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8)

1. 破傷風源流(痙痓)

仲景以葛根湯為剛痓主方,所以杜太陽項強,漸成陽明胸滿之勢也。以栝蔞桂枝湯為柔痓主方,所以大潤太陽經既耗之液,使經氣流通,風邪解,濕氣行,而筋不燥而痓愈也。以大承氣湯為由表入里主方,又因痓病內入而胸滿,太陽之邪仍不解,而口噤,角弓反張,而臥不著席,於是邪入內必熱,陽熱內攻,而腳攣、齒齘。

蓋太陽之邪並於陽明,陽明脈起於腳而絡於齒也,故直攻其胃,使太陽、陽明之邪,一併而散,此下其熱,非下其食也。又曰:諸痓項強,皆屬於濕,乃仲景論痓前後,未嘗重濕,即方藥亦不專主濕,僅寒濕相得一語,略露機倪,其立三方,仍治風寒,或內驅熱,可知痓症之說,非濕流關節之比,彼乃浸淫為病,燥濕為主,此則風寒為微濕所搏,故仍以治本為急也。

曰:然則痓症之濕,從何來乎?不知痓之根原,由亡血陰虛,其筋易強,而痓之濕,乃即汗余之氣,搏寒為病也,故產後血虛多汗則致之,太陽病汗太多則致之,風病原有汗,下之而並耗其內液則致之,瘡家發汗則致之,此仲景明知有濕而不專治濕,謂風寒去而濕自行耳。

白話文:

張仲景認為葛根湯是治療剛痙的主要方劑,因為它可以解除太陽經脈的僵硬,逐漸轉變為陽明經脈胸悶的狀況。而栝蔞桂枝湯則是治療柔痙的主要方劑,它能充分滋潤太陽經脈已經耗損的津液,使經脈氣血流通,風邪得以解除,濕氣得以運行,筋脈不至於乾燥,痙攣自然痊癒。至於大承氣湯,則是治療由表入裡的痙攣的主要方劑。由於痙攣病邪內入導致胸悶,太陽經脈的邪氣仍然沒有解除,出現口噤、身體向後彎曲如弓、無法平躺在床上等症狀。此時,病邪進入體內必然化熱,陽熱之氣向內侵襲,導致腳部抽筋、牙齒緊咬。

這種情況是因為太陽經脈的邪氣與陽明經脈的邪氣合併,而陽明經脈起於足部,並與牙齒相連。所以,應該直接攻擊胃部,使太陽經脈和陽明經脈的邪氣一起消散。這裡的「下」指的是清除熱邪,而不是消化食物。此外,有人說:「各種痙攣,只要出現頸項強直,都屬於濕邪。」但是張仲景在討論痙攣的前後,並沒有特別強調濕邪,所用的方劑也沒有專門針對濕邪,只是提到「寒濕相得」這句話,略微透露出一些端倪。他所創立的三個方劑,仍然是治療風寒,或者清除內熱,由此可知痙攣這種病症,並不是像濕邪流注關節那樣。濕邪流注關節是慢慢浸潤而致病,主要病因是乾燥和潮濕的失衡。而痙攣則是風寒之邪侵襲,又被輕微的濕邪所困擾,所以治療的重點仍然是針對病因的根本。

那麼,痙攣的濕邪從何而來呢?其實痙攣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失血導致陰虛,筋脈容易僵硬。而痙攣的濕邪,其實是殘留的汗液,與寒邪結合而引起的。因此,產後血虛多汗容易導致痙攣;太陽病汗出過多也容易導致痙攣;風病原本就有汗,使用瀉下藥物反而耗損體內津液也容易導致痙攣;瘡瘍患者發汗也容易導致痙攣。這說明張仲景明明知道有濕邪的存在,卻不專門治療濕邪,他認為只要驅散風寒,濕邪自然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