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三 (17)
卷十三 (17)
1. 破傷風源流(痙痓)
痙痓,風寒濕熱俱有病也。痙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弓反張。二者雖各有症狀,其原則由血氣內虛,痰涎壅盛,其症則寒熱交作,絕似傷寒,但脈沉遲弦細,搖頭,露眼,噤口,手足搐搦,項強,背反張,如發癇,終日不醒為異。其因則緣傷寒雜病,汗下過多,或大發濕家、瘡家汗,產家亡血太甚,故作痓。仲景以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痓。海藏據之,亦以無汗為剛痓,有汗為柔痓。河間因以剛痓無汗為風,性勁;柔痓有汗為濕,性緩。亦可見剛柔所由分矣。剛柔既分,治法亦異。故但搐搦,強直反張而為柔痓者,不必汗(宜小續命湯去麻黃,有熱桂枝減半,冬去黃芩)。若加胸滿,腳攣急,臥不著席,齘齒而為剛痓者,急須下(宜大承氣湯)。剛柔不分者,概與解散(宜九味羌活湯,或小續命湯加生附子)。其風痰發痓(宜參歸養榮湯),痰火發痓(宜栝蔞枳實湯),均與導痰。審乎此,而痙痓之病無難矣。夫痙痓病,凡傷寒雜症皆有之,不獨破傷風濕也,特破傷風濕尤易發痙痓耳,故附於破傷風之後。
【脈法】仲景曰: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三因》曰:痙痓脈皆伏沉弦緊。《入門》曰:凡痓脈如雨濺,散出指外者立死。《回春》曰:凡痓脈弦,或沉細些,汗後欲解,脈至如蛇,弦緊尚可,伏堅傷嗟。
【痓癇相似】丹溪曰,痓與癇相似而不同,癇病身軟時蘇,痓病身強直反張,不時蘇,甚有昏冒而遂亡者。又曰:痓癇相似,但癇病為虛,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須帶補益,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參、耆、芎、歸、竹瀝之類。
【痙痓原由症治】《回春》曰:若眼牽嘴扯,手搖足戰,伸縮者,是風痰痙,若身冷、手足冷,脈沉細,名為陰痓,俱宜參歸養榮湯。身熱喘嗽生痰,脈洪數名痰火痓,用栝蔞枳實湯,不可全用風藥散氣。《入門》曰:痓病戴眼反折,瘈瘲,汗出如珠,或反張離席一掌許,小兒離席二指許者,皆死。
《直指》曰:太陽風痓之症,始則發熱,腹鳴,喘息,脈浮,次則牙緊頭搖,十指微搖,漸加項背強直,轉側不仁,甚者昏困失音,目暗直視,滑泄不禁,身腰反張,如此則十不救一。徐忠可曰:痓即痙,強直之謂也,痓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症,但治痓病,剛柔之辨,最為吃緊,故無汗為剛,有汗為柔,為辨症之要領。
夫發熱無汗惡寒,本傷寒家症,若痓而項強背直者見之,乃衛陽與腎中真陽氣本相通,今太陽經寒濕相搏,而氣侵少陰,真陽不達,故反惡寒也,寒性勁切故曰剛。發熱有汗不惡寒,本傷風而並陽明症,若痓而項強背直者見之,是太陽、陽明傷濕而兼風,非寒邪內侵之比也。風性溫和故曰柔,非止項強,而身體則軟,為柔痓也。
白話文:
「痙痓」這種病,是因為風、寒、濕、熱等各種因素引起的。所謂「痙」,是指筋脈僵硬、不柔軟;而「痓」,是指嘴巴緊閉、身體向後彎曲像弓一樣。雖然兩者症狀不同,但根本原因都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痰液阻塞,症狀表現為時冷時熱,很像傷寒,但脈象卻是沉、遲、弦、細,還會搖頭、眼睛睜大、嘴巴緊閉、手腳抽搐、脖子僵硬、背部向後彎曲,像癲癇發作一樣,整天昏迷不醒。
這種病的原因通常是傷寒或雜病,因為過度發汗或瀉下,或是濕疹、瘡瘍、產後失血過多而引起。張仲景認為,太陽病發熱卻不出汗,反而怕冷的是「剛痓」;太陽病發熱又出汗,不怕冷的則是「柔痓」。海藏也根據這個觀點,認為無汗為剛痓,有汗為柔痓。河間進一步認為,剛痓無汗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其性質較強烈;柔痓有汗是因為濕邪引起的,其性質較緩和。這樣就可以了解剛痓和柔痓的區別了。
剛痓和柔痓既然已經區分開來,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所以,只是抽搐、僵硬、身體向後彎曲的柔痓,不必發汗(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去除麻黃,有熱時桂枝減半,冬天去除黃芩);如果加上胸悶、腿部抽筋、躺不住、磨牙等剛痓症狀,就必須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無法區分剛柔,就應該用解散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九味羌活湯或小續命湯加生附子)。因為風痰引起的痙痓(可以使用參歸養榮湯),以及痰火引起的痙痓(可以使用栝蔞枳實湯),都要以化痰為主。只要了解這些,治療痙痓就不難了。
其實,痙痓這種病,在各種傷寒雜症中都有可能發生,不只是破傷風才會引起,只是破傷風更容易引起痙痓,所以將它放在破傷風之後說明。
脈象判斷
張仲景說,痙痓的脈象摸起來就像拉緊的琴弦,直直地上下跳動。《三因》說,痙痓的脈象都是沉伏、弦緊。《入門》說,凡是痙痓的脈象像雨滴四濺,散出指外的,表示病情危急。《回春》說,凡是痙痓的脈象是弦脈,或沉細一點,發汗後脈象如果緩和,可能會好轉;如果脈象像蛇一樣彎曲,是弦緊的,還可能救治;但如果是伏而堅硬的,就難以救治了。
痓和癲癇的區別
丹溪說,痙和癲癇相似卻不同,癲癇發作時身體軟弱,過一會兒就會恢復,而痙發作時身體僵硬,向後彎曲,不能馬上恢復,嚴重的會昏迷而死亡。他又說,痙和癲癇雖然相似,但癲癇屬於虛症,絕對不能當作風邪來治療而只用祛風藥,必須配合補益,通常是因為氣虛有火兼有痰,應該使用人參、黃耆、川芎、當歸、竹瀝等藥物。
痙痓的病因、症狀與治療
《回春》說,如果眼睛牽扯、嘴角歪斜、手腳顫抖、身體伸展彎曲,這是風痰引起的痙,如果身體寒冷、手腳冰冷、脈象沉細,叫做陰痙,都要使用參歸養榮湯來治療。如果身體發熱、喘氣、咳嗽、痰多、脈象洪數,叫做痰火痙,要使用栝蔞枳實湯治療,不能只用祛風藥來耗散氣。
《入門》說,痙痓發作時,如果眼睛向上翻、身體反折、抽搐、出汗如珠,或身體反弓離開床板約一掌的距離,小兒則離床板約兩指,都是危險的徵兆。
《直指》說,太陽風痓的症狀,剛開始是發熱、腹鳴、喘息、脈浮,接著牙關緊閉、頭部搖動、十指輕微顫抖,然後逐漸加重到頸背僵硬、轉動困難,嚴重的話會昏迷、失聲、眼睛看不見、直視、大小便失禁、身體向後彎曲,這種情況下十個有九個無法救治。徐忠可說,痓就是痙,是指身體僵硬,痓病一定會有頸背僵硬等症狀,但治療痓病,辨別剛痓和柔痓最重要,無汗為剛痓,有汗為柔痓,這是辨別症狀的重點。
發熱無汗又怕冷,本來是傷寒的症狀,如果同時出現痙痓和頸背僵硬,那是因為衛陽和腎中真陽的氣本來是相通的,現在太陽經受到寒濕侵襲,氣侵犯少陰,導致真陽無法到達,所以反而怕冷。寒邪的性質強烈且迅速,所以稱為剛。發熱有汗不怕冷,本來是傷風而且兼有陽明的症狀,如果同時出現痙痓和頸背僵硬,那是因為太陽、陽明受到濕邪侵襲同時又受到風邪的影響,並不是寒邪侵入體內。風邪的性質溫和,所以稱為柔。柔痓不只是頸部僵硬,身體是軟的,這就是柔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