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

1. 虛勞

虛勞之病,大端不過於陽虛陰虛,而治之之法,亦不外於補陽補陰。然其實屬陰虛者為多,則仲景用建中湯扶陽以配陰者,固有妙旨存焉;而後世滋補諸方,亦所不可缺。今芟煩存要,區而別之,以便學者酌用焉。

白話文:

虛勞的疾病,大致上不超過陽虛和陰虛,而治療的方法也不外於補陽和補陰。但實際上屬於陰虛的人較多,所以仲景用建中湯扶助陽氣以配合陰藥,這裡面的確有妙用;而後世的滋補藥方,也都不可缺少。如今刪減繁複只留精要,加以分類區別,以便學習的人酌情使用。

源由總說,《難經》論損,從皮毛至於筋骨者,此乃辨氣脈淺深次第也。原其所因,屬不內外,或大病未復,便合陰陽,或疲極筋力,飢飽失節,盡神度量,叫呼走氣。所以諸證蜂起,百疴交作,吐血衄血,便血瀉血,遺泄白濁,冷滑洞瀉,白汗黃汗,嘔吐咯啘,涎沫痰飲。遂使榮衛走本,虛羸損傷,皆自此始,蓋由背於人身常理而致然也。況婦人產蓐,過於大病,虛損尤多,不可不知。(《三因》)

白話文:

《難經》討論疾病損傷,從皮膚毛髮到筋骨,這是根據氣脈深淺的順序來辨證。疾病的根源,有內外之分,可能是大病未痊癒,就過早地調和陰陽,也可能是过度劳累,筋骨无力,飲食不节,过度思虑,大声叫喊,喘气吁吁。因此,各种症状蜂拥而起,百病交织,包括吐血、鼻出血、便血、泻血、遗精、白带、腹泻、盗汗、黄汗、呕吐、咯血、唾液、痰饮等。这些症状导致营卫之气回归本位,身体虚弱损害,都是由此开始的,因为违背了人体的常理。何况妇女产后,比大病更易导致虚损,更需注意。

虛生百病,實則少病。凡在孩提之時,已有胎氣不足,致一臟一腑之偏虛者,自五六歲至三十上下,婚與未婚,肌肉薄瘠。面體少色,一虛也。血虛則發熱,每有病則熱難退,手足煩熱,二虛也。陰虛者陽必湊之,男女夜多盜汗者,三虛也。此皆稟受不足,疾病易生,非必知欲而後虛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容易生病,而身體強壯的人則較少生病。通常在孩童時期,如果胎氣不足,導致某個臟腑偏虛,從五六歲到三十歲上下,無論是已婚還是未婚,肌肉和身體都會比較瘦弱,臉色也比較蒼白,這是第一種虛症。血虛的人容易發熱,每次生病後,熱度很難消退,手腳也經常感到燥熱,這是第二種虛症。陰虛的人通常會伴隨陽虛,男女經常在夜裡盜汗,這是第三種虛症。這些虛症都是由於先天的稟賦不足,進而容易生病,並不是一定要通過慾望的過度放縱才會導致虛症。

(按:此文本出《養生必用方》,錄在後陰虛為勞條。)而失血則肝虛,思慮則心虛,飢飽則脾虛,多言則肺虛,房勞則腎虛,男子病後則氣虛,婦人產後則血虛,喜怒哀樂則神虛,勞動不息則形虛。夫肝虛則目暗腳弱,心虛則驚悸自汗,脾虛則吐瀉腫滿,肺虛則喘嗽上氣,腎虛則齒痛耳聾,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形虛則膚革薄瘠,神虛則心志顛倒,此其大略也。(《管見》)

白話文:

按:此文本出自《養生必用方》的一段,在後面的「陰虛為勞」條目中。

  • 如果失血,則肝臟虛弱。
  • 如果思慮過多,則心臟虛弱。
  • 如果飢餓或飽食,則脾臟虛弱。
  • 如果多言,則肺臟虛弱。
  • 如果房事過多,則腎臟虛弱。
  • 如果感染疾病之後,則氣虛。
  • 如果婦女產後,則血虛。
  • 如果喜、怒、哀、樂的情緒過多,則神虛。
  • 如果勞動不止,則形虛。

肝虛則眼睛昏花,腿腳無力;

心虛則驚悸盜汗,

脾虛則嘔吐洩瀉,腹脹滿;

肺虛則喘息咳嗽,呼吸急促;

腎虛則牙痛耳聾;

氣虛則暈厥;

血虛則發熱;

形虛則皮膚薄而乾枯;

神虛則心智顛倒,這大概就是各個臟腑虛弱的症狀。 (《管見》)

醫經載五勞六極之證,非傳屍骨蒸之比,多由不能衛生,始於過用,逆於陰陽,傷於榮衛,遂成五勞六極之病焉。蓋盡力謀慮成肝勞,應乎筋極;曲運神機成心勞,應乎脈極;意外過思成脾勞,應乎肉極;預事而憂成肺勞,應乎氣極;矜持志節成腎勞,應乎骨極。此五勞應乎五極者也。

白話文:

醫經中記載的五勞六極的症狀,不是傳染性疾病或瘟疫之類的,多是由於不能養生,開始於過度使用,違背陰陽,損傷了榮衛,於是形成了五勞六極的疾病。竭盡全力謀劃思慮會導致肝臟勞累,與筋疲力盡相應;曲解運用思維機智會導致心臟勞累,與脈搏極度衰竭相應;意外過度思考會導致脾臟勞累,與肌肉極度衰竭相應;預先憂慮憂慮會導致肺臟勞累,與呼吸極度衰竭相應;矜持自己的志向節操會導致腎臟勞累,與骨骼極度衰竭相應。這五勞與五極是相應的。

(按:此說本於《三因》,然彼以六極應六腑,蓋嚴氏嫌其拘也。)然精極者,五臟六腑之氣衰,形體皆極,眼視無明,齒焦發落,體重耳聾,行履不正,邪氣逆乎六腑,厥於五臟,故成精極。(《濟生》)

白話文:

這種說法源於《三因》,但是《三因》把六極對應六腑,嚴氏認為這樣太過拘束。智慧衰竭到極點的,五臟六腑的氣都衰竭,形體都衰敗,眼睛看不清東西,牙齒焦枯頭髮脫落,身體沉重耳聾,行走不穩,邪氣逆流到六腑,貫通五臟,因而形成智慧衰竭到極點的(這種情形)。(《濟生》)

蒙莊有言,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憊,借是可以論病矣。夫人所以根本此性命者,氣與血也。若男若女,氣血均有,獨不能保而有之,終日役役,神倦力疲,飢飽越常,喜怒失節,形寒飲冷,縱欲恣情,遂使五臟氣血俱虛,此五勞之所從始也,六極七傷類焉。

白話文:

蒙莊說:精氣使用過度就會枯竭,精神過於疲勞就會虛弱,藉此就可以討論疾病了。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靠的是氣和血。無論男女,都俱備氣血,但卻無法保持擁有它們,終日勞役奔波,精神疲倦、體力虛弱,飲食沒有規律,喜怒沒有節制,形體受寒、飲用生冷的東西,放縱慾望、放任情意,終於使五臟的氣血都虛弱了,這便是五勞病的開始,與六極七傷的病症類似。

故心家虛,則便濁汗多;肝家虛,則筋攣目眩;腎家虛,則腰痛泄精;肺家虛,則咳嗽哄熱;脾胃虛,則嘔吐不食,日就羸黃,或乃胃熱消穀,飲食雖多,亦不生肌肉而轉加瘦悴矣。是前數證,其間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直指》)

白話文:

因此,心臟虛弱,就會多出汗;肝臟虛弱,就會筋攣目眩;腎臟虛弱,就會腰痛洩精;肺臟虛弱,就會咳嗽發熱;脾胃虛弱,就會嘔吐厭食,日漸消瘦變黃,或者胃熱消磨穀物,飲食即使很多,也不能生出肌肉,反而更加消瘦憔悴。前面這幾種病症,其間大多是心下引脅都疼痛,這是因為滯血不消,新血無法滋養身體的緣故。(《直指》)

夫人之生,皆稟天地氤氳之氣而為人,在乎保養真元,固守根本,則一病不生,四體俱健。若曰不養真元,不守根本,病皆生焉。真元根本,即氣血精液也。予聞先師之教,萬病莫若勞證,最難治之。

白話文:

每個人的生命皆來自天地之間的和諧,融合了天地間的精華,而成為一個人。生命中最要緊的是保養真氣元氣,固守根本,這樣才能沒有疾病,四肢都健壯。如果說不保養真氣元氣,不守根本,那麼疾病就會產生。真氣元氣,根源就是氣血精液。我曾經聽到老師的教導,各種疾病沒有比勞損之症更難治的。

勞證之由,蓋因人壯年氣血完聚、精液充滿之際,不務養守,惟務酒色,豈分飢飽,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心熾肺痿,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頰紅,口乾咽燥,白濁白帶,遺精盜汗,飲食難進,氣力全無,謂之火乘金也。候重則半年而斃,候輕則一載而傾。

白話文:

勞累生病的根本原因,因人而異。喝酒傷害肺,縱欲傷腎,思慮傷心,勞累、飲食不節傷脾,憤怒傷肝。這五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勞累,但一般來說,由於飲酒和縱慾而導致勞累的人佔多數。

(《十藥神書》)

勞病根因,各自不同。酒傷肺,色傷腎,思慮傷心,勞倦飲食傷脾,忿怒傷肝。此五者,皆能致勞也,大約酒色成勞者多耳。

肺勞:肺如華蓋,其氣輕清,既不受寒,亦不受熱。然酒性本熱,多飲則肺受火邪,熏蒸日久,以致郁遏不清,脹大不斂,或喘或咳,漸至音啞,骨蒸寒熱,皮毛焦乾,如之何其可救也。腎勞:人之五火,皆賴腎水制之。色欲過度,則腎水虛,虛則熱矣。腎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

白話文:

肺勞:肺就像華蓋一樣,它的氣輕盈清澈,既不受寒,也不受熱。然而酒性本熱,多飲則肺受火邪,燻蒸日久,以致鬱遏不清,脹大不斂,或喘或咳,漸至音啞,骨蒸寒熱,皮毛焦乾,這樣怎麼能救治呢。腎勞:人體的五火,都依靠腎水制約。色慾過度,則腎水虛,虛則熱矣。腎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

所以腎虛之人,先動腎火,延入肝膈,遂挾相火,便入肺中,始則咳嗽,久則發熱,盜汗遺精,骨痿肉脫,甚至傷脾,瀉泄作而危殆矣。心勞:心者血之原,榮衛發動之所始也。心不妄役,則真血日生。惟勞心焦思,日久不置,則思慮過度。由是心血日耗,肝無所秉,臟腑無所潤,筋脈無所養,榮氣不行,邪熱隨作,經所謂陰虛生內熱者是也。熱甚剋金,金衰身瘦,日見銷鑠而危亡待矣,此症不得志者多有之。

白話文:

因此腎虛的人,首先會引起腎火,並延續到肝臟和橫膈膜,進而挾帶相火,侵犯肺部。初期會出現咳嗽,久則發熱,盜汗、遺精,骨瘦肉脫,甚至可能損傷脾臟,導致腹瀉,危及生命。心勞:心臟是血液的來源,是榮衛之氣發動的起始點。心臟不妄動,真正的血液就會日益增生。然而,如果長時間勞心焦慮,思考過多,就會耗損心血。因此,心血日漸耗竭,肝臟失去滋養,臟腑得不到潤澤,筋脈得不到營養,榮氣無法運行,邪熱隨之產生。經書上所說的陰虛生內熱,就是這個道理。內熱過盛會剋制金氣,金氣衰弱,身體消瘦,日漸衰弱,危及生命,這種情況在不得志的人身上很常見。

脾勞:元氣靜則神藏,動則消亡。若勞倦過甚,飲食不節,二者皆使脾之元氣受傷,不能舒發,以致飲食不化,泄瀉頻作,血氣不生,肌肉不長。況脾者肺之母,脾氣衰憊,則肺失所資,津液不生,日成枯涸,咳嗽殊甚而勞斯成,不可救矣。肝勞:大怒則血菀於上,令人暴絕,名曰煎厥。

白話文:

脾勞:元氣平靜時就能夠儲藏神志,活動時就會消散。假若勞動過度,飲食沒有節制,這兩者都會使脾臟的元氣受到傷害,無法宣發,以至於飲食不能消化,經常腹瀉,血氣不能產生,肌肉不能生長。況且脾臟是肺臟的母親,脾氣衰弱,那麼肺臟就會失去滋養,津液不能產生,每天都會變得枯乾,咳嗽特別嚴重,勞累就會形成,無法挽救了。

肝勞:大怒則血液積聚在頭部,使人突然死亡,稱為煎厥。

故多怒之人,肝火屢動,而所藏之血,隨火上逆,大吐不止,稍久則並臟腑膻中之血,盡吐不留,所謂相火一動,則五火相煽而動,火動則血隨之,真血去多,身成空廓,以致金不制木,木火凌肺,經所謂侮其所不勝者也。如是則發熱咳嗽,脅痛喘急,而勞日劇矣。由是觀之,勞病同名,根因不一,治者當究其始末,明在何經,不可模糊泛治也。

(《蒼生司命》)

白話文:

所以經常發怒的人,肝火就反覆上昇,而肝臟儲藏的血,就隨著火氣往上升,造成嘔吐不止,時間一久,內臟和胸口儲存的血,都會吐光,毫無剩餘。所謂相火一動,就會牽連五臟之火跟著一起動,火氣一動,血就會跟著動。真正的血如果損失過多,身體就會變得很空虛,導致金(肺)不能控制木(肝),肝火凌犯肺臟,這就是中醫經典所說的「侮其所不勝」。如果是這樣,就會出現發熱、咳嗽、肋骨疼痛、呼吸急促,而且這些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由此可見,勞病這個病名,病因卻不只一種,治療的時候應該追根究底,搞清楚是哪個經絡出了問題,不能含糊其辭,隨便治療。

思慮致勞,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中最為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是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按脈與證而治之。(《本草衍義》)

白話文:

過度思考導致身體勞累,人一生存,以氣血為基礎,生病的人,沒有不首先損傷其氣血的。世上有些童男室女,心中積累著各種想法,過度思考,導致身體勞累,男性就會首先出現神色散亂的狀況,女性就會首先出現月經閉塞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憂愁思慮會損傷心臟,心臟受損則血流逆亂竭盡,血流逆亂竭盡,所以男性神色散亂,女性月經閉塞。心臟受到損害,不能滋養脾臟,所以不喜歡吃東西。脾臟虛弱則肺氣虧損,所以會引發咳嗽。咳嗽後,水氣斷絕,所以四肢乾枯。肝氣不足,所以容易發怒,鬢髮焦黃,筋脈萎縮。等到五臟都傳遍了疾病,所以突然就死了,雖然最終會死,但這是一種最難治療的勞損疾病,因為疾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法預測何時會發作,藥物的力量也無法及時。如果人能夠自己改變心志,輔以藥物治療,這樣就可以獲得一線生機。舉此為例,其餘的勞損疾病,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

諸虛出於心腎,夫人之一身,腎之液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故經曰,腎藏精與志也。生性之本,元氣之根,精神之所舍,名曰精神,故《靈樞經》曰腎藏精精舍志者是也。人有精而後有神,今人之虛損,皆出於心腎,其盜汗其白濁之類,奚可容乎。且心之液則為汗,腎之液則為精。今有虛乏之人,夜多異夢,心之液自夢中出,覺來則汗如雨,未幾便乾,此則為盜汗。腎之液泄,自小便中出,停久濁如泔,或上有脂油,或為夢泄,則氣體怯弱,神情倦怠,眼目昏花,精既脫矣,烏得而有神哉。且心者神藏之,腎者精藏之。今心既受病,則神不守舍,日則有怔忡健忘、恍惚失志之證,夜則有登高涉險、火發追捕之夢。腎既受於病,則髓海枯竭,遂有腳膝軟弱,精神倦怠,夜夢鬼交,便溲白濁,消渴瘦瘁。諸虛百損,莫不自心腎而然。(《治病活法秘方》)

白話文:

各種虛損皆本於心腎:人的一生,腎臟的精華叫做精液,思想所在的部位叫做心靈,所以經文中說:「腎臟收藏精液和心靈」。這是生命之始,元氣之源,精神之所在,稱之為精神。因此《靈樞經》中說「腎臟收藏精液,心靈寄居於此」。人有精液後纔有精神,現在人們的虛弱損傷,都來源於心腎,那些盜汗、白濁之類的病症,怎麼能容忍呢。而且心臟的精華是汗液,腎臟的精華是精液。現在有的虛弱人,夜晚多做奇怪的夢,心臟的精華通過夢境排出,醒來之後汗如雨下,不久就乾了,這就是盜汗。腎臟的精華洩漏,通過小便排出,停積時間久了就渾濁如泔水,有的上面有油脂,或者出現夢遺,就會導致氣體怯弱,神情倦怠,眼睛昏花,精液既然已經脫落了,怎麼可能還有精神呢。而且心臟收藏神靈,腎臟收藏精華。現在心臟既然生病了,神靈就不能安定,白天就會出現怔忡健忘、恍惚失志的症狀,夜晚就會出現登高涉險、火發追捕的夢。腎臟既然生病了,髓海就會枯竭,於是就會出現腳膝軟弱、精神倦怠、夜晚夢遺、小便白濁、消渴瘦弱等症狀。各種虛損,都是出自心腎而已。(《治病活法祕方》)

陽虛陰虛,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榮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在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景岳》)

白話文:

陽虛陰虛,都是因為精氣不足造成的,病症表現不同。由於五勞七傷,證候涉及營衛臟腑。總體來說,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精氣的滋養,而患上虛損病症的人,也是因為精氣不足。氣虛就是陽虛,精虛就是陰虛。凡是患有火盛水虧,出現營衛燥、津液枯竭的病症,就是陰虛證;患有水盛火虧,出現臟腑寒冷、脾腎虛敗的病症,就是陽虛證。這是因為陰陽偏弱所導致的。凡是治療這些病症的,都應該補益不足之處,不可再去損害有餘之處。如果既是虛損,又要去掉有餘的部分,那麼就會兩敗俱傷,豈不是十分危險。但是,陰陽的辨證,還是有不容易區別的情況,那就是在陰陽之中,又有陰陽。那些似陽非陽、似陰非陰的病症,如果不是有確切的真知灼見,很容易使人迷惑,這一點不可不仔細辨別。另外還有陰陽俱虛的病人,陽氣是生命之本,治療時更應重視陽氣。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虛損的治療,就像看掌紋一樣清楚了。

夫男子之勞,起於傷精;女子之勞,起於經閉;小兒之勞,得於母胎。蓋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然未充也。後生少年輩,淫欲太早,斵喪真元,真陰內虧,虛火熾焰,肺金受傷,無以生腎水,腎水枯竭,無以濟心火。心火一旺,腎火從之,而夢遺鬼交之病作;肺氣一虛,則腠理疏豁而盜汗自汗之病作;火動其血,血隨火升,而咳嗽吐紅之病作。考之《內經》及上古諸家之說,一曰勞瘵,一曰勞極,一曰陰虛,一曰不足,一曰虛損。

白話文:

實際上原因在於用名稱來要求事實,其實不過是氣虛、血虛、陰虛的不同罷了。凡是脾肺不足的,都是氣虛;心肝不足的,都是血虛。腎水不足的,就是陰虛。氣屬於陽,血屬於陰,血虛也屬於陰虛。

然因名以責實,不過氣虛血虛陰虛之異耳。凡脾肺不足,皆氣虛也;心肝不足,皆血虛也;腎水有虧,即陰虛也。氣屬陽,血屬陰,血虛亦屬陰虛。(《訂補明醫指掌》)

古稱五勞、七傷、六極、二十三蒸,證狀繁多,令人眩惑,但能明先天后天二種根本之治,無不痊安,蓋簡而不繁,約而無漏者也。夫人之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頭,則在乎腎,蓋水為天一之元,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氣之源頭,則在乎脾,蓋土為萬物之母,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

白話文:

古人說的五勞、七傷、六極、二十三蒸,症狀繁多,讓人眼花繚亂,但只要弄清楚先天和後天的兩種根本治療方法,沒有治不好的,因為它簡潔明瞭,沒有遺漏。人的虛弱,不是氣虛就是血虛,五臟六腑沒有例外。而血液的來源,在於腎臟,因為水代表天的元氣,人靠它來開始生命。氣的來源,在於脾臟,因為土是萬物之母,人靠它來維持生命。

故曰二臟安和,則百脈受調;二臟虛傷,則千疴競起。至哉斯言,可為後學指南也。(《病機沙篆》)

陰虛為勞,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故內外生於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巢源》)

白話文:

所以說,兩個臟腑安定和諧,那麼全身的脈絡都能得到調節;如果這兩個臟腑虛弱受損,那麼各種疾病就會紛紛出現。這句話真是太精確了,可以作為後學者的指引。 陰虛會導致勞損,虛勞而感到熱的情況,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所以身體內外會產生熱感,並不是因為外界的邪氣侵入所致。

《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中卷曰:經云: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按:《素調經論》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初氏或謂此也)。必然之理也。又曰:飲食則陰受之(按:《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譬猶物化而為土也。陰氣衰則血不榮,血不榮則肌肉薄,陰衰則陽勝,此血虛所以發熱也,故瘦人多熱。

白話文:

《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中卷說:經典上說:氣虛就會發作昏厥,血虛就會發熱。(按:《素調經論》上說:經書上說陽虛就會感到外面寒冷,陰虛就會感到體內發熱。初氏可能也是這樣說的。)這是必然的道理。又說:飲食則陰氣接收它。(按:《太陰陽明論》上說:飲食不節制,起居不按時的人,陰氣接收它。)就好像東西腐化變化而變成土一樣。陰氣衰弱則血液不充足,血液不充足則肌肉瘦薄,陰氣衰弱則陽氣旺盛,這是血虛所以會發熱的原因,所以瘦的人大多怕熱。

又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陰虛多熱也。產婦既產,多熱煩躁,以新產亡血多也。醫乃不知,又投以寒藥,以此致死者,不可勝數。夫病有標本,醫亦知之。其人陰虛,本於血不足,故標發熱。醫投以寒藥,是治標不治本也。但以溫和益氣養血藥,其熱自愈。熙寧甲寅、乙卯間,杜方叔自鄆波召入京師,在翰林。

白話文:

如果身體陰虛,陽氣必定會湊過去,所以陰虛的人通常會有熱症的症狀。產婦在生產之後,經常會發熱煩躁,因為新產婦血氣虛弱。但是有些醫生不知道這個原因,還開一些寒涼藥給產婦服用,因此造成產婦死亡的病例不計其數。疾病具有標本,醫生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這類產婦是陰虛,而陰虛是源於血氣不足,所以症狀是發熱。如果醫生開寒涼藥給她,這就是治標不治本。只要用溫和的藥來增強氣血,發熱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熙寧甲寅、乙卯年間,杜方叔在鄆波被召入京師,任職於翰林院。

予時奉親客都下。一日杜謂予曰:青蒿麥煎柴胡鱉甲散,天下通行,小兒被害,不可勝記。予始怪其詞,年來更事漸多,方知杜之言為有本。男女自五六歲,至二十上下,婚與未婚,肌肉薄者,面體少色,一虛也。血虛則發熱,肢體手足煩熱,二虛也。陰虛者陽必湊之,故發熱汗出,男女眠睡有汗,三虛也。

白話文:

當時我奉養父母而寄居在京城。有一天,杜先生對我說:「青蒿、麥、煎柴胡、鱉甲研磨的散劑,在民間十分流行,很多小孩服用後中毒,不可勝數。」起初我不太理解他的話,但隨著我見識閱歷逐漸豐富,才漸漸明白杜先生說的話是有根據的。從六七歲到二三十歲,男女無論已婚未婚,如果體質較孱弱,面容色澤較差,就是第一種虛症—氣虛。氣虛就會導致體溫偏高,四肢、手腳都感覺燥熱,就是第二種虛症—血虛。體陰虛,體陽就會聚集並且排斥陰氣,所以就會發熱出汗。男女在睡覺時也會出汗,就是第三種虛症—陰虛。

所謂虛者,氣血稟受有足有不足,加以柔弱未定而疾病易生,非必待知男女大欲然後虛也。氣體既虛,又投以柴胡、鱉甲、門冬諸冷藥,不旬日間,飲食已不入,迤漸腹痛,至於大腸滑泄,虛人至此,亦已危矣。方叔於醫,可謂知本。童男室女小兒,肌瘦有汗,但用平和養氣血溫藥,自無虞。

白話文:

所謂虛弱的人,氣血稟受有強有弱,加上身體柔弱尚未穩定,容易生病,不一定要等到懂得男女之事的大慾望之後才會虛弱。身體氣血虛弱,又服用柴胡、鱉甲、門冬等寒涼藥物,不到十天,飲食已經吃不下了,漸漸地腹痛,到最後大腸滑泄,虛弱的人到了這個地步,也已經很危險了。方叔在醫術上,可以說是懂得根本。童男室女小兒,身體瘦弱又有汗,只要服用平和的養氣血溫藥,自然沒有問題。

(《萬安方引》)(按:此下又有云:古人立方,亦用溫藥,如建中之屬。且據《醫說》引《醫余》,則此所謂平和養氣血溫藥,即指建中而言。)

白話文:

(《萬安方引》)(註釋:這段話的下面又有說:古代人制定的藥方,也使用溫性藥物,比如建中之類的。而且根據《醫說》引用的《醫餘》,那麼這裡所說的平和養氣血的溫性藥物,就是指建中。)

大抵此症,陰虛者多。蓋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形肖天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況勞動雖是傷氣,殊不知諸動皆屬於火,火盛則陰愈消,學者不可不識。視其病久,多勞怯咳嗽發熱,陰虛火動可見,學者宜詳辨焉。(《醫學原理》)

白話文:

絕大多數肺癆是由陰虛引起。因為人體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形體以陰陽為依託,陽氣通常有餘,陰氣則經常不足。就算勞動傷的是元氣,然而人們不知道所有的勞動都屬於火,火勢太旺,陰氣就會不斷減少,醫師不能不瞭解這一點。觀察到病人有長期的疾病,又多勞怯弱、容易咳嗽發熱,就能確定是陰虛火旺導致,醫師應詳細辨別。

凡虛損之由,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證。

白話文:

凡是身體虛損的原因,都脫離不了酒色、勞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有的人首先損傷了氣,氣傷必定會波及到精;有的人首先損傷了精,精傷必定會波及到氣。但是,精氣在人體內,沒有什麼不能稱之為陰分。陰分是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所以凡是損傷在形質上的,總稱為陰虛,這是總的概括。如果詳細地講,則有陰中之陰虛者,他的症狀是發熱煩躁,頭面發紅,嘴脣乾燥,舌頭發燥,咽喉疼痛,口腔潰瘍,吐血,鼻血,大便出血,小便疼痛和澀痛等症狀。

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惟悴,氣短神疲,頭運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證。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證,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

白話文:

有些屬於陰證的虛陽證,它的症狀為膽怯畏寒、身體虛弱疲倦、氣短、精神不振、頭暈眼花、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痛腹瀉,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狀。甚至還有咳嗽吐痰,遺精盜汗、呼吸急促、聲音沙啞、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消瘦,夢魘鬼交,婦女月經閉止等症狀,那麼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凡是病情到極點,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總是由於真陰虧損所致。但真陰所居,只有腎臟為主,腎臟是精血之海,人體中的生氣,就像天地中的陽氣一樣,都是從下向上運行的,所以腎臟是五臟之本。

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證,使非傷入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於上者,必其竭甚於下也。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窮而至此,吾末如之何也矣。

夫所貴乎君子者,亦貴其知微而已。(《景岳》)

白話文:

因此,腎水不足,肝臟失去了滋養,就會產生血燥;腎水不足,水就不能歸源,就會產生脾痰;腎水不足,心腎不能交合,就會使神色衰敗;腎水不足,就會盜傷肺氣,導致喘咳頻繁;腎水不足,孤陽無主,就會導致虛火旺盛。凡是勞傷等證候,如果不是傷及根本,怎麼會危篤到這種程度。因此,凡是病情嚴重於上面的,一定是其竭澤而漁於下面。我因此說:虛邪到了極點,危害一定歸於陰,五臟的損傷,窮盡一定會及於腎,窮盡到這種程度,我也無可奈何了。

虛勞之證,《金匱》敘於血痹之下,可見勞則必勞其精血也。營血傷則內熱起,五心常熱,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不知正味,鼻孔乾燥,呼吸不利,乃至飲食不為肌膚,怠惰嗜臥,骨軟足酸,營行日遲,衛行日疾,營血為衛氣所迫,不能內守而脫出於外,或吐或衄,或出二陰之竅,血出既多,火熱迸入,逼迫煎熬,漫無休止,營血有立盡而已,不死何待耶。更有勞乏之極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脫於外而但蓄於內,蓄之日久。

白話文:

虛勞的證狀,《金匱要略》把它敘述在血痹的下面,可見勞累必定會損傷精血。血的營衛受傷則會產生內熱,五心經常發熱,眼睛中產生花斑看見火焰,耳朵裡發出青蛙和蟬的鳴叫聲,口舌糜爛,不知道食物的正確味道,鼻孔乾燥,呼吸不暢,以至吃下的食物不能增加肌肉,身體怠惰愛睡覺,骨頭軟弱足部痠痛,營氣運行一天比一天遲緩,衛氣運行一天比一天急迫,營血被衛氣所迫,不能在體內守住而脫出到體外,有的吐血,有的流鼻血,有的從陰道和肛門流血,血流多了以後,火熱的邪氣乘虛而入,逼迫煎熬,沒完沒了,營血總有流盡的時候,不死的話還能等什麼呢?更有勞累到了極點而血痹不流通的,血沒有脫出到體外而僅積蓄在體內,積蓄的時間長了。

周身血走之隧道,悉痹不流,惟就乾涸,皮鮮滑澤,面無榮潤,於是氣之所過,血不為動,徒蒸血為熱,或日晡,或子午,始必乾熱,俟蒸氣散,微汗而熱解,熱蒸不已,瘵病成焉,不死又何待耶。(《醫門法律》)

白話文:

全身血液流動的通道,全部阻塞不通,只有內部乾枯,皮膚雖然柔軟光滑,但臉上沒有紅潤的光澤,於是氣血運行不通暢,只能蒸發血液而產生熱量,有些是在下午或半夜,必定會出現身體乾熱的現象,等到蒸氣散去,微微出汗後熱量就會消退,如果熱氣蒸發不止,就會形成癆病,不死的又能等待甚麼呢?

虛損勞瘵之異,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而古方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於一證,或有困憊於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尫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勞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勞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凡虛損不愈,則日甚成勞矣,有不可不慎也。(《景岳》)

白話文:

虛損勞瘵的不同

凡是損傷元氣的,皆屬於虛證,而古方將虛損勞瘵分別門類,使得病症看起來有所不同,這些症狀也需要分辨清楚。虛損是指,有些徵兆突然出現,或是在短時間內感到疲倦困頓,凡是在經絡或臟腑,只要損傷元氣的,都是虛損病。至於勞瘵的不同之處在於,可能是骨蒸,可能是乾咳,甚至吐血、吐痰,營衛都虧敗了,身體日漸羸弱,這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本源與末端都已枯竭而產生的。虛損的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但病症不深,大多需要溫補;勞瘵的虛,深藏在陰中之陰分,大多不宜溫補。凡是治療虛證應該溫補的,病症大多容易治好;不宜溫補的,病症大多難以治療。這是虛損和勞瘵有所不同之處,但不知道勞瘵的損傷,是損傷得非常深,虛弱得非常嚴重。凡是虛損不治癒,則會日漸嚴重,成為勞瘵,不可不慎之。(《景嶽全書》)

脈候,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傷。(《中藏經》)

白話文:

脈象,診其脈搏,非常快且急,非常細且弱非常微弱,非常澀且滑,非常短且長,非常浮且沉,非常緊且弦,非常洪且實,都是由勞傷引起的。(《中藏經》)

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按:嚴子禮亦云然),或浮大,或數,皆虛勞之候也。大者易治,血氣未衰(按:原文衰作定,今從《簡易方》),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未易調補之。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此尤難治,加數(按:原文此下有劑字,今從《簡易方》刪)則殆矣。(《直指》)

白話文:

患有虛勞症的脈象,大多數都是弦脈(按:嚴子禮也是這麼認為的),有的浮大,有的數,這些都是虛勞的徵候。脈象大的容易治癒,血氣未衰(「衰」字原誤寫為「定」,現在根據《簡易方》改正),可以收斂扶正。脈象為弦的難以治癒,血氣已經耗損,不容易調補。如果脈象兼見雙弦,是脾臟被賊邪侵犯所致,這種情況尤其難以治癒,如果又加上脈象數,那麼病情就更加危殆了。(摘自《直指》)

虛損之脈(按:原文此下有《中藏經》文),然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景岳》)

白話文:

虛損的脈象,無論是浮脈、沉脈、大脈、小脈,只要脈搏逐漸緩和,就表示病情逐漸好轉。但是,如果脈搏非常緊繃、弦硬,則病情必定嚴重;如果脈搏非常急促,則病情必定危急。如果脈搏既緊繃、弦硬,又急促,則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景嶽全書》)

勞脈,初起見洪大或細數,皆忌也。然投以滋補之劑尚能應手,而脈亦漸轉微弱,數亦漸退,猶為可治;若證轉而脈不轉,即不可治,所謂無胃氣也。(《醫學指要》)

白話文:

飲食的勞傷,開始時發現脈搏洪大或細數,這都是危險的。然而,投以滋補的藥物,尚能立即見效,而脈搏也逐漸轉弱,次數也逐漸減少,仍然可以治療;如果症狀轉變而脈搏不變,那就不可以治療,這就是所說的沒有胃氣。

緊數之脈,表裡俱虛,緊為寒傷營,數為血不足。脈見短數,則無胃氣,細數緊數,俱非吉祥。脈洪大按之虛者,須防作瀉。凡見數脈難治,病久脈數,尤非所宜。脈忽浮澀而數,忽沉弱而緩,變易不常,虛火之故也。虛損轉潮熱泄瀉,脈短數者不治。虛損脈浮大者,屬陽虛;細數者,屬陰虛。

白話文:

緊而急促的脈象,表示身體的表裡都很虛弱。脈緊是寒邪損傷營血所致,脈數是血氣不足所致。脈象短促,則是胃氣不足;細數或緊數,都不是吉兆。脈象洪大,按之虛軟無力,須防會變成瀉證。凡是脈象數快的病症難治,病情日久脈象數快,更是凶兆。脈象忽浮忽澀而急促,忽沉弱而緩慢,變易無常,這是虛火的緣故。虛弱的人轉為潮熱泄瀉,脈象短促的,不治。虛弱的人脈象浮大,是陽虛所致;脈象細數,是陰虛所致。

芤為失血,若兩手俱芤,而中有一部獨弦者,為有瘀蓄未盡,當散瘀為先,不可驟補。若見數大者,為火旺,必難治;若見澀脈來至者,亦不可治也。弦數為骨蒸,自上而下者,必寸口浮數;自下而上者,必尺中弦急。若關尺俱弦細而急,如循弦縷者,不治。又尺中弦強者,必因房室發熱,加之誤服寒涼,故脈如是。

白話文:

氣血衰敗,如果兩隻手都有脈弦,而中間有一條脈獨弦,表示瘀血蓄積沒有完全散去,應該先散瘀,不可急著補。如果看到好幾條大脈弦,表示火旺,很難治;如果看到澀脈來了,也不能治。脈弦並且數,是骨蒸,自上而下,必定是寸口脈浮數;自下而上,必定是尺中脈弦急。如果關脈和尺脈都弦細而急,像摸著琴絃一樣,就不治。另外,尺中脈弦強,必定是因房事過度而發熱,加上誤服寒涼藥物,所以脈象如此。

然虛損之人,雖遠房室,其尺脈之弦強,必不能便軟。若更犯房室,明日反和,此陰陽得交,故爾暫軟。後日診之,其弦強必愈甚。診察之際,不可不辨也。(《醫通》)

五勞六極七傷,(互見前源由總說中)夫虛勞者,五勞六

白話文:

看指甲,凡勞損疾病,本是陰虛造成的,陰虛必定血少,而指甲是精血的剩餘,所以在診斷時,只要看到指甲乾黃,感覺有點枯萎的顏色,那麼他的頭髮皮膚狀況,都已經在我的眼前了。這個方法除了把脈看顏色之外,還可以知道他是否有虛損的跡象,虛損的程度輕重,也可以由此辨別。

辨爪,凡勞損之病,本屬陰虛,陰虛必血少,而指爪為精血之餘,故凡於診候之際,但見其指爪干黃,覺有枯槁之色,則其髮膚營氣,具在吾目中矣。此於脈色之外,便可知其有虛損之候,而損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景岳》)

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嚥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按:《千金》作髓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噏噏然內虛,五臟氣不足,發毛落,悲傷喜忘。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裡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又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少血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髮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病源論》)

白話文:

極七傷是以下這些:五勞,包括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肺勞的症狀是:呼吸急促,臉部浮腫,鼻子聞不到香味和臭味。肝勞的症狀是:面容乾枯,面色發黑,口苦,精神恍惚,恐懼畏怯,不能獨自睡覺,視力模糊。心勞的症狀是:健忘,大便困難,或腹瀉,口腔內生瘡。脾勞的症狀是:舌根發苦,不能嚥下唾液。腎勞的症狀是:背部僵硬,不能俯仰,小便不暢,尿液呈黃紅色,有餘滴,陰莖內疼痛,陰囊潮濕,生瘡,小腹飽脹緊急。六極包括:氣極,使人內虛,五臟虛弱,邪氣多,正氣少,不願說話。血極,使人面色蒼白,眉毛和頭髮脫落,健忘。筋極,使人經常抽筋,十指指甲疼痛,疲倦不能久立。骨極,使人痠痛消瘦,牙齒疼痛,手足疼痛,不能站立,不願活動。肌極,使人瘦弱無光澤,飲食不能滋養皮膚。精極,使人氣短,內虛,五臟氣不足,頭髮脫落,悲傷健忘。七傷包括:陰寒,陰萎,裡急,精連連,精少,陰下濕,精清,小便苦數,臨事不能完成。又說:一、暴飲暴食傷脾,脾傷則善於打嗝,想睡覺,臉色發黃。二、大怒使氣逆傷肝,肝傷則血少目暗。三、勉強舉起重物,長時間坐在潮濕地,傷腎,腎傷則精少,腰背疼痛,厥逆下冷。四、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則氣少,咳嗽鼻鳴。五、憂愁思慮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六、風雨寒暑傷形,形傷則髮膚枯夭。七、恐懼不節傷志,志傷則恍惚不樂。(《病源論》)

證候概略,五勞者,五臟之勞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強運為,憂思過度,嗜欲無節,或病失調將,積久成勞。其病頭旋眼暈,身疼腳弱,心怯氣短,自汗盜汗,或發寒熱,或五心常熱,或往來潮熱,或骨蒸作熱,夜多惡夢,晝少精神,耳內蟬鳴,口苦無味,飲食減少,此皆勞傷之證也。(《要訣》)

白話文:

症狀概略:五勞是指五臟的勞累。都是由於不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做事,憂慮過度,嗜好情慾沒有節制,或者疾病後調理失當,積久而成勞損。這種病的症狀是頭暈眼花,渾身疼痛腳沒力氣,膽小氣短,自汗盜汗,或有發冷發熱,或五心經常發熱,或時冷時熱,或骨頭裡發熱,晚上多做惡夢,白天精神不振,耳內有蟬鳴聲,口發苦無味,食慾不振,這些都是勞傷的症狀。(《要訣》)

其證百節煩疼,腰痠腳軟,或胸悶短氣,心煩不安,或耳鳴目眩,咳嗽寒熱,或盜汗遺精,白濁飧泄,或食少無味,不作肌膚,或睡中驚悸,午後發熱,或怠倦無力,四肢不收,或虛火上攻,面赤喘急,此皆虛損之症,有一症見,即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但視其症之不大,茶飯可餐,起居可動,作為可施,自以為生,孰知其後臥床不起,去死不遠,若欲收救,不可得也。(《醫林繩墨》)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一般表現是:關節疼痛,腰痠腳軟,或者胸悶氣短,心煩意亂,或者耳鳴目眩,咳嗽發冷發熱,或者盜汗遺精、白濁洩瀉,或者食慾不佳,肌肉消瘦,或者睡眠中驚悸,午後發熱,或者怠倦無力,四肢麻木,或者虛火上升,面色潮紅呼吸急促,這些都是身體虛弱損傷的症狀,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以根據病情用藥治療。但如果症狀很輕微,還能吃飯睡覺,還能起來活動,還能做一些事情,就以為自己沒事,殊不知以後會臥牀不起,離死亡很近了,想要救助,就來不及了。

咳嗽痰喘不絕聲者,急則治其標也。陰虛火動而微嗽者,緩則治其本也。陰虛發熱,嗽血大便結者,此虛火盛也。咳嗽吐血,喘急不能食者,脾肺虛損也。痰嗽喘熱而泄瀉者,此脾憊也。痰嗽喘熱而痢疾者,脾腎俱憊也。痰嗽喘熱,脾虛飽悶發腫者,難治也。(《回春》)

白話文:

如果咳嗽、痰多、喘息不止,應當緊急治療症狀。陰液不足,虛火上行而引發輕微咳嗽的,應當從容不迫地治療病根。陰液不足,發熱,咳嗽吐血,大便乾結的,這是虛火旺盛。咳嗽、吐血,喘息急促,不能吃飯的,這是脾肺虛損。痰多、咳嗽、喘息、發熱並且腹瀉的,這是脾臟疲倦。痰多、咳嗽、喘息、發熱並且痢疾的,這是脾臟和腎臟都疲倦。痰多、咳嗽、喘息、發熱,脾虛、腹脹、浮腫的,難以治療。(《回春》)

日晡頭痛眩暈,陰血虛也。頭暈頭痛,或痰喘氣促,腎虛不納氣也。自汗內熱口乾,胃氣虛也。盜汗內熱口乾,陰血虛也。莖痛而便不利,精內竭也。愈痛則愈欲便,愈便則愈痛,精復竭也。食少體倦,口乾飲熱,小便黃短,脾肺虛熱也。發熱飲熱,大便秘,內熱也。發熱飲冷,便秘,內熱澀滯,肝熱也。

白話文:

.每天傍晚頭痛眩暈,是陰血虛弱。

.頭暈頭痛,或痰喘氣促,是腎虛不納氣。

.自汗內熱口乾,是胃氣虛弱。

.盜汗內熱口乾,是陰血虛弱。

.莖痛而大便不通,是精氣內竭。

.愈痛就愈想大便,但愈大便就愈痛,那是精氣再竭。

.食少體倦,口乾想喝熱水,小便黃短,是脾肺虛熱。

.發熱想喝熱水,大便祕結,是內熱。

.發熱想喝冷水,大便祕結,內熱澀滯,是肝熱。

飲食少思,胃氣虛也。飲食不化,脾氣虛也。勞役而小便黃,元氣下陷也。體倦頭痛眩暈,中氣虛也。四肢逆冷,腎氣虛寒也。面目赤色,煩熱作渴,脈大而虛,血脫髮燥也。善思體痛,無寐盜汗,肝脾血虛也。寢寐而出汗,腎氣也。平人飲食出汗,是食反助其胃火也。平人飲食,額上蒸大汗如雨,此名蒸籠頭。

白話文:

  1. 飲食後就沒有什麼食慾,是胃氣虛弱。

  2. 食物不能消化,是脾氣虛弱。

  3. 勞動後小便發黃,是元氣下陷。

  4. 身體疲倦、頭痛、頭暈,是中氣虛弱。

  5. 四肢冰冷,是腎氣虛寒。

  6. 面色潮紅,煩熱口渴,脈搏大而空虛,是血虛髮燥。

  7. 善於思考但身體疼痛,失眠盜汗,是肝脾血虛。

  8. 睡覺時出汗,是腎氣虛。

  9. 健康的人飲食後出汗,是食物反而加重了胃火。

  10. 健康的人飲食後,額頭上蒸發出大量汗水,像下雨一樣,這種情況叫做「蒸籠頭」。

睡覺飽而出汗,宿食也。胸滿多痰,脾氣虛也。晡熱多痰,腎虧津液泛上也。忿怒胸痞,脾氣滯也。倦怠胸痞,中氣虛也。倦怠寒熱往來,肝脾氣虛也。口苦寒熱往來,肝火血虛也。內熱晡熱,或寒熱往來,陰血虛也。畏寒,或寒熱往來,肝氣滯也。婦人勞怒,夜發熱,或譫語,或經適行,熱在血分。

怔忡驚悸,心血虛也。思慮怔忡,驚悸便勤,內有痰也。(《醫彀》)

白話文:

  • 睡後滿身大汗,是宿食引起的。

  • 胸悶、痰多,是脾氣虛引起的。

  • 下午天氣炎熱,痰多,是腎臟津液不足,溢上面部引起的。

  • 生氣後胸悶,是脾氣不通暢引起的。

  • 身體疲乏、胸悶,是中氣不足引起的。

  • 疲乏、忽冷忽熱,是肝、脾兩虛引起的。

  • 口苦、忽冷忽熱,是肝火旺、血虛引起的。

  • 身體內熱、下午天氣炎熱,或忽冷忽熱,是陰血虛引起的。

  • 畏懼寒冷,或忽冷忽熱,是肝氣不通暢引起的。

  • 婦女勞累生氣,晚上發熱,或說胡話,或經期剛過,是熱在血分引起的。

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喑唾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虛而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喉乾嚥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也。

白話文:

面頰兩側發紅或嘴脣發紅,是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仲景說:面部戴陽的人,是下面虛弱的緣故。虛弱而多渴,是腎水不足,引水自救。喑啞,唾液不出,是腎氣衰竭,因為聲音出自喉嚨,根源於腎,經書說,內部受損而昏厥,就會變成喑啞,這是腎虛的緣故。虛弱而喘急,是陰虛肺格,氣無處可歸。喉嚨乾燥咽痛,是真水下虧,虛火上浮。

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易生嗔怒,或筋急痠痛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不甘,肌肉漸消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心下跳動,怔忡不寧者,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白話文:

  1. 失眠恍惚:由於血不能濡養心臟,導致神志不能藏匿,因此出現失眠、恍惚的症狀。

  2. 時常煩躁:由於陽氣過於旺盛,而陰氣不足,柔不能克剛,因此容易煩躁不安。

  3. 容易生氣發怒,或筋骨痠痛:由於水虧木燥,肝臟得不到滋養,因此容易生氣發怒,或出現筋骨痠痛的症狀。

  4. 飲食沒有胃口,肌肉逐漸消瘦:由於脾臟虛弱,運化功能下降,因此出現飲食沒有胃口,肌肉逐漸消瘦的症狀。

  5. 心臟跳動加快,心神不寧:由於氣不歸精,因此出現心臟跳動加快,心神不寧的症狀。

  6. 經書上說:胃經的大絡名叫虛裏,從左乳下部發出,它的跳動應和衣服的擺動,如果宗氣洩漏,就會出現虛裏跳動的現象。

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虛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源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

(《景岳》)

白話文:

1.盜汗不止的人,有虛火則陰不足,無法守住津液;沒有虛火則陽氣不足,無法固攝津液。

2.虛弱多痰的人,痰液或者像清水一樣,或者有很多白色泡沫,這是水液氾濫為痰,脾氣虛弱無法控制水液所致。

3.骨頭疼痛、疼痛劇烈的人,腎臟主管骨骼,腎的真陰虧竭所致。

4.腰部、肋部疼痛的人,肝臟和腎臟虛弱所致。

5.膝蓋以下發冷的人,命門衰竭,無法把身體的火氣匯聚到原點所致。

6.小便黃色、澀痛、淋漓不盡的人,腎的真陰虧竭,氣血無法化為水液所致。

7.腳心像被烙過似的疼痛的人,虛火灼傷陰液,湧泉穴枯竭所致。

桃花蛀,郁勞,有面色如故,肌體自充,外看如無病,內實虛損,俗呼為桃花蛀,宜看其何證,於前藥審而用之。(《要訣》)(按:前藥即建中、大補之類。)。面色不衰,肌膚日瘦,外如無病,內實虛傷,俗名桃花疰。其證必蒸熱咳嗽,或多汗,或無汗,或多痰,或無痰,或經閉,或泄精,或吐血,或衄血,或善食,或泄瀉,須察其所現何證、何臟受傷而治之。然此皆為陰火煎熬之證,治多不效。室女過時不嫁,男子過時不娶,及少寡者,多犯此證。以陰火雖乘陽位,非但不能消爍陽分之津液,陰分之津液,反竭力上供陽火之消爍,故肢體日削,而面色愈加鮮澤也。輕者嫁娶後漸愈,重者雖暫愈一兩月,向後必死,以其軀體柔脆,精氣先枯,不能勝其發泄也。惟少寡再醮者,每多自愈,以其軀體堪任也。鬱火既散,津液既通,可不藥而愈矣。(《醫通》)

白話文:

桃花蛀,憂鬱勞累,面色如常,身體豐滿,外表看起來沒有生病,但實際上內臟虛弱,俗稱桃花蛀,需要根據具體症狀,在前面的藥方中選用合適的藥物。(《要訣》)(註:前面的藥方是指建中、大補之類的藥物。)

面色不衰,皮膚卻逐日消瘦,外表看起來沒有生病,但實際上內臟虛弱受損,俗稱桃花疰。其症狀必有蒸熱咳嗽,或多汗,或無汗,或多痰,或無痰,或經閉,或泄精,或吐血,或衄血,或食慾好,或泄瀉,需要觀察其具體表現的症狀,以及哪個臟器受損,然後才能進行治療。然而,這都是陰火煎熬的症狀,治療效果往往不佳。

室女(處女)過時不嫁,男子過時不娶,以及喪偶多年者,多犯此證。因為陰火雖然乘虛佔據陽位,但不僅不能消耗陽分津液,反而拼命往上供給陽火來消耗,所以肢體逐日消瘦,而面色卻更加鮮艷紅潤。輕微的,嫁娶後逐漸好轉;嚴重的,即使暫時好轉一兩個月,以後也一定會死,因為其體質柔弱,精氣先枯,難以承受發泄。只有少寡再醮者,往往自愈,因為其體質尚能承受。鬱火既散,津液既通,就可以不用藥而自行康復。(《醫通》)

婺婦師尼,所欲未遂,陰陽離絕,鬱火亢極,不得發泄而成失合證者,較之房勞更甚。始則肝木鬱熱,繼則龍火上煽,致心肺受病,而喘嗽煩熱,甚則迫血驟亡者有之,經閉不行而吐衄者有之。此證宜開鬱降火,增損柴胡湯、加味逍遙散選用。陰火亢極者,可用心傷、玉燭散先瀉鬱火,後服滋養之藥如烏骨雞丸之類。

若鬱火不泄,血氣不榮而發癰疽者,去生遠矣。(同上)

白話文:

婺婦師尼,因願望未能實現,導致陰陽分離,肝氣鬱結,火氣過旺,無法宣洩而致使失合症,比房事過度造成的症狀還要嚴重。初期是肝木鬱熱,後來龍火上竄,導致心肺受病,出現喘息、咳嗽、煩熱的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血壓驟升,猝死。還有一些人會出現閉經、月經不正常,吐血等症狀。治療此證,應以疏肝降火為原則,選用柴胡湯或加味逍遙散。如果陰火過旺,可以使用心傷或玉燭散先瀉鬱火,再服用滋養之藥,如烏骨雞丸等。

各證雜說,丈夫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鐵,皆為無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但聚於陰頭,亦無子。無此之候,皆有子。(《病源論》)

白話文:

  • 莫名其妙地身體瘦弱無力,沒有其他症狀,這是由於平日操勞過度,血氣虛弱,筋脈得不到滋養,應當停止勞作,服用「劫勞散」或「和氣湯」,並加倍使用紅花、當歸。

勞傷則血氣虛,使陰陽不和,互有勝弱故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相乘,故發寒熱。(同上)

有無故身體瘦軟,絕無力氣,別無他證,此平日作勞太過,血氣虛而筋失養,宜劫勞散,或和氣湯倍芎歸(按:《類方》和氣飲,於五積散去桂、麻、樸、芎,加乾葛、大黃、升麻者,此豈其方乎)。又有言語讀誦,過耗神氣,致成虛損,是為叫呼走氣,宜於十全大補湯等藥選用。

  • 由於說話、朗誦過度,耗費了太多神氣,導致虛弱,這叫做「叫呼走氣」,應當選擇「十全大補湯」等藥物來治療。

白話文:

因為講話、唸書太多,耗損了大量的精神和元氣,造成身體虛弱,這種情況稱為「叫呼走氣」,應該選用「十全大補湯」這樣的藥物來進行治療。

虛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語言不出,扣之不應,此不是啞風,久久藥力到,補調功成,自復應矣。有於坐臥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虛證也。外有因動作勞力,或發寒熱,或身疼氣短,或勞倦嗜臥,乃一時發勞,卻非五勞者比,宜和氣飲。有咳嗽痰多者,名曰勞嗽,與感風寒壅熱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標,本在腎而標在肺。

(《要訣》)

白話文:

體質虛弱的老人,如果某天突然言語不出,外界刺激也無反應,這不是中醫所說的啞風,只要中藥的療效逐漸發揮,身體得到調理,自然可以回復正常。有的人在坐臥時,好像希望有人按壓他,這樣他才能感到安適,這也是虛證。另外有人因為動作勞力而發寒發熱、或疼痛氣短、或疲倦嗜睡,這是突然發作的勞累,與中醫所說的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思傷脾)不同,可以服用和氣飲來調理。還有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症狀,稱為勞嗽,與感冒風寒引起的咳嗽不同,這是由腎虛引起,肺部是標證。

有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或洒洒惡寒,或志意不樂,或脈弦數,四肢五心煩熱者,火鬱湯、柴胡升麻湯,病去即已,不可過劑。(《六要》)(按:火鬱湯、柴胡升麻湯,俱系東垣方,今不錄。)

白話文:

陰氣過重掩蓋了陽氣,邪火無法舒展開來,有人會出現身體冷得發抖、或者意志消沉、脈搏弦急,四肢和五心煩熱等症狀,這時服用火鬱湯、柴胡升麻湯,病就會痊癒,不可劑量過多。(《六要》)(注:火鬱湯、柴胡升麻湯,都屬於東垣方的方劑,現在不記錄。)

《慎柔》云:嘗治虛損,脈和緩而五六至,但咳嗽發熱,無惡寒、咽痛喉哽等證,以為可治,服保元、四君之類十餘劑,咳嗽略可,熱亦微退,至二十劑外,咳嗽反盛,熱復如前,而身反不能轉側,足漸無力,至不能行而蜷,此何也?緣下焦腎氣衰憊,無津液滋養百骸,陽氣不能四運,脾肺之氣不能下輸,故足無力而蜷,藥雖有效,病雖暫減,終不可治。若初服四君、保元十餘劑,而脈細如絲,其數不改,決不可治。

白話文:

《慎柔》中說:我曾經治療過虛損的病人,病人脈和緩而五六次,只有咳嗽和發熱,沒有惡寒、咽痛、喉嚨哽咽等症狀,我認為可以治好,於是給他服用了保元湯、四君子湯等藥方十幾劑,咳嗽稍微好了些,發熱也略微退下去,服用到二十劑之後,咳嗽反而加重了,發熱也跟以前一樣,而且身體都無法轉動,雙腳漸漸無力,到最後無法行走而蜷縮,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是下焦腎氣衰敗,沒有津液滋養百骸,陽氣無法四處流動,脾肺之氣也無法向下輸送,所以雙腳無力和蜷縮,雖然藥物有效,病情有暫時減輕,但最終無法治癒。如果一開始服用四君子湯、保元湯十幾劑,脈搏細如絲線,脈數不變,那麼就肯定無法治癒了。

如細而不數者,此猶有胃氣,無腹痛作瀉,而飲食如常,可用保元、參、術調理。須二三年方愈。若服藥後,數脈漸減,和緩有神,雖曰可治,亦得三月見功,年半方可全愈。又須看年力之衰壯、精神脾胃之強弱斷之。若服藥後,脈雖和緩,而腿漸無力,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脈雖緩治之無益。

又或如前證,足雖無力而熱退嗽減,飲食如平人,此脾胃尚強,猶可遷延歲月。(《醫通》)

白話文:

如果只是脈搏變細,但次數不增加,這說明胃氣依舊存在,沒有腹痛腹瀉,飲食也仍然正常,可以使用保元、參、術來調理。通常需要兩到三年才能痊癒。如果服藥後,脈搏的次數逐漸減少,變得緩和有力,雖然說可以治癒,但也需要三個月才能見效,一年半後才能完全康復。另外,還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精神、脾胃的強弱來判斷。如果服藥後,脈搏雖然緩和,但腿部逐漸無力,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而且痰嗽不止,即使脈搏緩慢,治療也是無效的。

似損非損,凡似損非損之證,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鬱伏,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證則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以治此證,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非損成損矣。余嘗治愈數人,皆其證也。欲辨此者,但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蓋虛損之證,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來則驟。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證,則雖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也。(《景岳》)

白話文:

類似虛損的症狀,凡是類似虛損的症狀,只有外感寒邪的人才有。這是因為外邪初次侵犯人體,沒有及時治療,誤認為是內傷,於是使用清涼或消導的藥物,導致寒邪鬱伏,久留不散,進而出現寒熱往來、潮熱咳嗽等症狀。這種情況,症狀完全類似虛損,如果使用治療虛損的方法來治療,滋陰等劑量會讓邪氣停留更長時間,熱蒸時間久了,不是虛損也會變成虛損。我曾治癒過幾個人,都是這樣的症狀。想要辨別這種情況,只要仔細觀察表裡,審查致病的根源即可。虛損的症狀,一定有原因,而外感之邪,來得突然。假如身體有疼痛,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者出現大聲咳嗽,脈搏雖然弦緊但不太快,或兼有和緩等症狀,那麼即使病了有一兩個月,邪氣也有可能沒有消除,病一直不會痊癒,這本來就不是虛損,千萬別誤治了。

死證,(互見《骨蒸》中,宜參。)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中藏》)

白話文:

死亡的證據:

  1. 脫肛,骨肉相離,聲音嘶啞,嘔血,陽痿,夢寐交錯,呼吸困難,白天發涼,晚上發熱者死亡。

  2. 吐膿血者死亡。

  3. 脈搏不快但不浮,臉色不赤者可以活命。

勞疾,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病自下而傳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要訣》)

白話文:

勞累引起的疾病,時間長了就會咳嗽吐血,咽喉疼痛,沒有聲音,這種病是由下向上傳染的;如果不咳嗽也不痛,時間長了就會小便渾濁,並出現遺精,這是由上向下傳染的,都是死症。(《要訣》)

大抵虛勞起於斵喪者,肝腎過勞,多致亡血失精、強中陰竭而死。起於鬱結者,內火爍津,多致血結乾咳、嗜食發癰而死。起於藥誤者,脾肺受病居多,多致飲食減少、喘嗽泄瀉而死。(《醫通》)

虛勞不受補者,不治。(《丹溪》)

白話文:

虛勞病大部分起き因於過度勞累,肝腎過勞,大多導致失血和精氣耗盡,而身體衰竭而死。起於鬱積的,內火灼傷體液,大多導致血液凝結,乾咳不止,喜歡吃東西,並會發作瘡癰而死。起於用藥錯誤的,脾和肺受病較多,大多導致飲食減少、喘息咳嗽、腹瀉而死。

病人久虛,內有宿積舊痰,用參朮補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當不治。蓋積之久,而脾胃虛極不運,故郁臭耳。(《慎柔五書》)

白話文:

患者長久虛弱,體內有過去積存的舊痰,使用人參、白朮進行補益之治療,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吐出了臭痰或綠色痰,這些痰都是不應該治療的。這是因為痰液積存已久,脾胃虛弱到了極點,運化功能失效,所以這些痰液才會凝結發臭。

陽虛陰虛治法有等,古人論治,以陰虛陽虛為兩大綱。辨其陽虛,則溫補之。辨其陰虛,則滋養之。豈非開示後學之法門耶。然余閱歷多年,會心先覺。審知陽虛有二,而陰虛有三,試為拈出,以示吾徒。所謂陽虛有二者。有胃中之陽,後天所生者也。有腎中之陽,先天所基者也。胃中之陽喜升浮,虛則反陷於下,再行斂降,則生氣遏抑不伸。腎中之陽貴凝降,勞則反遊於上。若行升發,則真氣消亡立至,此陽虛之治有不同也。所謂陰虛有三者,如肺胃之陰,則津液也。心脾之陰,則血脈也。腎肝之陰,則真精也。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黏膩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穀,非調補中州,不能化之。此陰虛之治有不同也。(《病機匯論》)

白話文:

陽虛和陰虛的治療方法有好幾種,古人論治,以陰虛和陽虛為兩大綱領。辨別陽虛,就用溫補的方法;辨別陰虛,就用滋養的方法。不正是啟發後學的治療方法嗎?然而我閱歷多年,會通心領先覺,我仔細觀察,知道陽虛有兩種,而陰虛有三種,試著分析出來,告訴我的學生們。所謂陽虛有兩種:一種是胃中的陽氣,是後天所產生的;一種是腎中的陽氣,是先天所生成的。胃中的陽氣喜好上升浮動,虛弱的時候反而沉降於下,再下去就會收斂下降,於是生氣受到壓抑而不能伸展。腎中的陽氣貴在凝結下降,勞累的時候反而在上升。如果上升發散,那麼真氣就會立即使消失,這就是陽虛的治療方法不相同的原因。所謂陰虛有三種:肺和胃的陰液,其實就是津液;心和脾的陰液,其實就是血脈;腎和肝的陰液,其實就是真精。津液生於氣,只有清潤的飲食,才能生出津液。精液生於味道,不是滋黏膩滯的東西,不能填補精液。血生於水穀,如果不調補中焦,就不能化生出血液。這就是陰虛的治療方法不相同的原因。

氣血調養例,治法大要,潮熱者,不可過用寒涼;秘結者,不可驟興疏泄;嗽喘者,不可妄施發散;咯血者,不可錯認以為熱。但以滋養榮血為上,調平藏氣次之,某病某藥,又於養血調氣之中而增益也。其或骨間有熱,以至四肢緩弱不舉,此則骨痿,欲斯疾之有瘳也,艱哉。雖然,當歸、地黃、黃耆、芍藥,固養血之上藥也,亦當以益胃消痰輩佐之。蓋人以穀氣為本,所謂精氣血氣,由穀氣而生,古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者,不無先後於其間也。當歸、地黃戀膈引痰,黃耆、芍藥多則傷胃,是可膠柱調瑟而測量輕重之不審乎。(《直指》)

白話文:

氣血調養案例

治療方法的大要:

  1. 潮熱的人,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

  2. 便祕的人,不能突然使用瀉下的藥物。

  3. 咳嗽喘息的人,不能隨意使用發散的藥物。

  4. 咯血的人,不能誤認為是熱證。

應當以滋養榮血為首要,調平臟氣為其次。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藥物,都會在養血調氣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

比如,有的人骨頭間有熱,導致四肢軟弱無力,這就是骨痿。想要治好這種疾病,非常困難。不過,當歸、地黃、黃耆、芍藥,都是養血的良藥,但也要使用益胃消痰的藥物來輔助治療。

因為人以穀氣為根本,所謂的精氣血氣,都是由穀氣而生。古人用五味、五穀和五藥來治療疾病,不是沒有先後順序的。當歸、地黃容易滯留在胃裡,導致痰多。黃耆、芍藥用多了會傷胃,這就是拘泥於固定的法則,而不懂得靈活變通的結果。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當補腎,方欲一求之歸耆等藥,其人素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理脾氣,則不免用疏刷之藥,又恐愈耗腎水;全一舉而兩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為第一(按:鹿茸橘皮煎丸,繫於陽陰雙補。方冗雜難用,今所不取),故曰精不足補之以味,又曰補腎不如補脾,以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若腎元大段虛損,病勢困篤,則腎不容少緩,又不拘於此說。

白話文:

有些人患有精血不足的疾病,明明知道應該補腎,想服用一些歸耆之類的藥物,偏偏這個人原本就食慾不振,又擔心用藥會損害脾臟;想調理脾氣,卻又不免要使用會耗損腎水的藥物,擔心會進一步消耗腎水;想一舉兩得(調養好腎臟和脾臟),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服用鹿茸橘皮煎丸(注:鹿茸橘皮煎丸,既可以補陽,也可以補陰。藥方冗雜,煎煮不易,如今已不再使用),所以說精氣不足可以用香甜的味道來補益,又說補腎不如補脾,因為脾臟上通於心臟,下通於腎臟。但如果腎氣已經嚴重虛損,病情十分危重,那麼就不宜再等待,也不必拘泥於此說法。

要知於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類,於壯脾之中,參以北五味、黃耆之屬,此又臨時審病用藥之後法。(《要訣》)

白話文:

要了解在滋補腎臟的藥物中,加入砂仁、澄茄之類的藥物;在健脾的藥物中,加入北五味、黃耆之類的藥物。這又是根據病情的需要,而一時權宜使用藥物的方法。(《要訣》)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天一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諸經各治,百疾不生。蓋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侮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濕土,火能益土,蒸腐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

白話文:

一個人之所以虛弱,不是因為氣虛,就是因為血虛,五臟六腑沒有一個能例外,但這裡只提到了脾和腎,因為水是天一之元,土是萬物之母,這兩個臟器安和,各個經絡就能各司其職,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脾臟具有土的特性,脾臟安和,土就成了金的母親,金能滋養水的源頭,而且土不侵犯水,水就能安於自己的位置,所以脾臟安和,腎臟也就更加安和。腎臟兼有水火,腎臟安和,水就不會挾持肝臟上泛而侵犯濕土,火能夠滋養土,蒸發腐敗之物而化生精微物質,所以腎臟安和,脾臟也就更加安和。

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陰本下降,虛則上逆,當斂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陽本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補中益氣湯是也。近世治癆,專以四物、二冬、黃柏、知母,不知皆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滯,必妨痰而減食;血藥常潤,必滑腸而泄瀉。

白話文:

要拯救腎臟一定要以陰血為根本,血的主要作用是滋潤,陰的根本特性是下降,虛弱則會逆行,應該要收斂和抑制,六味丸就是這種原理。要拯救脾臟,一定要以陽氣為根本,氣的主要作用是溫煦,陽的根本特性是上升,虛弱則會下陷,應該要提升和升舉,補中益氣湯就是這種原理。近世治療肺癆,只用四物、二冬、黃柏、知母等藥,不知道這些藥都屬於秋冬之令,不是生長萬物的藥。而且血藥常常會滯留,必然會妨礙痰的排出和減少食慾;血藥常常會潤腸,必然會滑腸而腹瀉。

況黃柏苦寒,尤能減食,知母甘寒,尤能滑腸,二味俱瀉腎經虛火。丹溪有言曰:實火可瀉,虛火可補。癆症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即知其宜補,而用藥頗多疑難,如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妨脾,保脾則妨肺。須知燥熱而甚,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亦不可缺也。

白話文:

黃柏具有苦寒的特性,尤其能夠減少食慾,知母具有甘寒的特性,尤其能夠滑腸,這兩種藥物都能夠瀉腎經虛火。丹溪曾經說過:實火可以瀉,虛火可以補。癆症的火,是虛還是實?瀉它合適嗎?知道應該要補,用藥卻很多疑惑和困難,例如補脾保肺,方法應該同時進行,但脾喜歡溫燥,肺喜歡清潤,保肺就會妨礙脾,保脾就會妨礙肺。須知燥熱很嚴重,能吃不瀉的人,潤肺應該急切去做,但補脾也不能缺少。

若虛羸而甚,食少腸滑,雖多嗽喘,但當補脾,而清潤宜戒矣。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尤要於保肺也。嘗見癆症多死於泄瀉,泄瀉多由於寒涼,此至著至確者也。又如補腎扶脾,法當兼行,然甘寒補腎,又恐不利於脾,辛溫快脾,又恐愈傷其本,兩者並衡,脾土較重,以土能生金,金為水母故也。若腎大虛者,又不可拘。

白話文:

  • 如果虛弱不振而非常嚴重,飲食減少,腸道滑利,即使咳嗽氣喘得很厲害,只要補脾就好,而清潤宜戒,小心保暖。脾臟有滋生肺臟的功能,肺臟沒有扶助脾臟的力量,所以補脾尤其重要於保肺。我曾經看過很多肺癆病人死於腹瀉,腹瀉多是由於寒涼引起的,這是最明顯最確定的。又好像補腎扶脾,方法應當同時進行,但甘寒補腎,又恐怕不利於脾,辛溫快脾,又恐怕更加損傷腎臟的根本,兩者權衡利弊,脾臟比較重要,這是因為脾土能生肺金,金又是水的母親。如果腎臟虛得很嚴重,也不能拘泥於此。

但補腎之中,不脫扶脾,壯脾之中,不忘養腎可耳。(《頤生微論》)(按:《必讀》曰:若腎大虛而勢困篤者,又不可拘,要知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壯脾之中,參以五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

白話文:

然而滋補腎臟,不能忽略扶助脾臟,強壯脾臟,也不能忘記滋養腎臟。如果腎臟非常虛弱,身體狀況極為差者,也不可拘泥於一般法則。要明白,在滋補腎臟的同時,加入砂仁、沉香,在強壯脾臟的同時,加入五味子、肉桂,是隨時變更應用的方法。

治當審冷熱,《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之類皆不用服,唯服黃耆建中湯。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脹,用利水藥得愈。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蓋人稟受不同,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為害。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謹之。(《醫說》引《醫余》)

白話文:

治療時應看清是寒証、還是熱証,《養生必用方》論述虛勞的患者不能用涼藥,像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這一類的藥物都不要服,只需服黃耆建中湯。有一位十幾歲的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變成腫脹,用利水藥病就好了。但是虛弱疲勞的很厲害,於是就用黃耆建中湯,每天服一次,三十多天痊癒了。因為人稟受不同,虛弱、小便白濁、陰臟的人,服用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益甚眾。至於陽臟的人,則不能用溫熱的藥,即使建中湯不十分溫熱,但是含有肉桂,服多了,還是會適得其反。總之,用藥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審清是寒証、還是熱証,而不能一概用建中湯治療虛勞,謹記。(《醫說》引《醫餘》)

治不可過熱過涼,凡虛勞之疾,皆緣情欲過度,榮衛勞傷,致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杜仲,致生百疾。聖人必假藥石,以資血氣,密腠理,以御諸邪。肌肉之虛,猶物體之輕虛,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門冬之類者,蓋出此意。《本草經》云:補可去弱,羊肉、人參之屬是也。所謂虛勞者,因勞役過甚而致虛損,故謂之虛勞。今人才見虛弱疾證,悉用燥熱之藥,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之類,致五臟焦枯,血氣乾涸(按:《直指》此下曰:心腎不交,故火炎於上,為痰嗽,為咯血,為口乾,為五心熱。水走於下,為腳弱,為遺精,為赤白濁,為小便滑數。誤矣哉)而致危困,皆因此也。如虛而兼冷者,止可於諸虛勞方中,加諸溫熱藥為助可也,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雞峰》)

白話文:

治療疾病不能過熱或過涼。凡是虛弱勞損的疾病,都是因為情志過度、榮衛勞傷,導致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乘機而入,從而產生各種疾病。聖人必須藉助藥物來滋補血氣,緻密腠理,以抵禦各種邪氣。肌肉虛弱就像物體的輕虛一樣,比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等,如果不滋潤黏膩的物質來滋養,就不能使它們充實。所以前古方的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門冬等藥物,都是出於這個道理。《本草經》說:“補藥可以去除虛弱”,羊肉、人參等藥物就是如此。所謂虛勞,是因勞役過度而導致虛損,所以稱之為虛勞。現在很多人一見虛弱的疾病證狀,就用燥熱的藥物,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等,導致五臟焦枯、血氣乾涸(按:《直指》此下曰:心腎不交,故火炎於上,為痰嗽,為咯血,為口乾,為五心熱。水走於下,為腳弱,為遺精,為赤白濁,為小便滑數。誤矣哉),以致危困,都是因此而起。如果虛弱兼有寒冷的症狀,只可以在各種虛勞方中,加入溫熱藥物作為輔助,這樣纔不違背古人的用意。(《雞峯》)

若陽虛陰極之證,當用薑、附、三建諸丹之類,或參或沉為之佐使,欲其剛多於柔,不致太僭,庶免炎上之患,用藥在乎穩重故也。(《濟生續方》)

白話文:

如果是陽氣虛弱、陰氣極寒的症狀,應該使用生薑、附子、三建之類的藥物,或加入人參或丹參作為輔助藥物。目的是讓陽氣多於陰氣,但又不能太過分,以免造成上火的狀況。因此,服用藥物時,應注意藥量的穩重。

凡滋補之藥,當用平和,不可驟用峻補。緣腎水枯竭,不足以當之,又恐愈甚上炎之患,慎之慎之。(《袖珍》)

白話文:

所有滋補的藥物,都應該使用平和的,不能驟然使用猛烈的補藥。因為腎水枯竭,不足以承受峻補,而且還擔心會加重上火的症狀。所以,在使用滋補藥物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又慎重。

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治勞之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不當用峻烈之劑,惟當溫養滋補,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類,投之太多,適足以發其虛陽。緣內無精血,不足當此猛劑。然不可因有熱,純用甜冷之藥,以傷其腎氣。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

白話文:

五臟雖然都容易勞累,但以心腎最為多。心為主宰血脈,腎為主宰精液,精血不夠則容易產生勞累。治療勞累的方法,應該先以調節心神、補益腎氣為優先,不應該使用過於猛烈或刺激的藥劑,而應該溫和調養、滋補身體,才能慢慢見效。天雄、附子這類藥物,如果服用過多,反而會引起虛火上炎。因為體內精血不足,無法承受這些猛烈藥物的刺激。但是,也不能因為有熱症,就只用寒涼藥物,這樣會損傷腎氣。單用熱性藥物,就好比鍋裡沒有水還拚命加火;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就好比鍋下沒有火還一直加水。

非徒無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或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皆可選用,間進雙補丸。(《要訣》)

白話文:

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雙和散、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等,偶爾服用雙補丸。(《要訣》)

補陽方法,凡虛損之症,不可專指腎臟一家而言。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急建其中氣為主,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氣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此根本之治也。(《集驗良方》)

白話文:

補陽方法:

對於虛損病症,不能僅僅指責腎臟。當病情剛剛形成,脈象才剛剛出現端倪,應該以急建其中氣為主,以便增加飲食,使津液旺盛,最終達到氣血充足、精氣充沛,從而恢復真正的陰氣不足。這是根治的方法。

石頑治顏汝玉女,病虛羸寒熱,腹痛裡急,自汗喘嗽者,三月餘,屢更醫藥不愈,忽然吐血數口。前醫轉邀石頑,同往診候,其氣口虛澀不調,左皆弦微而尺微尤甚,令與黃耆建中,加當歸、細辛。前醫曰:虛勞失血,曷不用滋陰降火,反行辛燥乎?余曰:不然。虛勞之成,未必皆本虛也,大抵多由誤藥所致。

白話文:

石頑大夫醫治顏汝玉的女兒,她因體虛羸弱患有寒熱病,小腹疼痛,裡急後重,自汗不止,喘咳不已,已持續三月之久,多次更換醫生和藥物不見好轉,突然又吐了幾口血。前去看病的醫生轉而邀請石頑一同前往診治,她的氣息虛弱澀滯不調,左手寸關尺脈弦細無力,右尺脈尤為微弱,石頑令她服用黃耆建中湯,並加入當歸和細辛。之前去看病的醫生說:她是虛勞致血虛,為什麼不用滋陰降火之法,反而用辛燥之藥呢?我說:不然。虛勞的形成,不一定都是因為虛弱造成的。大多是誤服藥物所致。

今病欲成勞,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溫之藥,提出陽分,庶幾挽回前失。若仍用陰藥,則陰愈亢而血愈逆上矣。從古治勞,莫若《金匱》諸法,如虛勞裡急諸不足,用黃耆建中,原有所祖,即腹痛悸衄,亦不出此。更兼內補建中之制,加當歸以和營血,細辛以利肺氣,毋慮辛燥傷血也。

白話文:

現在的疾病即將變成勞疾,應該乘著勞疾根基不穩固之際,趕快用辛溫的藥物,提升陽氣,使身體回歸正軌。如果繼續使用陰性藥物,這樣一來陰氣就會更加亢盛,血液也會更加逆流向上。自古以來治療勞疾的方法,沒有一種比《金匱要略》裡的方法更好的了。例如虛勞裡急、諸不足症,用黃耆建中湯治療,這是根據一定的醫理而做出的決定,即使是腹痛、心悸、鼻衄等症狀,也不例外。再加內補建中的方法,加上當歸來調和營血,細辛來通利肺氣,不用擔心辛燥藥物會損傷血液。

遂與數帖,血止,次以桂枝人參湯數服,腹痛寒熱頓除,後以六味丸,以棗仁易萸肉,或時間進保元、異功,當歸補血之類,隨證調理而安。余治虛勞,嘗屏絕一切虛勞之藥,使病氣不致陷入陰分,深得《金匱》之力也。(《醫通》)

黃耆湯,治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欲食,食即脹,汗出方。

白話文:

於是他開立了幾帖藥,出血的症狀就止住了。然後,服用了好幾服桂枝人參湯,腹痛、寒熱等症狀就痊癒了。後來,使用六味丸,把其中的肉核仁改成白芍。或者有時服用保元、異功、當歸等補血藥物,根據症狀調理,病情得以安穩。我治療虛勞的病人,曾經摒棄所有治療虛勞的藥物,讓病情不至於陷入陰分,這是我從《金匱要略》中獲得的體會。(《醫通》)

黃耆,芍藥,桂心,麥門冬(各三兩),五味子,甘草,當歸,細辛,人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前胡(六兩),茯苓(四兩),生薑,半夏(各八兩)

白話文:

黃耆、芍藥、桂枝、麥門冬(各三錢),五味子、甘草、當歸、細辛、人參(各一錢),大棗(二十粒),前胡(六錢),茯苓(四錢),生薑、半夏(各八錢)。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千金》)又施發,於本方去五味子,加橘皮。(《和劑》)名樂令建中湯。按:《醫通》曰:後人樂令建中,並用前胡、細辛以退表熱,十四味建中,兼用熟附、蓯蓉以補下虛,均失建中之義。此說未為當。)

《古今錄驗》調中湯,療虛勞,補益氣力方。

白話文:

把上面十四種藥材搗碎,用四升水煮至三升,每次服用八合,一天服用兩次。(《千金方》)施發時,在原方中去掉五味子,加入橘皮。(《和劑局方》)命名為樂令建中湯。根據:《醫通》記載:後人樂令建中,還使用了前胡、細辛以清除表熱,十四味建中,還使用了熟附、蓯蓉以補益下虛,都失掉了建中的意義。這種說法不正確。)

麥門冬(半兩),干棗(一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桂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白話文:

麥門冬(6公克),幹棗(15公克),茯苓(6公克),甘草(6公克,炒過),桂心(6公克),當歸(6公克),芍藥(6公克)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忌生蔥、海藻、菘菜、醋物。(《外臺》)(按:此亦建中湯之類方,故列於此。)

《小品》黃耆湯,療虛勞少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方。(節錄)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切碎,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除渣滓,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忌食生蔥、海藻、菘菜、醋類食物。(《外臺祕要》)(註:此方與建中湯相似,因此列於此。)

黃耆(三兩),人參(一兩),芍藥(二兩),生薑(半斤),桂肉(三兩)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黃耆三兩,人參一兩,芍藥二兩,生薑半斤,桂肉三兩,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經心錄》同。(同上)又深師黃耆湯,療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於本方,去當歸,加半夏。

白話文:

將上八味藥切碎,加入一斗水,煮到剩四升,分四次服用。如果有寒症,再加兩兩厚朴。服藥期間忌食生蔥、海藻、菘菜。《經心錄》也有類似的記載。(同上)另外,深師黃耆湯,可以治療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的症狀。在原有方劑的基礎上,去掉當歸,加入半夏。

深師大建中湯,療內虛絕,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寤,補中益氣方。

白話文:

深師大建中湯,用來治療內臟虛弱、極度虛弱、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吃東西、一起身就輕微出汗、腹部陰縮,或腹中有寒痛、不能勞累、嘴脣、嘴巴、舌頭乾燥、精液自出,或手足忽冷忽熱,煩躁、痠痛、不能長時間站立,多夢、醒來,補益中氣的藥方。

黃耆(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劈),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黃耆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劈開,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洗淨,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製,甘草二兩炙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先服後食,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同上)(按:《千金》大建中湯,與此不同,出後補兼寧心。)《聖惠》治虛勞,能益氣,補不足,建中散,於本方去人參、半夏,加白朮、木香、熟乾地黃,水煎去滓,下飴糖如棗大,更煎一兩沸,於食前溫服。又治虛勞裡急,四肢不和,身體疼痛,不欲吃食,白朮散,於本方加白朮。

白話文: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用水一斗二升,煮成四升,分為四次服用。先服用藥物,再吃東西。忌諱吃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同上)(按:《千金方》中的大建中湯與此處的建中散不同,記載在後面的補益兼寧心篇中。)《聖惠方》中治療虛勞的建中散,可以益氣、補不足。在原方中去除人參、半夏,加入白朮、木香、熟乾地黃,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加入飴糖,將飴糖搓成棗子大小,再煎煮一兩沸,在飯前溫服。還可以用於治療虛勞裡急,四肢不協調,身體疼痛,不想吃東西的情況,在原方中加入白朮即可。

《和劑》十四味建中湯,治榮衛不足,腑臟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脾腎久虛,飲食全虧,於本方加白朮、肉蓯蓉、麥門冬、白茯苓、川芎、熟地。

白話文:

《和劑》中的十四味建中湯,治療榮衛不足,腑臟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脾腎久虛,飲食全虧的症狀。在原方中加入白朮、肉蓯蓉、麥門冬、白茯苓、川芎、熟地。

真武湯,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痢,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陽湯。(《易簡》)

白話文:

真武湯,不僅陰證傷寒可以服用,若虛勞的人,怕冷發熱,咳嗽下痢,都宜服用,因其易名為固陽湯。(《易簡》)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等症,因脾胃虛而不能愈者,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後勞役感冒,或勞役感冒而後入房者,急加附子。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或者誤服藥物而引起克伐,導致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沒有味道,或者飲食不節制,勞累身體發熱,脈搏洪大而無力,或者頭痛、怕冷、自汗,或者氣喘,發熱煩躁,脈搏微細、柔軟、虛弱,自汗、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或者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者飲食勞累而患瘧疾、痢疾等症狀,由於脾胃虛弱而無法痊癒,或者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應當用此方代替。或者房事後勞累感冒,或者勞動感冒後房事,應當趕緊加入附子。

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合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既虛,四臟俱無生氣,故東垣先生,著脾胃、內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觀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

前所言治症,概舉其略,余當仿此而類推之。(此據《回春錄》)

白話文:

我認為人體以脾胃為中心,脾胃氣血充實,肺就可以得到滋養。肺氣旺盛,就會產生水液,水液上升,火氣下降,水火交融,陰陽調和,就像天地交泰那樣。相反的,如果脾胃虛弱,其餘四臟皆會失去生氣。因此,東垣先生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等著作,一再強調以健固脾胃為根本。他所研製的補中益氣湯是諸多藥方中最主要的,這從藥方的組成就可以看出來。因此,有人說補腎不如補脾,正是這個道理。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浸),白朮(以上各三分)

白話文:

  • 黃耆:如果患者勞役過度,熱症嚴重,則使用一錢。

  • 甘草:經過炙烤過的甘草,以上各味藥材各使用五分。

  • 人參:去除蘆根後的人參。

  • 升麻。

  • 柴胡。

  • 橘皮。

  • 當歸身:用酒浸泡過。

  • 白朮:以上各味藥材各使用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內外傷辨》)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二枚,麥門冬去心二分或三分。(《脾胃論》)《試效方》調中益氣湯,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於本方加五味子、芍藥。如時顯燥熱,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二分。

白話文:

上述的藥方,都做成一劑,加兩茶杯的水,煎煮到剩下一杯,去掉渣滓,在早餐後溫熱服用。(出自《內外傷辨》)如果肚子痛,加五分白芍藥、三分炙甘草。如果久病咳嗽,去人參。如果在夏天生病咳嗽,加三或二枚五味子、二分或三分去核的麥門冬。(出自《脾胃論》)《試效方》調中益氣湯,用來治療因為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五味子、芍藥。如果出現燥熱,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作,加入二分生地黃。

東陽邑庠鄭掌教先生一證,發大汗戰,鼓慄振掉,片時許發澡熱,身如火燒,又片時許,出大汗如雨,身體若冰冷。而就發寒戰如前,寒後又熱,熱後又汗,三病繼作而晝夜不息。庠生盧明夫與作瘧證治,不效。召予,診其右手,陽脈數而浮洪無力,陰脈略沉小而亦虛,左三部比右差小而亦浮軟。

白話文:

東陽縣的庠生鄭掌教,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發大汗,渾身戰慄,劇烈搖動,過一會兒又發作熱病,身體像被火燒一樣,又過一會兒,大汗淋漓,身體像冰一樣冷。然後又發寒戰,和前面一樣,寒後又熱,熱後又出汗,三個症狀交替出現,晝夜不息。庠生盧明夫給他治療瘧疾,但沒有效果。鄭掌教把我請去診脈,我診斷他的右手,陽脈數而浮洪無力,陰脈略沉小而弱,左三部脈比右邊的脈小而浮軟。

予曰:此陽虛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參耆,減升、柴一半,加尿浸生附子一錢半,炒黃柏三分,乾薑、薄桂各五分,大棗一枚,同煎服。一服而病去三分,二服而減半,四服寒熱止而身尚有微汗,減去桂、附、乾薑一半,服二帖全愈。(《正傳》)本方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集解》)

白話文:

我說:這是陽虛證。用補中益氣湯,人參和黃耆加倍,去升麻、柴胡各一半,加上尿浸過的生附子一點五錢,炒過的黃柏三分,乾薑、肉桂各五分,大棗一顆,一起煎煮服用。一服藥後,病情減輕三分之一,二服藥後減輕一半症狀,四服藥後寒熱停止,但身上還有微微的汗,減去桂、附、乾薑各一半,服二帖後完全康復。(《正傳》)本方加上黃柏、生地,叫做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用來治療陰火乘陽,發熱白天更嚴重,自汗、短氣,口渴但沒有味道。(《集解》)

生脈散,氣極者,正氣少,邪氣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醫方考》)(生脈散方見《中暑》中)呼吸少氣,懶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㿠白,皆兼氣虛,用麥門冬、人參各三錢,橘紅、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嚥下,名補氣丸。(《準繩》)

人參膏。

白話文:

生脈散:是針對氣已經極度虛弱的情況,正氣少,邪氣多,喘促說話少,使用這個處方為主。(《醫方考》)(生脈散的方劑請參考《中暑》一章)呼吸短促,懶得說話,沒有力氣動彈,眼睛沒有精光,臉色蒼白,都是兼夾氣虛的情況,使用麥門冬、人參各三錢,橘紅、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磨成極細的末,用水浸透油餅製成丸劑,大小如雞頭子,每次服用一粒,細嚼後以津液送服,名稱是補氣丸。(《準繩》)

人參去蘆銼細,如煎常藥法,量水於銀石器內,煎至一半,渣再煎兩度,去渣,遂以所煎汁,文武火熬稠而止,諸藥煎膏效此。(《丹溪纂要》)

白話文:

把人參去蘆頭、銼成細末,像平常煎藥一樣,在銀、石器內加水煎熬,直到一半的水量,渣滓再煎兩次,去掉渣滓,然後用煎好的汁液,用文火、武火熬成稠糊狀即可,其他藥物煎成膏狀也以此法類推。(《丹溪纂要》)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等分)

白話文:

耆附湯,用於治療氣虛陽弱,虛汗不斷,四肢疲倦。成分包括黃耆(去除根部,蜜炙)和附子(炮製後去皮及傘部,兩者用量相同)。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不拘時候。(《濟生續方》)(按:此方本出《魏氏》,治盜汗。)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兩杯水和十片生薑,煎煮至水量減少八分之一後,去除藥渣,於飯前溫熱服用,服用時間不限。(摘自《濟生續方》)(註:此方出自《魏氏》,用於治療盜汗。)

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虛頭暈。但是陽虛氣弱之證,並宜服之。

人參(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白話文:

參附湯,治療腎陽不足,引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虛頭暈。但是對於陽氣虛弱的證候,也適宜服用。

上㕮咀,分作三服,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同上)(按:此本《聖濟》治脾虛人參湯。)《蘭臺軌範》治陰陽血氣暴脫證,此亦急救之方。(按:《魏氏》沉附湯,治下虛上盛,氣不升降,用附子、沉香、人參,嚴氏去人參,今並不錄。)

白話文:

上鍋煮沸三遍,水二碗,生薑十片,煮到八分熟,去渣取汁,在飯前溫服。(同上)(註:此方出自《聖濟》治脾虛人參湯。)《蘭臺軌範》治療陰陽血氣暴脫的證狀,此也是急救的方劑。(註:《魏氏》沉附湯,治療下部虛弱,上部火氣旺盛,氣不升降,這裏使用附子、沉香、人參,嚴氏去掉了人參,現在也不記載了。)

補兼寧心諸方,大建中湯,治五勞七傷,小腹急,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方。(節錄)

白話文:

補兼寧心的各種方劑。大建中湯,治療五勞七傷,小腹緊急,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精氣耗散,驚恐虛乏等。

飴糖(半斤),黃耆,遠志,當歸(千金翼無),澤瀉(各三兩)芍藥,人參,龍骨,甘草(各二兩),生薑(八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飴糖(半斤)、黃耆、遠志、當歸(千金翼無)、澤瀉(各三兩)、芍藥、人參、龍骨、甘草(各二兩)、生薑(八兩)、大棗(二十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湯成內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千金》)《簡易》引《究原方》,去飴糖、大棗,治小腹急痛,便溺失精,虛熱盜汗,四體倦怠,支節煩疼,口苦舌澀,心怔氣短,日漸羸弱。《素問》云,腎病傳心,筋脈相引而急,小腹痛熱,出白液。

白話文:

將這十一味藥材搗碎,加入一斗水,煎煮,取二升半藥液,藥湯煮成後加入糖溶化,一次服用八合。藥效消失後,再服用一次。(《千金方》)《簡易方》引用《究原方》,去掉飴糖、大棗,用於治療小腹急痛、便溺失精、虛熱盜汗、四體倦怠、支節煩疼、口苦舌澀、心怔氣短、日漸羸弱。《素問》說,腎病傳染到心臟,筋脈相牽引而急,小腹疼痛發熱,排出白色液體。

《左傳》云,喪志名為蠱病,乃真精不守也。若小便滑數,日夜無度,由脬門不閉,水液不藏,因思慮過多,心氣散溢,服之甚妙,氣弱甚者,加熟附二兩。腰痛筋急,加官桂。《管見良方》治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陰無所歸,小便或赤或白,甚則尿精滑數,夜夢鬼交,於本方加石蓮肉。

白話文:

《左傳》說,喪失志氣就叫做蠱病,這是因為真正的精氣不能守住的緣故。如果小便滑數,日夜沒有節制,由於膀胱門戶不閉,水液不能貯藏,是因思慮過多,心氣耗散,服用本方最為適宜,氣虛很厲害的人,再加熟附子二兩。腰痛筋急,再加官桂。《管見良方》治療思慮過多,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束,陰氣無所歸宿,小便或紅或白,嚴重時尿道滑數,晚上做夢與鬼交合,在基本方中再加石蓮子。

棗仁湯,治大虛勞,夢泄精,莖核微弱,血氣枯竭,或醉飽傷於房室,驚惕忪悸,小腹裡急方。

白話文:

  • 棗核仁:2錢

棗核仁(二合),人參(二兩),芍藥,桂心(各一兩),黃耆,甘草,茯苓,白龍骨,牡蠣(各二兩),生薑(二片),半夏(一升),澤瀉(一兩)

  • 人參:2兩
  • 芍藥:1兩
  • 桂心:1兩
  • 黃耆:2兩
  • 甘草:2兩
  • 茯苓:2兩
  • 白龍骨:2兩
  • 牡蠣:2兩
  • 生薑:2片
  • 半夏:1升
  • 澤瀉:1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若不能食,小腹急,加桂心六兩。(《千金》)《聖惠》治虛勞少氣,四肢疼痛,心神煩熱,不得睡臥,人參散,於本方去桂心、茯苓、半夏、澤瀉,加麥門冬、當歸、白朮。《雞峰》人參煮散,治虛勞驚悸,心神不安,於本方去茯苓、生薑、半夏,加遠志、茯神。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九升水,煮到剩四升,每次服藥七合(約 140 毫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患者不能進食,小腹疼痛,加六兩桂心。(《千金》)《聖惠》方用於治療虛勞少氣、四肢疼痛、心神煩熱、不得睡臥,其組成為本方減去桂心、茯苓、半夏、澤瀉,加入麥門冬、當歸、白朮。《雞峯》方中,人參煮散用於治療虛勞驚悸、心神不安,其組成為本方減去茯苓、生薑、半夏,加入遠志、茯神。

歸脾湯,飲食太飽傷脾,脾傷則面黃善臥,宜此方主之。(《醫方考》)(按:此係加當歸、遠志者,歸脾湯方見後《健忘》中。)

白話文:

歸脾湯認為飲食過多會傷害脾臟,脾臟受傷會導致臉色發黃、喜歡睡覺,適合用此方治療。(《醫方考》)(按:這是加入當歸、遠志的,歸脾湯方見後文《健忘》部分。)

茸朱丹,治心虛血少,神志不寧,驚惕恍惚,夜多異夢,睡臥不安。

鹿茸(去毛酒蒸一兩),硃砂(半兩細研水飛蜜炒尤佳)

白話文:

茸朱丹,用於治療心虛血少、神智不寧、驚悸恍惚、夜間多做奇夢、睡眠不安穩。 成分包括:鹿茸(去除毛後用酒蒸一兩),硃砂(半兩,細研後用水飛、蜂蜜炒製更佳)。

上為細末,煮棗圈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炒酸棗仁煎湯送下,午前臨臥服之。(《濟生續方》)

白話文:

將棗肉切成細末,與煮熟的豬肉末混合,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40粒,用炒過的酸棗仁煎湯送服。可在上午和睡前服用。(出自《濟生續方》)

補陰諸方,六味地黃丸(原作《金匱》腎氣丸,方後曰:即六味地黃丸。今據改訂),治形體瘦弱,無力多困,腎氣久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遺精便血。

白話文:

補陰藥方的藥方,六味地黃丸(原書來源於《金匱》腎氣丸,後被稱作六味地黃丸,現在據此修訂),治療形體瘦弱、無力、嗜睡、腎氣虛弱已久、長期消瘦、虛弱,夜間盜汗發熱,五臟皆受損傷、遺精、便血等症狀。

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兩),熟地黃(八兩)

白話文:

山藥、山茱萸(每種四兩),澤瀉、牡丹皮、白茯苓(每種三兩),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服五六十丸,空心溫水下。(《丹溪》)(按:此方本出《小兒直指》。)又八物腎氣丸,平補腎氣,堅齒駐顏,於本方加桂、五味。(按:腎氣丸長服,去附子,加五味子,本出《肘後》。)《醫方考》腎勞,背難俯仰,小便不利,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便赤黃者,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主之。人有終朝咳嗽,吐痰微喘,若少行動,則短氣不足以息。

白話文:

藥方上方的藥材要做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桐子這麼大的藥丸,一次服用五六十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這劑藥方出自《丹溪》這本書。)另外一種藥方,叫做八物腎氣丸,可以補腎氣,長久服用可以堅固牙齒,延緩衰老,在原本藥方的基礎上,加入肉桂、五味子。(這劑藥方出自《肘後》這本書。)《醫方考》中記載,如果有人患有腎虛,腰背不能屈伸,小便不利,還有餘尿遺留,陰囊潮濕生瘡,小腹急迫,小便赤黃,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黃柏、知母來治療。有人整天咳嗽,還會吐痰,呼吸微喘,如果稍微活動一下,就會覺得氣短,不能平息。

人以為心火之刑肺,誰知是肺氣之自損乎。治法宜大補肺氣,兼補腎水。方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子,大劑與之,久服腎旺而肺亦旺也。(《辨證錄》)

白話文:

人們往往認為是心火刑火了肺,其實是肺氣本身受損了。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大量補肺氣,同時補腎水。方子用六味湯,加上麥冬、五味子,大量服用,長期服用,腎強壯了,肺也會強壯。

治腎臟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羸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或多或少,腰脊疼痛,用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補丸。(《保元》)

白話文:

用來治療腎臟虛弱、面色黑灰、手腳冰冷、耳鳴耳聾、四肢瘦弱、腰膝軟弱、小便不順時多時少、腰背疼痛。八味丸中再加入鹿茸、五味子,稱作十補丸。(《保元》)

大補元煎,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白話文:

大補元煎,用於治療男女氣血極度虛損,精神失守,危重等症狀,是挽救性命、扶正固本的首要良方。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山藥(炒二錢),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杜仲(二錢),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

白話文:

  1. 人參:具有補氣補陽的作用,是主要的藥材,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2. 炒山藥:具有補腎益氣的作用,用量為二錢。

  3. 熟地:具有補精補陰的作用,是主要的藥材,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4. 杜仲:具有補腎強腰的作用,用量為二錢。

  5.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用量為二三錢,但是如果患者有腹瀉的症狀,則不使用當歸。

  6. 山茱萸:具有補腎固精的作用,用量為一錢,但是如果患者畏酸吞酸,則不使用山茱萸。

  7. 枸杞:具有補腎益精的作用,用量為二三錢。

  8. 炙甘草:具有補氣益氣的作用,用量為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薑之類,隨宜用之。(《景岳》)

大營煎,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

白話文:

用水兩杯,煮至七分滿,飯後溫服。如果原本陽氣不足且常感寒冷的人,可以在這個方子中加入附子、肉桂、炮薑等藥物,根據情況適量使用。(出自《景岳》) 大營煎,用於治療真陰精血虧損,以及婦女月經延遲血量少,腰膝筋骨疼痛。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熟地(三五七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二錢),杜仲(二錢),牛膝(一錢半),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滯在經,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製附子一二錢方效。(同上)

白話文: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熟地(三五七錢):補血滋陰,益精養肝。

枸杞(二錢):滋腎明目,養肝益精。

炙甘草(一二錢):補氣健脾,調和諸藥。

杜仲(二錢):補腎壯腰,強筋骨。

牛膝(一錢半):活血通絡,利尿消腫。

肉桂(一二錢):溫陽補腎,活血通絡。

治虛勞,益臟氣,久服輕身駐顏色,治精少,強志力,補虛損,宜服地黃煎丸方。

白話文:

治療虛弱的勞損,增加臟腑的氣力,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並保持年輕的面色,治療精氣不足,增強意志力,補虛損,宜服用地黃煎丸方。

生地黃(五斤淨洗肥好者),巨藤子(三兩),牛膝(三兩去苗)桂心(三兩),生黃精(五斤,淨洗,同地黃於木臼中爛搗,絞取汁,旋更入酒三升,於銀鍋中慢火熬成膏。),附子(三兩),乾漆(三兩搗碎炒令煙出),肉蓯蓉(三兩),補骨脂(三兩),菟絲子(三兩),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

白話文:

地黃(五斤,清洗乾淨,以肥好者為佳),巨藤子(三兩),牛膝(三兩,去除根部),桂心(三兩),生黃精(五斤,清洗乾淨,與地黃一起在木臼中搗爛,絞取汁液,再加入三升酒,在銀鍋中用文火熬成膏),附子(三兩),乾漆(三兩,搗碎炒至冒煙),肉蓯蓉(三兩),補骨脂(三兩),菟絲子(三兩),鹿角膠(三兩,搗碎炒至黃色且乾燥)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地黃、黃精膏中,和搗千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聖惠》)

白話文:

把上一種做好的藥搗碎成粉末,放入地黃、黃精混合的膏體中,一起搗一千多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三十丸,晚餐前再服一次藥丸。(《聖惠方》)

宣和賜耆絲丸,治少年色欲過度,精血耗竭,心腎氣憊,遺泄白濁,腰背疼痛,面色黧黑,耳聾目昏,口乾腳弱,消渴便利,夢與鬼交,庶事不舉。

白話文:

宣和年間皇帝賜予的耆絲丸,用於治療年輕人色慾過度,精血耗竭,心腎氣弱,遺精白濁,腰背疼痛,面色黧黑,耳聾眼花,口乾腳弱,消渴便利,夢交鬼,做事不順。

當歸(酒浸焙乾半斤),菟絲子(酒浸去土乘濕研破焙乾秤一斤)薏苡仁,茯神(去木),石蓮肉(去皮),鹿角霜,熟地黃(各四兩)

白話文:

  • 當歸(半斤,用酒浸泡後烘乾)

  • 菟絲子(用酒浸泡後去除泥土,趁濕碾碎後烘乾,稱重一斤)

  • 薏苡仁

  • 茯神(去除木質部分)

  • 石蓮肉(去除外皮)

  • 鹿角霜

  • 熟地黃(各四兩)

上為末,用黃耆二斤椎碎,水六升浸一宿,次早挪洗味淡,去滓,於銀石器中熬汁成膏,搜和得所,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米湯、溫酒任下,空心服。常服守中安神,禁固精血,益氣駐顏,延年不老。(《三因》)(按:宋人甚多此類方,今姑錄存以上二首。)

白話文:

將上方的成分打磨成粉末後,使用2斤黃耆搗碎,加入6升水浸泡一夜。隔天早上將浸泡水倒掉,過濾掉沉澱物,再在銀石器皿中將藥汁熬成膏狀。將膏狀物與粉末混合均勻後,將藥丸搗數千次,將其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粒藥丸,漸增加至100粒,用米湯或溫酒送服。在空腹時服用。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質,使神志安定、固護精血,增益氣血,使容顏駐留,延年益壽。

治腎臟虛冷,骨痿少力,腰膝沉重,行步艱難,氣虛,不思飲食,補骨脂丸方。

白話文:

治療腎臟虛冷、骨頭痿弱無力、腰膝沉重、走路困難、氣虛、不想吃東西,補骨脂丸方。

補骨脂(二兩微炒),胡蘆巴(一兩微炒),胡桃瓤(不計多少)

白話文:

補骨脂(二兩,略微炒一下),胡蘆巴(一兩,略微炒一下),胡桃仁(不限量)。

上件藥三味,先搗羅二味為末,後用胡桃搗和爛,入糯米粥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鹽湯亦得,空心食前。(《濟補方》)(按:此方本是唐鄭相國所傳,用補骨脂胡桃二味,見《本草圖經》引。)

白話文:

把以上三種藥中的前兩種藥搗成粉末,然後用核桃搗碎與粉末混合均勻,加入少許糯米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二十丸,用溫酒送服,也可以用鹽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濟補方》)(備註:這個方子源於唐代宰相鄭氏的家傳方子,使用補骨脂和核桃兩種藥材,見《本草圖經》引)

地仙丹,既濟水火,溫補下元,明目烏髭鬚,化痰進食,理氣壯筋骨,及腰疼膀胱疝氣皆治。

白話文:

地仙丹,可以調和水火,溫暖補益下半身,明目烏鬚,化解痰濕,增強食慾,調整氣血,強壯筋骨。同時還可以治療腰疼、膀胱炎和疝氣。

杜仲(一斤,淨洗,用薑汁浸一宿,慢火炒去絲盡,再用鹽一兩,和好酒灑在內,再炒香為度。),小茴香(四兩,鹽二錢,炒黃用。)破故紙(六兩,鹽三錢,炒黃為度。),川椒(去目及枝梗,十二兩,炒去汗。),枸杞子(十兩),南木香(三兩不見火),石蓮肉(半斤不去心),白茯苓(去皮四兩半),胡桃仁(十五兩)

上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乾物壓之。(《經驗秘方》)

白話文:

  • 杜仲(一斤。將其洗淨,浸泡在薑汁中一整晚。再用慢火炒至杜仲絲完全去除,再加入一兩鹽和適量酒,繼續炒制,直至香味溢出。)

  • 小茴香(四兩。加入二錢鹽,炒至金黃色。)

  • 破故紙(六兩。加入三錢鹽,炒至金黃色。)

  • 川椒(去除眼部和枝梗,十二兩。炒制去除汗氣。)

  • 枸杞子(十兩。)

  • 南木香(三兩,不可用火烘烤。)

  • 石蓮肉(半斤,不去除果核。)

  • 白茯苓(去皮後四兩半。)

  • 胡桃仁(十五兩。)

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云云。烏雌雞一頭,治如食法,以生地黃一斤切,飴糖二升,內腹內,急縛,銅器貯甑中,蒸五升米久,須臾取出,食肉飲汁,勿啖鹽三月,三度作之。姚云神良,並止盜汗。(《肘後》)

白話文:

男女因過度勞累、損傷體虛,或者大病後恢復不佳等,可以用如下一法治之:取烏雌雞一頭,按食用方法處理,然後將一斤生地黃切碎,與二升飴糖一起放入烏雌雞腹內,迅速紮好,再將烏雌雞放入銅器中,置於蒸籠裏,蒸五升米飯的時間,過一會兒取出,吃雞肉喝雞湯,並且在三個月內不要吃鹽。如有需要,可重複此法三次。姚氏說,此法非常有效,並且可以止盜汗。(《肘後》)

黑丸,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聾目昏,口乾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燥下寒,不受峻補。

鹿茸(酒浸),當歸(去蘆酒浸)

白話文:

黑丸,治療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聾目昏、口乾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寒冷,不能使用峻補藥治療的症狀。

上等分為細末,煮烏梅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

白話文:

上等藥材要碾成細末,用烏梅膏調成和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劑。每次吃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濟生》)

鹿茸酒,治虛弱,陽事不舉,面色無光,小便頻數,不思飲食。

嫩鹿茸(半兩多用一兩去毛切作片),乾山藥(一兩為末)

白話文:

鹿茸酒,用於治療身體虛弱、陽痿、面色暗淡無光、小便頻繁、食慾不振。 材料包括:嫩鹿茸(約半兩至一兩,去除表面毛絨並切成片狀),乾山藥(一兩,研磨成粉末)。

上以生薄絹裹,用官酒一瓶,浸七日後,開瓶飲酒,日三盞為度。酒盡,再將酒一瓶浸,吃了,卻將鹿茸焙乾,留為補藥內服之,極妙。(《奇效》)

白話文:

拿生的薄絲綢包裹起來,再用酒浸上七天,七天後打開酒瓶,喝一點,一天喝三次,喝完後,再把酒換掉。這樣反覆幾次,直到鹿茸被浸得很好,這樣就可以作為藥品內服,非常妙。

肉丹,治一切虛弱之疾。有人病羸瘦,將不起,只服二十服,其病頓愈,顏狀反如少年。

白話文:

肉丹,這種藥可以治療一切虛弱的疾病。有一個人生病了,消瘦得病奄奄一息,快要死了。只服用二十次肉丹,他的病一下子就痊癒了,面容就像少年一般。

膃肭臍(一兩),鹿茸(切片焙乾二兩各酒浸一宿)

上為末,酒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空心米飲下。(《方氏》)

白話文:

膃肭臍(一兩),鹿茸(切片後烘焙乾燥,用酒浸泡一夜,二兩)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酒和面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粒,或二十粒。空腹時用米湯送服。(《方氏》)

養心:牛肉、羊肉、雀肉、蓮子肉、乾山藥、藕節。

白話文:

養心:牛肉、羊肉、麻雀肉、蓮子肉、乾山藥、蓮藕。

上各五斤,制熟為末,酒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三五丸,溫酒下。(《經驗秘方》)

固本丸,治男子久邪氣入腎臟,或將近作勞,不進食飲,精神短少。

白話文:

取各藥材五斤,加工煮熟後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製成丸,每丸大小如同彈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溫酒送服。(出自《經驗秘方》) 固本丸,用於治療男性長期邪氣侵入腎臟,或是過度勞累,導致食慾不振,精神不振。

牛肉(去脂膜淨五斤,以胡椒、川椒各二兩,鹽四兩,淹浥一宿,蒸熟曬乾為末,每肉末一斤,用下項藥),乾山藥,五味子,枸杞子(各四兩),生地黃,熟地黃(各二兩)

白話文:

牛肉(去除脂肪膜淨重五斤,用花椒和川椒各二兩、鹽四兩醃製一夜,蒸熟曬乾磨成粉末,每 1 斤肉末,使用以下藥品),乾山藥、五味子、枸杞子(各四兩),生地黃、熟地黃(各二兩)

上為細末,牛生乳汁作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同上)

返本丸,補諸虛百損。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新鮮牛乳和麵粉調成糊狀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粒,空腹時用溫熱的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返本丸,能補充各種虛弱和損耗。

黃犍牛肉(不拘多少,去筋膜切片,以河水洗數遍,令血水盡,仍浸一宿,次日再洗一二遍,水清為度,用無灰好酒入瓷壇內,重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燒一晝夜,取出如黃沙為佳,焦黑無用。焙乾為末,每用末半斤,入後藥末一斤為則。),山藥(蔥鹽炒去蔥鹽),蓮肉(去心蔥鹽炒去蔥鹽),白茯苓(各四兩),小茴香(微炒四兩)

白話文:

黃犍牛肉(數量不限,去除筋膜,切片,用河水清洗多次,直至血水完全去除,浸泡一整夜後,第二天再清洗一兩遍,洗至水清澈為止。將洗淨的牛肉放入無灰的好酒中,倒入瓷壇內,用泥巴封好,用桑柴文火燒上一晝夜,取出牛肉,如果變成黃沙色則最佳,焦黑的牛肉則無用。將牛肉焙乾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半斤粉末,加入後續藥末一斤即可。)

山藥(用蔥鹽炒過後,去除蔥鹽)

蓮肉(去核,用蔥鹽炒過後,去除蔥鹽)

白茯苓(各四兩)

小茴香(微炒四兩)

上為細末和勻,用好紅棗不拘多少,蒸之大爛,剝去皮核,研為膏,加好酒,入前藥和劑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空心溫酒下五十丸,日進三服。久服,止一服。切忌用麵糊、米飲之類為丸,不效。(《乾坤生意》)積善堂滋補諸方,名還元丹。

白話文:

將藥材上層的部份研磨成細粉,和勻混和。用上好的紅棗,不限數量,蒸煮至極爛,剝去皮核,研磨成糊狀。加入上好的酒,放入前一階段的藥材,攪拌做成藥丸,藥丸的大小要像梧桐子一樣。曬乾藥丸,空腹時以溫酒送服五十丸,每天三次。長期服用,最後每次服用一丸即可。切記不要使用麵糊、米糊等作為藥丸的包覆材料,否則藥效會大打折扣。(出自《乾坤生意》)積善堂滋補各種病症的藥方,名字叫做「還元丹」。

烏骨雞丸(《秘旨》),治婦人鬱結不舒,蒸熱咳嗽,月事不調,或久閉不行,或倒經血溢於上,或產後褥勞,或崩淋不止,及帶下赤白、白淫諸證,兼療男子斵喪太早,勞嗽吐紅,成虛損者。

白話文:

烏骨雞丸(出自《祕旨》藥典),用於治療婦女鬱悶不暢、蒸熱咳嗽、月經不調,或月經長期閉止不行,或月經血倒流溢出體外,或產後褥勞,或崩漏不止,以及帶下赤白、白帶過多等症狀。同時也可用於治療男子因過度縱慾、勞累而導致的咳嗽吐血,以及因虛損導致的身體衰弱等疾病。

烏骨白絲毛雞(一隻,男雌女雄,取嫩長者,倒溺泡去毛,竹刀剖脅,出肫肝,去穢留內金,並去腸垢,仍入腹內。),北五味(一兩碎),熟地黃(四兩,如血熱,加生地黃二兩。)

上二味入雞腹內,用陳酒、酒釀、童便,於砂鍋中,煮糜爛汁盡。

白話文:

烏骨白絲毛雞(一隻,不論公母,選擇嫩而長的雞,倒吊起來浸泡以去除毛髮,用竹刀剖開雞的脅部,取出肫肝,除去穢物,留下內金,並去除腸道中的污垢,然後重新塞回雞腹內。),北五味(一兩,搗碎),熟地黃(四兩,如果血熱,則加入生地黃二兩。)

綿黃耆(去皮蜜酒拌炙),於術(飯上蒸九次各三兩),白茯苓(去皮),當歸身(酒洗),白芍藥(酒炒各二兩)

白話文:

  1. 綿黃耆:將綿黃耆的皮去掉,用蜂蜜酒拌勻,然後烤炙。

  2. 於術:將於術放在飯上蒸九次,每次三兩。

  3. 白茯苓:將白茯苓的皮去掉。

  4. 當歸身:用酒清洗當歸身。

  5. 白芍藥:用酒炒白芍藥。

以上藥材各取二兩,合用。

上五味預為粗末,同雞肉搗爛焙乾,骨用酥炙,共為細末,入下項藥:

人參(三兩虛甚加至六兩),牡丹皮(二兩酒炒勻淨),川芎(一兩童便浸切曬)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先搗成粗末,再與雞肉一起搗爛後焙乾,雞骨則需要用酥油烤過,最後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以下藥材: 人參(三兩,如果體虛嚴重可增至六兩),牡丹皮(二兩,用酒炒均勻並篩淨),川芎(一兩,用童子尿浸泡後切片曬乾)。

上三味各為細末,和前藥中,另用乾山藥末六兩打糊,眾手丸成,曬乾勿令餿,瓷罐收貯,清晨人參湯或沸湯送下三錢,臥時醇酒再服二錢。大便實者,煉白蜜為丸亦可。(《醫通》)(按:《攝生眾妙方》所載,品味稍繁。又《醫方摘要》亦有之,更冗。)

陰陽雙補諸方,凝唾湯,治虛損短氣,咽喉凝唾不出,如膠塞喉方。

白話文:

這三味藥都研磨成細末,與前面的藥物混合。另外用六兩乾山藥末打成糊,將眾藥丸成丸狀,曬乾,不要讓它變質,用瓷罐收存。每天清晨,用人參湯或沸水送服三錢,睡覺前用醇酒再服二錢。大便實的人,也可以用煉白蜜做成藥丸服用。(《醫通》)(注:《攝生眾妙方》中記載的,品味稍微繁多。另外《醫方摘要》也有記載,更加繁冗。)

茯苓,人參(各半兩),前胡(三兩),甘草(一兩),大棗(三十枚)麥門冬(五兩),乾地黃,桂心,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茯苓、人參(各半兩),前胡(三兩),甘草(一兩),大棗(三十枚),麥門冬(五兩),乾地黃、桂心、芍藥(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名茯苓湯)(《千金》)

治脾勞,四肢疼痛,不思飲食,宜鱉甲散方。

白話文:

將上邊的九味藥材咀嚼咬碎,加水九升,煮沸後取汁三升,分成溫熱的三份服用。(另一名稱為茯苓湯)(《千金要方》)

鱉甲(一兩),人參(三分),赤芍藥,當歸,赤茯苓,芎藭,白朮(各半兩),黃耆(一兩半),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木香(半兩)

白話文:

鱉甲(60克),人參(15克),赤芍藥,當歸,赤茯苓,芎藭,白朮(各30克),黃耆(90克),柴胡(60克,去苗),甘草(6克),木香(30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忌莧菜。(《聖惠》)(按:此方無類可附,姑列於此。)《魏氏》木香黃耆湯,治虛勞榮衛不和,時或潮熱,夜有盜汗,口乾引飲,四肢無力,肌體黃瘦,於本方去鱉甲、當歸、芎藭,加肉桂、牡蠣。

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雙和散。

白話文:

將上文中的藥搗碎,用粗羅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中盞水和半分生薑,煎至剩六分,去渣,在飯前溫熱服用。忌諱吃莧菜。(《聖惠》)(按:此方沒有類別可歸屬,暫時列於此。)《魏氏》木香黃耆湯,治療虛勞引起的榮衛不和,時常潮熱,夜裡盜汗,口乾想喝水,四肢無力,體型消瘦,在本方去除鱉甲、當歸、芎藭,加入肉桂、牡蠣。

黃耆(蜜塗炙),熟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川芎(各一兩),白芍藥(二兩半),官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黃耆(塗上蜂蜜烤過),熟地黃(浸泡在酒裡,蒸九次,曬九次,烘乾後秤重),當歸(洗淨,去掉蘆薄,切片,烘乾),川芎(各一兩),白芍藥(兩兩半),桂枝(去掉粗皮,不用火烤),甘草(烤過)(各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肥棗一個,煎至八分,去滓服。予制此方,止是建中、四物二方而已,每傷寒、瘧疾、中暑,大疾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皆驗,不熱不冷,溫而有補。(《本事》)

白話文:

這種藥方是普通藥方,也稱之為粗末,每次服用四文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肥棗一個,煎到八分之後,過濾渣滓服用。我制定的這方劑,其實只是「建中湯」和「四物湯」這兩個基本湯劑而已,對於每個人的傷寒、瘧疾、中暑、大病之後,虛弱無力的人,用這個方劑調治都有效,既不偏熱也不偏涼,溫和而且有補益作用。(《本事》)

八物湯,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宜益氣和血。

白話文:

八物湯可以治療心肺虛弱、皮膚乾枯脫皮、血脈虛損的疾病。對於月經不調的女性,也有益氣和血的作用。

白朮,人參,黃耆,茯苓,川芎,熟地黃,當歸,芍藥(各等分)

上粗末,服五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保命集》)

白話文:

白術、人參、黃耆、茯苓、川芎、熟地黃、當歸、芍藥(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下七分滿後去渣,飯後溫服。(《保命集》)

潔古虛損人參黃耆湯,於本方去川芎、地黃、芍藥,加陳皮、甘草。(《綱目》引)

白話文:

潔古虛損參黃耆湯,從原方減去川芎、地黃、芍藥,並加入陳皮、甘草。(《綱目》引用)

十全大補湯,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氣血,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醒脾止渴,順正辟邪,溫暖脾胃,其效不可具述。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男人和女人有十分虛弱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長期生病虛弱,時常感到身體發熱,氣往上攻骨脊,拘緊疼痛,晚上做夢遺精,臉色蠟黃,腳和膝蓋無力。用於所有病後,元氣不如以前,憂愁和多慮,傷及動氣血,喘咳和胸滿,脾腎氣虛,五心煩熱等症狀。此藥溫和不刺激,平和補益有良好的效果,能滋補元氣,養神益智,醒脾止渴,糾正不正,驅趕邪氣,溫暖脾胃,其功效不可一一述說。

白茯苓(焙),白朮(焙),人參(去蘆),熟乾地黃(酒洗蒸焙)白芍藥,粉草(炙),黃耆(去蘆),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當歸(去蘆洗),川芎(各等分)

白話文:

  1. 白茯苓(以火烘焙過的茯苓)

  2. 白朮(以火烘焙過的朮,又名蒼朮)

  3. 人參(去除根鬚)

  4. 熟乾地黃(用酒清洗,以蒸氣蒸薰,並烘烤過的生地黃)

  5. 白芍藥(白色的芍藥)

  6. 粉草(以火炙過的黨參或西洋參)

  7. 黃耆(一種中藥材,去除根鬚)

  8. 肉桂(去除粗糙的樹皮,不經過火焰烘焙)

  9. 川當歸(四川產的當歸,已去除根須並清洗)

  10. 川芎(四川產的芎,與當歸各等分)

上十味銼為粗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此藥補虛損,大有神效。(《和劑》)《易簡》名十補湯,曰: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湯加銼柴胡二兩,合勻服之。《魏氏》人參散,治虛勞少氣,四肢疼痛,心悶煩熱,睡臥不得,飲食減小,於本方去茯苓、肉桂、川芎,加酸棗仁、麥門冬。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一碗水、三片生薑和兩顆紅棗,一起煎煮至只剩下七分之一,任何時候溫熱服用都可以。這種藥可以補益虛損,效果非常顯著。(《和劑》)《易簡》將其命名為十補湯,說:如果骨蒸發熱,但飲食正常,可以使用十補湯,再加入二兩的柴胡末,混合均勻服用。《魏氏》人參散,用於治療虛勞少氣、四肢疼痛、心悶煩熱、無法入睡、飲食減少的情況,將方子裡的茯苓、肉桂和川芎去除,加入酸棗仁和麥門冬。

養榮湯,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咳,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乾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急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難可振復。又治肺與大腸俱虛,咳嗽下利,喘乏少氣,嘔吐痰涎。

白話文:

養榮湯,用於治療久病虛損,四肢沉重,骨肉痠痛。呼吸短促,行動時喘息咳嗽,小腹拘急,腰背疼痛,心虛驚悸,咽喉乾燥脣舌乾燥,飲食沒有味道,陰陽虛弱,憂愁悲傷,多臥少起,長期如此積年累月,短則百日,逐漸消瘦,五臟氣息衰竭,難以恢復。還用於治療肺和大腸俱虛,咳嗽腹瀉,氣喘、氣短,嘔吐痰液。

黃耆,當歸,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朮,人參(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三分),遠志(去心炒半兩)

白話文:

黃耆、當歸、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朮、人參(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三分),遠志(去心炒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服。遺精便泄,加龍骨一兩。咳嗽,加阿膠。(《三因》)《和劑》名人參養榮湯。

白話文:

將藥材上㕮咀切成碎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兩個,煎煮至七分熟,去掉藥渣,空腹服用。遺精便洩的症狀,可以再加入一兩的龍骨。有咳嗽的症狀,可以再加入阿膠。《和劑》名方:參養榮湯。

黃耆劫勞湯(按:《活人事證方後集》湯作散),治婦人心腎俱虛,勞嗽痰血,遇夜發熱,熱過即冷,時有盜汗,四肢倦怠,體劣黃瘦,飲食減少,夜臥恍惚,神氣不寧,睡多異夢。此藥能除微嗽有唾,唾中有紅線,名曰肺痿。若上件疾不治,便成羸劣之疾。

白話文:

黃耆劫勞湯:治療婦女陰陽兩虛,勞累咳嗽,咳痰帶血,到了晚上發熱,熱的過份之後又冷,常常盜汗,四肢無力,身體虛弱瘦黃,吃得少,晚上睡覺恍恍忽忽,精神不安,睡覺時常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夢。這個藥可以消除些微咳嗽有口水,在口水中有紅色的線,這種病叫做肺結核。如果上述的病不去治療,就會變成衰弱的疾病。

白芍藥(六兩),綿黃耆(二兩去根蜜炙),甘草(二兩炙秤),人參(二兩去蘆頭),白茯苓(二兩去皮),當歸(二兩去蘆淨洗),五味子(二兩揀去枝條),熟乾地黃(二兩淨洗焙乾),半夏(二兩,揀大者,湯洗七遍,焙秤碾為末,以生薑自然汁和餅子,焙乾。)阿膠(二兩,揀明淨好者,銼成小塊子,先以蛤粉炒令熱,方可下阿膠,急以物攪,候膠皆成珠子,卻傾出篩去粉不用。)(地黃以下修治法,原文多脫,今據《事證方後集》補。

治諸虛,神仙瓊玉膏。

白話文:

前面的藥物,必須是經過炮製和精心挑選,去除雜質後,才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稱量混合在一起,粗心地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大錢(9克),加水一杯半,生薑十二片,棗三枚去核,一起煎到水減少到十分之九,濾去渣滓,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每天服用三次。有一個鄉里人家的女兒已經到了成年的年紀,病症十分危險,近幾年來,各種藥物都服用過,卻沒有效果,她曾經向我請教治療方法,但都沒有明顯的效果。偶然遇到一位名醫,傳授給我這個方子,她服用一付藥,病根就立即消除了。(《選奇方後集》)

茯苓(三斤杵一千下為細末,用白者),人參(二十四兩杵一千下為細末,用新羅者),地黃(一秤九月採之研取自然汁,按一秤即百斤)

白話文:

茯苓:三斤,搗碎一千下成細末,用白色的。

人參:二十四兩,搗碎一千下成細末,用來自新羅的。

地黃:一秤,在九月採摘,研磨取自然汁,一秤即一百斤。

上取地黃滓,先入法酒三升,再研絞汁,汁盡棄滓。別用白沙蜜十斤,與先研地黃自然汁及參苓末作一處拌和,入瓷銀石器內,物小分兩三處不妨。以油蠟紙數重密封用之,勿令泄氣。重湯內,用桑木柴煮三日三夜。如不能夜煮,即煮六日,卯時之暮。日數定,然後入井中一周時,出火毒。

白話文:

  1. 首先取地黃渣,先放入三升米酒中浸泡,然後研磨絞出汁液,將汁液濾出,丟棄渣滓。

  2. 另外準備十斤白沙蜜,與之前研磨的地黃汁液和黨參、茯苓粉末混合攪拌均勻。

  3. 將混合物放入瓷器或銀器中,如果器皿較小,可以分成兩三份裝入不同的器皿中。

  4. 用油蠟紙多層密封器皿,防止漏氣。

  5. 將器皿放入重湯中,用桑木柴煮三天三夜。如果不能整夜煮,則煮六天,從早上開始煮到晚上。

  6. 煮好後,將器皿放入井水中浸泡一週,以去除火毒。

須用蠟紙,如法封閉,候一周肘後,再入湯中煮二三十沸,去其陰氣了,方開封抄取。(《衛生家寶》)每晨朝以二匙,溫酒化服。若不飲者,白湯化之。(《事證方》)好色人,色白,脈洪大無力,咳嗽者,瓊玉膏最捷。(《六要》)(按:《臞仙》於本方加沉香、琥珀,殆屬贅設,而《金匱翼》殊讚揚之,今不敢從。)《景岳》兩儀膏,治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

白話文:

  1. 必須用蠟紙,按照方法封好,等候一週,然後再放入湯中煮二、三十遍,去除它的陰氣後,才能打開封條取出來。(《衛生家寶》)每天早晨服用兩勺,用溫酒送服。如果不喝酒的人,可以用白開水送服。(《事證方》)

  2. 好色的人,面色蒼白,脈搏洪大無力,咳嗽的人,瓊玉膏最有效。(《六要》)(按:《臞仙》在這個方子中加入了沉香、琥珀,殆屬多餘,而《金匱翼》卻大為稱讚,現在不敢採用。)

  3. 《景嶽》兩儀膏,治療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因克伐太過,耗損真陰。

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朮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莫妙於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妙。於本方去茯苓、法酒。(分量修制不同,今省。)

白話文:

凡是陽氣虛弱,水谷精微不能轉化為精液的人,應該服用參朮膏;如果陰氣虛弱,精液不能轉化為氣血的人,沒有比參朮膏更好的藥方了。有的人身體還沒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但已經有陰虛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服用參朮膏來調養身體,尤為神妙。配方中的茯苓和法酒可以去掉。(因分量和製法不同,所以就省去了。)

清火潤肺諸方,(互見《骨蒸》中,宜參。),滋陰降火湯,治心腎不交,上盛下虛,降邪火,滋陰水。

白話文:

清火潤肺諸方(詳見《骨蒸》中,應參照。)

滋陰降火湯 ,治療心腎不交,上部旺盛下部虛弱,清降邪火,滋補陰水。

地黃(涼血用生,補血用熟。),川歸身(酒洗),白芍藥(薄酒炒),天門冬(去心),白朮(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炙甘草(各五分),知母,黃柏(俱蜜水蒸),川芎(各六分久病去之)

白話文:

地黃(涼血用生,補血用熟。):地黃生用有涼血功效,熟用有補血功效。

川歸身(酒洗):川歸身用酒洗淨。

白芍藥(薄酒炒):白芍藥用薄酒炒熟。

天門冬(去心):天門冬去除中心。

白朮(各一兩):白朮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麥門冬去除中心。

炙甘草(各五分):炙甘草各五分。

知母,黃柏(俱蜜水蒸):知母、黃柏都用蜜水蒸過。

川芎(各六分久病去之):川芎各六分,如果長期服用就去除川芎。

水二鍾,薑三片,煎服。如久病,加遠志、陳皮各五分。郁痰,加栝蔞仁、貝母各六分。咳嗽,加五味子、阿膠各七分。夢遺,加芡實、土石蓮各七分。有熱,加秦艽、地骨皮各一兩。唾血咯血,加茜根、藕汁、玄參各一兩。氣虛血少,加人參、黃耆各四分。(《諸證辨疑》)(按:《明醫雜著》曰:今制一方,治色欲證,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趁早服之。其方參之本方,無麥門,有乾薑、陳皮,地黃生熟俱用,蓋是吳氏所本。

白話文:

水兩碗,生薑三片,煎服。如果是長期患病,再加上遠志、陳皮各五分。如果是有鬱痰,再加上栝蔞仁、貝母各六分。如果是咳嗽,再加上五味子、阿膠各七分。如果是夢遺,再加上芡實、土石蓮各七分。如果有熱,再加上秦艽、地骨皮各一兩。如果是唾血、咯血,再加上茜根、藕汁、玄參各一兩。如果是氣虛血少,再加上人參、黃耆各四分。(《諸證辨疑》)(按:《明醫雜著》中說,還有一種方法來治療色慾方面的疾病,那就是當發現潮熱、盜汗、咳嗽、倦怠時,就要趕快服用這個藥方。這個藥方參考了原方,沒有麥門冬,但有乾薑、陳皮,地黃生、熟的都用,這大概是吳氏所參考的根據吧。

而《古今醫鑑》以雜著一方名滋陰降火湯,更有加減法。)《濟世全書》治陰虛火動失血,發熱盜汗,咳嗽痰喘,心慌口乾,於本方去天門冬,加陳皮、牡丹皮、玄參、犀角、阿膠、山梔子(地黃用生)。又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於本方去歸身、甘草、黃柏,加百部、貝母、茯苓、黃耆、地骨皮(地黃生熟並用)。

白話文:

《古今醫鑑》中有一種叫滋陰降火湯的方劑,還有加減法。《濟世全書》治療陰虛火動失血、發熱盜汗、咳嗽痰喘、心慌口乾,在本方中去除天門冬,加入陳皮、牡丹皮、玄參、犀角、阿膠、山梔子(地黃用生)。又治療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在本方中去除歸身、甘草、黃柏,加入百部、貝母、茯苓、黃耆、地骨皮(地黃生熟並用)。

四陰煎,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證。

白話文:

四陰煎,此方為補肺清金的藥劑,故名為四陰,用來治療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血、流鼻血等證。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錢),白芍藥(二錢),百合(二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茯苓(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景岳》)

白話文:

生地(10-15克),麥冬(10克),白芍藥(10克),百合(10克),沙參(10克),生甘草(5克),茯苓(7.5克)

《方脈正宗》治陰虛火炎,日晡寒熱,骨蒸夜熱,咳嗽無痰,大便結燥,小水短赤,或癃閉不通,淋瀝白濁等證。用玄參四兩,沙參、白芍、懷山藥、生地、銀柴胡、地骨皮各三兩,黃柏、知母各二兩,甘草一兩。分撮作二十劑,水煎服。(《匯言》)又《方脈本草》治骨蒸內熱,或虛勞寒熱,於本方去玄參、柴胡、甘草,加黃芩、花粉、麥門冬、當歸。

白話文:

《方脈正宗》治療陰虛火熱症,症狀有白天怕冷、晚上發熱,骨頭裡發熱晚上發熱,咳嗽沒有痰,大便祕結,小便短赤,或小便不通,淋瀝白濁等症狀。使用玄參四兩,沙參、白芍、懷山藥、生地、銀柴胡、地骨皮各三兩,黃柏、知母各二兩,甘草一兩。分成二十劑,用水煎服。(《匯言》)又《方脈本草》治療骨蒸內熱,或虛勞寒熱,在原本方劑中去除玄參、柴胡、甘草,加入黃芩、花粉、麥門冬、當歸。

加味逍遙散,六極之外,又有七傷,一曰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則少血目暗,宜此方主之。(《醫方考》)(按:此係加丹皮、山梔者,逍遙散方見《婦人》中。)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除了六種基本成分之外,還加入了七種藥物,第一種是大怒,逆氣傷肝,肝臟受傷則氣血不足,眼睛昏暗,宜用此方治療。(《醫方考》)

(注意:此方是添加了丹皮和山梔子的逍遙散,逍遙散的藥方見《婦人》篇。)

瑞金丹,治虛勞吐紅瘀結者。

川大黃(酒拌炒黑至黃煙起為度),真秋石(各一兩)

白話文:

瑞金丹,用於治療虛弱勞損、咳血及瘀血凝結的情況。 使用四川產的大黃(用酒拌勻後炒至黑色,直至黃煙升起為准),以及真正的秋石(兩者各一兩)。

上杵為細末,煮紅棗肉為丸,小豆大,空腹薄荷湯下二錢。瘀在心包,不時驚悸,面赤神昏者,加真鬱金三錢(皮色如梧桐子紋縐者真)。瘀在胃,吐血成盆者,犀角地黃湯送下。(《醫通》)(按:此亦屬清涼,仍附於斯。)

白話文:

將上等杵搗成細末,煮紅棗肉為丸,如小豆子大小,空腹時用薄荷湯送服二錢。瘀血在心包,經常驚悸,臉色發紅神志不清的人,再加真鬱金三錢(皮色如梧桐子紋路縐褶的是真的)。瘀血在胃裡,吐血如盆的人,用犀角地黃湯送服。(《醫通》)(注:這也是屬於清涼類藥品,所以仍附於此。)

灸法,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者,宜灸氣海。(《銅》)腑臟虛乏,下元冷憊等疾,宜灸丹田。陽氣虛憊,失精絕子,宜灸中極。腎俞治虛勞羸瘦,腎虛水藏久冷,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足寒如冰,身腫如水。(《銅》)曲骨主失精,五臟虛竭,灸五十壯。(《千》)《明·下》云:但是虛乏冷極,皆宜灸。膏肓俞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等疾。(《資生經》)

灸勞法,膏肓二穴,可以回生,或肚臍相對取背脊骨對正,灸亦有驗,艾柱亦不可多。(《直指》)

白話文:

  • 灸法:

  • 如果臟腑氣虛,正氣不足,各種氣疾長時間不痊癒,應該灸氣海。

  • 如果臟腑虛弱,下元寒冷等疾病,應該灸丹田。

  • 如果陽氣虛弱,失去精氣,絕了後代,應該灸中極。

  • 腎俞穴治療虛勞瘦弱,腎虛水藏久冷,小便混濁,精液排出,陰部疼痛,五勞七傷,虛弱疲憊,足部寒冷如冰,身體腫脹如水等疾病。

  • 曲骨主治失精,五臟虛竭,可以灸五十壯。

  • 《明堂下合》中說:凡是虛弱寒冷極致的疾病,都應該灸。

  • 膏肓俞主治各種疾病,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嗽逆亂,發狂健忘等疾病。

虛中有熱治驗:建康道案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有三,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言語,時來時去,約半載余,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王叔和浮脈歌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

白話文:

虛中有熱症狀和治療驗證:建康道監察副使奧屯周卿的兒子,二十三歲,在元朝戊寅年三月間,得了高燒,肌肉消瘦,四肢疲倦,沉迷於睡眠,盜汗,大便稀多,腸鳴,不想吃東西,舌頭沒有知覺,懶得說話,時不時就發作,約半年多了,請我給他治療。診斷他的脈搏浮緩,按下去沒有力氣,正應了王叔和的浮脈歌雲: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

先灸中脘,乃胃之紀也,使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乃生髮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里,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撤上熱,使下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火。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以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氣日減,數月氣得平復,逮二年,肥盛倍常。

(《寶鑑》)

白話文:

先灸中脘穴,它是胃經的紀要穴,灸它可以引清氣上行,使腠理肥滿。再灸氣海穴,它是元氣的發源地,灸它可以滋養百脈,使肌肉生長。再灸三里穴,它是胃經的合穴,灸它也可以增強胃氣,將上熱撤下,使熱邪歸於下陰。用甘寒的藥物來瀉除熱火,佐以甘溫的藥物來養護中氣。再吃粳米、羊肉之類的食物,以鞏固胃氣。囑咐病人慎言語、節飲食、抑制憤怒、剋制慾望,病氣就會一天天地減少,幾個月後元氣就能恢復正常,到兩年後,身體比以前更加肥壯。

調攝法,諸虛百損,莫不自心腎而然,病既至此,尚有不能守節,或孳孳於財利,或戀戀於色欲,傷動坎離,漸致沉羸,去生遠矣。養生之士聞此,自當惻然有感於斯,謹起居,節飲食,靜室自處,勿貪富貴,勿怨貧賤,勿嗜酒色,專心服藥。治法當以寧心凝神為先,次則澀精補腎,則疾無不愈矣。(《治病活法秘方》)

白話文:

調理身體的方法,身體虛弱,各方面都受到損害,都是由於心腎虛弱所致。病症發展到這種程度,還有人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或者孜孜不倦地追求錢財利益,或者沉迷於色慾,損傷了腎精,以致逐漸衰弱,離死亡也就不遠了。養生的人聽到這些,自然會受到觸動,於是謹慎地起居,節制飲食,住在安靜的房間裡,不貪圖富貴,不怨恨貧賤,不沉迷於酒色,專心服藥。治療的方法應該以寧心凝神為先,然後再滋補腎精,這樣疾病就可以痊癒了。(《治病活法祕方》)

世有患此者,急絕房欲以養精,內觀以養神,毋怒勞以耗氣,則其真陰之水自充,而五內之火自息,又何不治之有。惟其嗜欲無節,起居不時,食飲自倍,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氣亡,直至發熱不休,形骸骨立而死,良可嘆哉。(《訂補明醫指掌》)

白話文:

世上有人患有此病,應立即停止性生活以養精,內觀自省以養神,不要生氣勞累以耗損元氣,這樣真陰之水自然充足,五臟之火自然平息,又何愁疾病不愈。只因慾望無度,作息不定,飲食過量,導致精神分散而精氣枯竭,血液乾涸而元氣耗盡,直到發燒不止,身形消瘦如骨,最終死亡,實在令人歎息。(《訂補明醫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