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11)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11)

1. 中風

三生飲,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但口開手散,眼合遺尿,聲如鼾睡者,並難治療。

南星(一兩),川烏(半兩),生附(半兩),木香(一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姜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同上)(按:此方本出《蘇沈良方》,名順元散。)

治內外感寒,脈遲細沉伏,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細辛、皂角各少許,或只用半夏為末,以蘆管吹入鼻中,俟噴嚏,其人少蘇,然後進藥。痰涎壅盛者,每服加全蠍五枚,仍服養正丹鎮墮之,以其用硫黃、黑錫皆有利性,則痰涎隨去矣。一法,氣盛人,止用南星八錢,木香一錢,加生薑十四片煎兩服,名星香散。

一法,氣虛人,用生附並木香、生薑,如前數煎服,名附香飲。(《易簡方》)(《內科摘要》曰: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觀先哲用耆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按:此說未必然,姑存之。

解益以醫風名,其進沉香半夏湯方云:夫人中風,心腎俱虛,百脈皆亂,氣散血凝。若使便服金銀硃砂腦麝涼藥,則手足不舉,經絡遂死;便服生附子,則益發虛熱,轉不能語,或下鮮血,故成廢疾。善治風者,當先主氣益心,去痰醒脾,然後療風,十愈八九。用炮附子一隻,沉香等分,人參半兩,半夏二錢,南星一錢,各湯洗七次,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二盞,姜十片,煎至一盞,空心稍熱服神效。(《針灸資生經》)(按:《衛生十全方》用木香方,與此同趣,見順氣方中。

蓋一中之間,道路以為痰阻絕,雖欲補之,孰從而補之。若其病的系太虛,口眼不喎斜,手足不偏廢,便溺不阻澀,但汗出不休,眩暈不定,四肢軟弱,氣息短促,方可用獨參湯,而猶必佐之以橘紅,加以薑汁、竹瀝,始可服也。(《丹臺玉案》)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薑製),半夏(湯洗七次各二錢半),枳實(麩炒二錢),茯苓(去皮二錢),橘紅(一錢半),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後服。(《奇效良方》)

固脫方法,猝然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症。脫則宜固,急在元氣也。元氣固,然後可以圖邪氣。(《金匱翼》)

徽商汪華泉,忽然昏僕,遺尿手撒,汗出如珠,眾皆以絕證既見,決無生理。余曰:手撒脾絕,遺尿腎絕,法在不治;惟大進參、附,或冀萬一。遂以人參三兩,熟附五錢,煎濃灌下,至晚而汗減。復煎人參二兩,耆、朮、附各五錢,是夜服盡,身體稍稍能動。再以參附膏,加生薑、竹瀝盞許,連進三日,神氣漸爽。

白話文:

中風

「三生飲」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突然中風、昏迷不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喉嚨發出聲音、痰氣阻塞上湧等症狀的。無論是外感風寒,或是內傷情緒,甚至是脈象微弱沉伏,或是脈象浮盛,都適合服用此藥。這個藥方也能治療痰厥、氣厥,以及氣虛眩暈等症狀,效果很好。但是,如果出現口開手鬆、眼睛閉合、大小便失禁、打鼾等情況,就難以治療了。

藥方組成:南星(一兩)、川烏(半兩)、生附子(半兩)、木香(一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用半兩,加兩碗水和十片生薑,煎煮至剩六分,去渣後溫服。(這個方子出自《蘇沈良方》,原名「順元散」。)

治療內外感寒、脈象遲細沉伏,或是口噤不省人事的人,可以用少許細辛、皂角,或者單用半夏磨成粉,用蘆葦管吹入鼻中,待病人打噴嚏稍微清醒後,再給予藥物治療。如果痰涎壅盛,每次服藥可以加入五枚全蠍,同時服用「養正丹」來鎮靜。因為「養正丹」中含有硫磺、黑錫等成分,可以幫助痰液排出。另一種方法是針對體質強壯的人,單用南星八錢、木香一錢,加入十四片生薑煎煮兩次服用,這個方子叫做「星香散」。

針對氣虛的人,可以用生附子、木香、生薑,按照先前的方法煎煮服用,這個方子叫做「附香飲」。(《易簡方》)《內科摘要》認為,「附香飲」是疏通經絡、治療寒痰的藥,具有強力的攻邪效果,每次服用都應該加入兩錢人參,以幫助藥力驅散邪氣並補充正氣,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個觀點可以參考前人使用黃耆、附子、人參、附子等湯劑的例子。但這個觀點不一定正確,姑且保留。

醫學界把中風歸類為風病,但「沉香半夏湯」的處方認為:中風是因為心腎兩虛,全身經脈紊亂,氣散血凝所致。如果馬上服用金銀、硃砂、冰片、麝香等寒涼藥物,會導致手腳不能動彈、經絡功能喪失;如果馬上服用生附子,反而會加重虛熱,導致不能說話,或者大便出血,最終成為殘疾。善於治療中風的醫生,應該先以補氣、強心、化痰、醒脾為原則,然後再治療風邪,這樣才能達到十有八九的療效。這個處方使用炮製過的附子一個、與沉香等量,人參半兩、半夏二錢、南星一錢,都經過湯洗七次,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兩大錢,加入兩碗水和十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碗,空腹溫服,效果非常好。(《針灸資生經》)(《衛生十全方》使用木香的藥方,與這個方子類似,可以參考「順氣方」。)

一般來說,中風的時候,人們都認為是痰阻礙了氣血的運行,雖然想進補,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如果病症屬於體質太過虛弱,沒有出現口眼歪斜、手足偏癱、大小便不通暢,只是持續出汗、眩暈不定、四肢軟弱無力、呼吸急促,才可以服用「獨參湯」,但還必須佐以橘紅,加入薑汁和竹瀝,才能服用。(《丹臺玉案》)

「滌痰湯」是用來治療中風痰迷心竅,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

藥方組成:薑製南星、湯洗七次的半夏(各二錢半)、麩炒枳實(二錢)、去皮茯苓(二錢)、橘紅(一錢半)、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半錢)

將上述藥材加入兩碗水和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後服用。(《奇效良方》)

固脫方法:遇到突然出現眼睛閉合、嘴巴張開、大小便失禁、出汗等情況,無論是否有邪氣,都屬於脫症。脫症就要固本,最重要的是固守元氣。元氣穩固之後,才可以考慮去除邪氣。(《金匱翼》)

徽州的商人汪華泉,突然昏倒、大小便失禁、手腳鬆散、汗如雨下,大家都認為是絕症,沒救了。我認為:手腳鬆散代表脾氣衰竭,大小便失禁代表腎氣衰竭,按照常理是沒辦法治療的;但如果大量服用人參、附子,或許還有萬分之一的希望。於是,我用三兩人參和五錢熟附子,煎成濃湯灌下去,到了晚上汗就減少了。接著,又用二兩人參,加上黃耆、白朮、附子各五錢,當晚全部喝完,身體就稍微能動了。然後,再用人參附子膏,加入薑汁和竹瀝,連續服用三天,精神狀況就逐漸好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