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案211)王康候。遺患是龍相不清,陰精走泄,陰不斂陽,火升汗多,心怔神倦,治當壯水制火,斂陰涵陽。二加桂枝龍骨牡蠣湯加黃耆、蓮子、石斛、茯神。
(案212)蘇和尚女,壬午,南漳涇。溫邪內陷心包,身熱片時,神昏不語,不飲口噤,目定顴紅,四肢瘛引。詢得昨暮鼻衄,刻見是象,豈非入血之徵乎?勉擬芳香開泄,若得神蘇,再商他治。
白話文:
王康候遺患是心腎不交,精氣外泄,陰虛火旺,導致汗多心悸神疲。治療應以滋陰降火,收斂精氣為主,使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黃耆、蓮子、石斛、茯神。
蘇和尚的女兒,壬午年生,住在南漳涇。她患溫邪內陷心包,時而發熱,神志昏迷不語,不喝水,嘴巴緊閉,眼睛呆滯,面頰泛紅,四肢抽搐。據說昨天晚上她鼻出血,現在又出現這些症狀,難道是邪氣入血的徵兆嗎?暫時用芳香開泄之法治療,若能恢復神志,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法。
鮮石菖蒲(五分),薄荷(五分),白薇(一錢半),銀花(三錢),鮮生地黃(五錢),元參(二錢半),連翹(二錢),丹皮(二錢半),鎊羚羊角(一錢半),菊花(四錢),大豆卷(四錢)
溫邪內陷宮城,進芳香開泄,神清口開,能飲能語,脈數目張,肢痙亦平。惟身熱未涼,舌紅口渴,邪有轉出之機,當乘勢達之為上策。
鮮生地(五錢),薄荷(五分),連翹(一錢半,去心),豆豉(四錢),川貝母(一錢半),元參(五錢),銀花(四錢),山梔(一錢半,炒),尖犀角(三分,磨沖),白薇(一錢半),桑葉(三錢)
白話文:
石菖蒲、薄荷、白薇、銀花、生地黃、元參、連翹、丹皮、羚羊角、菊花、大豆卷,這些藥材可以幫助患者解除外邪入侵的症狀,使他們神智清醒、口能說話、能喝水,脈搏有力,肢體痙攣也平息。不過,患者體溫尚未完全下降,舌頭依然紅腫、口渴,邪氣有再度發作的可能性,應該趁機將邪氣徹底驅除才是最好的方法。
鮮生地、薄荷、連翹、豆豉、川貝母、元參、銀花、山梔、犀角、白薇、桑葉,這些藥材可以幫助患者進一步清熱解毒,降低體溫,讓患者恢復健康。
(案213)萬小金妻,陽全涇。二月中患倏寒身熱,咳嗽頭痛,脈濡,舌紅苔黃,脘痞便閉,夜分神昏。斯伏氣也。書蒿、卷、枯、貝、桑、蟬、牛、枇、翹、杏等,一劑即愈。
(案214)顧耕室,壬午,西張河涇。寒熱有汗,朝輕暮重,脘痞不飢,溲少脈濡,病累二年,濕邪猶在,清化治之。
六一散(三錢),藿香(二錢),杏仁(三錢),鬱金(一錢半),大豆卷(一錢半),青蒿(一錢半),茵陳(一錢半),荷杆(二尺,去刺),製半夏(一錢半),苡仁(三錢),佩蘭(一錢半)
白話文:
萬小金的妻子,名叫陽全涇,在二月中旬突然出現身體發寒、發熱、咳嗽、頭痛的症狀,脈象濡緩,舌頭紅、苔黃,胃脘痞悶,大便不通,夜裡神志昏迷。這是伏氣導致的。用蒿草、卷柏、枯草、貝母、桑葉、蟬蛻、牛蒡子、枇杷葉、翹搖、杏仁等藥材,一劑藥就治好了。
顧耕室,壬午年,西張河涇人。他出現寒熱交替、有汗出,早上輕微,晚上加重的症狀,胃脘痞悶、沒有食慾,小便量少,脈象濡緩,病已經持續兩年了,體內還有濕邪,用清化的方法治療。
六一散三錢、藿香二錢、杏仁三錢、鬱金一錢半、大豆卷一錢半、青蒿一錢半、茵陳一錢半、荷梗二尺(去除刺)、製半夏一錢半、苡仁三錢、佩蘭一錢半。
苦辛淡以通陽化濕,各恙去其一二,背寒足冷,肺氣不肅,痰飲支膈也。宜通為治。
杏仁(四錢),乾薑(五分),半夏(三錢),赤芍藥(一錢),防己(一錢半),五味(二分),茯苓(三錢),炙甘草(三分),桂枝(二分),竹瀝炒威靈仙(一錢)
屢投斂陰溫散,背寒足冷漸溫,痰亦稀少,舌苔未化,肺中宿邪留戀,巨陽氣不輸化,擬仲聖青龍小劑意。
白話文:
苦、辛、淡味的中藥可以通陽化濕,治好各種病症。患者背寒足冷,肺氣不肅,痰飲阻塞,需要通陽化濕來治療。
處方:杏仁四錢、乾薑五分、半夏三錢、赤芍藥一錢、防己一錢半、五味二分、茯苓三錢、炙甘草三分、桂枝二分、竹瀝炒威靈仙一錢。
患者服用藥物後,背寒足冷的症狀逐漸好轉,痰也減少,但舌苔尚未完全消退,說明肺中仍有邪氣殘留,陽氣不足以化解。考慮採用仲景的青龍小劑方進行治療。
乾薑(五分),杏仁(五錢),五味(五分),半夏(三錢),桂枝(三分),茯苓(三錢),附子(五分),白芍(一錢半),南沙參(四錢)
病去八九,依原守服,加於術七分。
(案215)唐雪岩,壬午,江家涇。始因便閉,自服通下,得便,反加咳嗽,痰黃氣穢,大便仍秘,脘間作痛,斯脾約症也。治以潤劑通腸。
蔞皮(四錢),杏仁(三錢),蓯蓉(一錢半),油歸身(一錢半),半夏(二錢),紫菀(三錢),旋覆花(二錢),枇杷葉(四錢),北沙參(三錢),茉莉花(四分),麻仁丸(四錢,煎湯送下)
白話文:
乾薑五分,杏仁五錢,五味五分,半夏三錢,桂枝三分,茯苓三錢,附子五分,白芍一錢半,南沙參四錢。病症八九成癒後,依照原方繼續服用,再加入術七分。
唐雪岩,壬午年,江家涇。患者起初便秘,自行服用通便藥後,排便順暢,反而出現咳嗽,痰液黃色帶有惡臭,大便仍然秘結,脘部疼痛,這是脾胃受損的症狀。治療方案以潤澤藥物通暢腸道。
蔞皮四錢,杏仁三錢,蓯蓉一錢半,油歸身一錢半,半夏二錢,紫菀三錢,旋覆花二錢,枇杷葉四錢,北沙參三錢,茉莉花四分,麻仁丸四錢,煎湯服用。
得便痛止,惟小腹氣升則氣促咳嗽,痰黃且韌,其氣腐腥,諒是腎不納氣之故也。肉削脈大,擬貞元意。
熟地,潞黨參,左生牡蠣,川百合,歸身,淡蓯蓉,整胡桃肉,南沙參,蓮子,紫石英
症已痊矣,培補宜峻,加生黃耆四錢。
(案216)陶靄山室,壬午,夏家橋油坊。奔走長途因於佛事,吸入暑濕兼感風邪,醫投里藥,病益加劇,不飢不食已旬余矣。曾以清泄表邪,得汗㾦布而愈。茲忽經水不期而至,眩暈大作,耳鳴不寐,作惡便難,肢冷脈弦,乃血去過多而厥陽上冒也。當柔劑和之。
白話文:
之前疼痛已經止住,但現在小腹氣往上衝,導致呼吸急促咳嗽,痰液呈黃色且黏稠,帶有腐臭味,應該是腎臟不能很好地吸納氣息所致。患者身體消瘦,脈象有力,考慮使用補腎固精的藥物。
處方:熟地、潞黨參、左生牡蠣、川百合、歸身、淡蓯蓉、整胡桃肉、南沙參、蓮子、紫石英
病情已經痊癒,現在需要進一步滋補,所以加生黃耆四錢。
(案例216)陶靄山室,壬午年,夏家橋油坊。患者因為參加佛事活動,長途奔走,吸入了暑濕之氣,又感了風寒,之前服用過一些治療表邪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已經十多天不思飲食。後來用一些清熱解表藥物,出汗後病情有所好轉。但最近突然出現經期提前,頭昏眼花,耳鳴失眠,噁心嘔吐,大便困難,手腳冰冷,脈象弦細的症狀,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陽氣上浮的緣故。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陰陽。
女貞子(三錢),夏枯花(三錢),白螺螄殼(五錢),湘蓮子(三錢),淡蓯蓉(一錢半),旋覆花(二錢),生牡蠣(七錢),金釵斛(三錢),老枇杷葉(四錢),活磁石(三錢),硃砂塊(七分,絹包),青秧(七錢)
各恙減半。加白芍三錢、甘草三分。
(案217)兵稀村朱秀章,年三十許。素有腹疾,壬午正月患喘咳上氣不眠。醫投破泄之劑,血隨痰溢,甚至成盆盈碗,咳喘更甚,抬肩擷肚,顴如塗朱,骨立若柴,溲赤便閉,胸膈悶痛,脈來細數,痰臭難聞。余曰:「此肺癰也。」予葦莖湯出入,劑至十餘而病勢屢進屢退,漸加足腫至脘,脛大如甕,其色如晶,漸至溲閉便溏,飲食復少而肺癰之患總不克除,病屬凶危。
白話文:
女貞子(三錢)、夏枯花(三錢)、白螺螄殼(五錢)、湘蓮子(三錢)、淡蓯蓉(一錢半)、旋覆花(二錢)、生牡蠣(七錢)、金釵斛(三錢)、老枇杷葉(四錢)、活磁石(三錢)、硃砂塊(七分,絹包)、青秧(七錢)。
所有藥材的劑量都減半。再加上白芍三錢、甘草三分。
兵稀村朱秀章,三十多歲。平時就有腹疾,壬午年正月患了喘咳、上氣不眠的毛病。醫生用破泄的藥劑治療,結果血隨著痰吐出來,甚至滿盆滿碗,咳嗽喘息更加嚴重,肩膀抬不起來,肚子也痛,臉頰紅得像塗了朱砂,骨頭瘦得像柴火一樣,小便赤紅,大便閉塞,胸膈悶痛,脈搏細而數,痰味難聞。我說:「這是肺癰。」我用葦莖湯治療,服藥十幾劑之後,病情時好時壞,逐漸加重,腳腫到腹部,小腿粗得像缸一樣,顏色像水晶,逐漸發展到小便閉塞、大便溏稀,食慾也越來越少,而肺癰的病症一直沒有根除,病情非常危急。
良由肺失清肅之權,腎失主水之職,則太陽之氣化不輸,聚水氾濫於上,竟成上熱下寒之症,一方豈能兼治哉?勉用上下分消之法,希挽回於十一。如法服之十五帖而康健如常。錄方如下。
治上之方,飽時煎服。
枇杷葉,射干,冬瓜子,苡米,旋覆花,杏仁,葦莖,白前,竹二青
治下之方,空心服。
牛膝炭,澤瀉,桑白皮,五加皮,加前子,茯苓,西砂仁,湖丹皮,川桂枝
白話文:
肺氣不能清肅,腎氣不能主水,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水分積聚在上半身,形成上熱下寒的病症。這種情況無法單方治療,必須用上下分消的方法,希望能挽回病情。依照方劑服用十五帖後,身體便能恢復健康。以下列出藥方:
治療上半身的方劑,飯後服用。
枇杷葉、射干、冬瓜子、苡米、旋覆花、杏仁、葦莖、白前、竹二青
治療下半身的方劑,空腹服用。
牛膝炭、澤瀉、桑白皮、五加皮、加前子、茯苓、砂仁、湖丹皮、川桂枝
(案218)徐,右,壬午。身熱有汗三候不解,不食不寐亦半月矣。足微冷,面微紅,大便溏,小便少,脈細軟,舌黑轉黃,脘痞拒按。邪戀津涸,回津泄邪主之。
稻秧(一兩),鮮石斛(三錢),桑葉(三錢),蘆根(五錢),穀芽(一兩),夏枯花(三錢),滑石(一錢半),蘭葉(三錢),麥仁(四錢),茯神(三錢),甘草(一錢)
不效,是下早結胸也。去麥、蘆,加蔞皮、半夏、知母、雪羹。
白話文:
病人姓徐,右側,壬午年出生。身體發熱,伴隨出汗,已經持續了三個時辰,一直沒有好轉,也不想吃東西,也睡不好,已經半個月了。腳微微發冷,臉微紅,大便稀軟,小便量少,脈搏細弱無力,舌頭黑而轉黃,胃脘部脹滿,按壓時有抵抗。這是邪氣停留在體內,導致津液不足,需要回補津液,才能化解邪氣。
處方:稻秧一兩、鮮石斛三錢、桑葉三錢、蘆根五錢、穀芽一兩、夏枯花三錢、滑石一錢半、蘭葉三錢、麥仁四錢、茯神三錢、甘草一錢。
如果這個方子沒有效果,可能是由於病程發展到後期,出現胸部脹滿、氣逆的症狀。需要去掉麥仁和蘆根,加入蔞皮、半夏、知母、雪羹。
(案219)嚴泰昌染坊之幼子,名春榮,年十七歲。夏間患感,請醫服藥,延至處暑,症日以革,神識時迷,連延數位皆云不治。危危之際,始遣人邀余診視,以決行期之早晚,並非有求治之心也。診時病家一一述曰:初起微寒身熱,汗多不解,延至近日神昏如醉,揚手擲足,口噤目直,以筷啟牙視苔灰色。曰:暑熱入營也,生機僅存一線,其在芳香由營透衛乎。
即以牛黃清心丸用銀、翹、元、薄等煎湯調灌。子刻神清,口開能語,食粥一碗;至辰時微寒復熱,身僵如屍,改投清化,展轉樞機;申刻汗出,胸腹白㾦如聚米,至酉初神清。詰旦復診,肢末形寒,少傾復熱而神氣尚清,知其欲作瘧疾也。劑以薇、元、二母、枇、蒿等。明日日中復厥,厥勢較前減半,僅有三時,是間日之重瘧,俗所云「大小班」也。
白話文:
嚴泰昌染坊幼子春榮之病案
(案219)嚴泰昌染坊的幼子,名叫春榮,年方十七歲。夏日裡染上了風寒,請大夫看病吃藥,拖延至處暑時節,病情日益加重,神智時而迷糊,連續找了好幾個醫生都說無救。眼看著情況危急,才派人請我來診斷,只不過是想確定一下離世的時間早晚,並非抱著想要治好的期望。
我診脈時,家屬一一敘述病情:起初只是輕微的寒熱,伴隨著大量的汗出,卻止不住。到了近日,神志昏迷,如同醉酒一般,手腳胡亂揮舞,口緊閉、眼睛直視,用筷子撬開牙齒看舌苔,發現是灰色的。
我診斷道:「這是暑熱侵入營氣,導致生機僅剩一线,其關鍵在於能否藉由芳香藥物將營氣透達衛氣。」
當下便開了牛黃清心丸,並以銀花、連翹、生地、薄荷等藥煎湯,調和藥丸灌服。子時(晚上十一點至一點)病人神志清醒,能開口說話,喝了一碗粥。到了辰時(早上七點至九點)又出現輕微的寒熱,身體僵硬如同屍體一般,便改用清熱化濕的藥物,調和臟腑機能。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開始出汗,胸腹出現白色痰液,如同米粒般。到了酉初(下午五點至七點)神志又恢復清醒。
第二天早晨再次診斷,發現四肢末端發寒,一會兒又發熱,但神志尚且清楚,判斷是將要發瘧疾。便開了薇甘菊、生地、二母、枇杷葉、艾蒿等藥物。
第二天中午,病人再次昏厥,但昏厥程度比前一次減輕了一半,只持續了三個時辰,這是間日瘧,也就是俗稱的「大小班」瘧疾。
其邪欲出不出,與正相爭,故而身僵如屍,用鱉甲、天蟲、蟬衣、露水加入前方,一劑熱輕,次日不厥;增何人飲,三劑瘧定。是症之危險,良由初病失於清解,致暑邪蒙閉三焦,走竄經絡。
初夏至於處暑,日月遙隔,其中謬藥頗多;並有北門世醫盛竹峰,名聲習習,延請維難,案云舌灰齒枯,津液乾涸,而用蘇、樸、半、陳之香燥,不知作何解說?余也見淺,安敢妄斷一詞!
(案220)邵,左。前方清泄,灼熱更為寒熱,咳嗽減,痰不上湧,脅痛止,耳管腫疼,脈數弦,舌乾光,略能進谷。溫邪內熾劫津,刻有轉出之象,仍用清泄救津。
白話文:
病邪想要發散卻又發散不出來,與正氣相互爭鬥,所以病人身體僵硬如屍體。使用鱉甲、天蟲、蟬衣、露水加入前方藥方,第一劑藥效溫和輕微,第二天就不再發燒;再加入何人飲,三劑藥後瘧疾就痊癒了。這種病症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一開始生病時沒有及時清熱解毒,導致暑邪蒙蔽三焦,在經絡中竄行。
初夏到處暑,這段時間陽氣漸消,陰氣漸長,藥物運用要特別謹慎。市面上有些謬誤的藥方,甚至連有名望的醫生也開錯藥。像北門的名醫盛竹峰,醫術名聲很大,經常被邀請為難治之症看診。有記載說他曾經遇到一個病人,舌頭灰白、牙齒枯燥、津液乾涸,卻用蘇葉、桑白皮、半夏、陳皮這些辛燥的藥物,實在令人不解。我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
這個病例中,患者左側身體疼痛。前面的清泄藥方使用後,灼熱感加重,出現寒熱交替、咳嗽減少、痰液不上湧、脅肋疼痛消失、耳道腫痛,脈搏數而弦,舌頭乾燥光滑,略微可以進食。這是由於溫邪內熱消耗津液,已經有了轉向外出的跡象,所以仍然用清泄藥方來救治津液。
牛蒡子(四錢),桑葉(四錢),杏仁(三錢),生穀芽(一兩),鮮沙參(三錢),菊花(四錢),川貝(二錢),鮮石斛(四錢),枇杷葉(五錢),青蒿(三錢),薄荷(六分),葦根(五錢)
(案221)溧水人杜得喜室,壬午。夏初患感,舌白胸痞,楊醫投黑膏、芩、甘、玉樞丹,二劑,病不增減;更用小承氣、檳、青、葛、連等,病不增減。李醫用膝、歸、楂、延、旋、赭,病不增減。鄭醫用斛、決、沉、鉤、芍、藿,二劑,病不增減;更投檳、樸、枳、半、烏、元、歸、延,病增不減。李醫復進地、羚、參、斛、芍、歸、荷葉、荊芥,病增不減。
白話文:
溧水人杜得喜的妻子在壬午年夏天初期患病,舌苔白厚,胸闷不适。杨医生开具了黑膏、黄芩、甘草、玉枢丹等药,服用两剂,病情没有变化;又换用小承气汤、槟榔、青皮、葛根、连翘等药,病情依然没有变化。李医生使用膝下、当归、山楂、延胡索、旋覆花、赭石等药,病情依然没有变化。郑医生用石斛、决明子、沉香、钩藤、芍药、藿香等药,服用两剂,病情没有变化;又改用槟榔、白术、枳实、半夏、乌梅、元胡、当归、延胡索等药,病情反而加重,没有减轻。李医生再次用生地、羚羊角、人参、石斛、芍药、当归、荷叶、荆芥等药,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昆太之醫望皆卻走,淹至秋初,靜待厥危。其親友曰:此等怪症,何不延錢氏以決其生死?始來敦請。諸人以謂盡其人事,余亦不料其有可生之理。診其脈數,口苦,兩耳無聞,舌苔薄黃,神清語朗,年壽明潤,身熱有汗,時盛時衰。診畢笑曰:「暑濕欲化,瘧之輕症焉。
何至張皇失措?」閱前服諸方,猛浪之藥,隨筆亂書,所謂「人不死於病而反死於醫」,信有之矣。授以枯、半、蟬、菊、銀、桑、碧、藿、薔、枇,六劑而白㾦布,咳嗽寒熱,知飢思食,是愈徵也。加銀柴胡、川石斛,寒熱亦除,納食大增,用何人飲調理半月而肢節尚未強健,再投十全大補湯而復原。
白話文:
昆太的醫生都束手無策,眼看着病況越來越嚴重,一直拖到秋初,只能靜觀其變。病人的親友說:「這種怪病,為何不請錢大夫來看看,斷定生死?」於是便來懇切地邀請。眾人認為已經盡心盡力了,我也沒有想到他還有活命的希望。診脈發現脈搏跳動頻率快,患者口苦,兩耳失聰,舌苔薄黃,神志清醒,言語流暢,容光煥發,身體發熱並伴有汗出,時而嚴重時而減輕。診畢我笑着說:「暑濕欲化,這是瘧疾的輕症而已,何至於如此慌張失措?」
查看他之前服用的藥方,都是一些猛烈的藥物,隨便亂寫的,所謂「人不死於病而反死於醫」,果然如此!我開了六劑藥,藥方中包含枯草、半夏、蟬蛻、菊花、銀花、桑葉、碧玉散、藿香、薔薇等藥材,服藥後白痰消退,咳嗽、發熱症状消失,患者有了飢餓感,想吃東西,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後來又加入銀柴胡和川石斛,寒熱症状完全消除,食慾大增,用何人飲調理了半個月,但肢體還沒有完全恢復,於是再服用十全大補湯,最終完全康復。
(案222)周世泰,年約五旬余,壬午七月。勞力太過,寒熱日作,喘咳不爽。金醫連進消導溫散,寒熱轉為灼熱,喘咳痰湧如潮,暈厥,頻頻便泄,無汗頭痛,脅痛口苦,苔黃。余診脈右部洪滑而上溢,痰湧從胃氾濫可知。按其脘間板痛,詢得食麵二碗;而灼熱無汗乃暑邪誤溫之故。
決其為食滯中焦,中不運而痰上溢,肺氣不降,則伏暑不化也。劑以杏、枇、旋、射、六一、卷、薄、蜇、蒿、半夏等,汗出而病不增減,加菔、枳、菖、斛,一劑痰降,二劑疹布,三劑思食安寐,改予理胃疏脾而愈。
(案223)壬午八月中旬,有夏家河西沙家村平二觀,年六十一歲,入水受寒,即起形寒身熱,汗滴全無,宿疝脹大,嘔利交作。顧竹香投溫燥品,即時神狂亂語,舌白化灰。明日延余診視,狂語轉為默默,灰苔刮之有聲,呃逆連連不斷,大便自遺不知,大汗出而肢肢漸冷,胸腹熱熾,氣促喘咳,脘間拒按,脈來右大。症造極中之極,恐非人力能回。
白話文:
案222:
**周世泰,約莫五十多歲,壬午年七月。因過度勞累,出現反覆發熱、喘咳不適。**金醫(指西醫)用消導溫散的藥物治療,反而加重病情,導致發熱更加猛烈,喘咳痰多如潮水般湧出,甚至昏厥,頻繁腹瀉,無汗頭痛,脅肋疼痛口苦,舌苔發黃。我診脈發現右邊脈搏洪大滑利,且向外溢出,痰從胃部上湧,可知是脾胃不和導致痰濕上逆。**仔細觀察病人腹部,發現脘腹疼痛,詢問得知他吃了兩碗麵條。**而他發熱無汗,則是暑邪誤以溫熱之品導致的。
**判斷這是食積中焦,脾胃運化不暢導致痰濕上逆,肺氣不能下降,所以暑邪不能消散。**於是,我用杏仁、枇杷葉、旋覆花、射干、六一散、卷柏、薄荷、蜇蟲、艾蒿、半夏等藥物治療,患者出汗,但病情沒有明顯好轉。**之後,我加入山藥、枳實、菖蒲、天花粉,一劑藥後痰液下降,兩劑藥後疹子消退,三劑藥後病人想要吃東西,能安穩睡覺,**於是改用理氣健脾的藥物治療,最終痊癒。
案223:
**壬午年八月十五日左右,夏家河西沙家村的平二觀,六十一歲,因入水受寒,立刻出現畏寒發熱、無汗、腹痛脹大、嘔吐腹瀉等症狀。**顧竹香醫生給他用了溫燥的藥物,結果病人立刻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舌苔變白發灰。第二天,他請我診治,病人已經不再胡言亂語,而是沉默不語,灰色的舌苔刮之有聲,不停地打嗝,大小便失禁,出汗但四肢漸漸冰冷,胸腹部發熱,氣喘咳嗽,腹部拒按,右邊脈搏有力。病情極為嚴重,恐怕人力無法回天。
病家哀語求救,憫而思之。立案云:此乃寒邪外包,伏暑隨發,溫燥誤服,津枯邪陷,氣機鬱結,痰阻清陽。病深勢急,重劑難商有愈之方,其惟輕展乎。方以枇、茅、旋、射、茹、貝、菖、沙、蜇、桑、蒡、蒿之類,一劑神清思食,再劑呃逆減半。復診苔色中灰有澤,身熱涼而安寐,加葦、斛、稻葉,去茅、菖,三劑愈。
(案224)陳,女,壬午五月初十,常熟。病中經來未暢,身熱旬余不解,咳嗆喘促,大便瀉泄,鼻血成流,六脈沉細,舌裂無苔,音啞不食,兩足腫痛。症雖龐雜,不出肺熱失其治節、熱迫血室二端。勉擬肅肺涼血應之。
枇杷葉(一兩),葦根(一兩),犀角(五分),川石斛(七錢),山茶花(一錢),竹茹(七錢),元參(五錢),鮮沙參(七錢),糯秧(三兩),甘草(一錢半)
白話文:
病人痛苦地求救,我感到同情,就診斷分析:這是寒邪入侵,暑熱趁機發作,誤服溫燥藥物,導致津液枯竭,邪氣深入,氣機鬱結,痰濁阻礙清陽之氣。病況嚴重,需要緊急治療,重藥難以奏效,只能用輕緩的藥方。就以枇杷葉、茅根、旋覆花、射干、竹茹、貝母、菖蒲、沙參、海蜇、桑葉、蒼耳、艾蒿等藥材,一劑就能讓病人神清氣爽,想吃飯;再服一劑,呃逆就會減半。複診時,病人舌苔呈灰白色,有光澤,身體發熱但感覺涼爽,睡眠安穩,就加了蘆根、石斛、稻葉,去掉茅根和菖蒲,三劑藥後就痊癒了。
(案例224)陳姓女子,壬午年五月初十,常熟人。病中月經不暢,發熱十多天不退,咳嗽喘不過氣,大便瀉泄,流鼻血,脈象沉細,舌頭開裂無苔,聲音嘶啞,不能進食,雙腳腫痛。症狀雖然繁雜,但歸根結底是肺熱失於調節,熱氣逼迫血室造成的。我擬定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方。
藥方:枇杷葉(一兩)、蘆根(一兩)、犀角(五分)、川石斛(七錢)、山茶花(一錢)、竹茹(七錢)、元參(五錢)、鮮沙參(七錢)、糯秧(三兩)、甘草(一錢半)。
(案225)範晉夫女。跌水而起寒熱,顧醫進辛溫泄表,得汗而愈。愈不十日復熱無寒,終日不解,神迷喘促,經水適來,舌苔時有時無,質色鮮紅,是伏暑也。連劑銀翹輕透,白疹始布,神識始清,改用薄味調養而愈。愈後復瘧,作復病治,果效。同時有楊松橋妹與此相仿,以法治之,漸有疹布化瘧之狀。
因食酸物斂邪,淹纏至月餘方愈。蓋伏暑症也,其邪從內而外,不可作時邪感冒治也。
(案226)陶季良,壬午九月初五,宋家涇。進甘露飲,寒熱涼,咳嗽減,口糜舌碎漸斂,垢膩黃苔亦化。昨因動怒,咳嗽復加,左關脈大,邪未化淨,復來肝逆,前方佐以疏肝。
白話文:
範晉夫的女兒跌落水中後,出現寒熱症狀,醫生給她用辛溫藥物發汗,症狀便好轉了。但不到十天,她又發熱,沒有寒意,整天都退不了熱,神志不清,呼吸急促,月經剛好來,舌苔時有時無,舌質鮮紅,這是中暑的症狀。醫生連續用銀翹散清熱解毒,她開始出白疹,神志也逐漸清醒,之後改用清淡藥物調養,終於痊癒。痊癒後又發瘧疾,用治療復發疾病的藥物,效果很好。同時,楊松橋的妹妹也出現了類似症狀,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也漸漸出現疹子,轉化為瘧疾。
因為吃了酸性食物,導致寒邪內斂,拖延了月餘才痊癒。這是中暑,邪氣由內而外,不能用治療普通感冒的方法。
陶季良,壬午年九月初五,在宋家涇,服用了甘露飲後,寒熱症狀減輕,咳嗽也減輕,口糜舌碎逐漸消退,厚膩黃苔也化掉了。昨天因為生氣,咳嗽又加重了,左關脈跳動有力,邪氣還沒完全消散,又犯了肝逆,所以這次治療要加入疏肝的藥物。
黃芩,茵陳,枇杷葉,川石斛,碧玉散,川貝母,桑葉,葦根,旋覆花,生香附,燈心
(案227)居老虎,壬午。瘧後腹膨,溲少足腫,納食運遲,關脈弦,作脾虛積濕治,僅退足腫,再佐理氣,宜有效矣。
黨參,陳皮,藿梗,旋覆,茯苓,木香,砂仁,蘇梗,半夏,香附,佛手,荷梗,腹皮,蠶矢,灶土,蔥須,穀芽
十帖愈。
白話文:
黃芩、茵陳、枇杷葉、川石斛、碧玉散、川貝母、桑葉、葦根、旋覆花、生香附、燈心。患者在壬午年,虎年,患瘧疾後腹部膨脹,小便量少,雙腳腫脹,食慾不振,關脈弦緊。診斷為脾虛積濕,僅退腫,再佐以理氣藥物,應該有效。
處方:黨參、陳皮、藿梗、旋覆、茯苓、木香、砂仁、蘇梗、半夏、香附、佛手、荷梗、腹皮、蠶矢、灶土、蔥須、穀芽。
服用十帖藥後痊癒。
(案228)劉讓三,東張。身熱少汗,作惡微咳,口渴味甜,頭痛便結,溲赤胸悶,脈左大右濡,舌膩苔黃。暑風內襲,肺胃不降,擬清泄治。
枇杷葉(一兩,炒),桑葉(四錢),忍冬藤(四錢),金斛(一錢半),夏枯草(四錢),豆卷(三錢),製半夏(七分),荷梗(二尺),碧玉散(二錢),蟬衣(七分),瓜蔞皮(一錢半),竹茹(二錢半)
(案229)沈耕齋,壬午,山橋。飲邪支肺,咳喘臥甚,三月不止,便難溲赤,脈弦滑,舌白厚。本當溫化,時在夏令,權用清降。
白話文:
劉讓三,住在東張,身體發熱但汗出不多,覺得惡心,輕微咳嗽,口渴且感到甜味,頭痛並便秘,小便赤色,胸悶,脈象左邊有力,右邊濡弱,舌頭上布滿厚厚的黃色苔。這是暑熱之風入侵體內,導致肺胃氣機不降,應該採用清熱泄火的方法治療。
處方:枇杷葉(一兩,炒過),桑葉(四錢),忍冬藤(四錢),金斛(一錢半),夏枯草(四錢),豆卷(三錢),製半夏(七分),荷梗(二尺),碧玉散(二錢),蟬衣(七分),瓜蔞皮(一錢半),竹茹(二錢半)。
沈耕齋,壬午年出生,住在山橋。他因受寒邪侵犯而導致肺氣不足,出現咳嗽喘息,臥床不起,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大便困難,小便赤色,脈象弦滑,舌苔白厚。按照病情本應該溫化寒邪,但現在正值夏季,因此暫時採用清熱降火的方法治療。
杏仁,冬瓜子,橘皮,蛤殼,紫菀,旋覆花,宋夏,射干,白前,枇杷葉,茯苓
改加桂枝,痊愈。
(案230)周女,阜涇。類瘧,多食酸甘,陰部腫痛,經水不至作邪。彼酸斂瘀阻肝絡,治用辛開法。
姜衣,金鈴子(薑汁炒),延胡,燈心,青蒿,淮牛膝(薑汁炒),豆卷,半夏,五靈脂,澤蘭
改加歸、附、青、丹,即愈。
(案231)周阿弟,斜塘。瘧後足痿,濕熱不攘也。
白話文:
杏仁、冬瓜子、橘皮、蛤殼、紫菀、旋覆花、宋夏、射干、白前、枇杷葉、茯苓,加了桂枝後,病就痊癒了。
周姓女子,住在阜涇,症狀像瘧疾,愛吃酸甜的食物,陰部腫痛,月經也不來,這是因為酸性收斂,瘀血阻塞肝經絡造成的。治療要用辛辣開通的方法。
薑衣、金鈴子(用薑汁炒)、延胡、燈心、青蒿、淮牛膝(用薑汁炒)、豆卷、半夏、五靈脂、澤蘭,加了歸、附、青、丹,病就好了。
周姓男子,住在斜塘,瘧疾之後腳痿,這是因為濕熱沒有去除。
川石斛(三錢),苡仁(七錢),桑葉(三錢),桑枝(一兩),三妙丸(三錢),忍冬藤(七錢),豆卷(四錢),半夏(一錢半),五加皮(五錢),茵陳(三錢),杏二(三錢)
痿能行矣。去半、杏,加杜仲、絲瓜絡。
(案232)周元茂子文淵,大通橋。八月上旬患身熱,朝輕夜重,汗多肢冷,頭痛胸痞,溲赤莖痛,苔糙,咳嗽。濕邪化熱,久困三焦。用苡、滑、藿、半、杏、桑、樸、佩、茵、枇、茭根等,減其大半;加連、射,再三劑而痊。
白話文:
川石斛三錢,薏仁七錢,桑葉三錢,桑枝一兩,三妙丸三錢,忍冬藤七錢,豆卷四錢,半夏一錢半,五加皮五錢,茵陳三錢,杏仁三錢。
腿腳無力可以行走。去掉一半的半夏和杏仁,加入杜仲和絲瓜絡。
(案232)周元茂子文淵,住大通橋。八月上旬患身體發熱,早上輕微晚上加重,出汗多四肢冰冷,頭疼胸悶,小便赤紅莖部疼痛,舌苔粗糙,咳嗽。濕邪化熱,長期困擾三焦。用薏苡仁、滑石、藿香、半夏、杏仁、桑葉、樸硝、佩蘭、茵陳、枇杷葉、茭白根等藥,減少一半的劑量;加入連翹和射干,服用三劑後痊癒。
(案233)龐,右,秋月,網船。產後瘀少,感受風寒,發寒熱。
香附,豆卷,當歸,益母草,蘇梗,澤蘭,紅花,荊芥,延胡,菊花
(案234)徐星枚。嘔血,進繆氏法而止,用申氏法善後。今因小勞,血復上溢,擬和絡佐以清養。
絲瓜絡,旋覆花,新絳,竹茹,女貞子,川石斛,茯神,三七(研沖),側柏炭,山茶花(炒炭),元參,藕節
白話文:
案233:龐姓女子,右手,秋季,網船上。產後瘀血少,感受風寒,發寒熱。藥方:香附、豆卷、當歸、益母草、蘇梗、澤蘭、紅花、荊芥、延胡、菊花。
案234:徐星枚。嘔血,用繆氏法止住,用申氏法善後。今因小勞,血又上溢,擬用和絡藥物佐以清養。藥方:絲瓜絡、旋覆花、新絳、竹茹、女貞子、川石斛、茯神、三七(研沖)、側柏炭、山茶花(炒炭)、元參、藕節。
(案235)孔範,壬午八月,錦毛村。跌傷絡瘀,咳嗽脅痛,痰帶紫血,脈大舌紅。久不愈,當搜逐。
桃仁,冬瓜子,新絳(炒炭),竹茹,杏仁,絲瓜絡,三七(研,沖),苡仁,旋覆花,白前
(案236)徐,左,寒熱有汗,咳嗽痰逆帶血,頭痛脅痛,神迷,脈洪弦數,舌乾苔黃,伏邪夾痰,肺胃不降也。
青蒿,旋覆花,杏仁,枇杷葉,桑葉,川貝母,青黛,冬瓜子,豆卷,石菖蒲,竹茹
得效,去蒿,加夏枯草、川石斛。
(案237)陳,左,秋月,泉鳴塘。伏氣復感風邪,咳嗽寒熱,久則熱蘊肺胃,自汗面赤,舌紅苔黃。
白話文:
孔範,壬午年八月,錦毛村。跌傷導致血脈瘀滯,咳嗽伴隨肋骨疼痛,痰液帶有紫血,脈象洪大舌頭紅。久治不愈,應該用藥物搜逐瘀血。
徐姓患者,左側身體,寒熱交替伴有汗出,咳嗽痰多逆流且帶血,頭痛肋骨疼痛,神志不清,脈象洪大弦數,舌苔乾燥發黃,屬於伏邪夾痰,肺胃氣機不降。
陳姓患者,左側身體,秋季,泉鳴塘。伏邪復感風邪,咳嗽伴隨寒熱,久而久之熱邪蘊積於肺胃,自汗面紅,舌頭紅苔黃。
川石斛,杏仁,蛤殼,黃芩,川貝母,苡仁,竹茹,桑葉,冬瓜子,旋覆花
二劑愈。
(案238)周器之,壬午,蓬萊鎮。七月尾下痢,已而二便不行,擬用木通、川柏、草梢、川楝子、冬瓜皮、金石斛、淡竹葉、鬱金、紫菀、燈心等,即通。
(案239)羅少耕內,壬午,蓬萊鎮。素有痰疾,壬午秋月瘧後傷風,日晚寒熱,咳嗽氣喘,痰稠,突然胸悶神昏,默默不語,目翳而閉,面如沃丹。作痰阻氣機,肺氣不宜治,用枇、蔞、旋、芩之類,一劑吐出稠痰盆許,胸舒神清,目張翳退。停藥二日,諸症復作,診得脈形左弦右滑,頭痛無汗,詢得換衣而復,不無風邪外閉之因。
白話文:
川石斛、杏仁、蛤殼、黃芩、川貝母、苡仁、竹茹、桑葉、冬瓜子、旋覆花,兩劑藥就治好了。
(案例 238)周器之,壬午年,蓬萊鎮。七月底痢疾,後來大小便都排不出來,準備用木通、川柏、草梢、川楝子、冬瓜皮、金石斛、淡竹葉、鬱金、紫菀、燈心等藥,就通了。
(案例 239)羅少耕,壬午年,蓬萊鎮。平時就有痰疾,壬午年秋天瘧疾後又傷風,晚上寒熱交替,咳嗽氣喘,痰粘稠,突然胸悶神智不清,不說話,眼睛模糊閉合,面色像洗過的泥土一樣。這是痰阻礙氣機,肺氣不暢導致的,用枇杷葉、蔞仁、旋覆花、黃芩等藥,一劑藥就吐出很多稠痰,胸部舒暢,神智清醒,眼睛張開,翳膜退去。停藥兩天,症狀又復發,診脈發現左邊脈弦,右邊脈滑,頭痛無汗,詢問得知換衣服之後才復發,很可能是外感風寒,導致氣機閉塞。
即以前方加蒡、前、半夏,汗出而神清喘定;咳復作,痰出難,用冬瓜子、紫菀、白前、杏仁、橘皮、竹茹,一劑知,二劑已。
(案240)楊,幼。初起寒熱,陡然痙厥,五六時不蘇,熱如熾炭,胸前尤甚。此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勉擬芳香以開內竅。
至寶丹(一粒,調入),連翹(一錢半),羚羊角(二錢半),青蒿(一錢半),石菖蒲(七分),桑葉(三錢),桑枝(五錢),碧玉散(三錢),竹心(廿枝),廣鬱金(一錢半),薄荷(六分),竹二青(一錢半)
(案241)周,右。病中經到,熱湊血室,神昏夜重,身熱無汗,口苦而渴,胸煩氣喘,鼻煤而扇。伏氣所致,症非輕淺。勉擬清透為治,得汗再商他法。
白話文:
先前用藥方加上牛蒡、前胡、半夏,患者就開始出汗,神志清醒,呼吸平穩。如果咳嗽再次發作,痰難以咳出,就用冬瓜子、紫菀、白前、杏仁、橘皮、竹茹,一劑藥就能見效,兩劑藥就痊癒了。
楊姓病人,年幼。一開始就發燒發冷,突然抽搐,五六個時辰都昏迷不醒,全身發熱像燒著的炭火一樣,胸前尤其嚴重。這就叫做熱邪深入,所以昏厥也深。勉力用芳香之品來開通內部竅道。
用至寶丹一粒,調和服用,再加上連翹一錢半,羚羊角二錢半,青蒿一錢半,石菖蒲七分,桑葉三錢,桑枝五錢,碧玉散三錢,竹心二十枝,廣鬱金一錢半,薄荷六分,竹二青一錢半。
周姓病人,女性。病中恰逢月經來潮,熱邪聚集在血室,神志昏沉,晚上尤其嚴重,身體發熱卻不出汗,口苦口渴,胸悶氣喘,鼻子乾燥發黑。這是伏氣所致,病情並不輕微。勉力用清涼透邪的方法來治療,等到出汗之後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青蒿(三錢),鬱金(一錢半),豆卷(三錢),丹皮(一錢半),薄荷(五分),碧玉散(三錢),銀花(三錢),枇杷葉(三錢),川貝(二錢),牛蒡子(二錢),桑葉(三錢),薔薇露(一兩半)
(案242)姚裕坤子。秋季伏暑化瘧,瘧止而邪尚未清,太陰受侮,先目胞浮腫,隨增腹脹如鼓,青筋滿絆,二便漸艱,身熱少汗,白疹隱隱,左脅作痛,寒熱復來。疏方以豆卷、藿香、大腹、杏、樸、枇、枳、蒿、蔞、冬瓜、苡米、姜衣、荷梗、旋覆、川楝、碧玉、忍冬、半夏、香附、穀芽等出入為方,十劑而瘳。
白話文:
姚裕坤的兒子在秋季伏暑之後,雖然瘧疾止住了,但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太陰受損,首先出現眼皮浮腫,隨後腹脹如鼓,青筋滿布,大小便越來越困難,身體發熱但汗出很少,皮膚上隱約出現白疹,左脅疼痛,寒熱反复發作。醫生開了藥方,以豆卷、藿香、大腹皮、杏仁、樸硝、枇杷葉、枳實、青蒿、蔞仁、冬瓜、薏苡仁、姜皮、荷梗、旋覆花、川楝子、碧玉散、金銀花、半夏、香附、穀芽等藥物加減配伍,服用十劑藥後病就好了。
(案243)陸錫,壬午七月,橫瀝橋。育陰和陽,血止咳減,飲食漸加,惟心悸頭眩耳鳴,肛瘍未斂,乃營陰不足耳。擬王宇泰法治之,難免勞怯,奈何?
棗仁(一錢半),生牡蠣(五錢),穀芽(一兩),南沙參(三錢),蓮子(一兩),地骨皮(二錢半),竹茹(三錢),夜交藤(三錢),茯神(三錢),桑白皮(一錢半),冬瓜子(四錢)
屢進王氏法,咳嗽大減,心悸稍定,乃佳兆也。再擬原方參兩儀法,去竹茹,加洋參、直地。
(案224)錢,左,三橋。吐血盈盆,交節遇勞則發,面色黃而帶青,脘痛脈細便溏。昔人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茲宗其法,然難速功。
白話文:
案243:陸錫,壬午七月,橫瀝橋
病情: 陸錫先生,在壬午年七月,於橫瀝橋患病。患者原本陰虛陽亢,經治療後,血止咳嗽減輕,飲食逐漸恢復,但仍然心悸、頭暈、耳鳴,肛門潰瘍未癒合。
病因分析: 這些症狀表明患者營陰不足。
治療方案: 擬采用王宇泰先生的治療方法,但患者體弱,恐難承受,不知如何是好?
處方:
- 棗仁:一錢半
- 生牡蠣:五錢
- 穀芽:一兩
- 南沙參:三錢
- 蓮子:一兩
- 地骨皮:二錢半
- 竹茹:三錢
- 夜交藤:三錢
- 茯神:三錢
- 桑白皮:一錢半
- 冬瓜子:四錢
治療效果:
多次服用王氏方劑後,咳嗽明顯減輕,心悸也略微減緩,可謂良好兆頭。
調整方案: 擬在原方基礎上參照兩儀法,去除竹茹,添加西洋參和直地。
案224:錢氏,左,三橋
病情: 錢氏,左邊,住三橋。患者吐血如盆,每逢節氣變換或勞累時發作,面色黃而帶青,脘腹疼痛,脈細,大便溏泄。
病因分析: 患者血病,以往血病常以胃藥治療見效,但此案效果難以立竿見影。
治療方針: 此案應效仿古人以胃藥治療血病的經驗,但治療過程可能較為緩慢。
金石斛(二錢),宋半夏(一錢),苡米(四錢),黃土(一兩),山茶花(四分,炒炭),旋覆花(一錢半),茯神(三錢),絲瓜絡(三錢),生香附(七分),穀芽(七錢)
又用歸脾湯收功。
(案245)邊屏成,壬午十月初一日,蘇家。正在種年,伏氣晚發,疹出即隱,灼熱無汗,時覺肢末形寒,神迷譫語,呼之即清,胸悶氣喘,大便溏薄,舌色乾黑,由根至尖邊質紅鮮,齒枯黑,唇燥裂,口渴,脈弦細。審症情是伏氣內陷,營衛交病,胃津欲竭,太陰氣化失司。
其大便時泄者,肺與大腸相表裡,亦由熱迫下泄耳。病情叵測,棘手之至,勉擬救津泄邪,邪能外達,或疹或痢或瘧則幸甚。
白話文:
金石斛兩錢,宋半夏一錢,苡米四錢,黃土一兩,山茶花四分(炒炭),旋覆花一錢半,茯神三錢,絲瓜絡三錢,生香附七分,穀芽七錢。
再用歸脾湯收尾。
(病例245)邊屏成,壬午年十月初一日,蘇家。正逢種年,暑熱遲發,疹子一出來就隱沒,全身發熱卻不流汗,時不時感覺肢體末端發涼,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呼叫他時卻又恢復清醒,胸口悶悶的,呼吸急促,大便稀薄,舌頭乾燥發黑,從舌根到舌尖邊緣都呈紅色,牙齒乾枯發黑,嘴唇乾燥裂開,口渴,脈象弦細。根據症狀判斷,是暑熱內陷,營氣和衛氣同時生病,胃液快要耗盡,太陰之氣的運化功能失調。
他大便經常稀泄,是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也是由於熱氣逼迫向下導致的。病情難以預測,非常棘手,只能盡力用藥來補充津液,排除邪氣,如果邪氣能外達,或者出疹子,或者拉肚子,或者發瘧疾,都算是好兆頭。
鮮石斛(八錢),枇杷葉(一兩),黑豆卷(五錢),忍冬藤(五錢),川貝(四錢),薄荷(七分),綠豆衣(三錢),二生稻(一兩),射干(五分),元參(四錢),嫩白薇(一錢半),鮮桑葉(五錢),蟬衣(七分),竹茹(三錢)
救津泄邪,汗出兩身,疹㾦層布,日間熱勢漸淡,夜來其熱益甚,寐醒神躁似昏,小溲雖通色赤,大便未泄,渴不引飲,微咳痰黏味,唇焦齒板黑,苔稍退,症是伏氣晚發,內陷營分,刻有外達之機,當乘其勢而達之,最為上策,第救津清營仍不可少耳。蓋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焉。
白話文:
鮮石斛八錢、枇杷葉一兩、黑豆卷五錢、忍冬藤五錢、川貝四錢、薄荷七分、綠豆衣三錢、二生稻一兩、射干五分、元參四錢、嫩白薇一錢半、鮮桑葉五錢、蟬衣七分、竹茹三錢。
患者體內津液虧損,邪氣外泄,汗出不止,疹子遍佈全身。白天熱勢逐漸減退,晚上熱度反而加重,睡醒後神志煩躁,像是昏昏沉沉的。小便雖然通暢,但顏色發紅,大便尚未通暢,口渴卻不想喝水。輕微咳嗽,痰液黏稠,帶有苦味。嘴唇乾燥,牙齒發黑,舌苔略有退去。這應該是伏氣晚發,邪氣侵犯營分,有向外發散的趨勢,應該趁勢驅邪,才是最佳方案。但救治津液、清熱解毒仍然不可缺少。治療外感疾病如同打仗,貴在神速,早一天平息,就能少受一天的痛苦。
鮮石斛(八錢),綠豆皮(三錢),射干(三分),元參(五錢),枇杷葉(一兩),大豆卷(五錢),白薇(三錢),姜衣(三分),二生稻(二兩),川貝母(三錢),鱉甲(五錢),薄荷(八分),葦根(四錢),桑葉(三錢),桑枝(五錢),蟬衣(一錢半)
氣血雙清,初進得汗,症減大半,又因不任煩熱,揭去布衣,汗即止而熱轉熾,咳嗽痰韌,復有神迷,胸煩口渴頭疼,耳邊脹痛,黑苔漸退,數脈漸平。伏邪不能外達,煉液成痰,原方參以滌痰為治,調攝得宜,庶無反復。
鮮石斛(八錢),川貝(三錢),薄荷(八分),旋覆花(二錢),牛蒡子(三錢),桑葉(三錢),竹黃(一錢半),冬瓜子(四錢),枇杷葉(一兩),元參(四錢),竹茹(三錢),二生稻(二兩)
白話文:
醫師開了石斛、綠豆皮、射干、元參、枇杷葉、大豆卷、白薇、姜衣、二生稻、川貝母、鱉甲、薄荷、葦根、桑葉、桑枝、蟬衣等藥材,幫助病人清熱解毒,一開始出汗後症狀減輕很多。但病人因為耐不住熱,掀開衣服後,汗就止住了,熱症反而加重,咳嗽痰粘,還出現神志不清,胸悶口渴頭疼,耳鳴等症狀,舌苔變黑,脈搏也趨於平穩。病邪無法完全排出,轉化為痰,醫生根據病情,加入了化痰的藥材,只要調養得當,應該不會反复。
後來又開了石斛、川貝、薄荷、旋覆花、牛蒡子、桑葉、竹黃、冬瓜子、枇杷葉、元參、竹茹、二生稻等藥材。
(案246)陸芝蘭室,壬午,葫蘆涇。吐血之後,脾土必虧,足腫運遲,至晚脘滿,夜分溏泄。擬溫中和脾,宗先賢血後脾藥收功之訓,自當十分調理為囑。
伏龍肝(二兩),遠志(一錢),砂仁(二分),丹參(一錢半),五加皮(九錢),杜仲(一錢半),黨參(七分),新絳(五分),紫石英(五錢),當歸(一錢半,炒炭),茯神(三錢),甘草(三分)
諸恙悉減,去石英、遠志,加附子、生地、苡仁、冬蟲夏草。
白話文:
案246 陸芝蘭室 壬午年
患者吐血後,脾胃必然虛弱,因此足部浮腫,行動遲緩,到了晚上腹部脹滿,夜裡腹瀉。
我擬定溫中和脾的治療方案,遵從先賢「吐血之後,當以補脾為主」的教誨,務必細心調理。
處方:
- 伏龍肝(二兩)
- 遠志(一錢)
- 砂仁(二分)
- 丹參(一錢半)
- 五加皮(九錢)
- 杜仲(一錢半)
- 黨參(七分)
- 新絳(五分)
- 紫石英(五錢)
- 當歸(一錢半,炒炭)
- 茯神(三錢)
- 甘草(三分)
療效:
如果病情減輕,就移除石英和遠志,加入附子、生地、苡仁、冬蟲夏草。
(案247)通州人袁道士。素有鼻血,面色薄黃。壬午八月霍亂盛行,袁亦染此而吐下皆血,神倦如屍,脈微苔白。余曰:非霍亂也,乃絡傷血溢。勉擬三七、藕、茹,大劑予之,血定思食,改予薄味調養。復有陳金鈴昆仲,同時霍亂,其兄一吐即止,而其弟則吐下皆血,脘間拒按。
余以為疫也。詢之因食疫肉而起,予楂肉、神麯、降香、斂陰,大劑灌之,一劑即定。
(案248)昆邑陸裕林。年四旬余,患咳嗽見血一次,延醫療治不奏寸功。壬午九月請余診視,余曰:「此小恙也。」即書云:傷風不醒耳,輕宣肺氣即可愈矣。彼口是而腹非之,服之果效。今以其症詳明之。蓋初病咳嗽、鼻塞、畏風、頭痛,明是風邪傷肺,奈何誤認為虛,妄投補斂,病乃日甚,糾纏六載,肌不瘦削何?一非傷風失表耶?如果勞損,不應無盜汗、內熱,而肌膚不削。吳鞠通曰:咳嗽一症如不可治,則早死矣。
白話文:
通州有個袁道士,平時就容易流鼻血,面色蒼白。壬午年八月,霍亂流行,袁道士也染上霍亂,吐瀉都是血,精神倦怠如同屍體一般,脈搏微弱,舌苔白。我說他不是霍亂,而是絡脈受損,血溢出來。就用三七、藕、茹草,開了大劑量藥方給他,血止了之後,他就想吃飯了,我就改用清淡的食物調養他。還有陳金鈴兄弟,也同時患上霍亂,他哥哥吐一次就止住了,而弟弟卻吐瀉都是血,腹部拒按。
我覺得是食物中毒,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吃了病死的肉引起的。我就用山楂肉、神麴、降香、斂陰,開了大劑量藥方灌下去,一劑藥就治好了。
昆邑的陸裕林,四十多歲,患咳嗽吐血一次,找了很多醫生治療都不見效。壬午年九月,他請我診治,我說:「這只是小毛病。」就開了藥方,說:「這是傷風沒治好,稍微宣散肺氣就能好了。」他嘴上說好,心裡卻不相信,服了藥後果然有效。現在我把他的病情詳細說明一下。他一開始是咳嗽、鼻塞、怕風、頭痛,明顯是風寒傷肺,卻誤認為是虛弱,胡亂補虛斂陰,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糾纏了六年,身體也沒有消瘦,這不是傷風失表嗎?如果是勞損,就不應該沒有盜汗、內熱,而身體也沒有消瘦。吳鞠通說:咳嗽這種病如果治不好,早晚會死。
如可治,何數載而不痊哉?故多年之咳,必因誤治而然也。方用桑葉、菊花、牛蒡子、前胡、象貝、薄荷、杏仁、旋覆花、石斛、冬瓜子、射干等,不數劑而霍然。由是觀之,傷風一症非可輕忽也。甲申季春,因勞過度,咳喘大作,動則益甚,大便完穀,小溲漸少,足腫至腹,胸腹膨脝,脈細如絲,舌苔薄白。
彼猶以傷風為語,余曰:「非也,此乃命門之陽不旺,太陽氣化失司,水濕上泛成痰,下流成腫,非尋常小恙也。」遂以車、膝、苡茯、桑皮、益智、陳皮、五加等,以黃土湯煎湯,四劑腫退喘減便正,加於朮、遠志,十劑而收全功。
白話文:
如果可以治好,怎麼會拖了這麼多年還沒痊癒呢?所以多年咳嗽,必定是誤治造成的。我用桑葉、菊花、牛蒡子、前胡、象貝、薄荷、杏仁、旋覆花、石斛、冬瓜子、射干等藥材,不需幾劑就馬上見效。由此可見,傷風這種病症不能輕忽。甲申年春季,因為勞累过度,咳嗽喘息加重,一動就更厉害,大便溏泄,小便減少,腳腫到肚子,胸腹胀满,脉搏細如絲,舌苔薄白。
有些人仍然说是伤风,我说:“不是的,这是命门陽气不足,太陽氣化失常,水湿上泛成痰,向下流淌成肿,这不是普通的小病。”于是,我用车前子、膝骨、苡仁、茯苓、桑皮、益智、陈皮、五加等藥材,用黄土汤煎煮,四劑後腫退喘减,大便正常,再加入苍术、远志,十劑後就完全治好了。
(案249)陸馨吾,年四十五歲。讀禮操勞,七月初患瘧,頭痛口苦,作時瘧治,午轉為晡,屢藥而瘧漸移,晏至人定寒痙後熱,納食亦少,少腹有氣上衝,呼吸皆難,爪甲色淡白,榮虧邪戀也。予歸、薑、甘、棗、蒿、半、神、交之類,二帖轉為寅刻,乃愈徵也;再二帖而瘧止,調理半月出外行走矣。因食扁豆、火肉,瘧復作,而苔色老黃,是勞食復也。
處枳梔豉湯,三劑而病不增減。所親嘉邑黃翰卿用柴、蔻、半、藿之品,寒不作而熱益甚,汗亦漸少,再加蒼朮,致神迷默默,似睡似醉,頭痛偏左,面浮汗閉。值九月初一日,殿撰約拜,慟哭之聲徹於房內,病者聞之,漸漸沉重,未刻,神益昏聵,呃逆頻頻,牙噤筋瘛,小溲一晝夜未通,脈形弦大,啟齒視苔黃而滿布。醫者滿坐,咸云宜辛香燥藥,佐以參膏,謂濕去則神清,芳香以開竅也。
白話文:
陸馨吾,今年四十五歲。由於讀書禮儀操勞過度,七月初染上瘧疾,頭疼口苦,按照當時的瘧疾治療方法,發病時間從午時轉移到申時,服用過許多藥物,瘧疾雖然有所減輕,但到了傍晚至人定時,卻出現寒顫痙攣,隨後發熱,食慾也很差,下腹部有氣往上衝,呼吸困難,指甲顏色淡白,這是因為精氣虧虛,邪氣停滯的緣故。我開了用桂枝、生薑、甘草、大棗、茵陳蒿、半夏、神曲、枳實等藥材的方劑,兩帖藥後,瘧疾發作時間轉移到寅時,預示著病情好轉;再服用兩帖藥後,瘧疾就停止了,調養半個月後就能外出走動。因為吃了扁豆和火肉,瘧疾又復發了,舌苔呈現老黃色,這是因為勞累飲食過度導致的。
我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三劑藥後病情沒有明顯變化。一位熟識的嘉邑醫生黃翰卿用柴胡、蔻仁、半夏、藿香等藥物治療,寒顫雖然沒有發作,但熱症反而加重,汗量也逐漸減少。他又加了蒼朮,導致病人神志迷糊,昏昏沉沉,像睡覺又像醉酒,頭痛偏向左側,臉浮腫,汗孔閉塞。適逢九月初一日,一位殿撰約好拜訪,他痛哭的聲音傳進房間,病人聽到後,逐漸變得沉重,不到一個時辰,神志更加昏迷,打嗝頻繁,牙關緊閉,四肢抽搐,一天一夜沒有小便,脈象弦大,張開嘴巴看舌苔,發現舌苔黃厚而佈滿舌面。眾多醫生都聚集在一起,一致認為應該用辛香燥性的藥物,配合人參膏,認為驅除濕氣就能使神志清醒,芳香之物可以開竅。
胞弟蔚庭以為藥太峻猛,未可草率,急請余議,囑不必避嫌遠疑,而以人命為重,宜別立一方。乃立案云:此濕熱內蘊,上蒙清竅,升騰太過,熱盛化風,風熱相扇,走竄經絡,氣機不展,呃逆昏聵,治宗徐之才輕可去實之意,使肺氣下行,則濕走熱盡,風亦安靜,葉氏所謂「肺氣化則邪亦化也」。
用枇杷葉一兩五錢、桑枝兩許、桑葉、益元散三錢、茵陳、川貝、天蟲、豆卷、絲瓜絡、旋覆花四錢、蜇頭一兩等為劑。蔚庭以為藥走輕劑,諒無誤事,決意服之。質之諸友,亦以為然。果一劑微汗,熱勢遞減,呃忒即止,神識似清;接服二劑,酉刻溲通,熱淡語朗,食粥一盂。曰:無恐矣。
白話文:
胞弟蔚庭認為藥方過於峻猛,不可草率使用,急忙請我商議,囑咐我不要顧忌避嫌或心存疑慮,以人命為重,應該另立一個藥方。
我便著手擬定藥方,認為此乃濕熱內蘊,上蒙清竅,熱氣上升過度,熱盛化為風邪,風熱互相助長,竄行經絡,氣機不暢,導致呃逆昏迷。治療應以徐之才的「輕可去實」之法,使肺氣下降,則濕氣消散,熱氣盡除,風邪亦會平息,正如葉氏所言「肺氣化則邪亦化也」。
因此,我開了以下藥方:枇杷葉一兩五錢、桑枝適量、桑葉、益元散三錢、茵陳、川貝、天蟲、豆卷、絲瓜絡、旋覆花四錢、蜇頭一兩。
蔚庭認為藥方屬於輕劑,應該不會有問題,便決心服用。詢問其他友人,也認為藥方妥當。果然,服藥一劑後微微出汗,熱勢逐漸減退,呃逆停止,神識變得清醒;接著再服兩劑,酉時小便通暢,熱度消退,說話清晰,能吃下一碗粥。他欣喜地說:「無需擔心了!」
詰朝復診,苔色較退,胸煩陣熱,筋瘛不休,皮膚覺癢,思食無味,大便亦行,是濕熱欲化,肺氣肅降之功,胃氣欲蘇,營衛得流行之象。再加射干、蘭葉,以去濁澄清;豆卷易鮮者以疏化醞釀之濕熱;去天蟲。再二帖,身無所苦,溲淡變勻,面浮全退,改用薄味調養,安靜月餘而康健如常。
(案250)陸馨吾夫人。素有脘痛,每得香燥而效數年之久。舌液脫盡,中剝無苔,納食漸少,尚喜溫熱,脈形弦細,下利作惡,是木土不和也。授穀芽、金斛、茯、楝、芍、甘、沙、半、絲瓜絡、橘餅,脘痛漸輕,惡亦不作,轉為納食作脹,少傾即泄,夜分口乾,飲水不解,是木侮土而土衰,土衰則不運,而津液不上潮矣。
白話文:
病人第二天早上複診,舌苔顏色稍微退了,胸悶煩躁,時而發熱,手腳抽搐不停,皮膚發癢,食慾不振,大便也正常了,這是濕熱要轉化的徵兆,肺氣下降的作用,胃氣要恢復,氣血循環正常了。再加入射干、蘭葉,去除濁氣,使之清澈;用豆卷代替鮮豆卷,疏導化解積聚的濕熱;去除蟲積。再服用兩帖藥,病人就沒有任何痛苦了,小便清淡,顏色正常,臉上的浮腫也完全消退,改用清淡的食物調養,安靜一個多月後就恢復健康。
(案250)陸馨吾夫人的病症是經常胃痛,每次用香燥療法都奏效,持續了幾年。舌頭上的津液消失,舌苔剝落,食慾越來越差,但喜歡溫熱的食物,脈象細而弦,大便稀薄且惡臭,這是木克土不協調的表現。用穀芽、金斛、茯苓、苦楝皮、芍藥、甘草、沙參、半夏、絲瓜絡、橘餅治療,胃痛逐漸減輕,腹瀉也不再出現,轉而變成吃東西會脹氣,過一會兒就拉肚子,晚上口乾舌燥,喝水也無法解渴,這是木氣過旺剋制脾土,導致脾土虛弱,脾土虛弱無法運化,所以津液不能上輸。
即以前方去半、茯、橘,加白米、荷蒂、霍斛三味,各恙皆減,中苔漸布,增入生地、益智,以扶兩腎,十餘帖而泄亦不作矣。
(案251)陸星農殿撰夫人。操勞家政,肝木素強,近年得一病,自覺左脅有氣氤氳,絆繞脘間,時作上升至膈,則有一線火氣貫於咽嗌,即見嗆咳連聲,痰出甚難,且有血溢或血腥穢氣,脈弦苔黃,納食如常,乃肝火迫金,金被擊則鳴也。法宜柔劑熄肝,和陽肅肺,剛燥難投。
以沙參、冬瓜子、桑葉、菊花、甘草、竹茹、枇杷葉、川貝母之類,一劑知,二劑平。
(案252)陸宅田婦,年五旬余。素宅中州,附桂為常需之品。今歲壬午,隨歸太地,吾吳潮濕不比他省,且有魚鹽之利,初見巨蟹,即買食之。食畢腹中微痛,漸漸神憊肢冷,汗多便溏,口苦而渴,一惡即溲,脈來續止不勻,舌苔色白。細審此症,法在不治,良由中氣素寒,加以蟹性鹹寒,二寒相併,格陽外越,中脘痞塞,升降失司也。危危之際,先用黃土泡湯灌之,以安胃土,一服嘔止。
白話文:
先前藥方去除一半的茯苓、橘皮,加入白米、荷葉蒂、石斛各一味,各種症狀都減輕了,舌苔漸漸布滿,再加入生地黃、益智仁,以補益腎臟,十幾帖藥之後,腹瀉也不再發生了。
陸星農先生的夫人,長期操勞家務,肝氣偏盛,近來得了一種病,自覺左側脅肋有氣體瀰漫,纏繞胸脘,時常上升至膈肌,就會感覺有一股熱氣直衝咽喉,伴隨咳嗽不止,痰液難以咳出,並帶有血絲或血腥味,脈象弦細,舌苔黃膩,食慾正常,這是肝火灼傷肺金,肺金被傷害就會發出聲音。治療方法應該用柔性的藥物來熄滅肝火,調和陽氣,滋養肺陰,燥烈的藥物不宜使用。
用沙參、冬瓜子、桑葉、菊花、甘草、竹茹、枇杷葉、川貝母等藥物,一劑藥就能見效,兩劑藥就能痊癒。
陸星農家的田婦,年紀五十多歲,平時住在中原地區,常年服用桂枝。今年壬午年,跟著丈夫來到吳地,吳地潮濕,不同於其他省份,而且盛產魚鹽,田婦初次見到螃蟹就買來食用。吃完後肚子微微疼痛,漸漸感到疲乏無力、手腳冰冷、汗多、大便稀溏、口苦口渴,稍微一動就小便,脈象時而有力時而無力,舌苔顏色白。仔細觀察這個病症,用藥方法不能隨便,因為田婦本身脾胃虛寒,再加上螃蟹性寒,兩種寒氣交匯,導致陽氣外泄,中脘部位堵塞,升降失調。情況危急,先用黃土泡湯灌服,以安撫胃土,一服藥後嘔吐就停止了。
後思仲景有云:乾嘔噦而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胸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者,救逆湯主之。疏方以三湯為主:橘皮七錢、梔子五分、炒豆豉三錢、附子五分、龍骨牡蠣各三錢,加黃土以溫助脾胃。不一劑,吐瀉止,四肢溫,小便歸正,左脈漸復,惟汗尚未收,加高麗人參五分,汗止而飲食不下,口苦不寐,至夜徹熱,旬日不痊。思《內經》有云:九竅不和都屬胃病,胃不和則臥不安。
白話文:
後人追思張仲景,曾經說過:乾嘔噁心,手腳冰冷的人,可以用橘皮湯來治療。胸中煩悶懊惱的人,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既嘔吐又腹瀉,小便也頻繁的人,可以用救逆湯來治療。
我根據這三種湯藥,整理出一個方子:橘皮七錢、梔子五分、炒豆豉三錢、附子五分、龍骨牡蠣各三錢,再加上黃土以溫暖脾胃。
服用一劑藥後,嘔吐腹瀉就止住了,四肢也變得溫暖,小便恢復正常,左手脈象逐漸恢復,只是汗還沒有完全止住,於是加了高麗人參五分,汗止住了,但是食慾仍然不好,口苦失眠,到了晚上身體發熱,十天都沒有痊癒。
想起《內經》上說過:「九竅不和都屬於胃病,胃不和則睡不安穩。」
腑者,黑豆物而不藏,以通為用者也。遂用金斛、麥仁、穀芽、半夏、蘭葉、茯神等通降陽明,即加飲食,因而大食病復作,用仲景梔子豉枳湯,病愈,隨加咳嗽,是邪機出外也。當宣肺以化,三劑而瘳矣。
(案253)陸永候,壬午七月。始由寒熱,繼則癉熱不寒,刻下肢寒壯熱,晡起晨涼,脘間煩悶,小溲紅赤,睡則露睛,診脈右三部濡弦,左人迎膚熱灼指,脈略帶數,舌苔黃膩。按脈憑症是暑入少陽厥陰也。《內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暑者,夏令之正邪也。蓋四時之序,其皆順生,惟夏之交秋則火剋金矣,雖曰有坤土以間之,然熱極忽涼火未退而金又受制,故夏日逢庚則為伏,三庚為三伏,是金畏火而漸伏也。立秋以後金氣當權,木籍子之勢,不肯受制則相哉,戰則為瘧,所謂「戰乎乾也」。
白話文:
腑的功能是排泄而不储存,靠畅通来发挥作用。病人服用金斛、麦仁、穀芽、半夏、兰叶、茯神等药物来疏通阳明经,结果因为饮食过量导致疾病复发,使用了仲景的栀子豉枳汤,病症痊愈。接着又出现咳嗽,这是邪气外出的表现。应该宣肺化痰,服用三剂药后就痊愈了。
陆永候,壬午年七月。最初是寒热交替,接着就发热不寒,下肢冰冷而身体发热,下午发热早上凉,胸口烦闷,小便赤红,睡觉时眼睛露出眼白。诊脉发现右手三部脉濡弦,左手人迎脉皮肤发热灼手,脉略带数,舌苔黄腻。根据脉象和症状来看,是暑气入侵少阳厥阴。 《内经》说:夏天伤暑,秋天就容易得疟疾。暑气是夏季的主邪。因为四季的运行规律都是顺生,只有夏季交秋时火克金。虽然有坤土相隔,但是热气极盛突然变凉,火气未退而金气又被克制,所以夏日逢庚就为伏,三庚为三伏,这是金气畏惧火气而逐渐潜伏的现象。立秋以后金气当令,木气借着子气的力量,不愿被克制就互相争斗,争斗就变成疟疾,这就是“战乎乾也”。
今寒來喜嘔,熱則露睛,肝膽強而有熱沖及脾胃之徵。脘痞不飢,應期必至,土主信也。為今之計,舍和解安有它法?第《內經》治瘧有當其盛時必毀,因其衰時事必大昌之訓。注者云:服藥忌在發時,宜在衰時,兵家所謂避其銳氣,擊其墜歸也。
川貝母(三錢),碧玉散(一錢),竹茹(三錢),蟬衣(七分),夏枯花(三錢),枇杷葉(三錢),桑葉(三錢),菊花(三錢),生薑衣(三分),金石斛(一錢半),野白薔薇花露(二兩),廣藿香露(一兩半)
連劑和解,果轉正瘧。蓋邪在少陽,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部,陰陽遊行其間,邪與觸遇,為寒為熱。今寒熱已輕,安寐加谷,汗出至足,諒無反復。再擬前方,佐以扶胃品主之。自當加意珍攝為囑。前方加宋半夏、生穀芽,去川貝母。
白話文:
最近您感到寒冷時容易嘔吐,發熱時則眼睛露出眼白,顯示肝膽功能強盛,有熱氣衝擊脾胃的跡象。您感覺胃脘痞悶,食慾不振,且按時發病,說明脾胃功能失調。面對這種情況,除了和解的方法,別無他法。古書《內經》中提到治療瘧疾,要趁其盛時攻伐,待其衰弱時扶持,如同兵法中的避實擊虛。因此,服藥應避開發病時,而應在病情衰退時服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這份藥方包括川貝母、碧玉散、竹茹、蟬衣、夏枯花、枇杷葉、桑葉、菊花、生薑衣、金石斛、野白薔薇花露和廣藿香露,將這些藥材一起熬製服用,就能有效改善您的瘧疾。因為邪氣停留在少陽經,少陽經介於表裡之間,陰陽氣機在此交匯,邪氣容易與之接觸,導致寒熱交替。現在您的寒熱症狀已經減輕,睡眠良好,食慾恢復,出汗量也正常,應該不會復發。接下來可以繼續服用這個藥方,並配合一些扶胃的藥物,同時注意保重身體,避免再次感染。藥方中可加入宋半夏、生穀芽,去除川貝母。
此瘧病也,乃夏傷於暑耳。考《內經·瘧論》,十二經各有瘧狀,法當隨經而治。故針刺手足十指出血如豆大,立已。隨愈期甚速,而其痛甚厲。至仲景氏出,謂瘧乃寒熱相爭,陰陽交錯。身中經絡,少陽為樞,樞則邪氣可出可入,故感症化瘧為輕,小柴胡湯為治瘧之治法,不可離其範圍。
方用柴胡提其陷入之邪,性溫,而黃芩清之;人參扶正氣之不足,性滯,而半夏疏之;生薑、甘、棗和諧營衛之陰陽。蓋補正即以驅邪,驅邪亦即護正之謂耳。前因暑邪入里,脘間瀰漫,暫擬升輕清散,脘舒進食,改參扶元之品,得瘧止已矣。但當補正,補品呆滯者多,茲擇補而不滯者應之,使胃旺納加,所謂得谷者昌,氣血日生,百病摒息。
白話文:
瘧疾是因為夏天受暑氣侵襲而引起的。根據《內經·瘧論》,十二經脈各有不同的瘧疾表現,治療時應根據經脈的不同而對症下藥。因此,針刺手足十指放血,每次放血如豆粒大小,就能立即見效。這種方法治癒速度很快,但疼痛也十分劇烈。直到張仲景出現,他認為瘧疾是由寒熱互相爭奪,陰陽交錯而引起的。人體經絡中,少陽經是樞紐,邪氣可以進出,因此受邪氣影響而變成瘧疾的症狀比較輕。小柴胡湯是治療瘧疾的首選方劑,不可偏離其範圍。
這個方劑用柴胡來提振陷於體內的邪氣,柴胡性溫,黃芩則清熱解毒;人參補益正氣不足,性滯,半夏則疏通氣機;生薑、甘草、大棗則調節營衛之間的陰陽平衡。其實,補益正氣和驅除邪氣是相輔相成的。由於之前暑邪侵入體內,導致脘腹脹滿,暫時用清熱解毒、升散的藥物,等脘腹舒服,能正常進食後,再改用補益元氣的藥物,瘧疾便能痊癒。但補益正氣的藥物大多呆滯,需要選擇那些既能補益又能化滯的藥物,使胃氣旺盛,食慾增加,正如“得谷者昌”,氣血日益充盈,百病自然消退。
潞黨參(一錢半),麥冬(一錢半),穀芽(五錢),川石斛(三錢),製半夏(一錢半),秫米(三錢),茯苓(三錢),廣藿香(一錢半),蘭草(三錢),大棗(三枚),生薑(一片)
此方麥門冬不可去心,張隱菴謂其心根筋連續,能通經絡之絕傷,不知陶貞白何故去之?
(案254)張永發,癸未九月。形寒發熱無汗,下痢赤白無度,頭疼口苦,脘痞納少,腹不痛,舌苔白。此風邪不外達而下陷也。擬逆流挽舟法治之,邪能出表為安。
防風(一錢半),炒荊芥(二錢),大豆卷(五錢),蘇葉(一錢),廣藿梗(三錢),金銀花(一錢半),炒建曲(四錢),炒山楂(三錢),白頭翁(二錢),鮮荷葉(三錢),鮮荷梗(二尺)
白話文:
潞黨參、麥冬、穀芽、川石斛、製半夏、秫米、茯苓、廣藿香、蘭草、大棗、生薑各取適量,其中麥門冬不可去心,張隱菴認為麥門冬心根筋連續,能通經絡之絕傷,不知陶貞白為何要去掉它。
張永發,癸未九月患病。症狀為形寒發熱無汗、下痢赤白無度、頭疼口苦、脘痞納少、腹不痛、舌苔白。這是風邪不外達而下陷所致。擬用逆流挽舟法治療,使邪氣能外出表,即可痊癒。
防風、炒荊芥、大豆卷、蘇葉、廣藿梗、金銀花、炒建曲、炒山楂、白頭翁、鮮荷葉、鮮荷梗各取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