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赤白濁」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赤白濁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小便赤、白帶多、陰部腫痛等。中醫認為,赤白濁的發生主要與濕熱、脾虛、腎虛等因素有關。
濕熱下注:由於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原因,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下注於膀胱,從而引起小便赤、白帶多、陰部腫痛等症狀。
脾虛濕盛:由於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停聚,下注於膀胱,從而引起小便赤、白帶多、陰部腫痛等症狀。
腎虛精虧:由於腎虛精虧,不能上奉於精,下輸於膀胱,從而引起小便赤、白帶多、陰部腫痛等症狀。
赤白濁的治療,以清熱利濕、健脾益腎為主。常用方藥有:
- 清熱利濕:黃柏、知母、滑石、車前子、白茅根等。
- 健脾益腎:山藥、茯苓、白朮、澤瀉、丹參等。
此外,還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合使用其他中藥,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赤白濁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在現代醫學中已經很少見,但仍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患者在治療時,應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以免加重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歸脾湯
- 1.《明醫雜著》:「光祿柴黼庵,因勞,赤白濁如注,用歸脾湯而愈。」
- 2.《續名醫類案》:「立齋治光祿柴黼庵,因勞赤白濁如注,用歸脾湯而愈。司廳張檢齋,小腹不時作痛,莖出白淫,用小柴胡、山梔、龍膽草、山茱、芎、歸而愈。」
- 3.《醫學集成》:「赤白濁,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次服歸脾湯。」
五苓散
- 1.《醫學集成》:「赤白濁,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次服歸脾湯。」
清心蓮子飲
- 1.《醫便》:「_清心蓮子飲_(百七),治遺精夢泄,赤白濁。」
- 2.《証治準繩‧類方》:「),清心蓮子飲(見赤白濁。),四物二連湯(見潮熱。),竹葉石膏湯(見消渴。),潤腸丸(見大便不通。),歸脾湯(見健忘。),八珍湯(見虛勞。),升陽益胃湯(見惡寒。),加減八味丸(見虛勞。),涼膈散,清涼飲(俱見發熱。),人參養榮湯(見虛勞。),當歸補血湯(見勞倦。」
- 3.《証治準繩‧類方》:「五苓散(見消癉。),清心蓮子飲(見赤白濁。)」
- 4.《醫碥》:「勞淋。勞則動火,熱流膀胱所致,脾勞,(勞倦所傷。)補中益氣(見氣)合五苓(見傷濕)。腎勞,(色傷。)陽虛腎氣湯,陰虛知柏地黃湯。(並見虛損。)心勞,(思慮所傷。)清心蓮子飲(見赤白濁)。」
二陳湯
- 1.《平治會萃》:「胃中濁氣下流為赤白濁者,用柴胡、升麻、蒼朮、白朮,二陳湯丸,藥用樗末、蛤粉、炒薑、炒黃柏。」
- 2.《金匱鉤玄》:「胃中濁氣下流為赤白濁者,用柴胡、升麻、蒼朮、白朮、二陳湯。丸藥用樗末、蛤粉、炒薑、炒黃柏。」
- 3.《醫學實在易》:「婦人赤白帶下,與男子赤白濁同,俱主濕熱,宜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各二錢,黃柏一錢,牡蠣粉三錢,椿根皮(醋炒)二錢,烏梅二枚去核主之。亦有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八味丸而愈者,宜察其脈症而消息之。」
六味地黃丸
- 1.《養生類要》:「治腎氣虛損,形體憔悴,寢汗潮熱,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亦治腎消泄瀉,赤白濁俱效」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兩拗腫痛,小便不利,或赤白濁,此係肝火熾而脾氣傷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地黃丸各數劑而愈。後因過勞,盜汗發熱,兩拗仍腫。用前藥,佐以地黃丸而愈。」
萆薢分清飲
八正散
- 1.《醫經國小》:「喉痹輕者甘桔湯,涼膈散腫痛者僵蠶大黃閉者膽礬,巴豆入明礬枯過者,雄黃,塵煤,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淋赤白濁,痛白屬氣熱而淋,八正散,寶鑒海金砂散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涼膈散
- 1.《醫經國小》:「喉痹輕者甘桔湯,涼膈散腫痛者僵蠶大黃閉者膽礬,巴豆入明礬枯過者,雄黃,塵煤,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淋赤白濁,痛白屬氣熱而淋,八正散,寶鑒海金砂散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導赤散
- 1.《醫經國小》:「喉痹輕者甘桔湯,涼膈散腫痛者僵蠶大黃閉者膽礬,巴豆入明礬枯過者,雄黃,塵煤,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淋赤白濁,痛白屬氣熱而淋,八正散,寶鑒海金砂散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四七湯
- 1.《醫碥》:「)分清散(見赤白濁)、四七湯(見氣),仍以辰砂妙香散(見心痛)煎吞小菟絲子丸(見赤白濁)。大便硬,小便數者,名脾約,麻仁丸。(見大便不通。說詳《傷寒·陽明篇》。)天暖衣厚,則氣上升而外泄,故多汗。天寒衣薄,則氣內斂而下降,故多尿,不在病論。」
治濁固本丸
- 1.《醫方集解》:「予嘗聞先生論赤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即《靈樞》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是也,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與夫其他邪熱所傷者,固在瀉熱補虛,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則不宜過用寒涼之劑,必以反佐治之,在權衡輕重而已矣。」