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8)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8)

1. 歷節

歷節,即行痹、痛痹之屬,唐人或謂之白虎病,宋人則聯稱為白虎歷節風,又稱之痛風,而元以降,專用其名矣。倘經久不愈者,多變鶴膝風,而痢後風亦為其類證,仍併合為篇。

白話文:

歷節,是指行痹、痛痹這一類疾病。唐朝人有時稱之為白虎病,宋朝人則聯稱為白虎歷節風,又稱之為痛風,到了元朝以後,就專用這個名稱了。如果病情長期不癒,大多會轉變為鶴膝風,而痢後風也屬於這一類證候,所以將這些證候併合為一章。

源候總說,歷節風之狀,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

致也,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氣虛則汗也,風冷搏於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病源論》)

白話文:

致病原因:

  1. 虛證:體虛血氣不足,感受風邪而得病。風邪侵襲關節,與血氣相爭交攻,故而疼痛。血氣虛弱則汗出。

  2. 實證:風寒之邪搏擊筋脈,導致筋脈屈伸不利,稱為歷節風。

《近效》論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病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痠疼不歇,其病如虎之齧,故名曰白虎之病也。(《外臺》)(按:《聖惠》同,作白虎風。)

白話文:

《近效》一書中提到了白虎病,認為大多數白虎病都是由於風邪、寒邪、暑濕之毒,乘虛侵入人體,導致經絡閉塞、血氣不通,蓄積在骨節之間或四肢,肉色不變。這種病症在白天安靜,到了晚上發作,發作時疼痛徹骨,疼痛不休,猶如老虎咬噬,因此稱之為白虎病。(《外臺》中對此病的描述相同,但將其稱之為白虎風。)

夫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身體尫羸,其腫如脫,其痛如掣,流注骨節,短氣自汗,頭眩溫溫欲吐者,皆以風濕寒相搏而成。其痛如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歷節黃汗出者為風多。顧《病源》所載,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原其所因,雖涉風濕寒,又有飲酒之說,自屬不內外因,亦有不能飲酒而患此者,要當推求所因,分其先後輕重為治。久而不治,令人骨節蹉跌,變為癲病,不可不知。

白話文:

如果患上了關節疼痛、無法伸屈,身體瘦弱,腫脹得像是脫離了關節,疼痛得像被撕扯,疼痛流竄到骨節,出現氣短、自汗、頭暈、溫熱欲吐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風濕寒冷互相搏擊而造成的。疼痛像被撕扯的是寒邪較多,腫脹得像脫離關節的是濕邪較多,遍佈關節並伴有黃汗的是風邪較多。顧《病源》中記載,飲酒後吹風,汗出入水,就會形成這種疾病。追究其原因,雖然涉及到風濕寒,但也有飲酒的說法,這本身就不屬於內外因,也有不能飲酒而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必須推求其病因,分清其先後輕重來治療。久治不愈,會讓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

(《三因》)(按:久而不治云云,本出《千金》,然癲病可疑,當考。)

痛風即《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雖言寒為痛痹;然三者皆能作痛,但寒勝者痛甚如掣,濕者痛著如腫,風者其痛行動無常處。悉因凝滯之痹,與流行榮衛真氣相擊搏,則作痛痹,若不搏其流行出入之道,則不痛,但痿痹耳。(《推求師意》)

白話文:

痛風就是《內經》所說的風、寒、濕三種不同的疾病的病氣混雜在一起,共同形成的疾病。雖然說寒邪導致的風濕痹痛疼痛劇烈,但是三種病氣都能引起疼痛。寒邪佔主要地位的,疼痛劇烈如針刺;濕邪佔主要地位的,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好像腫脹一樣;風邪佔主要地位的,疼痛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沒有固定的部位。這都是凝滯之邪造成的痹症,與經絡氣血相搏擊,就會產生痛風。如果痹邪不阻塞流竄出入的道路,就不會疼痛,只會麻木不仁罷了。

病屬血分,痛風者,大率因血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治法稍異,謹書一二,以證予言。東陽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勞,患兩腿痛甚,動則甚痛。予視之曰:此兼虛證,當補血溫血,病當自安。遂與四物湯,加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薑,研潛行散,熱飲,三四十帖而安。又朱宅閫內,年近三十,食味甚厚,性躁急,患痛風,攣縮數月,醫禱不應。予視之曰:此挾痰與氣證,當和血疏氣導痰。病自安。遂以潛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殼通草、陳皮、桃仁、薑汁煎服,半年而安。又鄰鮑六,年二十餘,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後患痛風,叫號撼鄰。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經久不治,恐成偏枯。遂與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生甘草煎,入生薑,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格致餘論》)

白話文:

病因在血,痛風多是由於血熱起來,像沸騰一樣,以後又遇冷水,或站在潮濕的地方,或吹取涼風,或臥在風口,寒涼在外搏擊,熱血遇冷,汗液凝結,所以疼痛,晚上疼痛更劇烈,這是因為陰氣盛的意思。治療的方法是使用辛熱的藥物,以祛散寒濕,疏通腠理,使血能夠運行,和氣相合,就會好起來。但是也有幾種治療方法略微不同,謹舉一兩個作為證據。東陽人傅文年六十多歲了,性情急躁,勞碌過度,患了兩條腿疼痛很厲害,一動就更痛。我看過後說:這是兼有虛弱證,應該補血溫血,疼痛就會安穩了。於是給他用四物湯,再加用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煎煮,加入生薑,研磨潛行散,熱飲,吃三四十帖病就好了。另外,朱宅內的女僕,接近三十歲,飲食很肥厚,性情急躁,患了痛風,攣縮了好幾個月,求醫問藥都不見效。我看過後說:這是兼有痰與氣證,應該採用和血、疏氣、導痰的治療方法。病就會好起來。於是用潛行散加入生甘草、牛膝、炒枳殼、通草、陳皮、桃仁、薑汁煎服,半年就好了。還有鄰居鮑六,二十多歲,因患血痢,服用澀藥取得療效,後來患了痛風,痛得大聲喊叫,驚動了左鄰右舍。我看過後說:這是惡血進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了必定凝結成濁液,所要排泄的沒有排淨,積滯在經脈中,所以疼痛,時間長了不治,恐怕會變成偏癱。於是給他用四物湯,加入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生甘草煎煮,加入生薑,研磨潛行散,並加入少量的酒喝下,幾十帖藥以後,再刺委中穴,排出血水將近三合而痊癒。

病有因中暑,鄧安人夏月亦病歷節,痛不可忍,諸藥不效,召僕診之,人迎與心脈虛,此因中暑而得之,合先服酒蒸黃連丸黃連一味,酒蒸為丸),眾醫莫不笑,用此藥服一帖即愈,自後與人良驗。(《婦人良方》)

白話文:

病症是由中暑引起的。鄧安人夏天也患上流行性感冒,疼痛難忍。各種藥物都不見效。他請僕人診斷,發現人迎和心脈虛弱。這是由於中暑引起的。僕人建議先服用酒蒸黃連丸(只用黃連,用酒蒸製成丸劑)。其他醫生都嘲笑這個建議。但他服用一劑後就痊癒了。後來,他也把這個方法推薦給別人,效果也很好。(《婦人良方》)

證治諸說,大都痛痹之證,多有晝輕而夜重者,正陰邪之在陰分也。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或得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若筋脈拘滯,伸縮不利者,此血虛血燥證也,非養血養氣不可。(《景岳》)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裡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解云:先血後氣,乃先痛後腫,形傷氣也。(《綱目》引東)如兩腿自膝以下,或時內熱,或骨中覺熱,或有一點痠痛熱者何?此血熱也。但是風病,其血必熱,惟其血熱,故風寒之氣一襲,則外寒束內而作痛。(《慈航》)

白話文:

各種診治的說法大多認為,疼痛麻木的癥狀,多半是白天輕、晚上重,這是陰邪在陰分造成的。如果遇到風雨陰晦的天氣就會加重病情,這是陰邪侵犯陽分的癥狀。或者遇到溫暖、炎熱的天氣就會加重病情,這是濕熱傷陰的火證。如果筋脈拘緊停滯,伸縮不利,這是血虛血燥的癥狀,必須養血養氣才能治療。(《景嶽全書》)

雙手的十個手指,一個手指疼好了另一個手指又開始疼,疼了之後又腫起來,骨頭裡面疼痛,膝蓋也疼痛,左膝蓋疼好了右膝蓋又開始疼痛,發病的時候多的時候五天,少的時候三天,白天疼痛較輕,晚上疼痛加重,疼痛的時候感到發熱,走路的時候疼痛減輕,腫脹卻加重。解釋說:先是血虛,後來氣虛,所以先是疼痛,然後腫脹,這是形體損傷了氣血。(《綱目》引用東垣的說法)

比如兩腿從膝蓋以下,有時感到內部發熱,或者骨頭裡面感到發熱,或者有一點痠痛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血熱造成的。但是風病,其血必定發熱,只有血熱,所以風寒之氣一襲來,就會使外寒束縛內熱而發作疼痛。(《慈航》)

白虎歷節證,宜與小續命湯,兼以活絡丹(用南星、草烏、川烏、地龍乳香沒藥)。若身體麻木者,亦可服。麝香丸亦妙。(《管見》)

白話文:

白虎歷節證,宜服小續命湯,兼用活絡丹(以南星、草烏、川烏、地龍、乳香、沒藥為藥引),若全身麻木者,亦可服。麝香丸亦有療效。(《管見》)

治法當以溫藥解其風寒濕之毒,或用和平,則獨活寄生湯輩可也。(《直指》)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使用溫性的藥物來解除風寒濕毒,或使用和平的藥物,例如獨活寄生湯等藥物。

筋骨疼痛,俗呼為痛風,或痛而遊走無定,俗呼為走注風,並宜烏藥順氣散和煎服元通氣散,咽地仙丹(《和劑》經進地仙丹是)或青龍丸(見《濟生》)。未效,用大防風湯,或五積散調乳香末。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要訣》)

白話文:

筋骨疼痛,俗稱痛風,或疼痛遊走不定,俗稱走注風,都應該使用烏藥順氣散和煎服元通氣散、咽地仙丹(《和劑》經進地仙丹)或青龍丸(見《濟生》)。如果沒有效,可以用大防風湯,或五積散調乳香末。有的痛風疼痛有固定部位,疼痛部位紅腫灼熱,或全身壯熱,這就要變成風毒,應該使用敗毒散。(《要訣》)

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為新受之邪,宜五積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宜四物湯加生黃耆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甘草主之。痛風久不能愈,必大補氣血,以為勝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風藥,宜十全大補湯,諸藥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為君,再加附子、防風、竹瀝、生薑汁為佐使。(《時方妙用》)

白話文:

痛風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是新受感冒邪氣,宜選用五積散方。治療痛風應先調治氣血,氣血正常了,痛風自然消除,宜使用四物湯加減生黃耆、防風、桂枝、秦艽、桑枝、紅花、炙甘草為主。痛風很久仍然不能治癒,一定要大幅補益氣血,作為戰勝病邪的根本,千萬不能一味使用治風的藥物,宜選用十全大補湯,諸藥各一錢,加 真 桑寄生 三錢為君藥,再加附子、防風、竹瀝、生薑汁為佐使。(《時方妙用》)

鶴膝風,(此證治方,多可通治歷節,故並列在後款。)

肘膝腫痛,臂䯒細小,名曰鶴膝風,以其象鶴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有兩膝腫大,皮膚拘攣,不能屈伸,䯒腿枯細,俗謂之鼓槌風,要皆不過風寒濕之流注而作病也。(《醫統》)(按:鼓槌風亦出《奇效》,當考所本。)鶴膝風,乃足三陰虧損之症。初起寒熱交作時,亦宜五積散加牛膝、紅花,或萬靈丹發汗俱可。

白話文:

肘部和膝蓋腫痛,胳膊、大腿瘦小,稱為「鶴膝風」,以其象徵鶴膝的形狀而命名。有的只有雙膝腫大,皮膚緊繃,不能彎曲或伸直,小腿枯瘦,俗稱「鼓槌風」,究其根源不過是風寒濕之流注而發病。(《醫統》)(註:鼓槌風也出自《奇效》,應考證其出處。)鶴膝風是足三陰虧損的病症。初期寒熱交作時,也應服用五積散加牛膝、紅花,或萬靈丹發汗都可以。

如汗後,腫痛仍不消減,此陰寒深伏,以大防風湯溫暖經絡,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漸漸取效。又如以上之法俱不效者,終成痼疾,不必強藥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國公酒藥,每常服之,終年亦可轉重就輕,移步行履,尚可圖也。(《外科正宗》)(按:萬靈丹大造丸等,當就本書而考。

白話文:

鶴膝風是風寒濕邪痹阻於膝蓋的疾病。如果膝蓋骨日漸增大,上下肌肉日漸枯瘦的人,且不可立即治療膝蓋,應先保養氣血,使肌肉漸漸豐盈後再治療膝蓋即可。這個與治療左右半身偏枯的證狀大同小異,半身已經偏枯了,要趕快將尚未枯萎的部分澆灌,然後已經枯萎的部分纔能夠疏通氣血而恢復豐盈。假使不知道從氣引血、從血引氣的方法,只是使用麻黃、防風等散風的套方藥物,鮮少有不完全枯萎而迅速死亡的。

故治鶴膝風而亟攻其痹,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比而論之,其治法不益明乎。(《法律》)

古方治小兒鶴膝風,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其風,其意最善。蓋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薄,陰寒凝聚於腰膝而不解,從外可知其內也。故以六味丸補腎中之水,以鹿茸補腎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節而壯其裹擷之筋,此治本不治標之良法也,舉此為例而推之。(同上)

白話文:

很久以前有個古方專門治療兒童的鶴膝風,使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鹿茸、牛膝,總共有八種藥材,不治其風,但這個處方最善。小孩子不一定是由風寒濕痹,多半是先天所遺傳,腎氣衰敗,陰寒積在腰膝不解,從外表可得知其內臟也。因此用六味丸補腎中的水,用鹿茸補腎中的火,用牛膝引到骨節並且壯其包裹的筋,這是治本不治標的好方法,舉這個例子說明並且推廣之。(同上)

鶴膝風者,脛細而膝腫是也。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治宜去風順氣,活血壯筋,十全大補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積散加松節。血少虛寒而痛者,四物加荊芥、牛膝,送活絡丹。氣血流動,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調理,正氣旺而患自除矣。(《醫通》)

白話文:

鶴膝風:是指小腿細瘦而膝蓋腫痛的病症。中醫經典上說:膝蓋是筋腱聚集的地方,如果膝蓋屈伸不利,走路會彎腰駝背,說明筋腱已經疲憊不堪了。治療鶴膝風的方法應當是祛除風邪、疏通氣血,活血壯筋,服十全大補湯,再加杜仲、牛膝和羌活;或服五積散,再加松節。如果是血虛寒涼而引起的疼痛,可以服用四物湯,再加荊芥和牛膝,配合服活絡丹。當血氣通暢後,再服八味丸,再加鹿茸和牛膝調理,正氣旺盛了,病症自然會消除。(出自《醫通》)

鶴膝風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經久不消,陰極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也。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

白話文:

鶴膝風和附骨疽,都是腎虛者容易患的疾病,由於真氣衰弱,邪氣就能夠深層侵犯,過去人用附子來治療,是因為附子可以溫補腎氣,又有幫助藥物發揮功效和驅散寒冷邪氣的作用。所以身體虛弱的人,受到寒冷之氣侵襲,時間久了不消除,陰極生陽,寒冷轉化為熱氣而潰爛。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必定會造成廢疾,或者肌肉攣縮一邊偏枯,或者虛弱萎靡無法行動,或者堅硬如石頭變成石疽,或者經過很長時間才潰爛,皮膚肌肉都腐爛變成緩疽。骨盆以下部位距離遠,不使用桂枝和附子就無法使藥物到達病竈。況且腎臟主導骨骼,而臀部以下都屬於腎臟管轄範圍,不使用桂枝和附子就無法使藥物進入經絡而發揮作用。

(《錦囊》)(按:此說,《匯補》引薛氏,當考。)

痢後風,(宜參後大防風湯),痢後偏生痛腳風,一般五積自能攻,於中去卻麻黃味,酒煮多多服見功。(《澹軒》)痢後風,因痢後下虛,不善調將,或多行,或房勞,或感外邪,致兩腳雙軟,若痛若痹,遂成風痢(風痢當易位)。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風湯,或多以生樟,即骨碎補,俗呼為胡孫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要訣》)血痢止早,惡血留於經絡,作痛甚者,四物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多服自驗,於委中刺黑血妙(按:此說本出丹溪)。凡久痢後,兩腳痠軟痛,或膝腫如鼓槌,此亡陰也,宜以芎、歸、熟地等補血藥治之,自愈。挾氣虛者,加參、耆。挾風濕者,加羌活、防風、白芷之類。切不可純作風治而用風藥,反燥其血,終不能愈。(《六要》)

白話文:

痢後風:

痢疾痊癒後,因調養不當,或過度勞累、房勞過度,或感受外邪,導致雙腳無力,疼痛麻木,演變成風痢。

治療:

  1. 服用參後大防風湯。

  2. 服用虎骨四斤丸。

  3. 服用大防風湯。

  4. 將生樟(即骨碎補)研成汁,用酒送服。

  5. 外用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燻洗。

血痢止早,惡血留於經絡,作痛甚者:

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服,再加入生薑汁,分次飲用,可有效緩解疼痛。於委中穴刺血放出黑血,亦可奏效。

凡久痢後,兩腳痠軟痛,或膝腫如鼓槌:

這是由於陰虛所致,宜用補血藥物治療,如芎歸熟地等。若伴有氣虛,可加入參、耆。若伴有風濕,可加入羌活、防風、白芷等藥物。切不可單純以風藥治療,以免耗散血氣,導致病情難愈。

類證,(宜參身體痛),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歷節風皆相類,歷節則走注不定,白虎飛屍痛淺,按之則便,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三因》)

白話文:

《類證》中說:(適合參考身體疼痛),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歷節風都相似,歷節風的疼痛走來走去,不定在哪裡;白虎飛屍的疼痛較淺,按壓後會感到舒服;附骨疽的疼痛較深,按壓後沒有好處。(《三因》)

大抵骨節疼痛,加寒熱發腫塊者,是濕痰流注經絡,與痛風同治法,若醫遲不散,則成膿矣,外用敷藥。(《回春》)

白話文:

一般來說,骨節疼痛,伴隨著寒熱、腫脹和硬塊的,這些都是濕痰在經絡中流注的症狀,治療方法與痛風相同。如果醫治不 及時,就會化膿,需要外用敷藥治療。(出自《回春》)

婦人少年虛弱少氣,骨節間疼痛,或於他處疼痛,是氣痛,非風濕也,逍遙加川芎香附烏藥木香。(《階梯》)

白話文:

婦女在年輕時身體虛弱、氣血不足,骨節之間疼痛,或者在其他部位疼痛,這是氣痛,不是風濕,可以用逍遙散加上川芎、香附、烏藥、木香來治療。(《階梯》)

驅邪諸方防己湯,治風歷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者方。

防己茯苓白朮,桂心,生薑(各四兩),烏頭(七枚),人參(二兩),甘草(三兩)

白話文:

防己、茯苓、白朮、桂心、生薑(各 160 公克),烏頭(七枚),人參(80 公克),甘草(120 公克)

上八味㕮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當覺焦熱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復合服,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翼》不用苦酒)(《千金》)《聖濟》白朮湯(主治同),於本方去茯苓、烏頭,加附子、當歸、芍藥。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粗略研碎,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每次服用八合,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應當會覺得灼熱性的痹症忽然出現,請不要驚慌。若不覺,再喝一次,以感到灼熱為止。凡是服用烏頭都要去皮,熬到發黑纔可以使用,否則有毒,應謹慎之。(《翼》不用苦酒)(《千金》)《聖濟》白朮湯(主治同),在原方中去茯苓、烏頭,加附子、當歸、芍藥。

治濕風體痛欲折,肉如錐刀所刺方。

附子,乾薑,芍藥,茯苓,人參,甘草,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一方去桂,用乾地黃二兩。(《千金》)《三因》附子八物湯,治風歷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即本方)。《楊氏》名滲濕湯(宜參《中濕》)。

白話文:

把上列八味藥材切碎,加八升水煎煮,煎到剩三升,每天服三次。另一種方子不加肉桂,而用乾地黃二兩。(出自《千金》)《三因》附子八物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四肢疼痛,疼痛劇烈,就像被槌子敲打一樣(即此方)。《楊氏》名為滲濕湯(宜參《中濕》)。

治歷節風,周身百節疼痛,腰腳痿弱,防風湯方。

防風(去叉二兩),白朮(一兩),白蘚皮(二兩),桂(去粗皮一兩三分),黃耆(銼二兩),薏苡仁(炒三兩)

白話文:

防風(去二兩雜質),白朮(一兩),白蘚皮(二兩),桂枝(去粗皮一兩三分),黃耆(切成小塊,二兩),薏苡仁(炒過,三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夜一。(《聖濟》)

《瘍醫大全》鶴膝風神方,於本方去白朮、白蘚皮,加川萆薢、牛膝、秦艽。大棗湯,治歷節疼痛方。

白話文:

鶴膝風神方:此方出自《瘍醫大全》,由原方中去掉白朮和白蘚皮,加入川萆薢、牛膝、秦艽。

大棗湯:此方用於治療歷節疼痛。

大棗(十五枚),黃耆(四兩),附子(一枚),生薑(二兩),麻黃(五兩),甘草(一尺)

白話文:

  • 大棗(十五枚):大棗具有補益氣血、滋潤五臟、安神益智等功效。

  • 黃耆(四兩):黃耆具有益氣補虛、強壯筋骨、止汗固表等功效。

  • 附子(一枚):附子具有溫陽益氣、回陽救逆、散寒除濕等功效。

  • 生薑(二兩):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健胃止嘔等功效。

  • 麻黃(五兩):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等功效。

  • 甘草(一尺):甘草具有補益氣血、滋膩潤燥、解毒清熱等功效。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服。(《千金》)

逐風毒,石膏湯方。

石膏雞子大三枚),麻黃(三兩),杏仁(四十枚),雞子(二枚),甘草(一尺)

白話文:

  • 石膏(類似雞蛋大小的份量,三顆)

  • 麻黃(三兩)

  • 杏仁(四十顆)

  • 雞蛋(兩顆)

  • 甘草(一尺長)

上五味㕮咀,以水三升,破雞子內水中,烊令相得,內藥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燒石熨取汗出。(同上)

白話文:

把五種藥物研成細末,加入三升水,將雞蛋打入水中,攪拌均勻,加入藥物煮沸,取一升藥液服下,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如果不出汗,就用燒熱的石頭熨燙身體,直到出汗為止。(同上)

治歷節風,日夜疼痛,黃耆湯方。

黃耆(四兩),防風(去叉),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半),芎藭(一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五兩),當歸(焙一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一兩)

白話文:

黃耆(四兩),防風(去掉根和叉枝),附子(炮裂後去掉皮和臍,各一兩半),芎藭(一兩),麻黃(去掉根部和節,煎煮後撇去浮沫,焙乾五兩),當歸(焙乾一兩),甘草(炙烤切碎半兩),芍藥(一兩)

上八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棗二枚去核,生薑一分擘碎,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一。(《聖濟》)

白話文:

將八味藥材磨成麻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

再加入兩枚去核的紅棗和一份切碎的生薑。

將藥物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溫服。

在清晨空腹、中午和晚上睡覺前各服用一次。

續命湯,大治白虎歷節,痛不可忍。有一婦人,先自兩足踝骨痛不可忍,次日流上於膝,一二日流於解骨,甚流至於肩,肩流於肘,肘流於後谿,或如槌鍛,或如蟲齧,痛不可忍,晝靜夜劇。服諸藥無效,召僕診之,六脈緊。予曰:此真歷節證也,非解散之藥不能愈。但用小續命湯二劑而效。(《婦人良方》)(按:痛風用小續命,本出《是齋》。)

白話文:

小續命湯,可以治療白虎歷節,疼痛難忍。曾經有一位婦人,先從腳踝骨開始疼痛,第二天疼痛一直到膝蓋,一兩天後,疼痛蔓延到腿骨,最後疼痛到了肩膀,再從肩膀蔓延到手肘,最後到了手背。疼痛有如槌打、蟲咬一般,非常難忍,白天疼痛減緩,晚上更加劇烈。她服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請我幫她診治,她的六脈緊。我說:這是典型的歷節證,必須使用通散藥物才能治癒。就用兩劑小續命湯,病情就得到改善。(《婦人良方》)(註:痛風使用小續命湯,最早出自《是齋》。)

四肢疼痛不可忍,生五積加川羌活、川獨活,穿山甲制過,隨痛處所向,取甲燒炒存性,入煎,臨熟入麝香。(《永類》)

白話文:

四肢疼痛不堪忍受,使用生五積丸加川羌、川獨活,穿山甲研磨成粉,根據疼痛處所,取穿山甲粉燒炒保存藥性,入煎服,臨熟時加入麝香。(《永類》)

一人貧勞,秋深渾身發熱,手足皆疼如鍛,日輕夜重,服風藥愈痛,氣藥不效,脈澀而數。用蒼朮、酒黃柏各一錢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三分,麻黃五分,研桃仁九個,煎入薑汁令辣,熱服。四帖,去附,加牛膝一錢。八帖後,痛略減。(《丹溪》)(節錄)

白話文:

有個貧苦的人,入秋後發熱、四肢關節疼痛如鐵打般,白天的症狀較輕,晚上加重,服用治療風熱的外感藥症狀反而加重,服用治療氣虛的藥物無效,脈搏澀而數。於是開了方劑蒼朮、酒炒黃柏各1.5錢,生附子1片,生甘草0.3錢,麻黃0.5錢,研碎的桃仁9個,煎煮後加入薑汁,趁熱服用。連續服用4帖後,去除附子,加入牛膝1錢。服用8帖後,疼痛得到緩解。(出自《丹溪心法》)

溫經活血諸方,治歷節風,骨節疼痛,四肢微腫,行立無力,宜服赤芍藥散方。

白話文:

溫經活血的方法,治療歷節風、骨節疼痛、四肢微腫、行動無力的症狀,可以服用赤芍藥散。

赤芍藥(二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二兩),芎藭(一兩),當歸(二兩),漢防己(一兩),萆薢(一兩銼),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海桐皮(一兩)

白話文:

  • 赤芍藥(120 公克)

  • 附子(60 公克,炮製後去皮、去除肚臍)

  • 桂心(120 公克)

  • 芎藭(60 公克)

  • 當歸(120 公克)

  • 漢防己(60 公克)

  • 萆薢(60 公克,切碎)

  • 桃仁(30 公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並用麩皮炒至微黃)

  • 海桐皮(60 公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於食前溫服。(《聖惠》)

獨活寄生湯,最治歷節風,近人用之甚效,亦治腰背痛及腳氣流注。(《三因》)(方見《腰痛》門)

大防風湯,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除寒濕,逐冷氣。(《和劑》此下曰:又治患痢後腳痛瘓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兩膝腫大痛,髀脛枯臘,但存皮骨,拘攣跧臥,不能屈伸,名曰鶴膝風。

白話文:

大防風湯,可以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除寒濕,逐冷氣。

(《和劑》書中說:又可治療痢疾後腳痛、風痹虛弱,不能行走,稱為痢風。或兩膝腫脹疼痛,大腿小腿枯瘦,只剩皮包骨,肌肉拘攣,不能彎曲伸展,稱為鶴膝風。

)善法寺僧如真師孫遂良,紹熙壬子年,患痢之後,足履瘓弱,遂成鶴膝風,兩膝腫大而痛,髀脛枯臘,但存皮骨而已,拘攣跧臥,不能屈伸,待人抱持而後能起,如此數月,分為廢人。淮東趙德遠參議之甥,李二十七官人,惠以此方,服之氣血流暢,肌肉漸生,遂能良行,不終劑平復如故,真奇方也。

白話文:

善法寺和尚如真禪師的弟子遂良,在紹熙壬子年,得了痢疾之後,腳步虛弱、萎縮,遂演變成鶴膝風,兩膝腫大疼痛,大腿小腿消瘦乾癟,只剩皮包骨而已,蜷縮著身體臥牀,不能屈伸,待人抱著才能起身,這樣過了幾個月,活像個廢人。淮東趙德遠參議的外甥李二十七官人,施惠將這個方子給他,服用了以後,氣血運行順暢,肌肉逐漸生長,於是能夠走動了,沒有服完藥就恢復了健康,真是神奇的方子啊!

防風(去蘆),白朮,杜仲(去粗皮炒令絲斷秤),川當歸(洗),熟乾地黃(洗),白芍藥,黃耆(微炒秤各二兩),羌活(去蘆),牛膝(去蘆),甘草(炒),人參(去蘆秤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川藭(各一兩半撫芎不可用)

白話文:

防風(去除蘆葦根)、白朮、杜仲(去除粗糙的外皮,炒至絲斷)、川當歸(洗淨)、熟乾地黃(洗淨)、白芍藥、黃耆(微炒,各取二兩)、羌活(去除蘆葦根)、牛膝(去除蘆葦根)、甘草(炒製)、人參(去除蘆葦根,各取一兩)、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臍)、川芎(各取一兩半,不可使用撫芎)。

上為粗末,拌令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七片,大棗子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又有人云:煎四物湯,下四斤丸,遂良既安,不曾服也。(《是齋》)

白話文:

用粗糙的藥材放在一起研磨,每次服五錢,水一盞半,放入生薑七片,大棗子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滓溫服在飯前。還有人說:煎四物湯,服四斤丸,就能痊癒,但由於實際效果好,所以也沒有服用。

(四斤丸出《腳氣》門。)鶴膝風,乃敗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外科正宗》)

活絡流氣飲,治流注塊,或痛或不痛者,或發乍寒乍熱,亦曰流注風。

紅花,連翹,當歸,羌活,柴胡,木鱉肉(研細各一錢),通草,白芷,桔梗薄荷,川芎,豬牙皂角(煨去皮各七分),威靈仙(八分),升麻(五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紅花、連翹、當歸、羌活、柴胡、木鱉肉(研成細末,各取一錢),通草、白芷、桔梗、薄荷、川芎、豬牙皁角(烘焙去皮,各取七分),威靈仙(八分),升麻(五分),甘草(四分)

水煎服,食遠,加酒半盞。塊上加黑虎膏。(《醫經會元》)

瀉熱涼血諸方

犀角湯,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

犀角(二兩),羚羊角(一兩),前胡梔子仁,黃芩,射干(各三兩),大黃,升麻(各四兩),豉(一升)

白話文:

犀角(80公克),羚羊角(40公克),前胡、梔子仁、黃芩、射干(各120公克),大黃、升麻(各160公克),豆豉(400公克)。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千金》)

潛行散,治痛風。黃柏一味,酒浸焙乾為末,生薑汁和,酒調服。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之妙。(《丹溪》)

加味四物湯,治白虎歷節風證,本方加桃仁、牛膝、陳皮、茯苓、甘草、白芷、草龍膽。(同上)(宜與前病屬血分條相參)

白話文:

加味四物湯,治療白虎歷節風證,本方加入桃仁、牛膝、陳皮、茯苓、甘草、白芷、草龍膽。(同上)(適合與前面病屬血分條一起比較參照)

治一婦,年逾五十,患左腳膝攣痛,不能履地,夜甚於晝,小腹亦或作痛。診脈浮細緩弱,按之無力,尺脈尤甚,病屬血虛,遂以四物湯加牛膝、紅花、黃柏、烏藥煎,連進十餘帖而安。(《石山》)

白話文:

治療一位婦女,年齡超過五十歲,患有左腳膝蓋攣縮疼痛,不能走路,晚上比白天更嚴重,小腹也偶爾疼痛。診斷脈象浮細緩弱,按壓無力,尺脈尤其明顯,判斷疾病屬於血虛,於是使用四物湯加牛膝、紅花、黃柏、烏藥煎煮,連續服用十幾劑而痊癒。(《石山》)

治酒濕痰痛風。

黃柏(酒炒),威靈仙(酒炒各五錢),蒼朮,羌活,甘草(各三錢),陳皮(一錢),芍藥(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沸湯入薑汁調下。(《丹溪》)(按:此方無類可隸,姑列於此)

蠲痛填骨諸方中行丸,治風濕毒氣,客伏經絡,流注作痛。

白芍藥(五兩),甘草(三兩炙),犀角屑(三兩),威靈仙(去三合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熟水下,不拘時候,忌茶。(《楊氏》)

白話文:

取一些細末的藥材,用蜂蜜煉製成丸劑,每個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熟水送服,不拘任何時間,但忌食茶。

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不測疼痛,麝香丸。

川烏(大八角者三個生),全蠍(二十一個生),黑豆(二十一粒生),地龍(半兩生)

白話文:

川烏(三大顆新鮮生大八角),全蠍(二十一隻新鮮生蠍子),黑豆(二十一顆新鮮生黑豆),地龍(半兩新鮮生蚯蚓)。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勻,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是歷節及不測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川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病也。

白話文:

將方藥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半錢麝香,混合研磨均勻。用糯米糊拌合搓成綠豆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丸,疼痛嚴重者可服用十丸。睡覺前服藥,保持胃部淨空,用溫酒送服。服藥後,身體會微微冒冷汗,病痛便會痊癒。我得到此方,凡是患有歷節病及其他說不出疼痛的症狀,服用一、兩劑即可痊癒。我在歙川時,有一位貴婦人的全身痛遍,疼痛感在晚上會發作,就像有蟲子在啃食她的肌膚,人們多半認為是鬼怪作祟,用巫術治療。我說:這正是歷節病的症狀。

三服愈。(《本事》)(《濟生》名蠲痛丸擒虎散,治風寒暑濕毒氣攻注,經脈凝澀,蓄於筋骨經隧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發作連骨髓痛,乍歇乍作,或晝靜夜發,去來不常,或臟腑稍實,宜服,疏導腸胃中澀滯鬱積毒氣。

白話文:

三帖就能痊癒。(《本事》)(《濟生》中稱之為蠲痛丸)擒虎散,用於治療毒氣侵入造成風寒暑濕體內侵襲,經絡堵塞,蓄積在筋骨經脈之間,或是在四肢,肉眼看不出異常,發作時鑽心的痛,時有時無,或者白天沒事晚上發作,發作時間沒有規律,或者內臟有積滯,服用此藥能夠疏導腸胃中積滯鬱結的毒氣。

沒藥,當歸,黑牽牛(生),大黃(各一兩),甘草(生一錢)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匕,用皂角刺七個捶破,隔宿以酒一升浸之,來日取酒一盞,更加水一盞,內栝蔞子七粒,同煎至十分去滓,取及盞內八分許,放溫服,遠以後服,以利為度。(《御藥》)

白話文:

藥上方藥物為粗散劑,每次服五錢,用七個皁角刺搗碎。睡前用一升酒將藥浸泡,第二天取一盞酒,再加一盞水,放入七粒栝蔞子,一起煎煮至 十分鐘,去渣,取約八分滿的藥液,待溫服下。以後服用逐漸減少,以身體有好轉為止。(出自《御藥》)

治風毒在骨節,疼痛不可忍,虎脛骨浸酒方。

虎脛骨(二斤炙令黃銼),牛膝(二兩),芍藥(三兩),防風(四兩),桂(一兩)

上並銼,以生絹袋盛,浸酒二斗,經三兩宿,隨性飲之。(《食醫心鑑》)

白話文:

將上好的銼刀磨碎,放入生絹袋中,浸泡在二斗酒中,經過兩三天後,根據自己的喜好飲用。(《食醫心鑑》)

治歷節風,百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沒藥散方。

沒藥(研半兩),虎脛骨(酒炙三兩)

上二味搗研為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三服,不計時候。(《聖濟》)(按:虎脛骨治白虎風,《聖惠》有與羌活、地龍為散者,《本草》引《經驗後方》有與附子為散者,並宜參。)

白話文:

將上二味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匕,用溫酒調和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不限服用時間。(《聖濟》)(備註:虎脛骨用於治療白虎風,《聖惠》中有與羌活、地龍合製散劑的方劑,《本草》引用的《經驗後方》中有與附子合製散劑的方劑,都可以參考。)

虎骨丸,治經絡凝澀,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愈痛。

南乳香(別研一兩),沒藥(別研一兩),赤芍藥(一兩),血竭(別研二兩),熟乾地黃(一兩),當歸(一兩),虎脛骨(酥炙黃一兩)

白話文:

  • 南乳香(一兩,研成細末)

  • 沒藥(一兩,研成細末)

  • 赤芍藥(一兩)

  • 血竭(二兩,研成細末)

  • 熟乾地黃(一兩)

  • 當歸(一兩)

  • 虎脛骨(一兩,酥炙後搗成細末)

上杵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內,以麻縷纏定,勿令透氣,好酒二升,煮至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用溫酒送下。(《御藥》)又麒麟竭散,於本方去地黃、木瓜,加水蛭、麝香為細末,每味各抄一錢和勻,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治寒濕搏於經絡,疼痛不可忍。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粉末,取木瓜一個,切開取出種子,將乳香粉末放入木瓜中,用麻線纏緊,不要漏氣。取好酒二升,煮至酒都蒸發完。取出木瓜,去皮研成泥狀,再加入少量熟蜜,研磨混合做成丸狀,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粒,病在上身的人在飯後服用,病在下身的人在飯前服用,用溫酒送服。(《御藥》)麒麟竭散方去掉了地黃、木瓜,加入水蛭、麝香研磨成細末,每味藥各取一錢,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治療寒濕搏擊經絡,疼痛難忍的疾病。

《蘇氏方》治筋骨痛風,或腰冷痛,胻腂痠疼。用威靈仙酒浸,九浸九蒸九曬,五兩,枸杞子、牛膝、杜仲、萆薢、木瓜、虎骨、當歸各四兩,薑黃二錢,川附子五錢童便制,羌活酒炒一兩,共研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酒下。(《匯言》)(按:此《和劑》四斤丸變方,四斤丸出《腳氣》中。)

白話文:

《蘇氏方》用於治療筋骨痛風、腰冷痛、胻腂痠疼。配方:威靈仙用酒浸漬,重複浸漬、蒸煮、曬乾九次,取五兩;枸杞子、牛膝、杜仲、萆薢、木瓜、虎骨、當歸各四兩;薑黃二錢;川附子五錢,用童便製備;羌活用酒炒制一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煉製成丸劑,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早上服用五錢,用酒送服。(《匯言》)(注:此方劑是《和劑》四斤丸的變方,《四斤丸》出自《腳氣》篇中。)

《方脈正宗》治諸風,一身筋骨肢節不利,或頸項強痛,或臂脅攻痛,或足膝痹痛。用穿山甲二兩炒焦,當歸、川芎俱酒炒,乳香、沒藥焙,川烏童便制,黃柏鹽水炒,薑黃炒各一兩,蘄蛇一條焙燥,俱為極細末,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同上)

白話文:

《方脈正宗》治療各種風疾,全身筋骨肢節不利,或頸項僵硬疼痛,或臂力和腰肋疼痛,或足膝痹痛。使用炒焦的穿山甲二兩,炒酒當歸、川芎,炒乳香、沒藥,用水煮川烏,炒黃柏鹽水,炒薑黃各一兩,將蘄蛇條焙乾,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天早晚各服三錢,用白開水送服。(同前)

外治法,《近效》療風毒腫、一切惡腫、白虎病並瘥方。取三年釅醋五升,熱煎三五沸,切蔥白三二升,煮一沸許,即以爪蘺漉出,布帛熱裹,當病上熨之,以瘥為度。(《外臺》)

白話文:

外治法,《近效》一書中記載的治療風毒腫、一切惡性腫瘤、白虎病的方法如下:

取三年陳醋五升,加熱煮沸三到五次,切蔥白三到二升,煮沸一會兒,然後用爪子(一種草藥)過濾掉,用布包起來,趁熱敷在患處,直到治癒為止。(《外臺》)

神效灸餅,治鶴膝風及濕氣痛風,奇效。

廣木香(一錢五分),白芷(一錢),麝香(一分共末),蓖麻子(四兩去殼)

上搗為一餅,放患處,用新布五層,蓋餅上,將紙卷大筒,蘸麻油火。於布上摜之,覺痛即止。(《癘瘍全書》)

白話文:

將草藥搗成一塊藥餅,放在患處,用五層新布蓋在藥餅上,將紙捲成大筒,蘸上麻油點燃,在布上灼燒,直到感覺疼痛停止。(《癘瘍全書》)

治鶴膝風,濕氣骨節痛,軟癱風等。

藏糟(二斤),生薑,食鹽(各四兩),蔥(一斤)

共搗如泥,敷患處,以布縛定,熨斗火熨數次愈。(同上)

調攝法,酒肉炮炙,一切斷之,恐助其邪,非病所宜。(《醫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