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糜」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糜,又稱口瘡、口疳、口疳瘡,是一種發生於口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症狀為口腔黏膜出現潰瘍、疼痛,嚴重者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

口糜的病因多為外感風熱、內傷脾胃、陰虛火旺等。外感風熱者,常見口腔黏膜乾燥、灼熱、疼痛,伴有咽喉腫痛、流黃鼻涕、咳嗽等症狀;內傷脾胃者,常見口腔黏膜糜爛、疼痛,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陰虛火旺者,常見口腔黏膜潰瘍、疼痛,伴有口乾、咽干、牙齦出血等症狀。

口糜的治療以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為主。外感風熱者,可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法;內傷脾胃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健脾益胃、養陰生津之法;陰虛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滋陰降火之法。

口糜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保持口腔清潔,飯後漱口,睡前刷牙。
  2.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若出現口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胃中不和之下利,故以『穀不化,雷鳴下利』為目的。若穀不化,無雷鳴下利者,則處以四逆、理中輩。《外臺》作水穀不化,與清穀異文,可從之。又用於產後口糜瀉,有奇效。此等芩、連,可謂反有健胃之效。」

五苓散

  • 1.《丹溪手鏡》:「_飲酒入口糜_,導赤散,五苓散
  • 2.《古今醫統大全》:「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合服,效。有下頷不收者乃骨脫,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臉百十遍,令患人張口,用兩大拇指入患人口內拿定牙,外用兩手指將下往上兜,則入臼矣。
  • 3.《景岳全書》:「一、口瘡口苦,凡三焦內熱等證,宜甘露飲、徙薪飲主之。火之甚者,宜涼膈散、玄參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葉石膏湯、三黃丸之類主之。若心火肝火之屬,宜瀉心湯、龍膽瀉肝湯之類主之。多酒濕熱口糜,宜導赤散、大分清飲、五苓散之類主之。若勞傷心脾兼火者,宜二陰煎、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
  • 4.《脈因證治》:「飲酒人口糜,導赤散、五苓散。

通脈四逆湯

  • 1.《醫學實在易》:「口糜齦爛火之炎,只盼慈雲甘露飲沾,喉痹生蛾導赤散,四逆(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或桂附八味湯冷服)從治(以熱攻熱,謂之從治)繼針砭。

導赤散

  • 1.《醫學實在易》:「口糜齦爛火之炎,只盼慈雲甘露飲沾,喉痹生蛾導赤散,四逆(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或桂附八味湯冷服)從治(以熱攻熱,謂之從治)繼針砭。
  • 2.《景岳全書》:「一、口瘡口苦,凡三焦內熱等證,宜甘露飲、徙薪飲主之。火之甚者,宜涼膈散、玄參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葉石膏湯、三黃丸之類主之。若心火肝火之屬,宜瀉心湯、龍膽瀉肝湯之類主之。多酒濕熱口糜,宜導赤散、大分清飲、五苓散之類主之。若勞傷心脾兼火者,宜二陰煎、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
  • 3.《刪補名醫方論》:「_導赤散_,治心熱,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
  • 4.《古今醫統大全》:「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合服,效。有下頷不收者乃骨脫,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臉百十遍,令患人張口,用兩大拇指入患人口內拿定牙,外用兩手指將下往上兜,則入臼矣。
  • 5.《內傷集要》:「_導赤散_,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 展開更多

竹葉石膏湯

  • 1.《新訂痘疹濟世真詮》:「一,有誤補,以致毒火熏炙脾胃,臭氣難近,攻於齒頰,上下唇紅赤焮腫,滿口糜爛,身熱,二便不利,急宜清解,如竹葉石膏湯、清毒活血湯、歸宗湯選用,庶免脾胃潰爛及牙疳之患。

涼膈散

  • 1.《雜病源流犀燭》:「_局方涼膈散_,〔口糜〕,連翹(二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一錢),薄荷,黃芩,山梔(各五分),加竹葉(七片),蜜少許,同煎至半,入硝去渣服。
  • 2.《沈氏尊生書》:「他方不應(宜升麻黃連丸)。臟腑積熱則口糜,口糜者,口瘡糜爛也(宜局方涼膈散)。
  • 3.《類證治裁》:「口糜者,涼膈散。口瘡者,赴筵散摻之。通治俱用龍腦雞蘇丸。唇病因火居多,涼藥必兼發散。上唇屬腎,下唇屬脾,兩腮牙關屬胃。有心脾熱,唇口燥裂者,瀉黃飲子。有唇口緊小,不能開合,名繭唇者,苡仁湯,外用黃柏散敷之。口症之概也。
  • 4.《類證治裁》:「〔口糜〕,涼膈散,見一卷中風。

清胃散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治咽喉、口舌諸症,單雙乳蛾,紅腫疼痛,滿口糜爛,湯水不下,口舌生瘡,瘟毒發頤,牙癰牙宣等症,敷之立見奇效。
  • 2.《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治咽喉諸症,單雙乳蛾,紅腫疼痛,滿口糜爛,湯水不下,口舌生瘡,瘟發頤,牙癰牙宣等症,敷之立見功效。

玉女煎

  • 1.《感症寶筏》:「如發熱不退,爍於胃中津液,以致口糜氣穢,當用甘露飲、玉女煎之類。

少陰甘桔湯


至寶丹

  • 1.《兒科萃精》:「小兒瘟毒痧疹,口糜喉啞,治在上焦,方用烏犀角三分,鮮生地二錢,細玄參錢半,連翹殼一錢,石菖蒲二分,金銀花錢半,臨服衝入金汁半兩,湯方至寶丹半粒。

甘露飲

  • 1.《醫學實在易》:「口糜齦爛火之炎,只盼慈雲甘露飲沾,喉痹生蛾導赤散,四逆(通脈四逆湯加桔梗,或桂附八味湯冷服)從治(以熱攻熱,謂之從治)繼針砭。
  • 2.《感症寶筏》:「如發熱不退,爍於胃中津液,以致口糜氣穢,當用甘露飲、玉女煎之類。
  • 3.《慎五堂治驗錄》:「(案226)陶季良,壬午九月初五,宋家涇。進甘露飲,寒熱涼,咳嗽減,口糜舌碎漸斂,垢膩黃苔亦化。昨因動怒,咳嗽復加,左關脈大,邪未化淨,復來肝逆,前方佐以疏肝。
  • 4.《醫學摘粹》:「心肺胃之火盛也,其火內熾,爍傷津液,以致口糜齦爛,或有時出血,以甘露飲主之。

吹喉散

  • 1.《慈幼新書》:「_吹喉散_,玉鎖匙,細辛散,烏魚散,青液散,口糜散,龍骨散,安臍散,星附膏,(以上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