痠疼,神思昏憒,宜服沉香散方。

沉香(一兩),赤芍藥(一兩),紫蘇莖葉(一兩),木通(一兩銼),訶黎勒皮(一兩),檳榔(一兩),紅雪(二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白話文:

沉香(50公克),赤芍藥(50公克),紫蘇莖葉(50公克),木通(50公克切碎),訶黎勒皮(50公克),檳榔(50公克),紅雪(100公克),吳茱萸(25公克,以滾水浸泡7次,曬乾後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婦人腳氣忽發,衝心悶亂,四肢煩疼,犀角散,於本方去沉香、木通、訶黎勒、吳茱萸,加犀角、赤茯苓、木香、紅藍花。(按:此二方俱去芍藥為宜。又木香散方中用紫雪。)

白話文:

第一個藥方:將上列藥材搗碎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中盞水,加上半分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出自《聖惠方》)

第二個藥方:主治婦女腳氣突然發作,衝擊心臟 causing 悶亂,四肢煩疼。配方為犀角散,將原方中的沉香、木通、訶黎勒、吳茱萸去掉,加入犀角、赤茯苓、木香、紅藍花。

(按語:這兩個方子都宜去掉芍藥,另外 “木香散” 方中用紫雪。)

沉香降氣湯,患腳氣人,毒氣上衝,心腹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和劑》)(方見《諸氣》中)

白話文:

沉香降氣湯,適用於腳氣病患者,毒氣上衝至心腹部位,腹部堅硬腫脹,四肢浮腫的人,尤為合適。

(具體配方請見《諸氣》篇)

崔氏療腳氣,毒遍內外,煩熱,口中生瘡者方。服紫雪,強人服如兩棗大,弱者減之,和水服,當利熱毒。(《外臺》)(按:又引蘇恭同)紫雪方,鑑真云:若腳氣衝心,取一小兩和水飲之。(《醫心》)大煩躁者,紫雪最良。(《活人書》)(按:此本於《傷寒括要》。)

白話文:

崔氏治療腳氣,毒症遍佈內外,煩躁體熱,口中生瘡的人。服用紫雪,強壯的人服用如兩顆棗子大小,體弱的人酌量減少,用溫水送服,可以清除熱毒。(《外臺祕要》)鑑真說:如果腳氣衝擊到心臟,取一小兩紫雪,加水服用。(《醫心方》)煩躁者,紫雪最良。(《活人書》)

茱萸散,治腳氣心悶不通,及乾霍亂等方。

煉成朴硝(一斤),茱萸末(八兩)

上相和搗羅調勻,以不津瓷器貯之,凡患服一匙匕。(《千金月令》)

將軍丸,治腳氣入腹衝心,大便不通。

吳茱萸(去皮枝湯泡),宣木瓜(去穰),川大黃(等分)

上為細末,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粳米枳殼煎湯吞下。未應,加丸數再服,以通為度。(《澹寮》)(按:此方本出《續易簡方後集》。)

白話文:

上面是細末,用米糊做丸劑,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粳米和枳殼煮的湯送服。若症狀還沒有好轉,增加丸劑的數量,再服用幾次,以通暢為準。(《澹寮》)(註:此方原出自於《續易簡方後集》。)

搜風丸,治腳氣腫痛,大便不通。

大黃(半兩),檳榔(半兩),枳實(半兩),黑牽牛(一兩生)

白話文:

大黃(6 克),檳榔(6 克),枳實(6 克),黑牽牛(12 克,生用)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飯湯下,食前。(《仁存孫氏方》)

若腳氣之患,入腹衝心,或見嘔逆之證,無法可療,《千金》以大黃利之。大黃性寒,病既深入,必難導達,是速其嘔吐也。不若用養正丹黑錫丹來復丹之類,煎降氣湯嚥下。更須多服,以大便通利為度。腳氣無補法,此有利性,即非補藥,服之無疑。(《易簡》)(養正丹、黑錫丹方見《中風》中,降氣湯即蘇子降氣湯。)

白話文:

如果腳氣病症,侵入腹部衝擊心臟,或者出現嘔吐反胃的證狀,就沒有辦法治療了。但是《千金方》一書中記載,可以使用大黃來治療。大黃性寒,病症已經深入之後,必定難以引導到達病竈,這只是會加劇嘔吐而已。不如使用養正丹或黑錫丹、來復丹之類的藥物,煎服降氣湯吞服。況且,還必須多服藥,以大便通暢為準。腳氣病沒有補養的方法,這類藥物皆具有通利性,即使不是補藥,服用起來也沒有顧慮。(《易簡方》)(養正丹、黑錫丹的方劑見《中風》篇,降氣湯就是蘇子降氣湯。)

甘草湯,治腳弱,舉身洪腫,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

白話文:

甘草湯,用於治療腳無力,全身水腫,胃氣上逆,吃食物後吐出,胸口有氣結不安而有寒熱感,腹瀉不止,小便困難。

甘草,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升),桂心,蜀椒(各三兩),小麥(八合),大棗(二十枚),生薑(八兩),吳茱萸(二升)

白話文:

甘草、人參各 31 公克,半夏1升,桂心、蜀椒各 93 公克,小麥 250 毫升,大棗 20 顆,生薑 250 公克,吳茱萸 62 公克。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小麥取一斗,去小麥,內諸藥,煮取三升,分為六服。(《千金》)又半夏湯,治腳氣上入腹,腹急上衝胸,氣急欲絕。於本方去小麥、大棗、生薑、吳茱萸,加乾薑、細辛、附子,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稍稍進,恐氣衝上格塞不得下,少少服,通其氣耳。

白話文:

取上九味藥共同研磨成粉,加水一斗三升,與小麥共煮,煮到剩一斗,取出小麥。把藥粉放入剩下的湯中煮,煮到剩三升,將煮好的藥湯分成六服,分別服用。

※另外半夏湯,治療腳氣病症狀集中在肚子上,肚子急劇疼痛,疼痛一直往上衝到胸口,氣也急的難以喘息。將上一個方子中的小麥、大棗、生薑、吳茱萸去掉,改加乾薑、細辛、附子,以水一斗煎煮,煮到剩三升,分成三服,服用。服用時要先少量服用,擔心氣衝上頭造成阻塞而無法下降,少量的服用,通暢氣而已。

(按:此二方無類可屬,蓋其意主在溫散,而上衝嘔逆一時或有宜此者,仍附於茲。先教諭嘗用《千金》治痰飲半夏湯,半夏、生薑、附子、吳茱萸四味方,以治衝心危證,大奏奇驗,即此方之單捷者也。《千金》又有紫蘇子湯,治腳弱上氣,《和劑》蘇子降氣湯是,然盧祖常論之曰:腳氣初發,早服亦可成功,若曰入腹攻胃衝心,略難覬效云云。此言信然,今仍舉其方於咳嗽中,茲不錄入。

白話文:

檳榔(一兩),獨活(半兩),赤茯苓(半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半兩),沉香(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檳榔(一兩),獨活(半兩),赤茯苓(半兩),枳殼(一兩,用麥麩炒至微黃,去除果瓤),羚羊角屑(半兩),沉香(半兩),川大黃(一兩,搗碎後微炒),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至微紅,再搗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聖惠》)

三和散,治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和劑》)《究原方》治腳氣發腫,大便澀氣滿,《局方》三和散,加大黃煎服。(《萬安》)腳氣稍愈,可服沉香三和散,不特愈時服之,病腳氣常服尤妙。(《經驗良方》)

白話文:

三和散,可以治療因腳氣引起的頭暈目眩、胸悶腹脹、大便不通的症狀。(出自《和劑》)《究原方》治療腳氣引起的腫脹,大便乾燥,用三和散加上大黃煎服。(出自《萬安》)腳氣症狀稍微好轉後,可以服用沉香三和散,不只是在病情好轉時服用,對於有腳氣的老毛病的人來說,經常服用也是很有好處的。(出自《經驗良方》)

木瓜散,治腳氣衝心,胸膈痞滯煩悶得效方。

大腹(一個),紫蘇(一分),乾木瓜(一分),甘草(一分炙),木香(一分),羌活(一分)

上件藥細銼為飲子,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升,同煎至三合,通口服之。(《傳家秘寶》)《活人》大腹用皮。《奇效》木瓜湯,於活人方中,加茯苓、陳皮

白話文:

  1. 將上述的藥材細心地研磨成飲劑,分成三劑服用。
  1. 每次服用時,加入一杯水,一起煎煮到藥液剩下三分之一。

  2. 趁熱口服。

  3. 在《活人》書中,大腹皮可用於治療大腹症。

  4. 在《奇效》書中,木瓜湯在《活人》的方劑中,加入茯苓和陳皮。

輕者與香蘇散,加乾木瓜、檳榔、生薑煎服,然後隨證治之。(《管見良方》)

白話文:

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可以使用香蘇散,並添加乾木瓜、檳榔、生薑一起煎服,之後再根據病症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管見良方》)

《和劑方》香蘇散,加檳榔、木瓜,名檳蘇散,治風濕腳痛,疏通氣道。

紫蘇,香附子(各二兩),陳皮,甘草,檳榔,木瓜(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薑蔥煎服。(《大成》)《經驗良方》檳蘇散,凡覺腳氣初發,先服此藥,去風濕及損鬱氣脈,多服不傷人(即本方)。大便秘滯,加大黃二錢半。《濟生》檳榔湯,治一切腳痛,順氣防壅,於本方加五加皮。如大便秘結,虛弱者加枳實,壯盛者加大黃。

白話文:

上等的檳榔咀,每次服四錢,加入一杯水,加上薑和蔥一起煎煮服用。(《大成》)《經驗良方》檳蘇散,凡是感覺到腳氣剛剛發作,先服用此藥,去除風濕以及損傷鬱結的氣脈,多服用也不會傷人(即本方)。如果大便祕結,加大黃二錢半。《濟生》檳榔湯,治療一切腳痛,順氣防壅,於本方加五加皮。如果大便祕結,虛弱的人加枳實,壯盛的人加大黃。

鈍齋彭先生傳神效檳蘇散,治腳氣如神。

檳榔(三錢),蘇葉梗,防風,羌活,當歸,木瓜(各二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半)

上為末,分二服,每服薑蔥各五,酒二碗,煎八分,入片糖一指大(《試效要方》砂糖一片,如指大)溶化,熱空心服,酒隨量飲,醉為度。綿被蓋腳痛處,待藥力尋到痛處,汗出避風,以有汗為愈。(《普濟良方》)

白話文:

把藥磨成粉末,分兩次服用,每次服用時,加入五根薑、五根蔥、兩碗酒,煎成八分,加入一指節大小的冰糖(《試效要方》中是以砂糖一片代替冰糖,大小是一樣的)溶化,趁熱空腹服用,酒可以適量飲用,喝到醉了為止。用棉被蓋住腳痛的部位,等藥效到達痛處,讓汗水流出來,避開風,流汗後即為痊癒。(《普濟良方》)

主腳氣大便澀方。

大黃(五兩),大麻仁(三兩熟研)

上搗羅大黃為末,和麻仁以蜜為丸,酒下五丸,漸加至十五、二十丸,微利為度。氣脹手腳腫,加檳榔一兩,人參末一兩。(《千金月令》)

白話文:

將大黃研磨成粉末,與麻仁和蜂蜜混合成丸子,用酒送服五丸,逐漸增加到十五或二十丸,以輕微通便為度。如果出現氣脹和手腳腫脹的症狀,可以加入一兩檳榔和一兩人參粉末。

滲利滌瀉諸方,崔氏療腳氣遍身腫方。

大豆(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豆),桑根白皮(一握切),檳榔(二七枚碎),茯苓(二兩切)

上四味,將三物以前豆汁浸經宿,煮取二升,絞去滓,添酒二合內藥中,隨多少服之。或不利即更服,利多量減服之。(《外臺》)又文仲療腳氣滿,小便少者,於本方去茯苓。若冷脹,加吳茱萸二升,生薑二兩。《聖濟》治一切風毒腳氣軟腳等,黑豆飲,於本方去茯苓,加郁李仁。

白話文:

把以上四種藥物,前三味藥用豆汁浸泡一夜,煮成二升藥汁,濾去渣滓,加入二合酒,和藥物一起服用,視病情多少來服用。如果服藥後沒有通利便,就再服用,如果服藥後通利便的次數太多,就減少藥量服用。(《外臺》)又文仲治療腳氣脹滿,小便少的情況,在這個藥方中去除茯苓。如果是寒性水腫,就加入二升吳茱萸,二兩生薑。《聖濟》中治療一切風毒腳氣、軟腳等疾病的藥方,是黑豆飲,在這個藥方中去除茯苓,加入鬱李仁。

蘇恭防己湯,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上下痰水。不能食,食則脹者方。

白話文:

蘇恭防己湯:適用於治療周身關節處身體滿脹、小便不順暢、氣逆留在上面、上下有痰水,並且吃不進去東西,吃東西就會脹滿的情況。

桑白皮(五兩切),大豆(五升以水三斗並桑白皮煮取一斗去滓),防己,橘皮,赤茯苓,麻黃(去節各三兩),生薑(五兩),旋覆花(一兩),杏仁(八十枚去尖皮兩仁碎),紫蘇莖葉(二兩切)

白話文:

桑白皮(250克,切碎),大豆(2.5千克,與水1.5升、桑白皮一起煮,取1升湯,去渣),防己、橘皮、赤茯苓、麻黃(去節,各150克),生薑(250克),旋覆花(50克),杏仁(40枚,去尖皮,分成兩瓣),紫蘇莖葉(100克,切碎)。

上十味切,以前件藥汁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身弱者分為五服,相去六七里久,微覆,當大汗,小便利,腫氣消下。冷多,加茱萸四兩,熱多,加玄參四兩。忌酢物。(《外臺》)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切片,用前面的藥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除渣滓,分為三服。如果身體虛弱,可分為五服。每次服藥相隔六七里路的時間,蓋上被子,讓自己出大汗,小便通暢,腫脹的氣消退。如果寒氣較多,可加入四兩茱萸;如果熱氣較多,可加入四兩玄參。忌諱吃酸性食物。(出自《外臺》)

唐風引湯,療痹滿上氣,遍身脹,膝疼,並去風濕痛方。

大豆(三升),附子(三兩炮),枳實(炙),澤瀉,橘皮(各四兩),甘草(炙),茯苓,防風(各二兩)

白話文:

大豆(三升)、附子(三兩炮)、枳實(炙)、澤瀉、橘皮(各四兩)、甘草(炙)、茯苓、防風(各二兩)

  • 大豆:三升
  • 附子:三兩,炮製
  • 枳實:四兩,炙製
  • 澤瀉:四兩
  • 橘皮:四兩
  • 甘草:二兩,炙製
  • 茯苓:二兩
  • 防風: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酒二升,煮大豆取一斗,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三劑腫消,去大豆、澤瀉,更服三劑瘥。(同上)

白話文:

把上述的八味藥切碎,加水二斗,酒二升,煮熟大豆,取一斗,去渣滓,放入藥物,再煮取三升的湯液,分三次服用,三劑藥後腫脹消失,去除大豆、澤瀉,再服用三劑藥就痊癒了。(同上)

治濕腳氣,通身浮腫,小便不利,氣壅煩悶,腹脅連膀胱虛脹,上氣喘促,坐臥不得、宜服漢防己散方。

白話文:

治療濕氣腳氣,全身浮腫,小便不利,氣鬱胸悶,腹部和後背連接膀胱處虛脹,呼吸急促,坐著和躺著都不舒服,應服用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三分),桑根白皮(一兩銼),澤瀉(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通(三分銼),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尖微炒),豬苓(三分去黑皮),檳榔(一兩),紫蘇莖葉(一兩)

白話文:

漢防己(三分),桑根白皮(一兩,切碎),澤瀉(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通(三分,切碎),郁李仁(三分,用熱水浸泡去皮尖,微炒),豬苓(三分,去黑皮),檳榔(一兩),紫蘇莖葉(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腳氣腫滿,小便不利,喘促不食,漢防己散,於本方去澤瀉、郁李仁。

白話文:

把以上藥物搗碎,篩過粗羅成為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中盞水,以及半錢生薑,煎到六分,去掉藥渣,不計算煎藥時間,溫熱時服下。(《聖惠》)又治療腳氣腫滿、小便不利、氣促不吃飯的疾病,漢防己散,從原本的方子中去掉澤瀉以及郁李仁。

治腳氣,大小便秘澀,膀胱氣壅,攻心腹妨悶,宜服澤瀉散方。

澤瀉(三分),赤茯苓(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通(一兩銼),豬苓(一兩去黑皮),檳榔(一兩),牽牛子(二兩微炒)

白話文:

  • 澤瀉:三分

  • 赤茯苓:三分

  • 枳殼:三分,麩炒至微黃,去除瓤

  • 木通:一兩,切碎

  • 豬苓:一兩,去除黑皮

  • 檳榔:一兩

  • 牽牛子:二兩,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用水煎生薑蔥白湯,調下二錢,日二三服,以利為度。(同上)

白話文:

把上列中藥搗成粉末。每次服用,用生薑、蔥白煮沸的湯水送服二錢,每日服用兩三次,能去病為度。

《近效》療腳氣衝心,肺氣氣急,及水氣臥不得,立驗方。

曹州葶藶子(四分,好者紙上熬令紫色,別搗如膏,紙裹,兩瓦子合,床腳下壓去油。),杏仁(四分,去尖皮兩仁,切碎,紙上熬令黃,搗如膏。),甘草(四分炙),海蛤(四分別研如面),郁李仁(四分去皮尖如麻子仁別搗),漢防己(五分),吳茱萸(二分),檳榔仁(六分),大黃(七分)

白話文:

曹州葶藶子(四分,選用品質好的,在紙上熬煮至紫色,另行搗成膏狀,用紙包起來,用兩片瓦片夾住,放在牀腳下壓出油。)

杏仁(四分,去除尖皮,取出兩仁,切碎,在紙上熬煮至黃色,搗成膏狀。)

甘草(四分,經過炙烤。)

海蛤(四分,分別研磨成粉末。)

郁李仁(四分,去除外皮和尖端,搗成麻子仁大小,另行搗碎。)

漢防己(五分。)

吳茱萸(二分。)

檳榔仁(六分。)

大黃(七分。)

上九味搗篩為散,合研令調和,取蒸餅中棗膏二分去皮,攪和白蜜少許,更於臼中搗一千二百杵方止,空腹一服十五丸,如梧子,漸漸加至下泄為度。服良久,待丸散後可食。(《外臺》)

白話文:

將九種藥材研成細粉末,均勻混合攪拌,然後取蒸餅中的棗膏二分,去皮,加入少許白蜂蜜,再在臼中搗一千二百下,直至藥粉均勻。空腹服用十五丸,丸子大小如梧桐子,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下瀉為止。服用一段時間後,等藥丸藥粉散發後纔可以吃東西。(《外臺祕要》)

崔氏療腳氣,及腰腎膀胱宿水,及痰飲,桃花散方。

桃花陰乾,量取一大升,但隨虛滿,不須按捺,搗為散,紗羅下之,溫清酒和,一服令盡,通利為度。(同上)

白話文:

把桃花的花瓣陰乾,取一大升的分量,不要壓實,也不要按捺,搗碎成粉末,用紗布過濾,用溫清酒調和,一次服完,直到感到通利為止。(同上)

滋養諸方,三陰受寒濕,著於腳膝上,枯瘦色淡,小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氣喘急,八味丸加沉香。(《醫通》)

白話文:

滋養諸方:三陰經受寒濕,停留在腳膝蓋以上,皮膚枯瘦,顏色淡薄,小腹沒有知覺,腹痛疼痛,呼吸急促、氣短,可以用八味丸加沉香。

治肝腎風虛氣弱,腳膝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㾏下經,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思仙續斷丸

白話文:

治療肝腎虛弱,導致腿腳無力,無法行走,腰背疼痛,風毒流竄至下肢經脈,行走困難,小便不盡,可服用思仙續斷丸。

思仙木(即杜仲也,去皮銼,炒令黑,五兩。),五加皮,防風(去叉股),薏苡仁,羌活(洗去土),川續斷(洗銼焙乾),牛膝(洗銼焙,酒浸一宿,再焙,各三兩。),萆薢(四兩),生乾地黃(五兩)

白話文:

思仙木(即杜仲,去皮、切碎、炒至黑,五兩),五加皮,防風(去叉股),薏苡仁,羌活(洗去泥土),川續斷(洗淨、切碎、烘乾),牛膝(洗淨、切碎、烘乾,用酒浸泡一宿,再烘乾,各三兩),萆薢(四兩),生乾生地黃(五兩)

上細末,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大木瓜半斤,去皮子,以鹽酒煮木瓜成膏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膏子少,益以酒糊。(《本事》)《雞峰》思仙丸,於本方加乾蠍、天麻、白朮。《和劑》思仙續斷丸,於本方去五加皮、羌活、地黃,加川烏頭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三升好酒、三兩青鹽一起化開,再加入半斤去皮的大木瓜,用鹽酒將木瓜煮成膏狀,然後搗碎,搓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飯前服用,用溫熱的鹽酒送服。如果膏狀物不夠,可以添加一些酒糊。(《本事》)《雞峯》思仙丸,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乾蠍、天麻、白朮。《和劑》思仙續斷丸,在原方基礎上除去五加皮、羌活、地黃,加入川烏頭。

去風,補血益氣,壯筋骨,強腳力,虎骨酒

虎脛骨(真者酒浸酥炙),萆薢,牛膝(洗淨銼焙酒浸一宿再焙),仙靈脾,薏苡仁,熟乾地黃(酒洗九蒸九曝焙乾秤各二兩)

白話文:

虎脛骨(正品以酒浸泡,用酥炙烤),萆薢、牛膝(洗淨切碎,以酒浸泡一個晚上,再焙乾),仙靈脾、薏苡仁、熟乾地黃(以酒洗淨,蒸九次,曬九次,焙乾,各種藥材各二兩)

上細銼,絹袋盛,浸酒二斗,飲了一盞,入酒一盞,可得百日。婦人去牛膝。(《本事》)(按:《千金》虎骨酒,單用一味)

白話文:

把虎骨打磨成細末,用絹袋子裝著,浸泡在二斗酒裡,喝完一杯酒,再添加一杯酒,可以喝一百天。此方是婦人專用,不適用於男性。(根據《本事》記載,千金方中的虎骨酒只是一味藥材)

四斤丸,治體虛氣弱,風寒濕毒客於經絡,血脈凝滯,腰腿沉重,筋骨緩弱,四肢痠疼,麻痹不仁,間或腫癢,腳膝無力,隱痛拘攣,不能履地,一切久新諸腫腳氣悉治之。

白話文:

四斤丸,適用於治療體虛氣弱、風寒濕毒侵入經絡、血脈凝滯、腰腿沉重、筋骨緩弱、四肢痠疼、麻痹失去知覺,間歇性腫脹發癢、腳膝無力、隱隱作痛、痙攣、無法行走,還可以治療各種新舊腳氣引起的腫脹。

宣州木瓜(去穰切焙乾),牛膝(去蘆切),蓯蓉(洗淨切焙),天麻(去蘆細銼各一斤)

以上四味,如前修事了,用無灰酒五升浸,春秋各五日,夏三日,冬十日足,取出焙乾,再入虎骨一兩,附子二兩炮去皮臍。

白話文:

以上四種中藥,按照前面的步驟處理好後,用五升無灰酒浸泡。春秋各浸泡五天,夏季浸泡三天,冬季浸泡十天,就可以取出烘乾了。然後再加入一兩虎骨和二兩附子,將附子炮製後去掉皮和臍。

上同為細末,用浸前藥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煎木瓜酒下,或鹽湯吞下,食前服。(《和劑》)《葉氏》增添四斤丸,於本方(虎骨八兩,余同)去附子,加沒藥四兩,川烏頭四兩,煉蜜和丸。《楊氏》五斤丸。於《葉氏》方加山藥。《濟生續方》加味四斤丸,於《葉氏》方加乳香。(《三因》加味四斤丸,見《痿》門)

白話文:

上同藥材,將浸泡過前藥的酒,混入麵糊中做成藥丸,藥丸的大小應該如梧桐子般大。每次服用三、五十顆藥丸,要空腹以煎煮過的木瓜酒送服,或者用鹽湯送服。要在飯前服用。(《和劑》)

《葉氏》中提到加入四斤丸,在原方(虎骨八兩,其他同原方)中去掉附子,添加沒藥四兩、川烏頭四兩,將其與煉過蜂蜜混合後做成藥丸。《楊氏》則提到五斤丸,在《葉氏》方中再加入山藥。《濟生續方》則提到加味四斤丸,在《葉氏》方的基礎上再添加乳香。(《三因》中提到加味四斤丸,可參照《痿》門)

濕熱腳氣治方,中書黏合公,年四旬有餘,軀幹魁梧。丙辰春,從徵至揚州北之東武隅,腳氣忽作,遍身肢體微腫,其痛手不能近,足脛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騎馬,控兩鐙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來告。予思《內經》有云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諸痛為實,血實者宜決之。以三稜針數刺其腫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漸漸如線,流於地約半升許,其色紫黑,頃時腫消痛減,以當歸拈痛湯重一兩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寶鑑》)(按:《類案》引東垣有廉平章治驗,與此相近,不錄)

白話文:

濕熱腳氣的治療方法:中書黏合公,年齡四十多歲,體格強壯。丙辰春,從徵到揚州北部的東武隅,忽然患了腳氣,全身肢體都輕微腫脹,痛得讓人無法觸碰,特別是足脛部位,鞋子都穿不上,只能赤著腳騎馬,控制兩個腳蹬,並用竹器盛放,因困苦急迫而來求診。我想起《內經》中說過,飲酒過多會導致中焦鬱熱,引起小腿浮腫。又說各種疼痛多由實證引起,血實者宜用針灸治療。於是用三稜針多次刺破腫脹部位,血流出高達兩尺多,漸漸如線流出,流到地上約半升左右,血色紫黑,不久腫脹消退疼痛減輕,用當歸拈痛湯重一兩半服下,晚上得以入睡,第二天再次服用而痊癒。(《寶鑑》)(注:《類案》引東垣有廉平章治療驗證,與此相似,不予列出)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體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於脛,腫痛不可忍。

甘草(炙),茵陳蒿(酒炒),酒黃芩,羌活(各半兩),防風,知母(酒洗),豬苓(去皮),澤瀉,當歸身(各三錢),苦參(酒洗)升麻,黃芩(炒),人參,葛根,蒼朮(各二錢),白朮(一錢半)

白話文:

  • 甘草(炙):甘草,經過炙烤加工。具有補益氣血、調和諸藥的作用。

  • 茵陳蒿(酒炒):茵陳蒿,經過酒炒加工。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作用。

  • 酒黃芩:黃芩,浸泡至酒中。具有清熱燥濕、止痢的作用。

  • 羌活(各半兩):羌活,各半兩。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 防風: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

  • 知母(酒洗):知母,經過酒洗加工。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的作用。

  • 豬苓(去皮):豬苓,去除外皮。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

  • 澤瀉: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祛暑的作用。

  • 當歸身(各三錢):當歸身,各三錢。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 苦參(酒洗):苦參,經過酒洗加工。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

  • 升麻:升麻。具有升陽舉陷、透疹解毒的作用。

  • 黃芩(炒):黃芩,經過炒制加工。具有清熱燥濕、止痢的作用。

  • 人參:人參。具有補氣固脫、益氣生津的作用。

  • 葛根:葛根。具有清熱生津、退虛熱的作用。

  • 蒼朮(各二錢):蒼朮,各二錢。具有燥濕健脾、化痰止瀉的作用。

  • 白朮(一錢半):白朮,一錢半。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待少時美膳壓之。(同上)(按:此方亦出《蘭室秘藏》。《統旨》曰:北方腳氣,古雖原其情,而治法無所見,惟羅氏嘗以當歸拈痛湯治之,上下分消其濕,使壅滯之氣得宣通也。)

白話文:

上方的藥渣,每次取一兩,加入兩杯半的水,先拌濕,浸泡一會兒,然後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溫熱後空腹服用。服用後,等待一會兒,再吃些美味的食物壓住藥效。(同上)(註:此方也出自《蘭室祕藏》。《統旨》說:北方的腳氣,古人儘管探究過病因,但沒有治療的方法。只有羅氏曾經用當歸拈痛湯來治療,通過上下分消水分,使壅滯的氣得以宣通。)

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千金》)(原有詳說宜考。又曰:既得病後,毒氣外滿,則灸泄其氣。)

白話文:

灸法,所有腳氣病,只要剛開始有腳軟弱無力的症狀,就應該盡快用灸法治療,同時服用竹瀝湯。灸完後可以服用八風散,幾乎沒有治不好的。但一定要及時治療,如果只灸而不服散,或只服散而不灸,這樣治療,一半的人會治好,一半的人會死掉。即使治好的人,可能一兩年後還會復發。只要發現有症狀,就趕快依據這個療方用灸法和服用散藥來治療,十個病人治療十個都會痊癒。這種病症狀輕微的時候,即使當時沒有馬上感到不適,但是如果治療不當,根源沒有去除,時間久了會致命,所以務必要謹慎重視。首先灸風市穴,然後灸伏兔穴,再灸犢鼻穴,再灸膝蓋兩側的穴位,再灸三里穴,再灸上廉穴,再灸下廉穴,最後灸絕骨穴。(《千金方》) (原作有詳細說明,請參考。又說:腳氣病發作後,毒氣擴散到體外,用灸法可以發散這些毒氣。)

崔氏:若腳氣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張仲景八味丸,仍灸三里、絕骨。若腳數轉筋,灸承山。若腳脛內稍不仁,灸三陰交。(《外臺》)

白話文:

崔氏:如果患了腳氣病,腳氣病向上侵犯到少腹,少腹沒有知覺,就服用張仲景的八味丸,然後艾灸三里穴、絕骨穴。如果腳經常抽筋,就艾灸承山穴。如果腳脛內部稍微沒有知覺,就艾灸三陰交穴。(摘自《外臺祕要》)

蘇:諸毒氣所攻,攻內則心急悶,不療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膚則不仁,不仁者膏摩之差。若未出皮膚,在榮衛刺痛者,隨痛處急宜灸三五炷即瘥,不必要在孔穴也。遠方無藥物處,急宜灸之,腹背手足諸要穴,皆能療此病,縱《明堂》無正文,但隨所苦,火艾徹處,痛便消散,此不可知也(按:程衍道本,知上補不字)。又候灸瘡瘥後,瘢色赤白,平復如本,則風毒盡矣。

白話文:

蘇:各種毒氣侵襲身體,入侵體內,會使人心裡焦急煩悶,如果不治療,會一直持續到死亡。如果毒氣入侵體外,毒液流露在皮膚上,這個地方就沒有知覺了,沒有知覺的部位,用藥膏塗抹就會好。如果毒液還沒流露在皮膚上,是在氣血交匯處產生刺痛,應該立刻在疼痛的地方灸三五次,疼痛就會消失,不一定要在穴位上灸,如果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藥物,應該立刻灸,肚子、背部、手腳等重要穴位,都能治療這個病。縱使《明堂》醫書中沒有正式的記載,只要火艾直接在疼痛的地方灸,疼痛就會消失,這不是憑常識可以理解的(按:程衍道本,在「知」字上增補「不」字)。另外,等灸瘡痊癒後,疤痕呈現紅色白色,疤痕平復和原來一樣,表示風毒已經完全消除了。

若色青黑者,風毒未盡,仍灸勿止,待肢體輕乃休矣。(同上)

蘇恭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後,有餘病者,灸無妨。唯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佳耳。(同上)

白話文:

蘇恭說:如果腳氣病發作嚴重的時候,從腰部以上,都不能針灸,如果將風氣引到上半身,那麼就會殺人。氣消了以後如果有病情殘留的,可以灸。只有在冬天可以灸,春夏不能灸,從風市穴以下進行針灸治療是很好的。(引自同上)

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髀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捻小腹下兩旁,接髀大斜文中,有脈跳動,便當文上,灸跳三七炷即定。灸畢皆須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同上)

白話文:

如果心臟中的氣散亂,而感覺到心跳快速、強烈,跳動的頻率很慢,感覺往大腿內側流去,並導致心慌胸悶,則應該用手按壓小腹下兩側接大腿內側的地方,找到有脈搏跳動的地方,就可以在那個地方灸三至七次,就可以固定住病氣,讓病氣不再擴散。灸完後都必須灸足三里穴二十次,以將氣引下來。

《唐論》又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脛諸穴及服湯藥,而氣猶不可(程刻可改下),煩急欲死者,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可數灸,但極急乃灸七炷耳。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同上)

白話文:

《唐論》又說,如果心裡鬱悶、氣息滿閉,已經灸了身上、腿上多處穴道,而且服用了藥物,氣還是無法舒暢,煩躁急躁得想要死,應該灸兩腳心中央的凹陷處,各灸七壯,氣就會跟著下去了。這個穴道尤其重要,但不能夠灸太多,只有在極其緊急時才灸七壯。所有的灸療都不會廢除湯藥。藥物攻擊疾病的內部,灸療發散疾病的外部,就像打開門驅趕盜賊,盜賊便容易逃走;如果關閉大門再去驅趕,盜賊沒有路可逃,反而會傷害到人啊。(以上)

調攝法,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不得犯之,並忌大怒。惟得食粳梁粟米,醬豉蔥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千金》)(按:又《食治》門中,引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甜瓠,其患永不除。)

白話文:

調理方法:凡是腳氣病的患者,必須謹慎房事,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麵、酥油、乳糜、豬、雞、鵝、鴨,如有方子使用鯉魚頭,這些東西都要嚴格禁止,不能觸犯,也要忌諱大怒。只能吃粳米、粟米、醬、豉、蔥、韭、薤、椒、姜、橘皮。也不能吃各種生水果、酸味的食物,犯了這些都無法根治。此外,生牛奶、生栗子是非常適合食用的。(《千金》)(註:又在《食治》一章中,引用扁鵲的話說:患有腳氣虛脹的人,不能吃甜瓠,這種病永遠不會消除。)

蘇:生薑蒜豉當食大佳,不宜食麵及羊肉蘿蔔蔓菁韭。酒醉房室,久立冷濕,船行水氣,夏月屋中濕氣熱氣,勞劇哭泣憂憒,如此等類,好使氣發也。(《外臺》)

白話文:

蘇:生薑、大蒜、豆豉應該當作佳餚,不宜食用麵條、羊肉、蘿蔔、蔓菁、韭菜。醉酒、房事過多、久站受寒潮濕、船上受水氣、夏季屋裡潮濕或熱氣、勞累、哭泣、憂鬱,這些都很容易誘發疾病。(《外臺》)

又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煩,煩即腳氣發。第二忌大語,大語即損肺,肺損亦發動。又不得露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腳,腳脛尤不宜冷。(同上)

白話文:

第一個忌諱是生氣,生氣就會導致心煩腹悶,而心煩腹悶就會引起腳氣。第二個忌諱是大聲說話,大聲說話會損傷肺部,肺部損傷也會引起腳氣。另外,不要讓腳暴露在風中或浸入水中,更不要用冷水洗腳,腳和小腿尤其不能受涼。(同上)

又晝日莫多臥,須力遨遊,舒暢情性,以勿睡也。(同上)

又患腳氣,每旦早食任意飽,午後少食,日晚不食彌佳。(同上)(《寶鑑》此下曰:恐傷脾胃營運之氣,失其常度。況夜食則血氣壅滯而行陰道,愈增腫痛。)

白話文:

另外還患有腳氣,每到早上吃得很飽,下午吃得少,晚上不吃會更好。(上面說的)(《寶鑑》下面說:恐怕會傷害脾胃運轉的氣,失去其正常的規律。況且晚上吃東西,血氣就會壅滯,然後通過陰道運行,腫痛就會加重。)

唐:若頭面及項,少似熱氣上,即露背膊取冷,勿使腰腎冷,其背膊冷,極厚著衣,須如此將息必漸瘥。若不解將息,立見危殆困篤,轉加易發,至損性命。洗面及腳,皆須熱湯,小添冷水洗之。又不得食酸飯,不用乘馬。若能步行,勞筋力,其腳氣自然漸瘥。(同上)

白話文:

唐朝:如果頭部、臉部和頸部感覺有點發熱上昇,就立即露出背部和肩膀以保持涼爽,不要使腰部和腎臟受寒。如果背部和肩膀感覺寒冷,就必須穿著非常厚的衣服,必須如此悉心調養才能逐漸康復。如果不注意調養,就會立馬陷入危險困頓的境地,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洗臉和洗腳都必須用熱水,再少量加入冷水洗滌。另外,不能吃酸味的食物,也不要騎馬。如果能步行,勞累筋骨,腳氣病自然會逐漸康復。(以上)

又凡腳氣病人不能永瘥,至春夏還復發動。夏時腠理開,不宜臥睡,睡覺令人按挪,勿使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法也。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五百步,罷倦即止,此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同上)

白話文:

凡是腳氣病的患者無法痊癒,到了春夏季節就會復發。夏季時皮膚毛孔張開,不宜睡覺,睡覺時應該要有人按摩,不要讓邪氣滯留,要經常勞動關節,使氣血流通,這是養生的方法,也可以抵禦風邪的入侵。平常有體力的人,每餐飯後步行五百步,疲倦之後就停止,這樣腳中的惡氣就會隨之下散,即使是浮腫的情況,氣也不會往上衝。

患腳氣人,不可吃鯽魚,甚驗。(《瑣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